關起國門搞發展的壞處:點錯科技樹,讓中華民族落後千年

2020-12-05 狐狸先森幾點鐘

01

3000多年前,我國商代時期,初具瓷器性質的釉陶已經出現。

經過千年的技術迭代發展,到了魏晉時期,我國就已完成了用高火度燒成胎質堅實的瓷器這一重大發明。

自此,陶瓷成了中國賺取外匯的第一大商品一千多年來,直到滿清末年,都是最重要的出口品。

靠著陶瓷這一核心工藝,中國賺取了大把外匯,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辛辛苦苦從拉美挖來的白銀,有一半都運來中國買陶瓷去了。

陶瓷技術在中國得到不斷發展,是必然的。

因為中國擁有大片高嶺土,這是燒制頂級陶瓷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材料。

景德鎮擁有最好的高嶺土,景德鎮的陶瓷自然也就是最好的

同樣是3000多年前,一群歐洲腓尼基人在地中海的沙灘上,發現了天然形成的玻璃。

聰明腓尼基人開始研究怎麼人造玻璃。

他們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這項工藝,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後來腓尼基人被古羅馬人所滅,但技術傳承了下來。

隨著玻璃技術不斷迭代,玻璃製品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角落。

中國人用陶瓷做生活器具,歐洲人就用玻璃當碗碟。

當然上層的歐洲人用的是從中國買來的陶瓷,只有底層民眾才用毫無美感、雜質又多的玻璃製品。

02

中國人走上陶瓷這條科技樹而歐洲人走的是玻璃。

中國人靠陶瓷大賺特賺了一千多年,從當時看,當然是中國人選擇對了,這是老天爺賞飯吃,不僅給了中國人聰明的腦袋瓜子,也給了燒制頂級陶瓷所需要的高嶺土。

沒有高嶺土,歐洲人再聰明也沒辦法複製中國人的陶瓷技術。

歐洲人沒辦法,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陶瓷是別想了,只能死磕玻璃了。

在玻璃上,歐洲人還真磕出了一片新天地。

文藝復興在義大利興起,而當時玻璃工藝最先進的製造地,也是義大利,這兩者是有一定關聯的。

是玻璃製品,提供了文藝復興中現代科學所需要的設備。

奠定了現代科學方法論的笛卡爾,在利用玻璃做光學實驗

現代天文學的發展,需要望遠鏡。

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顯微鏡。

現代化學的發展,需要試管、燒杯。

當歐洲人用望遠鏡看滿天星空時,為了找出星星運動的規律,數學和物理學是不是也跟著發展了?

牛頓的一系列發現,不是靠蘋果,而是靠玻璃去觀察這個世界和宇宙

中國人研究陶瓷,技術發展到極端,那也是生活器皿、工藝美術品,這幾乎就到頂了。

歐洲人在玻璃上投入的成果,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石。

直到現在,最好的陶瓷還是幾百年前景德鎮的青花瓷,而玻璃製品,已經延伸到各行各業。

當中國人選擇陶瓷這條科技樹時,就註定了在硬體上,我們無法誕生現代科學,落後就成了必然。

03

除了硬體的差別,因為兩者研究的科技樹不一樣也造成了思維的差別。

有瞭望遠鏡,可以把宏觀的物體拉回到人的視角,也可以把人的視角延伸到無限的宏觀。

有了顯微鏡,可以把微觀的物體拉回到人的視角,也可以把人的視角縮小到極限的微觀。

而不管是宏觀和微觀,都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可找規律的。

這個和中國人在詩詞「疑是銀河落九天」裡描繪世間的想像力是不一樣的。

中國人對宏觀和微觀的看法,都是靠想像力,而不是眼見為實

沒有玻璃製品,中國人也沒法窺探得到更大和更小的世界。

靠著想像力,在陶瓷上,中國造出了價格昂貴的藝術品,在陶瓷上面打磨各種精美圖案,論奢侈品創造能力,中國可是歐洲人的祖師爺。

但錯過了玻璃的中國,也錯過了新時代。

04

你可能會說,那是在古代,地理隔絕,導致技術無法交流。

但哪怕在現代,如果不主動去和世界接觸,關上國門搞科技,一樣不行。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

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誌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作為最前沿的科技,當時世界上有實力的國家都砸錢砸人才去升級迭代電子管。

在電子管的幫助下,很多電子產品也誕生了,收音機、音響、電視機......

