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分子的選擇性剪接或可作為治療肥胖、癌症的藥物的新靶點

2020-12-06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10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肯塔基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小核仁RNA(snoRNAs)的一種新功能,即其能夠調節一種名為選擇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的基礎細胞過程,這項研究發現或將幫助開發治療肥胖和癌症的新型療法。選擇性剪接能夠使得細胞通過單一基因製造多種蛋白質。

在選擇性剪接過程中,一種名為前體信使RNA(pre-mRNA)(被拼接的分子)是DNA模板間的中間產物,而DNA模板中包含了多種能夠製造蛋白質的指令,同時這種蛋白質產物最終還能夠被這些指令所產生。在上述過程中,細胞中的剪接機器能夠切斷pre-mRNA的片段,隨後其能夠將剩下的片段進行拼接產生一種成熟的mRNA,而這種mRNA就能夠用來翻譯產生蛋白質,許多pre-mRNA都能以多種方式來進行拼接,而且產生的不同的mRNA都能夠用於產生獨特的突變體蛋白。

但大多數mRNA並不能產生蛋白質,在這些所謂的非編碼RNAs中都是一些小核仁RNA,其能夠知道特定的RNA修飾蛋白進入到自己的「工作崗位」,讓研究者好奇的是,有些小核仁RNA的缺失被認為和某些疾病的發生有關,比如特定的癌症或普拉德-威利症候群等,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是一種遺傳性的肥胖疾病,這些關聯都表明,小核仁RNA所幹的事情或許要比直接進行RNA修飾要多得多。

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某些小核仁RNA能夠與一些新發現的細胞夥伴來合作共同調節選擇性剪接過程,由於選擇性剪接能夠調節蛋白質的功能,因此研究者推測,小核仁RNA的角色或許就能夠解釋為何特定小核仁RNA的缺失會和疾病發生關聯。如果缺失小核仁RNA是引發某些疾病的原因,那麼研究者就假設,如果能夠利用合成性的替代品來移除缺失的小核仁RNA或許就能夠有效治療某些疾病。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SNORD115的小核仁RNA,其並不會在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患者機體中產生,但其卻能夠調節血清素2C受體的pre-mRNA進行選擇性剪接,由於該受體參與了食慾的控制及飲食的攝入,因此研究者表示,選擇性剪接誘導的功能改變或許就能夠誘發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患者過度攝食,隨後研究者計劃深入研究來確定是否替代SNORD115就能夠成功治療患者的症狀。

研究者Stamm表示,為了阻斷患者過度飲食的行為,我們尋找了一種方法來替代小核仁RNA,最終我們找到了一種寡核苷酸(斷鏈RNA),其能夠模擬自然發生的小核仁RNA的效應。當研究人員在動物模型中檢測這種寡核苷酸時,他們發現,接受寡核苷酸的動物攝食量相比對照組明顯減少了;這就表明,在選擇性剪接的水平下食物的消耗能夠被調節,而且研究者還能夠利用RNA寡核苷酸來幹擾整個系統。

因此帕-魏二氏症候群患者機體中缺失的小核仁RNA或許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來治療疾病,而且該研究還能夠幫助開發多種治療罕見遺傳障礙的策略;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該病是正常肥胖的「擴大」版,基於本文研究結果,研究者希望後期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開發出治療一般人群肥胖的新療法。(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生物谷推薦的新聞閱讀: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RNA shows potential as drug target for obesity, cancer

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llege of Medicine Professor Stefan Stamm has identified a previously-unknown function of small nucleolar RNAs (snoRNAs): regulating a fundamental cellular process called alternative splicing. His findings point to new ways to treat obesity and cancer.

"Alternative splicing allows cells to make multiple proteins out of a single gene," Stamm explains.
In alternative splicing, the molecule being spliced – a form of RNA known as precursor messenger RNA (pre-mRNA) – is an intermediate species between the DNA template that contains the instructions to make a protein and the protein product that is ultimately generated by following those instructions.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cell's splicing machinery cuts out segments of the pre-mRNA. It then splices the remaining pieces together to create the mature mRNA that will be used to make a protein. Many pre-mRNAs can be splic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e disparate mRNAs that result are used to produce unique variants of the corresponding proteins.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四屆)非編碼RNA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0.28-2016.10.29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http://www.bioon.com/z/2016ncrna/

