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一附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植入前胚胎單細胞基因組微缺失...

2020-12-06 央廣網

央廣網鄭州9月11日消息(記者 李凡)分享喜悅—跨越世紀的牽手

近日,一對來自於河南安陽的手足裂畸形家族史的夫婦終於迎來了他們家庭中第一個手足健全的寶貝,夫婦兩人無比激動地向鄭大一附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電話報喜。世界首例手足裂在1912年最先被報導,迄今已有108年歷史,望著這跨越世紀的牽手,團隊成員內心充滿著激動!

據悉,該院通過「植入前胚胎單細胞基因組微缺失微重複識別新技術(GeMiLa)」幫助遺傳性手足裂患者誕生健康嬰兒尚屬國際首例,這標誌著我院在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新技術研發領域又一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圖為患者和寶寶牽手的溫馨照片

案例剖析—如何幫助手足裂患者家庭生育健康後代?

患者夫婦女方本人為手足裂畸形患者,其母親和姐姐也為手足裂畸形患者,女方7年前曾生育一手足裂畸形的孩子,2年前再次懷孕,因B超檢測到胎兒手足裂,該夫婦忍痛行中期引產。他們一直期盼著能有一個手足健全的寶寶。手足裂畸形是一種嚴重的出生缺陷,影響患者生活中的精細操作及心理健康。2019年3月,該夫婦慕名來鄭大一附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求醫。孫瑩璞、徐家偉團隊首先通過對女方及引產胎兒行全基因組微重複微缺失檢測,查閱相關文獻和資料庫,確定了10號染色體區域的微重複是導致女方手足裂的致病基因組變異,並且該重複遺傳給後代的概率達50%,無論男女均有可能發病。

手足裂患者由於四肢端骨正中軸發育不全,剩餘指(趾)呈現不同形式的融合,表現為手足中央裂隙,並指(趾),指(趾)骨及掌骨發育不全(見下圖)。該病在我國發病率約為1.64/1000,其遺傳方式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也可表現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X連鎖遺傳等方式。

手足裂相關示意圖(圖片來源於CDC網站)

克服難題—建立「植入前胚胎基因組微缺失微重複識別新技術(GeMiLa)」

目前單細胞水平高通量測序檢測胚胎非整倍體解析度在4Mb以上,而該患者僅有0.5Mb的微小重複,採用常規的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很難檢測到,極易產生誤診和漏診,這是學科領域發展的技術難題。根據這一特殊情況,團隊系統分析該致病變異的遺傳模式、可識別性等特徵,經過前期預實驗驗證,結合單體型分析最終建立了「植入前胚胎單細胞基因組微缺失微重複識別新技術(GeMiLa)」,可以用於包含遺傳性手足裂在內的「基因組微缺失微重複綜合症」子代傳遞阻斷試管嬰兒,從而實現一舉解決此類遺傳病生育難題;患者夫婦獲得1枚不攜帶該微小變異的正常胚胎植入患者子宮,並順利獲得了妊娠,妊娠18周羊水穿刺進一步確定胎兒不攜帶微小變異,近日該夫婦成功生育了健康的寶寶,實現了這跨越世紀的牽手!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自2006年獲國家準入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技術以來,針對染色體平衡易位、羅氏易位、倒位等染色體病,以及針對所有致病基因明確的單基因遺傳病(包括甲基丙二酸血症、血友病、多囊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苯丙酮尿症等)開展PGD試管嬰兒技術,幫助這些家庭生育了健康後代!有效降低了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流產率及遺傳病患兒的出生率,為出生缺陷防控工作做出了貢獻。

鄭大一附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髮展大事記

2019年,國際首例遺傳性肥厚性心肌病「健康心」寶寶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成功妊娠並分娩,建立了遺傳性心血管病診療與生殖融合新模式;

2019年,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聯合清華大學團隊,揭示人早期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提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新理論,相關成果在Science發表;

2019年,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孫瑩璞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獲批國家科技部「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研發計劃,徐家偉、胡琳琳、楊慶嶺作為研究骨幹參與;

2018年,國際首批PGD孕後經無創遺傳病基因檢測「雙單體型連鎖識別胎兒致病基因」「DiHaLi健康試管寶寶」成功分娩;

2018年,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聯合清華大學團隊,揭示人類早期發育染色質重編程規律,提出「染色質海灣」新理論,相關成果在Nature發表;

2017年1月,研發的國際首例等位基因映射識別技術阻斷染色體易位向子代傳遞(MaReCs技術)健康寶寶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出生,相關成果於2017年9月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2016年9月,中國首例亨廷頓舞蹈症應用核映射-SNP晶片技術進行胚胎植入前診斷「雙芯健康試管寶寶」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出生,有效解決了動態突變子代遺傳阻斷難題;

2016年6月-2018年12月,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獲批河南省發改委「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與篩查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河南省科技廳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河南省科技廳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

2016年3月,鄭大一附院成立全省首家罕見病防治中心,設立罕見病子代遺傳阻斷研究方向;

