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都聽過分庭抗禮這個詞語吧,第一感覺是不是覺得這個詞語含有對抗的意思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這麼理解的,也包括我,剛開始的時候就誤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因為我們只看到了這個成語的「外表」。
對於通過「外表」獲得的信息是否為真,大多數人都懶得去驗證,因此就將錯就錯。
分庭抗禮容易讓人對它產生誤解的有兩處地方:第一,實際上,分庭抗禮只能用在上對待下的態度,而不是兩個人的力量懸殊,因為只有居於高位的人才能夠說對處於低位的人平等相待;第二,「抗」這個字眼給人的感覺往往有一種對抗的意思,但是我們理解錯了,「抗」在這裡是平衡、對等的意思。
「分庭」,賓主分別處在庭院的兩邊;「抗禮」,也可以寫成「亢禮」或者「伉禮」,以平等的禮節相互行禮。分庭抗禮最原始的意思是指古代賓主相見,站在庭院兩邊相對行禮,簡單地說就是指主客相見時,行禮平等。
《禮記》中有詳細描述了在宴會時主人待客的場景:「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主,臣莫敢與君亢禮也。」如果不設賓、主,就不能成席,因為這是飲酒的禮儀。在古代,最尊貴的客人才能稱為「賓」,而且只能有一人。因此,在君主的宴會上,「賓」只能由卿來擔任,但是這樣的話,作為主人的君主就要處處和卿「分庭抗禮」,顯得就較為麻煩。
於是就想到了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讓掌管御膳房的宰夫擔任主人,稱為「獻主」,表示大臣不敢和君主「亢禮」;選一位大夫擔任「賓」,如此一來,在宴會期間的所有禮節都由這兩個人來完成,君主和卿就可以在宴會上痛快地喝酒行樂了。
中華成語千千萬,都有著各自的故事,「分庭抗禮」這個成語也不例外。
莊子在《漁父》篇中借了子路的口吻描述孔子:「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意思是大大小小國家的君主,歷來對孔夫子都是平等相待,夫子好像很傲慢的樣子,可見這些國家的君主對孔子的尊重。而「分庭抗禮」一詞便是出自此處。
說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呢,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本以為分庭抗禮是個貶義詞,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它是個褒義詞。就好比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你以為他是個壞人,可事實上,他是個實實在在的大好人。
所以啊,不能只憑第一印象或只通過「外表」去評判事物,因為這種感覺有時候會對人產生誤導的作用,要想真正地認識事物的內涵,還需要我們深入地去了解它。
希望本文對您有幫助,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