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000多年前,我國商代時期,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已經出現。
經過千年的技術迭代發展,到了魏晉時期,我國就已完成了用高火度燒成胎質堅實的瓷器這一重大發明。
自此,陶瓷成了中國賺取外匯的第一大商品,一千多年來,直到滿清末年,都是最重要的出口品。
靠著陶瓷這一核心工藝,中國賺取了大把外匯,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辛辛苦苦從拉美挖來的白銀,有一半都運來中國買陶瓷去了。
陶瓷技術在中國得到不斷發展,是必然的。
因為中國擁有大片高嶺土,這是燒制頂級陶瓷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材料。
景德鎮擁有最好的高嶺土,景德鎮的陶瓷自然也就是最好的
同樣是3000多年前,一群歐洲腓尼基人在地中海的沙灘上,發現了天然形成的玻璃。
聰明腓尼基人開始研究怎麼人造玻璃。
他們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這項工藝,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後來腓尼基人被古羅馬人所滅,但技術傳承了下來。
隨著玻璃技術不斷迭代,玻璃製品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角落。
中國人用陶瓷做生活器具,歐洲人就用玻璃當碗碟。
當然上層的歐洲人用的是從中國買來的陶瓷,只有底層民眾才用毫無美感、雜質又多的玻璃製品。
02
中國人走上陶瓷這條科技樹,而歐洲人走的是玻璃。
中國人靠陶瓷大賺特賺了一千多年,從當時看,當然是中國人選擇對了,這是老天爺賞飯吃,不僅給了中國人聰明的腦袋瓜子,也給了燒制頂級陶瓷所需要的高嶺土。
沒有高嶺土,歐洲人再聰明也沒辦法複製中國人的陶瓷技術。
歐洲人沒辦法,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陶瓷是別想了,只能死磕玻璃了。
在玻璃上,歐洲人還真磕出了一片新天地。
文藝復興在義大利興起,而當時玻璃工藝最先進的製造地,也是義大利,這兩者是有一定關聯的。
是玻璃製品,提供了文藝復興中現代科學所需要的設備。
奠定了現代科學方法論的笛卡爾,在利用玻璃做光學實驗
現代天文學的發展,需要望遠鏡。
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顯微鏡。
現代化學的發展,需要試管、燒杯。
當歐洲人用望遠鏡看滿天星空時,為了找出星星運動的規律,數學和物理學是不是也跟著發展了?
牛頓的一系列發現,不是靠蘋果,而是靠玻璃去觀察這個世界和宇宙
中國人研究陶瓷,技術發展到極端,那也是生活器皿、工藝美術品,這幾乎就到頂了。
而歐洲人在玻璃上投入的成果,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石。
直到現在,最好的陶瓷還是幾百年前景德鎮的青花瓷,而玻璃製品,已經延伸到各行各業。
當中國人選擇陶瓷這條科技樹時,就註定了在硬體上,我們無法誕生現代科學,落後就成了必然。
03
除了硬體的差別,因為兩者研究的科技樹不一樣,也造成了思維的差別。
有瞭望遠鏡,可以把宏觀的物體拉回到人的視角,也可以把人的視角延伸到無限的宏觀。
有了顯微鏡,可以把微觀的物體拉回到人的視角,也可以把人的視角縮小到極限的微觀。
而不管是宏觀和微觀,都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可找規律的。
這個和中國人在詩詞「疑是銀河落九天」裡描繪世間的想像力是不一樣的。
中國人對宏觀和微觀的看法,都是靠想像力,而不是眼見為實。
沒有玻璃製品,中國人也沒法窺探得到更大和更小的世界。
靠著想像力,在陶瓷上,中國造出了價格昂貴的藝術品,在陶瓷上面打磨各種精美圖案,論奢侈品創造能力,中國可是歐洲人的祖師爺。
但錯過了玻璃的中國,也錯過了新時代。
04
你可能會說,那是在古代,地理隔絕,導致技術無法交流。
但哪怕在現代,如果不主動去和世界接觸,關上國門搞科技,一樣不行。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
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誌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作為最前沿的科技,當時世界上有實力的國家都砸錢砸人才去升級迭代電子管。
在電子管的幫助下,很多電子產品也誕生了,收音機、音響、電視機......
電子管收音機內部裝置
蘇聯在電子管研究上走在了前列,也給蘇聯人帶來了輝煌。
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蘇聯人把電子技術從地上帶到了太空。
在軍工科技、電子消費品上,蘇聯人也普遍使用電子管。
雖然蘇聯人在電子管的微型化上做到了極致,但可惜的是,電子管不是電子科技的未來。
蘇聯製造,可攜式的電視機
電子科技的未來,是電晶體。
電晶體可以做到納米級別,目前最精尖的電晶體可以做到1納米,也就是0. 0000001釐米,這是電子管想都不敢想的。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用1.8萬隻電子管,佔地170平米,重30噸,耗電150千瓦。
而現在一臺筆記本電腦才兩三千克。
可以這樣說,正因為計算機轉向了電晶體,才有微型的可能。
在發展電子科技上,蘇聯點錯了科技樹。
要是當時蘇聯政府不那麼獨斷專行只認電子管,當時蘇聯科學家與全世界的同行保持交流,在研究電子管的同時,也跟上其他研究,蘇聯也不至於在半導體產業一敗塗地。
蘇聯的人才並不比美國差,任正非就非常喜歡俄羅斯人,說他們在數學和物理上非常有才華。
任正非在去年的一次採訪中就提到:
「對世界各國的優秀大學生,從大二開始,我們就給他們發offer。這些孩子超級聰明,舉一個例子,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軍、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讓美國聞風喪膽的最先進的蘇聯戰機——米格25,其電子設備用的還是電子真空管
當時蘇聯不缺人才,只是把人才都放在了錯誤的科技樹上。
關起國門搞科研,當發現走錯路時,後悔也晚了。
疫情影響也好,美國打壓也好,越是發展困難,國門越要開放。
中國再也承受不起落後的惡果。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