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談之地球上的物種起源

2020-12-05 熙巖知識百科

幾十億年前,在年輕的地球上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形成了複雜的化合物,進而可以發育和繁衍。它們是地球上出現的第一批生命,從那時起這些生命逐漸進化出今天棲息在地球上的數十億個物種。以今天的標準而言,那時的地球環境幾乎不適宜任何生物的生存。地球上布滿了活火山,空氣條件極其惡劣。那麼,地球上的生物起源於何時呢?

要想弄清生命的起源,就必須明白所有生命形式所必須的基本生存條件。它們是一些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和化合物,包括氫、甲烷、氮、二氧化碳、磷酸鹽以及氨。為了混合這些物質,並使之發生化學反應,我們需要一種液體溶劑:水。為了進行發育繁衍,所有生命都需要能量源。生命形式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自養生物,例如植物,它們能自行產生能量,另一類為異養生物,例如動物,它們通過消耗其他生物產生能量。

當然,地球上出現的第一個生物沒有其他生物可以消耗,它必定是自養生物,依靠太陽能或化學梯度產生能量。那麼,哪裡符合這樣的標準呢?陸地和海洋表面有利於接受陽光。然而在生命初始期,過強的紫外線輻射將威脅到生命的存活。有一種場景,既能保護生命不受紫外線傷害又能提供替換的能量源:那就是遍布於海床上的海底熱泉。

海底熱泉是由海水滲透進地殼表面產生的裂痕中與滾燙的巖漿混合後以極高的溫度噴湧而出產生的,並帶出豐富的礦物質和簡單化合物。在海底熱泉陡峭的化學梯度中聚集著大量的能量。另一個證據也指向海底熱泉:即,最近普適共同祖先,簡稱 LUCA。這並非初始生命形式,而是人類能追溯到的生命最早形態。我們不知道它長什麼樣——也沒人見過化石,更不存在活著的生物——實際上,科學家們從現存的三種生命形式的所有物種中找到了共存的基因。

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基因存在於所有物種和生命形式之中,那麼它們必然繼承於一個共同的祖先。從這些基因可以得知,最後共同祖先生存在高溫無氧的環境中,並從化學梯度中獲取能量——海底熱泉正好符合。海底熱泉擁有兩種形態:黑煙囪和白煙囪。

