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咱們快吃滅絕了的穿山甲——有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宿主

2021-01-21 魔女屋LYL

今天看到了這個消息,穿山甲有可能是蝙蝠到人的傳播的中間宿主!

這回不是果子狸了,是穿山甲,先不管它是真是假,我們都欠穿山甲一個交代——因為它們在頂著「能打洞就能通乳」這個虛妄的假設前提下,被國人快吃滅絕了!

馬來的穿山甲



傳統中藥認為穿山甲的鱗片據稱有活血通經或產婦下乳等的藥用之效,但現仍未得到證明,這與犀角一樣只屬於傳統迷信,其主要成分與人類指甲成分相近,同為角質

而且在非法捕獵的過程中為方便運送等理由,會為穿山甲注射各類型的鎮定劑、興奮劑及重金屬等,令進食人士的肝腎功能受損。


真想給上一個大紅叉!還吃嗎?

穿山甲是穿山甲科(學名:Manidae)動物的通稱

英文為:Pangolin


穿山甲是一類從頭到尾披覆鱗片的食蟻動物,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

亞洲地區分布在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貴州、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臺灣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


2014年7月,由倫敦動物學會主持的IUCN紅色名錄物種存續委員會穿山甲專門小組,發出警告指穿山甲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走私買賣的哺乳類動物。

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均在 IUCN 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級別提升至「極危」,全部 8 個物種均面臨絕種威脅。非法走私的活動是前所未有的猖獗。隨著亞洲四種穿山甲物種數量暴跌,走私貿易商家已轉移目標至非洲,以滿足市場上的龐大需求。


穿山甲科下現存共有3屬8種,都是瀕危物種:

穿山甲屬 Manis

中華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極危)

馬來穿山甲 Manis javanica(極危)

印度穿山甲 Manis crassicaudata(瀕危)

菲律賓穿山甲 Manis culionensis(瀕危)

黑腹穿山甲屬 Phataginus

地穿山甲屬 Smutsia


本文會把它們都認識一遍,希望它們能繼續存活在這個地球上。

穿山甲屬(學名:Manis)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一屬[1],都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本屬主要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東亞熱帶及亞熱帶,包括印度次大陸、中印半島、馬來群島、華南及臺灣等。

穿山甲屬棲息在山區森林、灌叢等環境,晝伏夜出,白天睡覺時會抱成球狀。作為夜行動物,它們有良好的嗅覺以協助尋找昆蟲等食物,會挖掘洞穴來居住,其洞穴深度可達3.5米(11英尺)。

穿山甲也善於遊泳。

中華穿山甲(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又稱鯪鯉,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尼泊爾、東南亞北部地區以至臺灣、中國華南及海南島等在內,為一種瀕臨絕種的動物。

中華穿山甲就像食蟻獸般靠吃蟻為生。它們適合生活於溼度高的森林內。它們頭身共長60釐米,尾巴長18釐米。

分布於臺灣的穿山甲是中華穿山甲的亞種臺灣穿山甲(臺灣鯪鯉)。

臺灣穿山甲的前爪很大因此很有力,非常適合爬樹,但後腳因爪較小而不適於抓住樹幹,所以它們會用尾巴代替後腳,用尾部的鱗片插入樹幹,因此不易滑落,身體以螺旋的方式向上攀爬,在樹枝間則可倒掛,向下則以頭上腳下的方式倒退爬行。


臺灣穿山甲以舉尾蟻和白蟻為食,它們會用前爪挖開蟻巢,使螞蟻逃出,再用長舌頭舔食,其舌頭上具有黏性唾液,可以沾黏食物後再送進口中



馬來穿山甲 Manis javanica(極危)

馬來穿山甲(學名:Manis javanica)

英文名:Sunda pangolin

又名爪哇穿山甲或爪哇鯪鯉,是東南亞的一種穿山甲,分布在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森林。它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樹上休息或覓食。

馬來穿山甲的爪厚及強壯,可以挖開螞蟻的巢及撕開白蟻的土堆。它們沒有牙齒,舌頭很長及帶有黏性,用來捕食螞蟻及白蟻。


它們的身體由一列列的鱗片及纖毛覆蓋。腳部的皮膚呈粿粒狀的,前肢上有墊。它們的尾巴上有30個鱗片。它們體長約65釐米,尾巴長56釐米,重達10公斤。雄性較雌性大隻。它們的近親是中華穿山甲,但體型較大,顏色較淺,前爪較短。

馬來穿山甲每年會產1-2隻幼穿山甲。它們會在秋天交配,到了冬天就產子。出生後的幼穿山甲約需3個月的照顧。


馬來穿山甲很多時都是獨居的,晚間活動及很膽小。它們的天敵有虎及雲豹。當感到威脅時,它們會捲曲成球狀來保護腹部柔軟的部位。它們會在近白蟻的土堆及螞蟻的巢穴築巢,並以植物覆蓋來保溫,其巢穴可以幫助土壤通風。


