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託爾與集合論 | 新書試讀《數學悖論與三次數學危機》

2020-11-22 搜狐網

原標題:康託爾與集合論 | 新書試讀《數學悖論與三次數學危機》

第12章 走向無窮

初中畢業升入高一級學校後,人們會發現自己所學的第一個數學概念都是:集合。研究集合的數學理論在現代數學中稱為集合論。它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在數學中卻佔有極其獨特的地位,其基本概念已滲透到數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如果把現代數學比作一座無比輝煌的大廈,那麼可以說集合論正是構築這座大廈的基石。集合論的統治地位已成為現代數學的一大特點,由此可見它在數學中的重要性。其創始人康託爾也以其集合論的成就,被譽為對20 世紀數學發展影響最深的數學家之一。

康託爾與集合論

康託爾於1845 年3 月3 日生於聖彼得堡,但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德國度過的。15 歲以前他非凡的數學才能就已得到顯現,由於對數學研究有一種著迷的興趣,他決心成為數學家。但他講求實際的父親卻非常希望他學工程學,因為工程師是更有前途謀生的職業。1860 年,在寄給康託爾的信中他寫道:「盼望你的正是成為一位特奧多爾·金費爾,然後,如果上帝願意,也許成為工程學天空的一顆閃光的星星。」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總以自己的意願為孩子設計未來,卻往往不去考慮自己的孩子適合幹什麼。什麼時候父母們才會了解讓天生的賽馬去拉車的專橫愚蠢呢?

值得慶幸的是,康託爾的父親後來看到自己強加於兒子的意願所造成的危害,他讓步了。17 歲的康託爾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中學學業時得到父親的允許,上大學學習數學。激動的康託爾給父親回信:「你自己也能體會到你的信使我多麼高興。這封信確定了我的未來……現在我很幸福,因為我看到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感情選擇,不會使你不高興。我希望你能活到在我身上找到樂趣,親愛的父親;從此以後我的靈魂,我整個人,都為我的天職活著;一個人渴望做什麼,凡是他的內心強制他去做的,他就會成功!」後來事情的發展表明,數學應當感激這位父親的明智做法。

1862 年,康託爾進入蘇黎世大學,1863 年轉入柏林大學。在此,他曾師從魏爾斯特拉斯與克羅內克。很遺憾,後來克羅內克與康託爾因數學觀點的差異而反目成仇。

1867 年,康託爾獲得博土學位,並開始步入數學研究行列。當時的數學界正進行著重建微積分基礎的運動,康託爾也很快將自己的研究轉向這一方向。在工作中,他探討了前人從未碰過的實數點集,這是集合論研究的開端。

1872 年,康託爾在瑞士旅遊中偶遇數學家戴德金。兩人後來成為親密的朋友,彼此通過信件交流,互相支持。

1874 年,29 歲的康託爾發表了關於集合論的第一篇革命性論文。這篇論文標誌著數學天空中升起了一顆有著非凡獨創力的數學新星。

隨後的十幾年是他最富創造力的一段時間,他獨自一人把集合論推向深入。在他最偉大、最有創見的創造時期,他本來完全可以獲得期待已久的德國最高榮譽——取得柏林大學教授職位,然而他的這一抱負卻一直沒有實現。他活躍的專業生涯是在哈雷大學度過的,這是一所獨特的、二流的、薪金微薄的學院。原因在於,他一系列的偉大成果不但未能贏得讚賞,反而招致了猛烈的攻擊與反對。他的主要論敵正是柏林大學的克羅內克——他以前的老師。克羅內克把康託爾的工作看作一類危險的數學瘋狂。他認為數學在康託爾的領導下正在走向瘋人院,便熱烈地致力於他所認為的數學真理,用他能夠抓到的一切武器,猛烈地、惡毒地攻擊「正確的無窮理論」和它的過於敏感的作者。如果說克羅內克在科學論戰上是一個最有能力的鬥士,那麼康託爾就是一個最無能的戰士。於是悲劇的結局不是集合論進了瘋人院,而是康託爾進了瘋人院。1884 年春,40 歲的康託爾經歷了他的第一次精神崩潰,在他長壽一生的隨後歲月中,這種崩潰以不同的強度反覆發生,把他從社會上趕進精神病院這個避難所。1904年,在兩個女兒的陪同下,他出席了第三次國際數學家大會。會上,他在精神受到強烈的刺激,立即被送進醫院。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大都處於嚴重抑鬱狀態中,並在哈雷大學的精神病診所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他最後一次住進精神病院是1917 年5月,直到1918 年1 月去世。