相關焦點

  • 靶向RNA 小分子藥物治療癌症取得突破
    而在佛羅裡達的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Matthew Disney教授選擇的是另外一種方法,他致力於開發一種基於小分子的RNA靶向工具,它能夠有選擇性地消除特定基因產物。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有望推動RNA相關遺傳疾病治療
    聊點科技【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有望推動RNA相關遺傳疾病治療】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月27日在《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
  • 環狀RNA臨床潛力可期,有助腫瘤患者耐藥難題
    癌症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由於癌症的早期診斷亟待改善,許多患者在第一次臨床就診時就已經患有晚期癌症。這些患者往往錯過了手術的機會,抗癌藥物成為他們主要的治療選擇。自首個晚期癌症化療臨床報導以來,多種抗癌藥物的創新研發不斷,有效改善了晚期癌症患者的臨床療效。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有望推動RNA相關遺傳疾病治療
    【科技前沿】光明日報北京12月3日電(記者鄧暉)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此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 《柳葉刀》:靶向治療20年,43種小分子藥物大起底
    隨著臨床腫瘤學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對分子靶點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小分子抑制劑作為腫瘤靶向治療的有力工具也越來越受人重視。如今,新藥開發的重心已經轉向腫瘤靶向分子的開發,主要有兩種:一是抗體,二是小分子藥物。抗體通常具有較高選擇性,但其靶點往往局限在細胞表面,而且由於抗體蛋白的大分子特性,臨床用藥需要靜脈給藥或皮下給藥。相比之下,小分子抑制劑的選擇性各不相同,並且由於其分子小,可以更好地結合更廣泛的胞內和胞外靶點。
  • Nat Commun:特殊G蛋白偶聯受體有望作為開發新型癌症藥物的關鍵靶點
    2019年2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癌症突變影響細胞膜表面特定類型受體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為開發治療特定類型癌症的個體化藥物療法提供新的思路,比如直腸癌和肺癌等。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有望推動RNA...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北京12月3日電(記者鄧暉)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月27日在《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
  • 新型藥物靶點——外周5-羥色胺
    過去,針對5-HT系統的藥物僅僅針對5-HT轉運體和受體,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精神病和偏頭痛等中樞症狀。然而,由於5-HT系統二重性的發現,使其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藥物治療的靶點。關於TPH2已有很多的研究綜述,因此,本文重點介紹了TPH1抑制劑藥物開發的最新成果以及臨床研究變情況。
  • 新靶點,新藥物,新策略!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作為發病率與死亡率都排在全球首位的癌種,肺癌一直受到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因此肺癌的靶向藥研發及上市一直是所有癌症裡最多的,靠著一代一代的靶向藥活過五年十年的肺癌患者已經數不勝數。對於肺癌患者來說,這是一個充滿奇蹟的時代!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為大家整理了目前肺癌治療的最新進展及已獲批的藥物治療,供大家參考。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科技前沿】本報北京12月3日電(記者鄧暉)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此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20-02-10 08:19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光明日報-光明網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記者鄧暉)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月27日在《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
  • 人類與癌症的史詩級較量:分子靶向治療 倍道而進、一日千裡 _ 東方...
    根據最新發布的《 2017 中國癌症報告》顯示,全世界癌症新發病例 1409 萬,我國佔四分之一,已經成為全球癌症的發病人次最多的國家。截止到 2017 年我國已經批准 20 餘個癌症靶向藥物上市,其中大多數為進口藥物。雖然部分產品進入醫保價格有所下降,但藥物可及性仍遠遠為滿足。靶向新藥研發不僅是企業追逐熱點,更具有極大的社會學意義。
  • 【科技日報】脂肪細胞膜蛋白:治療前列腺癌新靶點
    近日,位於蘇州高新區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傳來消息,該所腫瘤標誌物中心高山實驗室在國際權威期刊《癌症研究》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脂肪細胞相關膜蛋白(APMAP)可作為前列腺癌診斷和治療的標誌物,並闡述了其背後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為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針對該靶點研發出的新藥物,有望進一步降低前列腺癌症的發展以及侵襲轉移。
  • Cancer Cell:線粒體中發現新的癌症治療靶點,有望治療血癌
    2019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確定了癌細胞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並解釋了名為imipridones的新型抗癌藥物是如何通過誘導血癌(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套細胞淋巴瘤)中的癌細胞死亡而發揮作用的。
  • c-Met單靶點抑制劑在研藥物
    由於c-Met信號通路可通過多種機制如c-Met突變、擴增、過表達和HGF過表達被異常激活,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發生、發展以及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的耐藥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c-Met已成為繼EGFR、ALK之後NSCLC的又一重要分子治療靶點。本文就c-Met單靶點抑制劑在研藥物進行簡要概述,供研發人員參考。
  • 科學家系統總結了癌症中RNA剪接異常及幹預策略
    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關鍵步驟,剪接調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剪接異常是導致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剪接異常在腫瘤中廣泛存在,並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腫瘤生物學新興研究熱點,被認為是癌症治療的一類潛在新靶標。
  • 2014年藥物研發最熱門靶點逐個述評
    1.癌症2000年後腫瘤信號網絡被逐漸闡釋、完善,大量的分子靶向藥物進入臨床研究、走上市場,近年針對受體酪氨酸激酶靶點如Bcr-Abl(見1.1)、VEGF/VEGFRs(見1.2)、PDGF/PDGFRs(見1.3)、EGFR/HER2(見1.5)、ALk(見1.7)已有多個藥物上市,me-too
  • 揭秘肥胖與癌症轉移之間的神秘關聯
    ,其會誘發患者機體廣泛的損傷並讓療法治療變得很困難,實際上,90%的癌症死亡都與癌症轉移直接相關。研究者發現,細胞外基質(ECM,促進細胞生長的支架)中的特殊蛋白或在誘發肥胖個體乳腺脂肪組織中癌細胞的侵襲方面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而ECM的差異或許還能解釋為何肥胖人群擁有較高的癌症轉移發生率。考慮到目前全球人群中肥胖的流行以及其會增加人群患乳腺癌的風險,而研究人員對於ECM在乳腺脂肪組織中促進癌症轉移所扮演的角色的了解非常有限,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就開始解析這種聯繫的分子起源。
  • BMS「進軍」反義藥物:發現控制3D分子結構的新方法
    近年來,反義藥物在臨床前實驗及臨床試驗中取得了喜人的結果,反義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反義技術是一種全新的藥物設計方法,主要是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和核酸雜交原理,從基因複製、轉錄、剪接、轉運翻譯等水平上調節靶基因的表達,幹擾遺傳信息從核酸向蛋白質的傳遞,從而達到抑制、封閉或破壞靶基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