2015年國內首例卵巢早衰患者體外激活原始卵泡及卵巢組織自體移植分娩健康嬰兒;

2015年1月,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獲批國家衛計委「高通量基因測序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PGD)臨床試點單位」,且為河南省唯一一家入選醫院;

2011年中國首例應用單細胞SNP晶片技術進行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試管嬰兒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臨床妊娠並分娩;

2009年生殖醫學中心成功建立國際首批多囊卵巢症候群來源的人胚胎幹細胞系;

2008年完成河南省首例冷凍卵子用于贈卵試管嬰兒臨床妊娠成功並順利分娩;

2006年河南省首例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試管嬰兒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成功妊娠並分娩健康嬰兒;

2004年河南省首例未成熟卵母細胞體外成熟培養試管嬰兒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妊娠成功並分娩;

2001年河南省首例冷凍胚胎試管嬰兒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成功分娩;

2001年河南省首例無精症睪丸取精顯微受精試管嬰兒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成功分娩;

2000年河南省首例顯微受精試管嬰兒在鄭大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完成並成功分娩;

1999年河南首例多胎妊娠選擇性減胎術、首例輔助孵出試管嬰兒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妊娠成功並分娩健康嬰兒;

1998年10月河南省首例常規試管嬰兒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臨床妊娠並分娩一對健康雙胞胎,標誌著河南省生殖醫學事業翻開了歷史性的一頁。