在講述了主人公悲慘的故事後,下面我們轉向他的偉大作品——集合論。

在學習集合的內容時,我們通常是按照從集合概念開始,隨後引入屬於、包含的定義,以及集合的並、交等運算這樣的順序進行的。但康託爾創建集合論的歷程卻與此完全不同。

康託爾是在研究「函數的三角級數表達式的唯一性問題」的過程中,先是涉及無窮點集,隨後一步步地發展出一般集合概念,並把集合論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的。這一段歷史再次告訴我們,抽象的數學概念往往來自於對具體數學問題的研究。

在上面,我們提到康託爾的理論在當時受到了猛烈攻擊,一般讀者會對此感到不解。因為我們所學習的有關集合的知識顯得非常簡單與自然。事實上,那只是集合論中最基本的知識。而「康託爾的不朽功績在於他向無窮的冒險邁進」,因而只有當我們了解了康託爾在無窮集合的研究中究竟做了些什麼後才會真正明白他工作的價值所在,也會明了眾多反對之聲的由來。

伽利略悖論

數學與無窮有著不解之緣,但研究無窮的道路上卻布滿了陷阱。在被譽為「無窮交響樂」的微積分的產生、發展歷史中,我們已經對此有所領略。下面,我們將跟隨康託爾踏上另一條同樣充滿著令人不解的悖論與困惑的無窮之路。

我們從一個問題開始:全體自然數與全體正偶數,誰包含的數更多?

一方面,我們任取一個自然數,只要讓這個數乘以2,就一定有一個與之對應的正偶數,反之也成立。兩者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這樣看來,似乎兩者的元素個數應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常識告訴我們:全體大於部分。既然所有的正偶數是在所有的自然數裡去掉那些正奇數以後才得到的,理所當然的,作為全體的自然數要多於作為部分的正偶數。那麼,究竟兩者一樣多呢,還是自然數多?

在歷史上,人們曾多次被這類問題所困擾。公元5 世紀,拜佔庭的普羅克拉斯是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的著名評述者。他在研究直徑分圓問題時注意到,一根直徑分圓成兩部分,兩根直徑分圓成4 部分,n 根直徑分圓成2n 部分。因此,由直徑數目組成的無限集合與所分成的圓部分的數目組成的無限集合在元素上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但另一方面,從常識看,兩者的數目看起來並不一樣。普羅克拉斯的困境正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自然數全體與正偶數全體誰多的問題。

中世紀,又有人注意到,把兩個同心圓上的點用公共半徑聯接起來,就構成兩個圓上的點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因為對於大圓上的任意一點,通過公共半徑,總可找到小圓上的一點與它對應;反之,對於小圓上的任何一點,通過公共半徑,總可找到大圓上的一點與它對應。這樣分析,大小圓上的點應一樣多。然而,常識會讓人認為大小兩圓上的點不可能是一樣多的。

更為人所熟知的是伽利略提到的類似事實。在1636 年完成的著名著作《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伽利略注意到:所有自然數與自然數的平方可以建立一個一一對應關係。這似乎意味著:平方數與自然數一樣多。然而,常識卻告訴我們:自然數比平方數要多許多。這一矛盾通常稱為「伽利略悖論」。

為了避免這類悖論的出現,人們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如伽利略在無法解釋自己的發現後得出的結論是:因此我們不能說自然數構成一個集合。也就是說,他的解決方案是:否認「自然數全體」這類說法,即否認實無限的存在。因為承認會導致不合常識的悖論。確實,通過前面的許多介紹,我們對人類在解決問題中經常會使用的這種方法不再陌生。當人們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一種類似條件反射的解決方案就是:迴避它。只有在完全無法迴避的時候,才有人能夠突破舊的觀念,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

在伽利略提出他的悖論兩個多世紀以後,康託爾重新考慮了這個似乎陷入邏輯死胡同的二難推理問題。事實上,問題的焦點集中在:整體一定大於部分。對實無限的肯定被這一觀念的巨石擋住了。怎麼辦?難道我們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嗎?只要我們接受「部分能夠等於整體」的觀點,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如果接受了這一新觀念,那麼實無限的觀念也就掃清了障礙。看上去,似乎解決問題之道也並不難。真得不難嗎?只要想想歷史上人類為了邁出這一步,花費了多長時間就會明白,要更新一個舊觀念是何等困難的事情。

