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秋天,一個年輕人面容憂鬱地走在劍橋校園,他就是伯特蘭·羅素。正為昨晚得出的弔詭結論而困惑的他,試圖做出一個至少讓自己滿意的解釋。前一晚,這個劍橋才子發現了一個關於集合的悖論:設性質P(x)表示「x不屬於x」,現假設由性質P確定了一個類A——也就是說A={x|x不屬於x}。那麼問題來了:A屬於A是否成立?若A屬於A,則A是A的元素,那麼A具有性質P,由性質P知A不屬於A;若A不屬於A,也就是說A具有性質P,而A是由所有具有性質P的類組成的,所以A又屬於A。
您是不是看得有些繞?沒關係,接下來咱們再看一個通俗的版本:
有位怪脾氣理髮師,他只為「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不為「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可對於他本人,就出現問題了。如果他不為自己刮臉,他就是「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就要為自己刮臉。而如果他為自己刮臉呢?他就屬於「給自己刮臉的人」,就不該為自己刮臉。這樣一來,理髮師既不能屬於「給自己刮臉的人」,又不能屬於「不給自己刮臉的人」。
羅素發現了集合論的這個漏洞,而這個漏洞很可能無法補救!
在19世紀下半葉,康託爾創立集合論。理論開創伊始,受到各個學派的抨擊反對,康託爾本人也因此變得癲狂。但不久之後,集合論廣泛的應用和其天然基礎性的地位使得它成為數學大廈的基石。希爾伯特甚至樂觀地認為,整個數學學科都可以在集合論的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建立。
而羅素悖論似乎宣布:數學大廈將在這代學人面前崩塌了!
消息一出,數學界立馬陷入恐慌。羅素和合作者懷特海的《數學原理》為此延期發表。許多同時代的數學家甚至悲觀地表示,我們精心建構的大樓,可能從根基就出了問題。與此同時,學界也在積極尋求解決補救之道。
羅素日後的學生、大名鼎鼎的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給出了解決方案。然而他的立足點是哲學而非數學的形式推理框架。
真正第一個提出數學化解決方案的是策梅羅,他開創性地提出了一套集合公理,能夠證明羅素悖論在這套公理下得以規避。困擾了數學界將近半個世紀的問題,最終在兩代學者的努力下得到解決。
(本欄長期徵集「日知錄」三字篆刻,投稿郵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