馬來穿山甲的皮膚、皮革及肉都是人類獵殺的目的。一些部位更有醫藥的療效(未經證實)。當地人用它們的皮革來製成驅散風溼熱的符咒,皮膚則用來製鞋。尼泊爾人認為它們子宮的抽取物可以安胎,人類會挖開它們的巢穴來捕獵它們,或是以辣椒的氣味來逼出它們。


印度穿山甲(學名:Manis crassicaudata)(瀕危)

英語:Indian pangolin

印度穿山甲主要分布於印度及斯裡蘭卡的大部分地區。

印度穿山甲是食蟲動物,其主要食糧是螞蟻和白蟻。它會利用強壯的長型前肢及爪子挖掘泥土,以趕出蟲蟻。平時棲息於洞穴裡,另一方面亦懂得攀樹。據研究分析,印度穿山甲對周邊的事物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印度穿山甲據稱有藥用價值,亦會因此而遭捕殺。


菲律賓穿山甲 Manis culionensis(瀕危)

英文名:Philippine pangolin


菲律賓穿山甲也叫巴拉望穿山甲,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一種,分布於菲律賓的巴拉望島及其附屬島嶼。曾為馬來穿山甲的一個亞種,2005年起獨立成為一個新物種。


看了這幾種,大家會不會疑問,這都長得差不多啊?怎麼區別,其實要放在一起對比還是有差距的。

那麼繼續八另外兩個屬的穿山甲!

黑腹穿山甲屬(Phataginus)是穿山甲科下的一個屬,有兩種現存物種。


樹穿山甲(P. tricuspis)

長尾穿山甲(P. tetradactyla)



樹穿山甲(學名:Phataginus tricuspis)

英文名:Tree pangolin

又名鱗片白腹穿山甲,穿山甲科黑腹穿山甲屬的一種,是8種現存的穿山甲之一,生活在次生林中。樹穿山甲是非洲的原生物種,分布自塞內加爾至西肯雅及非洲南部至尚比亞。

一般的穿山甲都會在它們挖空了的螞蟻或白蟻丘上築巢,但樹穿山甲則棲息在樹上。它們會在樹枝叉或植物上捲曲睡覺。


雌性樹穿山甲是獨自生活的,其領土只有不到10公頃,雌性之間的領土很少重疊,雄性的領土較大,可達60公頃,會與雌性的領土重疊,造成與雌性接觸的機會。

除了在生殖季節外,雄性與雌性接觸的時間很短。當雄性與雌性在生殖季節相遇時,就會交配。幼獸的妊娠期為150日,每胎一般只有一頭幼獸。幼獸會靠在母親的尾巴,直至3個月後斷奶,其後5個月仍會與母親同住。

初出生的樹穿山甲鱗片很軟,經過幾日後會開始硬化。在飼養的樹穿山甲中就有領養幼獸的情況。

真是好有愛的!

當母親與幼獸受到傷害時,母親會捲曲圍繞幼獸。捲成球狀後,它們可以鱗片的前後移動來割傷攻擊者。它們會發出攻擊性的威嚇聲,但這其實是它們發聲的極限。其肛門的嗅腺會分泌出像臭鼬般的分泌物。

樹穿山甲可以四肢行走,或單以後肢及尾巴行走。樹穿山甲可以在沒有樹枝的情況下攀樹。它們的尾巴脊骨可以達47節,是脊椎動物的紀錄。當以四肢行走時,它們以用前趾關節才行走,並抓著樹以免滑下。樹穿山甲有良好的嗅覺,但視覺則一般。除了以牙齒消化食物外,它們的胃像砂囊般充滿吞下的石及砂。樹穿山甲在遊泳時會將胃部充氣,以增加浮力。


長尾穿山甲(學名:Phataginus tetradactyla)

英文名:Long-tailed pangolin


本種分布於西非和中非溼潤的森林地帶。

體長為30—40釐米,它是尾巴最長的穿山甲,約為身長的兩倍。樹棲,長長的尾巴適於纏繞在樹幹上,以螞蟻、白蟻和其它無脊椎動物為食。雌性每胎產仔一隻,妊娠期約140天。

這尾巴長得驚人啊!


那麼看完兩個屬了,你能找出學習過的穿山甲嗎?

看來長尾巴的還是最容易分辨的。


最後一種穿山甲屬:地穿山甲屬(Smutsia),有兩種現存物種。

大穿山甲(S. gigantea)

南非穿山甲(S. temminckii)

大穿山甲(學名:Smutsia gigantea)

英文名:Giant pangolin

顧名思義,這是最大的一種穿山甲,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中非溼潤的森林地帶。


本種是現存體型最大的一種穿山甲,成年雄性體長可達1.4米,雌性約1.25米。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晝伏夜出。雌性每胎產仔一隻。


南非穿山甲(學名:Smutsia temminckii)