相關焦點

  • ...鄭大一附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植入前胚胎單細胞基因組微...
    據悉,該院通過「植入前胚胎單細胞基因組微缺失微重複識別新技術(GeMiLa)」幫助遺傳性手足裂患者誕生健康嬰兒尚屬國際首例,這標誌著我院在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新技術研發領域又一次取得突破性進展。圖為患者和寶寶牽手的溫馨照片案例剖析—如何幫助手足裂患者家庭生育健康後代?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圖一、人類卵子與早期胚胎H3K4me3/H3K27me3/H3K27ac基因組分布ZGA後隨著H3K4me3轉變為經典分布的形式和隨後H3K27me3的重新建立,這些區域會分解成為激活或抑制的狀態。胚胎發育Epigenome 「rebooting」模式已有小鼠的研究表明,母源的H3K27me3調控DNA甲基化非依賴性的基因印記,那麼這一現象在人類中是否保守呢?
  • 超越母愛的愛——鄭大二附院生殖醫學部譚麗主任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1987年,譚麗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鄭州大學醫學院,留校進入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工作;在這個名家薈萃的省重點科室裡,她工作嚴謹,善於鑽研,為師長們所稱道;並於1993年獲得婦產科碩士學位,很快在青年醫師中脫穎而出;1996年,生殖醫學在全國如春筍萌動,待風而長;時任鄭大二附院婦產科主任的鄭英教授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醫學發展的方向,並且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新興學科
  •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打造一流強院,譜寫盛世華章
    目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有河醫、鄭東和惠濟3個院區,有河南省口腔醫院,河南省眼科醫院,河南省基因醫院,鄭大一附院兒童醫院、腫瘤醫院、心血管病醫院、腦血管病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耳鼻喉醫院、移植醫院、消化病醫院、腎臟病醫院12個院中院,總佔地面積682畝,臨床醫技科室95個,病區233個,年門診量600萬餘人次,年出院病人41萬餘人次,年手術臺數25萬餘臺,其中開放床位數、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DNA甲基化是哺乳動物在胚胎發育階段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事件,對多個生物學過程都至關重要,如基因表達抑制、轉座子轉錄活性調節、X染色體的失活,以及基因組印記的維持等。喬傑教授團隊與湯富酬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致力於探索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生殖細胞與胚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已在Cell 、Nature等雜誌發表系列文章,精確繪製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DNA甲基化組圖譜,為了解人類自身胚胎發育特徵提供了重要數據。
  • 億康基因:創新技術賦能生殖遺傳領域,助十餘萬家庭解決生育難題
    陸思嘉博士非常有趣,他把生殖遺傳領域的三大核心服務比喻成種子、土壤和陽光,就好比把胎兒出生前的所有遺傳學上的準備類比成了種子破土前農人播種、施肥的全過程。陸思嘉博士是億康基因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在國家倡導優生優育的大背景下,他們所從事的就是為中國百萬家庭扮演好「農人」的角色——篩選優良胚胎(種子)、找到合適的子宮內膜(土壤)、排查子代遺傳病風險(陽光)。
  • 帶你認識Y染色體微缺失
    客戶在開始試管周期前,醫生會要求先做常規身體檢查,其中男性檢查項目:Y染色體微缺失,這究竟是一項什麼樣的檢查呢?如果Y染色體有缺失是否意味著不能生育或者無法生育男孩呢?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Y染色體微缺失的臨床檢測意義。
  • 只為佑你平安喜樂|鄭大二附院婦產科主任張慶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是河南省醫學重點學科,河南省醫學臨床特色專科,數十年來,名家輩出,聞名遐邇,成為中原百姓無比信任、生死可託的明星科室;前不久,張慶接過科室主任的接力棒,繼續引領這個光榮的團隊繼往開來。 張慶,何以在這個享譽省內外的團隊中脫穎而出,成為女性世界裡的男婦產科主任?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因此,對人類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理解人類胚胎發育特徵以及對於反覆流產、胚胎停育、不孕不育等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並不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遺傳給後代,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癌症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馬凡氏症候群」基因可阻斷避免遺傳下一代
    昨天,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該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董建增說,通過基因檢測,這種病完全可以在孕前就篩查出來,並把遺傳基因阻隔,避免傳到下一代。    昨天,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遺傳性心血管病防治及生殖指導中心正式成立,這在國內尚屬首家。    據董建增介紹,目前,遺傳性心血管病患者面臨著心衰、心律失常、暈厥,甚至猝死風險,且多數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精準的治療。
  • 兩萬分之一的機率,她撞上了,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切斷「魔咒」
    6月23日,在鄭大三附院(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內,這個通過PGT技術成功阻斷Adams-Oliver症候群(AOS)的健康試管寶寶馬上要出院了,該院院長張小安還專門送上了「愛心大禮包」。鄭大三附院生殖醫學科副主任管一春說,通過百度、谷歌等相關檢索及文獻查詢,目前還沒發現經胚胎植入前單基因遺傳學檢測(PGT-M)技術助孕後成功阻斷AOS的相關報導。
  • 重返鄭大一附院,河南省衛健委主任闞全程擔任醫院黨委書記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簡稱「鄭大一附院」)迎來一位「老熟人」。據河南媒體「大河客戶端」報導,9月1日,記者獲悉,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召開幹部大會,有關領導宣布,根據河南省委組織部《關於闞全程、劉章鎖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闞全程任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劉章鎖同志任鄭州大學副校長(副校長任職按有關規定辦理)。報導披露,現任河南省衛健委主任闞全程曾長期在鄭大一附院工作。
  • 鄭大二附院成功實施一例腦幹出血微創精準穿刺手術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淑麗 通訊員 彭永強 劉展  日前,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二附院」)神經外科牛光明教授團隊成功開展了一例腦幹出血微創精準穿刺手術,使30多歲的腦幹出血患者梁先生脫離生命危險。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前沿探索  科普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孫瑩璞教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員和醫學院那潔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合作實驗室還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偉研究員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遺傳專科醫院徐家偉、姚桂東博士,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吳婧怡、博士生劉伯峰、博士後林自立和醫學院博士生王培哲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等項目的支持。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 世界知名生殖胚胎學專家到海醫二附院考察指導
    日前,世界知名生殖胚胎學專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輔助生殖技術認證委員會技術指導專家Steven Fleming教授到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考察指導。 Steven 教授從事IVF實驗室工作30多年,在胚胎實驗室質控方面頗有建樹,曾到世界許多國家的生殖中心指導。海醫二附院生殖醫學科李娟主任對Steven教授的來訪高度重視,提前對各部門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梳理總結,擬向Steven教授請教。
  • 數十萬個冷凍胚胎的失聯「父母」,請儘快聯繫醫院
    最近幾天,記者從省會鄭州幾家大醫院生殖中心了解到,新的一年開啟,他們整理冷凍胚胎庫後發現,有數十萬個冷凍胚胎,因為「失聯」逐漸變成了「無主胚胎」。是繼續保存還是銷毀?醫院需要這些「小精靈」的父母儘快聯繫醫院。
  • 綜述|全面總結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進展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經歷了細胞命運的多次轉變,表觀遺傳信息在維持細胞命運和控制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表觀遺傳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塑與調控機制,對促進再生醫學以及生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父源基因組的DNA去甲基化發生得更劇烈更主動【6-8】。相比之下,母源基因組對這種初始的DNA去甲基化更具抵抗力,其在卵裂過程中更傾向於被動去甲基化,從而在早期胚胎中產生了表觀遺傳修飾的不對稱性【9-11】。DNA甲基化的異常重編程可能導致發育缺陷和胚胎阻滯。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正日益成為科研熱點,尤其是在生殖領域的研究中大放異彩。確定一個人的不同神經元的基因組只能採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方法。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採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方法發現同一個人中不同的神經元基因組存在多樣性。該文章的通訊作者Fred Gage博士稱,與我們之前的想法不同,不同神經元的遺傳標記並不相同,神經元基因組是由不同的DNA片段拼接起來的。
  •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篩查技術專家共識(2018版)
    隨著輔助生殖技術臨床開展規模的日益擴大,以及細胞及分子遺傳學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
  • 湯富酬/付衛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等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腫瘤微環境研究中,但是這些微環境細胞究竟被癌細胞馴化到何種程度,特別是腫瘤微環境細胞是否發生了遺傳改變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腫瘤微環境以及正常組織中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中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發生頻率和特徵,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發生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成纖維細胞存在特異性克隆擴張現象;同時,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分析發現了5個腫瘤微環境中成纖維細胞特異性表達的腫瘤標誌物,均與結直腸癌預後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