「可以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個集合的元素多少;實無限是一個確實的概念。」

康託爾依據這兩個基本前提,以一種貌似天真的方法,顛覆了前人傳統的觀念,創立了最令人興奮和意義十分深遠的理論。這一理論引領我們進入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奇特世界。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推薦閱讀《數學悖論與三次數學危機》,韓雪濤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本書介紹數學中的三大悖論(畢達哥拉斯悖論、貝克萊悖論、羅素悖論)與三次數學危機,以時間為序,以環環相扣的數學家軼事為綱,帶大家了解數學發展史,理解悖論的巨大作用,以及認識歐幾裡得幾何、無理數、微積分、集合論等的來龍去脈。書中穿插大量數學家的逸事,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本書這一版專門添加附錄介紹了哥德爾證明。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此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集合論的漏洞:全體自然數和羅素悖論,第三次數學危機延續至今
    兩者的差異和衝突便是第三次數學危機的導火線,說白了,兩者的分歧就是無窮大數的存在性問題。潛在無窮認為數字沒有限制,它永遠是向前延伸的。實在無窮則認為存在全體自然數,無窮大數也是整體裡的一部分。這和微積分有點相似啊!那潛在無窮和實在無窮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 集合論的漏洞:所有自然數和羅素悖論,第三次數學危機持續至今
    當時主流的數學觀點是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潛在無窮」,但否定了「實在無窮」。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衝突是第三次數學危機的導火線,說白了,他們之間的分歧是無限數的存在。勢無窮大認為這個數沒有極限,他總是向前延伸。如果真的是無窮大的話,就認為自然數是存在的,無窮也是整體的一部分。這有點像微積分!如何解決無限潛力和無限現實的問題?
  • 羅素悖論引發第三次數學危機
    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他就屬於「不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要給自己刮臉,而如果他給自己刮臉呢?他又屬於「給自己刮臉的人」,他就不該給自己刮臉。不論哪一種情況,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英國著名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羅素於1903年6月16日提出的轟動一時的「羅素悖論」。
  • 科學網—羅素悖論引發第三次數學危機
    這就是英國著名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羅素於1903年6月16日提出的轟動一時的「羅素悖論」。 19世紀下半葉,德國數學家康託爾創立了著名的集合論,在集合論剛產生時,曾遭到許多人的猛烈攻擊。但不久這一開創性成果就為廣大數學家所接受了,並且獲得廣泛而高度的讚譽。數學家們發現,從自然數與康託爾集合論出發可建立起整個數學大廈。因而集合論成為現代數學的基石。
  • 數學史上的3次數學危機
    在數學的發展史上,大大小小的矛盾出現過很多,但很少能威脅到整個數學基礎理論,甚至引起危機。即便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歐幾裡得幾何公理第五公設的疑惑,也不曾造成數學上的危機,且最終成就了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和黎曼幾何。數學史上共出現三次數學危機,每次都是由於悖論的發現而深刻和廣泛的影響了數學基礎。
  • 第三次數學危機
    康託爾曾經證明過不存在最大的基數,羅素對此有些疑惑,認為以世界上所有的集合為元素構成的集合應該是最大的(因而具有最大基數),這樣他就發覺其中有些矛盾,開始的時候他也覺得這件事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是在什麼地方繞住了,但是他左思右想仍無法繞過來,結果產生了著名的羅素悖論,引起了關於數學基礎的新的爭論,從而造成了數學史上更為嚴重的關於數學基礎的第三次危機。
  • 第三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
    第三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內容提要第三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人物、危機產生、危機終結及意義)第二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人物、危機產生、危機終結及意義
  • 數學上的三大危機——羅素悖論
    上一次,我們談了第二次數學危機,今天我們繼續來談一談第三次數學危機——羅素悖論。
  • 羅素悖論與第三次數學危機
