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偷獵簡史:「叢林肉」需求與非法國際貿易,催生出的捕殺狂潮!

2021-01-08 騰訊網

引言

近年來,隨著教育水平和環保意識的普遍提高,人們對於動物保護的重視程度也愈來愈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抵制野生動物製品,採取行動以保護瀕危野生動物。事實上,除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汙染、氣候變化之外,「偷獵」亦是造成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甚至滅絕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咱們就以歷史的角度,簡要談談非洲大陸上的偷獵歷史及現狀。

所謂「偷獵」,就是非法捕獵,這既包括了在本國非法捕獵,也包括了在其他國家進行的跨國偷獵——若要對後者下個嚴肅的定義,就是指人們在其他國家聲稱擁有主權的地區或是為王室保留的區域狩獵,或是殺害受保護的動物。非洲大陸的偷獵行為,便符合上述定義。

▲繳獲的象牙及其製品

非洲大陸上的偷獵活動可謂「歷史悠久」,而從19世紀開始,那些前往非洲的歐洲大型狩獵團隊,基本都犯有偷獵罪,雖然有些人實際上是被未經許可在其土地上獵殺的非洲國王審判和裁定有罪的。

公元1900年,歐洲殖民國家在非洲各地陸續頒布了禁獵法,禁止大多數非洲人狩獵。隨後,大多數形式的非洲狩獵,包括為獲取食物而進行的捕獵行為,也被殖民地當局認定為偷獵。商業偷獵是近年來的一個問題,對動物種群構成了一定威脅,但它並沒有達到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危機水平。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射殺犀牛舊照

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偷獵狂潮

在二戰結束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歐洲各國元氣大傷,無暇顧及其海外殖民地,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浪潮日益高漲,許多非洲國家都是在這一時期擺脫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的。獨立之後,大多數非洲國家保留了這些由歐洲殖民者制定的禁獵法則,但為了食物或「叢林肉」而偷獵的行為仍在繼續,為了商業利益而偷獵也依然屢見不鮮。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新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有不少管理者是明知有人違反而故意放縱的,畢竟他們中的很多人也依賴通過「叢林肉」而獲得寶貴的蛋白質。在非洲,「叢林肉」幾乎是貧窮人家的唯一肉食來源。

▲非洲當地隨處可見的「叢林肉」攤

不可否認,那些為食物而捕獵的人對當地的動物種群構成了威脅,但若是與那些為了國際貿易而捕獵的動物相比,二者的威脅程度完全不可相提並論。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非洲的偷獵活動達到了空前猖獗的程度,造成了嚴重危機,非洲大陸的大象和犀牛種群尤其面臨著滅絕的風險——這兩種動物,並不屬於「叢林肉」的範疇,也沒有人以其肉作為食物,它們被捕殺都是因為國際市場對於象牙、犀牛角及其製品的狂熱需求。

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籤署

由於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對部分野生動植物族群已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威脅,為了能夠永續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在1963年公開呼籲各國政府正視此問題,著手野生物國際貿易管制的工作。經過十年的努力,80個國家於1973年6月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籤署《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縮寫為CITES,俗稱《華盛頓公約》),包括犀牛在內的一些非洲動物,是該公約中最初受到保護的動物之一。

▲CITES第18屆締約方大會

1990年,大多數非洲象屬(含2種6亞種)被列入不能用於商業目的的動物名單。這項禁令對象牙偷獵活動產生了迅速而顯著的影響,偷獵活動迅速下降到更易控制的水平。然而也應當看到,犀牛偷獵卻繼續威脅著犀牛的生存,事實上,這也是北部白犀牛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在肯亞去世,終年45歲,全球只剩下兩隻雌性北部白犀牛。

▲被40人日夜持槍保護的雄性北部白犀牛

21世紀的偷獵活動與恐怖主義

二十一世紀初期,亞洲對象牙的需求開始急劇上升,非洲的偷獵活動再次上升至危機水平。與此同時,剛果地區的頻繁衝突也為偷獵者們創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環境,大象和犀牛又遭到大量殺害,再次處於危險水平。

更令人擔憂的是,像青年黨這樣的激進極端主義組織開始通過偷獵並進行走私的方式以獲取資金,從而資助其進行恐怖主義活動。201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估計每年有20000頭大象被殺死。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它們的出生率,這意味著如果偷獵活動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在可預見的將來,大象可能會徹底走向滅絕。

▲非洲象與角馬

反偷獵工作的現狀和未來

1997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同意建立一個大象貿易信息系統,以追蹤象牙的非法販運。2015年,CITES網頁報告了自1989年以來超過10300起非法象牙走私案件。隨著資料庫的擴大,它有助於指導國際社會更有利地打擊象牙走私活動。

令人欣慰的是,還有許多其他基層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打擊偷獵行為。作為和農村綜合發展與自然保護組織(IRDNC)一起工作的一部分,約翰·卡薩納( John Kasaona )在納米比亞監督了一項基於社區的自然資源管理計劃,該計劃將偷獵者變成了「看守者」。

