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神學專業順利畢業。儘管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名「尊貴的牧師」,但達爾文卻志不在此。從小對打獵、礦物採集以及植物標本的熱情,讓他在學習整整兩年神學後,依然無法虔誠地跪伏在神的足下侍奉,而是以「博物學家」的身份,於畢業同年12月登上了「貝格爾」號軍艦進行環球考察。
「貝格爾」號軍艦
在登上軍艦的那一刻,他還不知道,這一次考察會對他的思想、人生乃至於整個人類科學界產生多麼大的影響。
5年時間裡,達爾文隨軍艦穿越了太平洋、大西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月回到英國。這一次考察,不僅讓他見識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更是使他對大學所學的「神創論」產生了懷疑。
貝格爾號考察路徑
對於物種的來源,達爾文逐漸有了自己的看法。
1842年,《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寫成;1859年,達爾文在結合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後,終於提筆使這部皇皇巨著問世。
達爾文《物種起源》手稿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闡明了一個科學原理,即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不是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轉變。他首先提出了隨機變異自然選擇學說,標誌著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
他認為多數變異是微小且難以察覺的,在自然狀態下偶然變異是少見的,就算出現也會因為雜交而消失。因此自然界中的變異是連續過渡的,並不是一個物種直接變異成另一個物種,就像新生的猴子不可能開口說人話一樣;這種變異必須經過從個體差異到輕微的變種,再成為顯著的變種、亞種、新種。
人類由猿進化而來
不過並不是每一次的變異都會如此順利地進行下去,產生新的物種。因為每一種生物個體增加的傾向是幾何級的,隨著數量越來越多,生存資源有限,所以不同物種之間甚至於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會為了活下去而鬥爭,這種鬥爭會導致大量個體的死亡。弱肉強食,只有對生存有利的變異可以讓個體存活,並將這種變異進行下去,也就是所謂的「物競天擇」。
老虎和獅子有同一個祖先
同時因為自然環境的複雜性,並不只有某一個特定的變異是有利的。老虎、獅子、豹子、猞猁等等如今看上去具有很大差別的動物,實際上有著同一個祖先。它們因為變異的方向不同且都對生存有利,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積累,差異越來越大,最後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同種的生物。對此,達爾文曾用一株大樹做過生動的描繪。
在闡述完自己的觀點後,達爾文又以反對者的立場,對自己所提出的理論進行反駁,並一一做出針對性解釋。最後,他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用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胚胎發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解釋,使自己的理論獲得了進一步的支撐。
儘管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一百多年以來影響著科學界的發展,其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論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去證明,但對於他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
首先對《物種起源》甚至達爾文本人諷刺的,是教會成員。上帝創造了人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讓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祖先是猩猩。於他們而言,人是萬物之靈,是上帝的寵兒,但達爾文卻將自己和猩猩放在了一起,這與直接羞辱自己毫無區別。因此他們不止一次地嗤笑達爾文和他的理論,以至於在公開場合稱呼達爾文「畜生」。
「猩猩」達爾文
其次便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作為現代科學史上的一個難解之謎,《物種起源》很難用它的理論來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所謂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指的是在5億4200萬年前到5億3000萬年前,即地質學上認為的寒武紀開始時間,僅僅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就突然出現了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但在更為古老的地層中,卻沒有發現它們相應的較明顯的祖先化石的現象。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儘管後來有許多學者提出了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如「收割理論」以及認同較多的「大氣層中氧氣突然增多」的說法,也逐漸找到了一些證據,但關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仍有許多謎題等待發掘。就連達爾文自己也在《物種起源》中寫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或許會成為推翻進化論的有力證據。
近年來,隨著科學進步的發展,物種起源所受到的挑戰與質疑也越來越多。如解刨學中的一些現象和達爾文的理論產生了矛盾;按照進化論應有的過渡階段在古生物學中的缺乏;胚胎發育因其具有一定規律而比進化論更加嚴謹,且進化論因為沒有更多基礎而經不起推敲和琢磨等等
胚胎的發育
當然,關於人類來自外太空、只是高緯度生命的試驗品這一些玄之又玄的偽科學「理論」,更是神秘學家和科幻作家們筆下的常客,這裡便不再贅述了。
宗教徒有信仰,達爾文有猜想,但作為一個神學專業畢業的學生,達爾文究竟是為什麼會提出進化論,又為什麼會撰寫《物種起源》的呢?
達爾文
達爾文的祖父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早在達爾文出生前,他便已經預示過進化論,但礙於聲譽,始終未能公開信念。作為一個醫學世家,同為醫生的達爾文父親非常期望兒子能繼承祖業,成為一名醫生。
不過達爾文無心學醫,在進入農學院後,他將自己的熱情和精力通通獻給了自然歷史,一有時間便會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因此,被父親誤認為「遊手好閒」的達爾文才會在1828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在不丟失博物學愛好的同時,成為一名「尊貴的牧師」,不至於讓家族蒙羞。
年輕時的達爾文
不過,達爾文並沒有因為兩年的神學學習經歷而成為上帝忠實的信徒,但若是由此斷定達爾文是一位無神論者也是非常草率的。
實際上,達爾文在提到自己信仰時如此寫道:「萬物之初的奧秘,我們不得而知。但我作為一個人,必須保持不可知論者的身份。」
達爾文的信仰便是不可知論,他既不否定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無論是神創論也好,進化論也罷,其對於人類的意義,都只是作為一個假說提供了可能性。我們不能因為宗教徒的一面之詞而急於信仰上帝的存在,也不能因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似乎更說得通而將其奉為真理。對於生物是如何出現的,物種是如何起源的,人類又是如何登上如今的位置這些問題,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生物學家、地質學家甚至哲學家們去努力解答。
「上帝之眼」螺旋星雲
假如有一天神創論乃至於神的存在受到了證實,那麼如今科學界所努力的許多方向都是錯誤的,牛頓錯了、愛因斯坦錯了、沃森和克裡克也錯了,甚至你從小到大所接受的一切科學教育都是錯誤的。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用手機打電話、發消息、玩遊戲,我們的汽車和飛機依然穩定地前進著,我們所依賴的所有現代科技同樣在發揮著作用。
科學需要的是包容,真理也是起源於猜想。正如卡爾·薩根所說:「在我看來,西方神學界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它所描繪的上帝太小了。它是一個小世界的神,而不是一個星系的神,更不是一個宇宙的神。」
但我們生存的世界,恰恰就是在宇宙之中。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