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增加抑鬱症風險的基因突變 佔到4%的比例

2020-12-05 長江網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iological Psychia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來自一個與世隔絕村莊的人群進行研究發現,基因NKPD1的罕見突變或許和個體患抑鬱症風險直接相關;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理解引發抑鬱症分子病理學表現的分子機制,同時對於後期開發改善抑鬱症的診斷以及治療該病的新型療法或許也提供了新的線索。

  遺傳特性在抑鬱症發生風險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如何鑑別出誘發抑鬱症的特殊基因目前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研究者Amin表示,通過對編碼mRNA和蛋白質的所有DNA進行測序後,我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單一基因,該基因或許在抑鬱症的遺傳性風險上佔到了4%的比例。

  為了鑑別出該基因,研究人員對來自Erasmus Rucphen家族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該家族研究包括收集直到過去幾十年居住在與社會隔離地區的家庭和其後代相關的數據信息;在諸如這樣的人群中,遺傳隔離往往會誘發罕見突變不斷被放大,這就為研究人員發現罕見突變的相關信息提供了強有力的隊列研究,文章中,研究者對幾乎2000名有抑鬱症症狀的個體進行了相關研究。

  利用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對包含遺傳編碼產生蛋白質的部分DNA進行測序後,研究者Amin及其同事發現,NKPD1基因的多個突變或許都和較高的抑鬱症症狀分值直接相關,同時研究人員還在來自一般人群的獨立樣本中也複製出了抑鬱症症狀和NKPD1基因之間的關聯,儘管這種複製樣本強調了NKPD1基因中的不同突變。Amin說道,我們發現NKPD1基因能夠參與鞘脂類(Sphingolipids)和神經醯胺的合成,而這一研究也非常有意思,而這同時也指出了NKPD1基因在機體中的預測性角色。

  研究者指出,血液中鞘脂類水平的改變和抑鬱症的發生直接相關,同時其也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性的靶點來幫助開發治療主要抑鬱症障礙的新療法。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NKPD1基因和抑鬱症發生之間的可能性關聯,同時研究人員或許也能夠開發出治療攜帶NKPD1基因突變的抑鬱症患者的新型療法。

  同其它精神性疾病比較而言,抑鬱症往往缺少遺傳或生化標誌物來幫助進行疾病診斷和療法的開發,據研究者Amin介紹,將抑鬱症療法引入到精準化和個體化治療的領域或許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渡階段,同時研究者也需要根據疾病的分子病理學差異對抑鬱症患者進行分層研究,當然NKPD1基因就是其中一種特殊的分子機制。