▲正在食用「叢林肉」的非洲婦女

正如他所說,他所在地區的許多偷獵者其實是為了生存而偷獵——要麼為了食物,要麼為了家人生存所需的錢。通過僱用這些對當地環境非常了解的人,並教育他們關於野生動植物對其所生活地區的價值,卡薩納的計劃在打擊納米比亞境內偷獵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然而,這些進步放在整體大環境來看,卻又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努力打擊在西方和東方國家出售象牙和其他非洲動物產品的非法國際貿易行為,以及努力打擊在非洲的非法偷獵行為,是唯一能夠將非洲偷獵活動降低到可持續水平的途徑。

參考資料:

Steinhart, Edward, Black Poachers, White Hunters: A Social History of Hunting in Kenya

Vira, Varun, Thomas Ewing, and Jackson Miller. "Out of Africa Mapping the Global Trade in Illicit Elephant Ivory," C4ADs, (August 2014).

"What is 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webpage, (Accessed: December 29, 2015).

相關焦點

  • 直擊非洲「叢林肉」現場,動物從天堂到地獄觸目驚心!
    非洲一直有「天然動物園」之稱,生活著許多其地方沒有的動物。但是隨著非洲人口增加,戰亂、飢餓、平窮,金錢,非洲一些人已將非洲大陸生存千百萬年的動物視為自己的財產,「叢林肉」便孕育而生。在非洲國家尚比亞是非洲幾個叢林肉貿易猖獗地區之一。
  • 關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潘多拉魔盒
    盜獵者會向路過的人兜售猩猩肉,特別是向外國人。」近些年,因為工作原因,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項目經理王偉一直在非洲國家間輾轉。他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儘管經歷了伊波拉疫情,但這樣的叢林肉市場依然存在。小黑猩猩則會被關進狹小的木箱中,進入一個複雜的跨國交易鏈。
  • 喀麥隆大象墳場:偷獵者大屠殺觸目驚心-喀麥隆,大象,墳場,偷獵...
    在喀麥隆的布巴-尼德吉達國家公園,人們發現了大量大象屍體,一個備受歡迎的觀賞野生動物的旅遊勝地就這樣因為兇殘的偷獵行為淪為大象墳場。據悉,偷獵分子在這座公園一次就屠殺了35頭大象。大象一度是一個非常昌盛的種群,但由於猖獗的象牙貿易,數量不斷減少。專家指出如果不能及時採取行動加以遏制,非洲的大部分大象將因為人類的貪婪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 非洲大象偷獵,離中國有多近對話聯合國副秘書長阿奇姆·施泰納
    僅2011年非洲就有約4萬頭大象被獵殺,而整個非洲大陸僅有過去十年間,在死亡大象中,非法獵殺佔比從25%飆升到60%-70%。 (Darren Potgieter/圖)盜獵者把象牙賣到中國,價錢是其他地方的十倍。當我們在談論象牙偷獵走私時,在阿奇姆·施泰納看來,我們是在談論「一代人」,不僅僅是象牙。但數據是殘酷的。「(大象)偷獵更嚴重了。」
  • 非洲的叢林動物,是「窮人的蛋白質」
    2019年4月5日,剛果姆班達卡市附近的森林裡,獵人將一隻被獵殺的紅尾猴吊起來剝皮猴子、發黑肉與「鮮肉」們,在這裡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叢林肉」。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這種特殊的「叢林肉」並非來自畜養的家禽或牲畜,而是來源於非洲熱帶叢林中的猩猩、猴子等野生動物。
  • 【眼界】犀牛角貿易禁令成廢紙,犀牛還有明天嗎?
    人們由此感到擔憂,全球犀牛角貿易禁令是否就此成廢紙…… 在非洲,犀牛的生存環境可謂慘不忍睹——2014年1月15日,南非林波波省,一隊反偷獵法醫隊伍同南非警察一起開展打擊偷獵行動,尋找到一頭雌性白犀牛的屍體,並追蹤偷獵者。這頭白犀牛被偷獵者槍殺,它剛剛出生的幼崽也被殺害,其屍體在大約200米遠處被發現。 2017年8月14日,南非西北省,為防偷獵者,瀕危犀牛無奈被鋸角。
  • 美國禁止象牙貿易:避免打著合法幌子偷獵交易,非洲象或有救
    美國禁止象牙貿易:避免打著合法幌子偷獵交易,非洲象或有救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6-06-04 08:19 來源
  • 非洲象瀕臨滅絕怪非洲還是怪中國?
    非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南部非洲尤甚,而非洲象也主要生活在這裡。這些國家保護大象的資金、人員、裝備嚴重匱乏,而他們面對的盜獵者卻在不斷「升級換代」。現在的象牙非法貿易已經非常成熟。葆拉·卡洪布認為,相比於政府緩慢又笨拙的保護策略,「偷獵者和經銷商卻很聰明,他們知道漏洞在哪裡,知道如何去賄賂官員。」