黑煙囪釋放出富含二氧化碳的酸性液體,溫度可高達幾百攝氏度並含有大量的硫、鐵、銅等生命必須的金屬元素。但科學家們認為黑煙囪溫度過高,不利於 LUCA 存活——所以他們更傾向於白煙囪。而在所有白煙囪之中,其位於大西洋素有「失落之城」之稱的一處海底熱泉呼聲最高。這裡的海水呈強鹼性,二氧化碳含量很低,但甲烷含量很高,溫度也更適合生存。附近的黑煙囪可能貢獻了必要的二氧化碳,使生命得以萌發並演化,所有的元素匯集後,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誕生了,並演變成如今地球上無與倫比的生物多樣性。如果喜歡小編的內容,可以點讚評論轉發呦,您的評價就是我的動力。(版權申明: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地球物種的誕生,眾說紛紜,解讀生命起源之彗星和太陽系的秘密
    說它很特別就是當它出現的時候會拖著長長的尾巴在天空划過,老百姓對與流星有好多好多的寄語,在歷史上也流傳著許多傳說。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也漸漸的研究和討論地球物種的起源,為什麼我們能觀測到的星球都是沒有生命的,都是一片荒蕪而地球有各色各樣的生命體,雖然地球經歷了眾多的物種滅絕,但是每一次都有種類繁多的物種逃過一難。
  • 人類起源雜談:地球是一個監獄,人類是被流放到地球的
    人類進化論最近被推翻,美國生態學家埃利斯-斯威爾博士指出,一系列生理特徵,暗示著人類可能是來自其它星球的生物,他提出人類根本不是進化來的,而是被更高文明的外星人流放在地球上的!至今關於人類的起源尚沒有定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只是觀點之一,也是充滿漏洞。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卻表現出驚人的不適應性。
  • 科學·不止於神!《物種起源》與不可知論
    達爾文《物種起源》手稿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闡明了一個科學原理,即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不是不變的 首先對《物種起源》甚至達爾文本人諷刺的,是教會成員。上帝創造了人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讓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祖先是猩猩。於他們而言,人是萬物之靈,是上帝的寵兒,但達爾文卻將自己和猩猩放在了一起,這與直接羞辱自己毫無區別。因此他們不止一次地嗤笑達爾文和他的理論,以至於在公開場合稱呼達爾文「畜生」。
  • 《物種起源》讀後感
    《物種起源》的出版問世,是在科學的基礎上穿插並建立了生物學。進化論使人們的刻板思想,神學思想被打破。可以說這本書推翻了神,創造了人類的說法,並且也打破了物種不變的理論,確實進化論正式得到確立。從這本書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關係複雜的,大自然的奧義,更多的是看到了達爾文的百折不撓科學精神。《物種起源》中的每一個字,都代表了達爾文凝結出來的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與永不放棄、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精神。從達爾文總結凝聚出《物種起源》這本書,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令我們值得深思的東西。我們如果想要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就,就應該去自己對學習建立充分的興趣,並對其進行相關方面的探究。
  • 《物種起源》:版本學及其他
    在前不久舉行的「新譯《物種起源》出版沙龍」上,中科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教授,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教授對這一新譯給予了高度評價,苗德歲教授做了精彩發言,講述了《物種起源》及其新譯本背後的故事。作為經典名著,《物種起源》在國內已有很多譯本,現在還有必要重譯嗎?在達爾文生前,《物種起源》總共出版了6版,以前國內均選擇最後一版翻譯,苗德歲則選擇了第二版進行翻譯,這是為什麼?
  • 新譯本《物種起源》出版發行
    2012年10月,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公布了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科普書籍的評選結果,《物種起源》排名第一,並被稱為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思想」。由此可見,《物種起源》對人類思想和科學事業的深遠影響。已故著名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有句名言:「要是沒有演化論的話,生物學裡的一切都說不通。」 《為什麼演化論是真理?》
  • 歷史上的今天,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作者在緒論後介紹了創作和出版經過並大膽說明了自己關於物種起源的觀點,批判了創造論的觀點,此後從第1章到第15章分別談論的是:家養狀況下的變異、自然狀況下的變異、生存鬥爭、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變異的法則、學說的難點、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本能、雜種性質、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續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複述和結論等。
  • 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一個物種?
    許多學者估計地球上所有的物種可能高達幾千萬種。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時代主題。你有沒有想過,從根本上來講,地球上的生命類型是絕對單一的,一點也沒有生物多樣性?甚至我們可以說,地球上只有一個物種!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下面的分析。
  • 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科學史上的今天,11月24日
    1859年版《物種起源》的封面《物種起源》全名《論依據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創作評論|播下一粒熱愛科學的火種,越早越好——評《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是19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巨著,思想巨作,發表後不久,就被中國近代史上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介紹到中國。1903年,教育家馬君武先生也用文言文翻譯了《物種起源》的兩個章節。《物種起源》的理論很快被嚴復、梁啓超、孫中山等變革強國的人物作為社會改革的武器,它的政治學和社會學意義被凸顯強調,生物學意義卻被忽略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在相當長時間被人們片面解讀了。而等到白話文《物種起源》在中國問世,已經是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原著出版一百年後。誠如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先生所說:「科學興,中國興;少年強,中國強。」中國科學的振興,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娃娃抓起。
  • 《物種起源》導讀
    康威莫裡斯先生為《物種起源》這部漢譯本所寫的「前言」等三個部分的內容。為紀念原作首版發表150周年,在2009年,我對全書的譯文和導讀進行了再次修訂。此外,還遵照編輯的要求在書末附上了我在《自然雜誌》上新近發表的一篇小文的修改版(其題目也改為《進化論的十大猜想》),權當對進化論發展脈絡的概要補記。
  • 人類起源雜談:人類真的是地球的原住民嗎?
    自地球在浩渺宇宙誕生之日起,從海洋到陸地,我們的地球隨處可見生命的蹤跡,在地球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生命從簡單演化到複雜,然後走向滅亡,然而只有人類,一路披荊斬棘走到了今天,站在這個藍色星球的最頂端。相對於地球其他生物,人類沒有力量,沒有速度,不會飛,不會遊泳,沒有鎧甲,沒有利爪,不會寄生……相對地球其他生物而言,人類沒有"適合地球生存的土生土長的"特長。當然,我們現在擁有智慧,足以加裝外掛,保護自己,成為地球之王,但遠古時代沒有智慧時,人類像一個白白胖胖的軟體動物,又為何能夠生存,並進化成擁有智慧地球之王呢?
  • 達爾文《物種起源》:經典的錯誤理論
    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英語:The Origin of Species,全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
  • 地球上有多少物種?
    究其原因, 是因為物種定義的差異、系統分類方法的不同、分類學家的標準不同、不同類群研究深度的差異, 所以絕大部分物種仍是未知,加之物種的生境千差萬別,所以,我們無法獲得地球物種總數。即使有一天人們能夠對地球上所有生境中的所有生物類群進行深入分類學研究,然而, 當研究不同類群、甚至研究相同類群的分類學家無法統一划分物種標準時,學術界仍將不可能就地球物種總數達成共識。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偉大發現
    當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發現每個孤立的島嶼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物種,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帶回一些標本,回到英國後,通過分析達爾文帶回來的物種記錄和標本,人們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90%以上的爬行動物、50%的陸禽和45%的高等植物,都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物種起源,到底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進化論》到底科不科學?不妨聽小編稍作論證。其一:《進化論》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結論。它不過是通過一些考古片段,所作的有限推斷。就小編而言,更願意相信神創造人類,而不是猴子進化成人。理由很簡單,如果某一天,有人告訴隔壁老王,其實他家旺財才是老王的親爸,理由是,旺財也是兩個耳朵兩個鼻孔兩隻眼睛一張嘴……,隔壁老王能因為這麼簡單的推論就叫旺財老爸嗎?你是不是覺得這種推論太可笑?
  •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丨魚類稱霸
    ,圖片源自《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真掌鰭魚,是一種淡水魚,屬於較進化的肉鰭魚類,以水生動物為食。在約3.7億-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地球上的氣候開始變化,許多湖泊乾涸、水質變壞。很多水生生物因喪命,在家園即將被摧毀的時候,真掌鰭魚隻身涉險,努力的向陸地進軍,在做魚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可惜,事與願違,進化的道路上,從真掌鰭魚到陸生脊椎動物,只差爬上陸地那小小的一步了。
  • 在化石面前崩潰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種起源之謎
    然而一百多年後,這個理論並沒有徹底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物種的起源似乎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那麼達爾文的理論究竟遇到了哪些挑戰?物種起源之謎究竟還能否被揭開?達爾文的理論1859年11月下旬,達爾文的著作《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首次出版,並迅速發行了三個版本。在這本著作中,達爾文提出了他的進化論理論。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達爾文在島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標本,島上一些物種的差異和特異現象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令他百思不解。這為他1859年發表的《物競天擇的物種起源》一書提供了原動力和信心,他的著作使加拉帕戈斯群島成為生物學專家和愛好者必去的「聖地」。今天這裡的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上,還豎立著達爾文的半身銅像。現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財產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