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7個月時間估值翻了一倍,Keep3.6億美元F輪融資讓體育界為之振奮。但對於絕大多數的體育領域創業者而言,2020年並不好過。
受疫情衝擊,歐洲杯、奧運會等各項賽事改期甚至取消,體育大年成為泡影。產業寒冬延伸至投融資各環節,2020年國內體育領域投融資數量和金額創五年來新低,產業變局之下新機遇何在?
投融資降至冰點
「體育版權內容價值回探,賽事停擺帶來了內容真空,品牌合作方也開始防禦性收縮,體育運動線下兩極化趨勢加強。」在第五屆體育產業嘉年華上懶熊體育創始人兼CEO韓牧說道。
自2015年、2016年資本狂潮席捲體育產業之後,2020年體育界投融資迎來冰點。根據懶熊體育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體育相關公司的投融資事件共有53起,其中透露了投融資金額的共40起,總額約合30.344億人民幣。
而2019年同期,中國體育相關創業公司融資事件共有87起,總額達39.69億人民幣。2020年這兩個數據同比下降54.02%和23.54%,無論融資數量還是融資金額均為2015年以來最低。從投融資事件的輪次分布來看,國內的體育融資集中在早期輪次,與前兩年的投資態勢相同。國外則有明顯反差,融資輪次集中在後期。
「2020年,體育產業最壞的底部已經到了,未來越來越多的頭部公司會受到資本的重視。」達晨財智主管合伙人傅忠紅表示。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到體育產業細分賽道扶持頭部公司,這一判斷在數據上也有所體現。
2020年在億元級別融資事件中,國內融資數額最高的是英雄體育VSPN的1億美元融資,佔全年體育領域投融資總額的22.97%,由此可見在特殊時期,資本偏好投資發展模式更成熟、抗風險能力更強的公司。
疫情衝擊下居家健身成為新潮流,也帶動行業融資。從數據來看,健身、瑜伽領域投融資數量和金額位居第一位。其次是鞋服品牌、裝備製造領域和電競領域。其中電競領域被視為增速最快的領域,中信資本私募基金運營合伙人楊東為透露,2020年幾家熱門電競公司資本連投都投不進去。
復娛文化總裁鄧厚鋆同樣看好電競領域,他表示國際頭部電競俱樂部營收為幾千萬美元,國內頭部電競俱樂部營收為幾千萬人民幣,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目前資本市場對於電競俱樂部一般用PS法進行估值,即按照營收進行估值計算。伴隨中國電競產業的完善,商業化能力進一步加強,頭部電競俱樂部會有突破式發展,估值也會有很大成長空間。
消費升級下的體育新機
投資人對於冰雪市場也表現出一定的投資熱情。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發布的《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到2021冰雪季,我國冰雪旅遊將達到2.3億人次,收入預計將超過3900億元。近三年來境內註冊的經營冰雪旅遊相關業務企業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國已有將近7000家企業扎堆「掘金」。
楊東為表示,1972年冬奧會在札幌舉辦,帶動了日本冰雪產業發展,從歷史來看,冬奧會和本國經濟周期基本吻合的情況下,產業將實現騰飛,我國冰雪產業也將處於起飛階段。融創文旅在廣州、成都、昆明等南方城市建設了室內滑雪場,融創文旅集團冰雪中心總經理伊力發現,冰雪運動結合目前的冬奧窗口,用戶參與熱情非常高。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認為,2020年消費領域出現兩個非常特殊的機會窗口。第一個消費現象是兩端分化很嚴重,買貴東西的人和買便宜東西的人都在增加;第二個現象是線下大企業受到的影響非常大,因為大企業是從年底做計劃,年初開始執行預算、生產、供應鏈、投放,剛執行就進入了疫情,面臨不確定性,所以大企業受到的影響遠比小企業更大,這些變化給了消費品牌新的成長機會。
「伴隨消費升級,基於泛體育C端用戶為基礎的消費品牌或時尚生活品牌,以及增加了新消費體驗的體育樂園、線下場館運營都是我們關注的投資方向。」鄧厚鋆說道。
對於線下體育場館投資,阿里體育也一直在進行布局。阿里體育COO穆暘認為,智慧場館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首先對於從事體育、空間數位化的人而言,找到第一客戶是很難的事情,但是第一客戶決定著產品架構、模塊、價格。
其次中國大部分體育場館還沒有真正進入市場化階段,機制問題仍然制約著場館發展。第三,以前從業者更多聚焦於比賽、演出等大型場館的數位化,忽視了全民健身等老百姓真正常去的場館數位化建設,這類產品目前比較單薄。如何藉助技術升級,優化軟硬體設備設施,驅動體育場館營運模式的創新,存在巨大創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