  • 純白長頸鹿母子慘遭偷獵者殺害……世界上可能只剩一隻!
    今天,不少國際媒體都報導了一個偷獵事件: 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在肯亞東北的一個村莊附近,發現了兩隻長頸鹿的屍體。 因為Omo的獨特外表,國際社會也開始關注非洲野生長頸鹿們面臨的危機: 從2006年到2016年,非洲的野生長頸鹿數量急劇下降,三十年裡減少了
  • 【深度】爭議大象買賣:非洲象與人的困境
    擁有大象數量最多的波札那則考慮允許獵殺大象,將大象肉列為食用肉。飽受乾旱困擾的納米比亞也在6月中旬宣布出售包括大象在內的1000頭野生動物,以換取資金支持動物保護事業。辛巴威、尚比亞、納米比亞和波札那還將聯合起來,呼籲取消全球象牙貿易禁令,賣出各國的象牙庫存。
  • 3D列印海龜蛋,裝GPS騙過偷獵者,揭發137公裡非法貿易鏈
    3D列印不僅可以列印房子、列印「機器狗」,列印疫情期間能救命的呼吸閥零件,最近,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創建了「假雞蛋」,以假亂真當了「臥底」,揭露了中美洲海灘上的非法海龜貿易。中美洲許多海灘上的偷獵者摧毀了90%以上的海龜巢,以將卵出售給非法的野生動植物貿易。這些雞蛋被偷運到城市,作為餐館和酒吧的美味佳餚而被食用。
  • 外媒:非洲大象被獵殺現象可能要比預計嚴重
    非洲草原上的非洲象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9日報導稱,美國科學院近日公布了一份報告指出,非洲大象被偷獵者獵殺的現象,可能要比預計的嚴重,而這主要因為市場對象牙的需求不斷增加。  美國科學院公布的報告指出,在2010到2012年期間,被非法宰殺的大象佔大象總數的比例高達6.8%,也就是說,在2010到2012年期間,每年約有3.3萬頭大象被宰殺,三年中被宰殺的總數超過10萬頭。美國科學院公布的相關數字再次就這個問題敲響了警笛,使得人們對大象的生存更加的擔心。
  • 年度報告顯示非洲偷獵大象減少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年度報告顯示,非洲偷獵大象活動減少。研究人員認為,偷獵率下降,得益於中國象牙交易禁令導致象牙需求減少,還由於一些非洲國家政府採取了行動。不過他們指出,雖然情況大有改善,偷獵問題仍然存在,大象依舊處於危險之中。
  • 穿山甲:被捕殺最多的動物,我們該如何拯救其瀕臨滅絕的不幸?
    據統計,2016—2019年,全球有50萬隻穿山甲因為肉和鱗片而被殺害。過去20年,亞洲傳統醫藥對穿山甲的需求使得它們的數量大量下降。在我國,中華穿山甲自1990年起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在我國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即便如此,近30年來,我國穿山甲種群數量下降了80%。本土的中華穿山甲瀕臨滅絕,所以在我國能買到的穿山甲是來自東南亞或非洲地區。瑪利亞拜訪的最後一個目的地是非洲穿山甲的最終流向地——中國。
  • 抓住那個偷獵賊!高科技成了非洲應戰的最後武器
    蘭加斯表示:「如果沒有這些設備,很難伏擊偷獵者。很多偷獵者已經被捕,我沒有確切的數字,但我想現在已經有100多人被捕了。」最近,蘭加斯抓獲了數十名被翻案起訴的偷獵者。在這一地區,大多數人都為獲得叢林肉而偷獵,但護林員們也必須追逐在馬賽馬拉遊蕩的大象偷獵者,這片廣袤的大草原也是獅子、豹子和獵豹的家園。
  • 非洲大象偷獵活動連續5年減少 全球截獲象牙數量創新高
    參考消息網10月26日報導 英媒稱,一項報告顯示,去年全球範圍內截獲的象牙數量突破歷史記錄,非洲大象偷獵活動也連續第五年下降。但有關機構認為,還不應該放鬆警惕。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24日報導,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的這份報告表示,去年有大約40噸偷運象牙被追回。
  • 非洲成年猩猩被做成肉乾,寶寶被當寵物交易,在歐美英居然暢銷
    據英國《鏡報》9月15日報導,隨著英國對「叢林肉」的需求飆升,西非大量靈長類動物被屠殺並被非法運往歐美和英國,在市場上被製作成肉乾出售。 幾千年來,野生動物一直是非洲農村社區的主要食物來源。
  • 研究顯示非洲象死亡數量大於出生數量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周一發表的論文顯示,非洲脆弱的大象數量下降速度可能可比以前估計的更快。
  • 美媒:中國非法象牙價格「腰斬」 給非洲象群帶去生機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美媒稱,肯亞「拯救大象組織」研究發現,中國國內的非法原牙價格在過去18個月裡下跌了近一半。不斷提高的公眾意識、中國關於禁止象牙貿易的承諾、廣泛深入的反腐運動以及增速放緩的中國經濟都成為打壓象牙價格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