    很明顯這是一個悖論,理髮師的位置非常尷尬,兩類群體他都不屬於,那麼他的歸屬在哪兒?按理說,如果對於兩個分類標準明確而且對立的群體而言,某個人歸屬肯定是非此即彼。比如,我們定義此時此刻有北京戶口的人是北京人,那麼所有人一下子就被分成了兩類-北京人和非北京人。
  • 數學史上一共發生過三次危機,都是怎麼回事?
    在數學歷史上,有三次大的危機深刻影響著數學的發展,三次數學危機分別是:無理數的發現、微積分的完備性、羅素悖論。即便如此,無理數的發現很快引起了一場數學革命,史稱第一次數學危機,這危機影響數學史近兩千年的時間。
  • 歷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差點讓數學消失
    第二次危機:在十七、十八世紀,微積分已經廣泛被使用,但圍繞它的基礎定義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人們爭論的點在於:「無窮小量究竟是不是零?」而經過這次危機的洗禮,微積分開始迅猛發展,並廣泛運用到了各個科技領域,解決了大量的物理問題、天文問題、數學問題,大大推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第三次危機:19世紀末,數學空前發展,人們開始著手建立邏輯的數學化。在這裡,德國數學家格奧爾格·康託爾的集合論成為了現代數學的基礎,而這次危機正是從集合論中提出來。
  • 歷史上有意思的三次數學危機
    在數學的歷史上,有過三次比較重大的危機,第一次是關於無理數的,這次危機把畢達哥拉斯的數學王朝推翻,第二次數學危機是關於微積分的,是常識跟數學之間的契合的問題;第三次數學危機發生在二十世紀初,這次危機涉及到了數學中最基礎的大廈,差點把整個數學理論推翻重來。下面我來跟大夥聊聊這三次有意思的事件。
  • 三次數學危機——長達一個世紀關於數學基礎問題的爭論
    重要的是,柯西之後,魏爾斯特拉斯、戴德金、康託爾各自經過自己獨立深入的研究,都將分析基礎歸結為實數理論,並各自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實數體系。經過數位傑出數學家對於微積分學基礎概念的重建後,第三次數學危機才終於得以解決。
  • 格物致知丨第三次數學危機,理髮師逼瘋所有數學家的故事
    魏爾斯特拉斯「分析算術化」運動雖然一次性地解決了數學史兩大危機,但是卻也引發了第三次數學危機,這場數學危機持續至今,讓整個數學大廈岌岌可危。康託爾數學家們發現,從自然數與康託爾集合論出發可建立起整個數學大廈。因而集合論成為現代數學的基石。
  • 羅素悖論與數學危機
    前一晚,這個劍橋才子發現了一個關於集合的悖論:設性質P(x)表示「x不屬於x」,現假設由性質P確定了一個類A——也就是說A={x|x不屬於x}。那麼問題來了:A屬於A是否成立?若A屬於A,則A是A的元素,那麼A具有性質P,由性質P知A不屬於A;若A不屬於A,也就是說A具有性質P,而A是由所有具有性質P的類組成的,所以A又屬於A。  您是不是看得有些繞?
  • 數學史上的三大危機
    十九世紀下半葉,康託爾創立了著名的集合論,在集合論剛產生時,曾遭到許多人的猛烈攻擊。但不久這一開創性成果就為廣大數學家所接受了,並且獲得廣泛而高度的讚譽。數學家們發現,從自然數與康託爾集合論出發可建立起整個數學大廈。因而集合論成為現代數學的基石。「一切數學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論基礎上」這一發現使數學家們為之陶醉。
  • 他提出的這個悖論引發了第三次數學危機,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二次數學危機徹底解決之後,再經過近200年的發展,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系統而嚴密的「科學大廈」已經基本建立。然而,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是,作為「現代數學」基礎的「集合論」還隱藏著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集合論是「現代數學」的基礎,幾乎每一個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之上的。「集合論」的誕生之初,在「分析的嚴格化」思想的指導下,徹底地解決了由「微積分」引發的第二次數學危機。在那一次危機中,「集合論」成為了「近代數學大廈」的基礎。
  • 第三次數學危機已經存在了100多年了,至今還沒有解決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提到的兩個數學現象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從遠古時代到現代,數學史上一共有三次危機。第一次是古希臘關於無理數的誕生產生的爭論,第二次是微積分裡無窮小量的爭論,第三次就是19世紀關於集合論定義的爭論。
  • 數學史上的三次數學危機
    數學的三次危機從哲學上來看,矛盾是無處不存在的,即便以確定無疑著稱的數學也不例外。數學中有大大小小的許多矛盾,例如正與負、加與減、微分與積分、有理數與無理數、實數與虛數等等。數學的發展就經歷過三次關於基礎理論的危機。
  • 數學上的三次危機
    第二次數學危機最終促使人們完善了微積分的定義,和與實數相關的理論系統,同時也基本解決了第一次數學危機中,關於無窮計算的連續性問題,並且將微積分的應用推向了所有與數學相關的科學領域,前兩次數學危機可謂波瀾不驚,但是正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數學空前興旺發達的階段,人們迎來了第三次數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