  責編:江婧

相關焦點

  • 全基因組學發現的抑鬱症風險基因座到底有何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抑鬱症的發病是多因素的,其中遺傳因素能夠解釋37%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多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確定了多個MDD風險基因座。儘管已經存在上百個風險基因座,但是不能全面揭示MDD發生發展的生物學機制,且這些位點很有可能並非真正的致病位點。
  • B肝前S基因突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
    印度尼西亞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前S基因突變與肝細胞癌(HCC)風險存在關聯性,進而將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雜誌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在本研究中,印尼研究人員認為,按照以往觀察HBV的前S基因突變在HBV相關HCC的存在起到重要作用。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2016年4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確定了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中鑑定出的一種非編碼突變如何能夠增加散發性帕金森病(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發病風險。
  • 基因編輯有風險! 《自然》:Cas9特異激活p53途徑,增加p53突變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研究者們對165個表達Cas9的細胞系和它們對應的野生型細胞進行 L1000分析[2],結果在二者之間觀察到了巨大的轉錄差異,87個(中位數)基因的表達差在兩倍以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3]顯示差異表達的基因普遍位於MSigDB標誌基因集中[4]。
  • 010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揭示抑鬱症新調控基因
    此方案適用於因自殺未遂或有自殺意圖而接受精神看護的抑鬱青少年,以及那些具有相關共現風險因素(在參與研究前曾有自殺性行為、非自殺性自傷和/或藥物濫用障礙)的青少年。以此樣本整體而言,自殺嘗試率從第6個月的20%下降到第12個月的9%,再到第18個月的7%。
  • 誘導這種基因突變能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卻增加精神病風險
    布倫南德博士的團隊用少量Sars-CoV-2感染了攜帶rs4702基因的人類神經元。24小時內,病毒拷貝增加了近15萬倍。然後,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誘導神經元中的rs4702基因突變。結果病毒複製的數量下降到大約三分之一。他們的實驗表明,rs4702基因可以使Sars-CoV-2在人體內,特別是在大腦中更快地複製。
  • 心臟病發作風險的基因突變因素
    他們著重檢測了病人體內GNB3、GNAQ和GNAS這三個基因上的7種不同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與室性心動過速的關聯。研究發現在GNAS基因上的兩個SNP顯著增加室性心動過速的風險。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研究人員考察了1335名心臟性猝死者的基因多態性,試圖驗證與室性心動過速相關的GNAS基因上的SNP是否也與心臟性猝死相關。
  • 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原標題: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防乳腺癌和卵巢癌先後切除了乳腺、卵巢和輸卵管,引起世人對兩個相關基因BRCA1和BRCA2的關注。研究人員7日說,這兩個基因的突變會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但具體風險程度因突變類型而異。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 J Med Genet:世界首次證實罕見的基因突變也會導致較高的乳腺癌風險
    2016年9月6日/生物谷BIOON/--在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和維多利亞癌症協會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一項全球大規模的研究證實一些相對罕見的基因突變導致的乳腺癌風險類似於更加常見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導致的乳腺癌風險。
  • 基因檢測:個性化用藥,再也不怕吃錯藥了
    以治療兒童癲癇的藥物卡馬西平為例,攜帶人白細胞抗原HLA-B*1502等位基因的癲癇患者使用該藥時容易發生重型大皰型多形紅斑等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甚至可危及生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在卡馬西平說明書中增加了警告,建議用藥前進行基因測定。研究顯示,中國人群中攜帶HLA-B*1502等位基因的人群比例為4%~22%。
  • 新研究發現五個與胰腺癌風險相關的新基因突變。
    2018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項迄今為止最大的胰腺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Kimmel 癌症中心、國立癌症研究所及全世界其他80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起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中5個新區域的突變也許可能增加胰腺癌的風險。
  • Nature再論基因編輯嬰兒風險:CCR5突變與壽命縮短有關
    除去 CRISPR 基因編輯嬰兒在倫理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事實上,現在據我們所知,引入CCR5基因的突變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我們並不完全了解新引入的突變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不是大多數人想要的突變。就平均概率而言,擁有這一突變會更糟糕。一項新研究發現,CCR5?
  • 當出現P53基因突變被遺傳時,癌症風險恐高達90%!
    其中該基因突變大多數發生在阿什肯納齊猶太后裔家族中。 當TP53突變被遺傳時,它們會引起Li Fraumeni綜合症(LFS),它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最早於1969年報導,以首先發現此疾病的兩位醫師命名。這種疾病使人們一生中有90%的機會患上癌症。
  • 賀建奎編輯的CCR5基因 純合突變死亡率增加
    2019年6月3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asmusNielsen及XinzhuWei共同通訊在NatureMedicine在線發表題為「CCR5-Δ32isdeleteriousinthehomozygousstateinhuma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英國生物銀行的409693個人的基因分型和死亡登記信息來探索CCR5-Δ32突變的適應性影響,發現對於CCR5
  • 高齡父親的精子 發生基因突變概率更高?
    他們稱,大齡父親孕育出的孩子出現自閉症或精神分裂症等障礙的風險較高。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精子質量會變差。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睪丸幹細胞分化異常,因而隨著男性年齡增長,他們的精子出現突變體的數量就會增加,《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有些研究甚至將大齡父親和阿爾茨海默氏症、雙相情感障礙(以前被稱為躁狂抑鬱症)、心臟病和癌症聯繫在一起。
  • 一切罪惡根源於基因差異 性別起源於基因突變?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據估計有大約25%的女性和10%的男性在一生的某個時期,陷入過抑鬱症的麻煩,其中某些人反覆發作,大約15%的抑鬱症患者最終自殺。抑鬱症雖然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人體內的抑鬱基因。  現在一般對智力障礙的定義是:一個成人的智商分數低於70,不能獨立生活。
  • 【研究】你有「超人」基因嗎?這些基因突變讓人擁有非凡本領
    「基因突變」對現代人來說不是什麼新鮮詞彙,但你知道嗎,一些突變的基因可以給你帶來「超能力」。新華社援引英國《每日郵報》舉例說,一種名為MSTN的基因可以影響肌肉生長限制因子,讓肌肉生長不再受限,從而令肌肉細胞分化得更多、更大。出現這種基因突變的人,包括小朋友在內,即使不健身,也會擁有健美運動員一般強壯的身材。一種改名為LRP5的基因能影響細胞間的化學信號傳遞。若是這一基因出現變異,骨細胞間就會開啟新的信號通道,讓骨細胞變大、變密。
  • 「Science子刊」新發現:巴西人獨有的基因變異,會增加其患癌風險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科學家們與全球合作夥伴正在共同研究巴西後裔中發現的一種常見的TP53-R337H變體。研究人員發現,當腫瘤抑制基因XAF1的一個變體與遺傳TP53-R337H突變結合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 維生素D受體基因突變與黑素瘤風險相關
    維生素D受體基因突變與黑素瘤風險相關
  • 揭秘基因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之間的神秘關聯!
    研究者Lincoln Stein表示,非編碼DNA在基因組中佔到了98%的比例,其對於科學家們而言非常難以研究,而且其因為不編碼蛋白質經常會被忽略。通過仔細分析這些區域,研究人員在DNA代碼的一個鹼基中發現了改變,其或能驅動多種類型癌症的發生,研究人員或能利用這種新型癌症機制來開發治療包括癌症在內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3】eLife:基因突變協同讓肺癌更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