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隨著教育水平和環保意識的普遍提高,人們對於動物保護的重視程度也愈來愈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抵制野生動物製品,採取行動以保護瀕危野生動物。事實上,除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汙染、氣候變化之外,「偷獵」亦是造成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甚至滅絕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咱們就以歷史的角度,簡要談談非洲大陸上的偷獵歷史及現狀。
所謂「偷獵」,就是非法捕獵,這既包括了在本國非法捕獵,也包括了在其他國家進行的跨國偷獵——若要對後者下個嚴肅的定義,就是指人們在其他國家聲稱擁有主權的地區或是為王室保留的區域狩獵,或是殺害受保護的動物。非洲大陸的偷獵行為,便符合上述定義。
▲繳獲的象牙及其製品
非洲大陸上的偷獵活動可謂「歷史悠久」,而從19世紀開始,那些前往非洲的歐洲大型狩獵團隊,基本都犯有偷獵罪,雖然有些人實際上是被未經許可在其土地上獵殺的非洲國王審判和裁定有罪的。
公元1900年,歐洲殖民國家在非洲各地陸續頒布了禁獵法,禁止大多數非洲人狩獵。隨後,大多數形式的非洲狩獵,包括為獲取食物而進行的捕獵行為,也被殖民地當局認定為偷獵。商業偷獵是近年來的一個問題,對動物種群構成了一定威脅,但它並沒有達到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危機水平。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射殺犀牛舊照
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偷獵狂潮
在二戰結束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歐洲各國元氣大傷,無暇顧及其海外殖民地,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浪潮日益高漲,許多非洲國家都是在這一時期擺脫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的。獨立之後,大多數非洲國家保留了這些由歐洲殖民者制定的禁獵法則,但為了食物或「叢林肉」而偷獵的行為仍在繼續,為了商業利益而偷獵也依然屢見不鮮。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新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有不少管理者是明知有人違反而故意放縱的,畢竟他們中的很多人也依賴通過「叢林肉」而獲得寶貴的蛋白質。在非洲,「叢林肉」幾乎是貧窮人家的唯一肉食來源。
▲非洲當地隨處可見的「叢林肉」攤
不可否認,那些為食物而捕獵的人對當地的動物種群構成了威脅,但若是與那些為了國際貿易而捕獵的動物相比,二者的威脅程度完全不可相提並論。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非洲的偷獵活動達到了空前猖獗的程度,造成了嚴重危機,非洲大陸的大象和犀牛種群尤其面臨著滅絕的風險——這兩種動物,並不屬於「叢林肉」的範疇,也沒有人以其肉作為食物,它們被捕殺都是因為國際市場對於象牙、犀牛角及其製品的狂熱需求。
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籤署
由於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對部分野生動植物族群已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威脅,為了能夠永續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在1963年公開呼籲各國政府正視此問題,著手野生物國際貿易管制的工作。經過十年的努力,80個國家於1973年6月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籤署《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縮寫為CITES,俗稱《華盛頓公約》),包括犀牛在內的一些非洲動物,是該公約中最初受到保護的動物之一。
▲CITES第18屆締約方大會
1990年,大多數非洲象屬(含2種6亞種)被列入不能用於商業目的的動物名單。這項禁令對象牙偷獵活動產生了迅速而顯著的影響,偷獵活動迅速下降到更易控制的水平。然而也應當看到,犀牛偷獵卻繼續威脅著犀牛的生存,事實上,這也是北部白犀牛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2018年3月19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在肯亞去世,終年45歲,全球只剩下兩隻雌性北部白犀牛。
▲被40人日夜持槍保護的雄性北部白犀牛
21世紀的偷獵活動與恐怖主義
二十一世紀初期,亞洲對象牙的需求開始急劇上升,非洲的偷獵活動再次上升至危機水平。與此同時,剛果地區的頻繁衝突也為偷獵者們創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環境,大象和犀牛又遭到大量殺害,再次處於危險水平。
更令人擔憂的是,像青年黨這樣的激進極端主義組織開始通過偷獵並進行走私的方式以獲取資金,從而資助其進行恐怖主義活動。201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估計每年有20000頭大象被殺死。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它們的出生率,這意味著如果偷獵活動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在可預見的將來,大象可能會徹底走向滅絕。
▲非洲象與角馬
反偷獵工作的現狀和未來
1997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同意建立一個大象貿易信息系統,以追蹤象牙的非法販運。2015年,CITES網頁報告了自1989年以來超過10300起非法象牙走私案件。隨著資料庫的擴大,它有助於指導國際社會更有利地打擊象牙走私活動。
令人欣慰的是,還有許多其他基層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打擊偷獵行為。作為和農村綜合發展與自然保護組織(IRDNC)一起工作的一部分,約翰·卡薩納( John Kasaona )在納米比亞監督了一項基於社區的自然資源管理計劃,該計劃將偷獵者變成了「看守者」。
▲正在食用「叢林肉」的非洲婦女
正如他所說,他所在地區的許多偷獵者其實是為了生存而偷獵——要麼為了食物,要麼為了家人生存所需的錢。通過僱用這些對當地環境非常了解的人,並教育他們關於野生動植物對其所生活地區的價值,卡薩納的計劃在打擊納米比亞境內偷獵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然而,這些進步放在整體大環境來看,卻又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努力打擊在西方和東方國家出售象牙和其他非洲動物產品的非法國際貿易行為,以及努力打擊在非洲的非法偷獵行為,是唯一能夠將非洲偷獵活動降低到可持續水平的途徑。
參考資料:
Steinhart, Edward, Black Poachers, White Hunters: A Social History of Hunting in Kenya
Vira, Varun, Thomas Ewing, and Jackson Miller. "Out of Africa Mapping the Global Trade in Illicit Elephant Ivory," C4ADs, (August 2014).
"What is 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webpage, (Accessed: December 29,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