電子管收音機內部裝置

蘇聯在電子管研究上走在了前列,也給蘇聯人帶來了輝煌。

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蘇聯人把電子技術從地上帶到了太空。

在軍工科技、電子消費品上,蘇聯人也普遍使用電子管。

雖然蘇聯人在電子管的微型化上做到了極致但可惜的是,電子管不是電子科技的未來。

蘇聯製造,可攜式的電視機

電子科技的未來,是電晶體。

電晶體可以做到納米級別,目前最精尖的電晶體可以做到1納米,也就是0. 0000001釐米,這是電子管想都不敢想的。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用1.8萬隻電子管,佔地170平米,重30噸,耗電150千瓦。

而現在一臺筆記本電腦才兩三千克。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計算機轉向了電晶體,才有微型的可能。

在發展電子科技上,蘇聯點錯了科技樹。

要是當時蘇聯政府不那麼獨斷專行只認電子管,當時蘇聯科學家與全世界的同行保持交流,在研究電子管的同時,也跟上其他研究,蘇聯也不至於在半導體產業一敗塗地。

蘇聯的人才並不比美國差,任正非就非常喜歡俄羅斯人,說他們在數學和物理上非常有才華。

任正非在去年的一次採訪中就提到:

「對世界各國的優秀大學生,從大二開始,我們就給他們發offer。這些孩子超級聰明,舉一個例子,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軍、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讓美國聞風喪膽的最先進的蘇聯戰機——米格25,其電子設備用的還是電子真空管

當時蘇聯不缺人才,只是把人才都放在了錯誤的科技樹上。

關起國門搞科研,當發現走錯路時,後悔也晚了。

疫情影響也好,美國打壓也好,越是發展困難,國門越要開放。

中國再也承受不起落後的惡果。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是點錯了科技樹還是變革了這個時代?
    科學技術在這款遊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擴張軍事都需要領先的科技水平,不過在極為複雜的科技樹中,不同的科技發展路徑的選擇意味著不同的科技發展水平,即便對於科技的投入一模一樣,只要點錯科技樹,選擇了一條更為費勁的科技發展渠道,一切都將前功盡棄。
  • 本想殖民火星的我們,現在都在玩短視頻:人類科技樹點錯了嗎
    昨天提到了,國與國之間要互相交流,才能避免點錯科技樹——我搞電子管,你搞電晶體,我看到你搞得好像更有前途,我跟上你的研究就ok了。但如果我們把視線拉到地球,人類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人類會不會點錯科技樹呢?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11月20日,在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就新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戰略部署發表主旨演講。白春禮表示,科技創新要適應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但這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創新」。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創新」 應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王帆 攝「在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相比國際水平)開始進入並跑,甚至領跑的階段。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白春禮說道。
  • 5本主角穿越異界搞現代文化科技的小說,故事妙趣橫生,爽點十足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主角穿越異界搞現代文化科技的小說,故事妙趣橫生,爽點十足!主線是主角重生為惡魔為異界帶來地球的文化,而支線劇情就是主角通過一顆顆世界樹為陷入白霧的世界帶來光明。設定很新鮮,穿到異界,魔族王子,地球文化,精靈樹構建網絡。在異界普及網絡,很是快樂。極品腦洞文,錯過的後悔很多年。
  • 趣文史丨一條有意思的中華民族發展波浪線
    泱泱大國,煌煌六千年,何以「中國」?唯文化立魂,才屹立不倒,成為天下之中心,是以中國。自不必說,三皇五帝堯舜禹,自周朝開始,便開始了一條各民族融合發展爭向問鼎中原的道路。春秋戰國,漢族的形成期炎黃二帝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什麼民族還沒有定型。夏商周世居中原,逐漸穩定發展,在東周末期出現了燦若星河的諸子百家,自此便立下了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根和魂。
  • 美國點錯科技樹,現在進退兩難後悔莫及
    因為華為代表的中國速度太快了,現在華為已經搞了幾萬個基站,你美國再慢慢來,那黃花菜都涼了,而且基站這麼多,肯定成本高,競爭不過華為的低頻方案。那怎麼辦,美國想回過頭來,也搞低頻的。這時候,又出現一個問題,美國沒有低頻的了。因為低頻的全給美國軍方用了。
  • 中華民族文化的後發優勢
    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黑格爾和孔子是西方和東方兩個文化的代表,黑格爾對孔子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在孔子那裡「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被點錯的科技樹——計算機發展軌跡(猜想)
    計算機發展也應該遵循有脈可尋一直被量子計算機刷屏、無數的刷屏、無數的「事實」說明量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可是我就是不相信不相信,我們可以不經過很長一段科技飛躍,填補空白,就這樣憑空製造出可以替代當前經典計算機模式的量子計算機。
  • 日本人是不是點錯了科技樹?發明的東西總是毀三觀!
    雖說大部分發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日本人就像點錯了科技樹一樣,總是發明些毀三觀的東西,讓人不禁懷疑他們的腦子是不是有問題?比如這個帶風扇的筷子:吃泡麵的時候可以一邊吃一邊用風扇吹涼,不至於被泡麵燙到嘴巴。看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你吃泡麵的時候,筷子上墜著這麼一坨沉甸甸的風扇試試!實在太燙用嘴巴吹一下會死啊?
  • 千年銀杏演繹「痴情故事」 公樹枯死母樹萎靡
    千年銀杏演繹「痴情故事」 公樹枯死母樹萎靡2004年03月01日13:30  千龍新聞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
  • 搞科技霸權就是阻礙發展進步(鐘聲)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亞當·斯密這句話依然具有啟發意義。  令世人驚詫的是,美國一些政客竟然逆時代潮流而動,祭出科技霸權主義大旗,企圖以拒絕競爭的種種蠻橫之舉擠壓國際合作空間,打壓其他國家發展壯大的合理權益。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濫用國家力量,頻頻向靠艱辛努力走到世界前列的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開火。
  • 貫穿中華民族歷史的製造結晶
    榫卯結構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有著久遠的歷史。大到古建築、小到家具 ,他之所以不借外物也可穩定,是其在受力時各個木質構建通過榫卯傳力,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接合理,平衡穩固。將受到的力分攤到構件的其他部分。從而使建築及物件達到穩固的效果。榫卯結構要求工藝精準,嚴絲合縫。下面我們就了解榫卯知識。
  • 天問一號升空了,將來中國的科技會不會超過美國呢?
    科技並不是線性發展的,每條科技樹往前走都有可能是一條死路。縱觀整個人類科技發展的過程,早就換過好多條科技樹了。玻璃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公元前5世紀傳入中國。當時中國的瓷器製造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和瓷器相比,當時的玻璃並不是透明的(綠色的),而且隔熱性很差,還不能在瓷器上面畫精美的釉彩。
  • 科學新語:中華民族在近代被動挨打源於科技文明的強大破壞性
    中華文化和文明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和文明,而西方的科學與技術具有內向的解構力與外向的破壞力,所以中華文化和文明才會被具有侵略性和破壞性的西方科技文明毀滅的幾乎一乾二淨。這不是中華文化和文明落後的緣故,而是西方科技文明的破壞性與野蠻性所致。那種將中國在近代遭受西方強盜的侵略與破壞歸於中華文化和文明的落後完全是基於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欺騙性的謊言。
  • 農村這種樹被稱為「千年矮」的樹,過去是墳樹,如今精品上萬
    在農村,經常會看到很多常綠植物,尤其是在墳墓周圍,經常看到柏樹、千年矮,這兩種樹常綠且壽命長,被稱為「常青樹」同時也寓意著「萬古長青」,成為當地農村一種美好的寄託,逝者已去,但萬古長青,護佑晚輩及家人。
  • 火箭發射失利兩大國傳染,科技樹點歪要改
    其實這樣就很好,雙方進行科技競賽,國家實力比賽,別天天罵來罵去,這不,失敗也湊到一起,好像能傳染似的。中國快舟一號甲是飛彈改的,退役固體飛彈發揮餘熱賺錢,精打細算過日子,非常好。但各種數據檢測,冗餘設計更要加強,今年已經有三、四次失利了。馬斯克spacex獵鷹火箭就做得很好,復用後還是能做到100%成功率,現在推出一個新概念,復用火箭稱為已驗證火箭,呵呵。
  • 點亮全科技樹、發展全產業鏈,中國無法避免的宿命和榮光
    點亮全科技樹、發展全產業鏈,中國無法避免的宿命和榮光!中國一直在改革開放,擴大開放力度,中國是願意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的,但是一些國家不斷排斥中國,那能怎麼辦呢?只能自力更生了。北鬥,最早中國和和歐洲一起搞伽利略的,沒想到歐洲人只願意中國出錢,卻不分享任何技術,於是中國自己搞,現在成為最完善的導航系統,三種衛星模式、簡訊通訊、星間鏈路、氫原子鐘等等都是一流的。尤為搞笑的是,以前衛星軌道和頻率規則是先佔先有。
  • 科技帶給了我們什麼?好處大於壞處?還是壞處大於好處
    同樣的,對於科技帶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可以說科技它是好的,他是我們最想要看到的。那同時我們也可以說,科技他也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他也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對我們這個社會也有危害。但是相信,我們對於科技的好處的肯定還是大於對科技好處肯定多的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