英文名:Ground pangolin 意為:地上的穿山甲


分布於查德、南蘇丹、東非和南部非洲等地區,獨居,多棲息於有較多灌木的草地和林地,以螞蟻和白蟻為食。晝伏夜出。

雌性每胎產仔一隻,一年一胎,妊娠期約140天。

八種穿山甲現在都是瀕危和極危動物,屬於國家法律規定嚴禁捕獵和銷售的,儘管如此,它們現在仍然是世界上十大最接近於滅絕的動物之一。


穿山甲在非洲及亞洲均被廣泛獵殺,以作為食物及傳統藥物使用,因此無法完全杜絕。多個物種在其原生棲地均大幅減少,包括大穿山甲、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等。

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表示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用途均被禁止,當中為商業目的之貿易而自野外取得之印度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及中華穿山甲之標本,其年輸出配額均為零。

個別物種在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均禁止出口及貿易,包括孟加拉、中國大陸、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臺灣、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都有保護穿山甲的法例。

例如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監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我們能做到的是如果發現有銷售和運輸穿山甲的事件,馬上向公安機關舉報,保護穿山甲已經刻不容緩。




從2014年開始的這個公眾號,獲得了許多付費真愛粉的支持,現在已經進入了第六個年頭,長居法國的本人在養育女兒咪蛋的同時,仍然堅持每日更新,這全賴廣大真愛粉的支持。

成為付費真愛粉後,你也將獲得本人更多資源的共享。



付費真愛粉特權:1,每天接收推送,全年365天不間斷。

2,可以使用付費菜單收看以往全部內容(目前是四年的內容量,上千篇乾貨圖文)。

3,定期會有電子書發布,真愛粉付費下載價格低廉,還可以享受素材庫免費高清大圖禮包。

4,可以加入微信真愛粉群,匯集同好,交流藝術和生活。


免費用戶:免費用戶每周可以收到兩三次推送。


付費標準:240元/年,VIP身份到2020年12月31日截止。(任何時候付費都是一樣用到年底哦,本站按年付費,早付早看。)


付費方法:1: 微信轉帳支付(此方法首先需要你的微信已經綁定了銀行卡,然後添加魔女藍私人微信號:lemonkono,添加時請註明「魔女屋付費」,非誠勿擾。)

2: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帳號為 woodysleep@126.com(支付之後請在魔女屋LYL公眾號裡回復支付帳號以便我們核對)




相關焦點

  • 穿山甲體內病毒與新冠病毒相似度達99%,它會是潛在中間宿主嗎?
    而蛇是爬行動物,不是哺乳動物,能感染蛇的病毒並不容易感染人類。相比之下,穿山甲同為哺乳動物,穿山甲體內病毒感染人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之前的幾次大規模的疫情,比如:伊波拉、SARS、MERS中間宿主其實都是哺乳動物。因此,僅僅從理論上來分析,穿山甲是潛在中間宿主的可能性也更高一些。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 穿山甲,又一個快被吃滅絕的動物
    不僅平白無故被人當成食材吃了不說,還要莫名其妙背起「傳播新型冠狀病毒」這口鍋。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把鍋全扣在蝙蝠身上,比如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就認為穿山甲可能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他們的研究稱,雖然蝙蝠是天然宿主這件事沒得說,但並不是蝙蝠直接把病毒傳染給人,而是穿山甲在中間當了一次「二傳手」,就像2003年SARS時的果子狸一樣。什麼是「中間宿主」,簡單來說就是穿山甲為病毒暫時提供了營養,從蝙蝠這個「天然宿主」身上把病毒傳輸給了人類。換句話說,穿山甲「不生產病毒,它們只是病毒的搬運工。」
  • 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有新發現!穿山甲被冤枉了?宿主或是這兩種動物
    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至今,關於病毒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一個重點,了解新冠病毒來源,對於防止疫情死灰復燃意義重大。從最開始的蛇、水貂、烏龜到近期的穿山甲,科研人員尋找中間宿主的腳步從未停止,但找尋過程並非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可能需要不斷推倒重來。
  • 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據新華社倫敦5月8日電《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科研人員基於基因組數據比對等分析發現,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這項研究由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動物園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開展。之前,相關成果2月份已在國內發布,當時曾引起較大關注。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專家:需公開基因序列
    記者 | 陳鑫2020年2月7日凌晨,一則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迅速在網絡流傳。這是繼蛇和水貂假說後,又一項針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進行的研究。2月7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華農這一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表示,團隊的發現,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也可能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視頻:華農團隊確定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高清電鏡照片曝光,時長約2分25秒華南農業大學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如何發現的?有何意義?
  • BBC逆天神作:中國人快把4000萬年的穿山甲吃...
    如此一來, 菊頭蝠幾乎坐實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 自然宿主, 簡單說就是病毒的「源頭」 但病毒從自然宿主傳播到人身上, 還需一個「中間宿主」 先前華南農業大學官微發布消息:
  • 流浪狗是新冠肺炎罪魁禍首?專家推測:狗吃蝙蝠後將病毒傳染給人
    據《每日星報》4月15日報導,根據加拿大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流浪狗可能是新冠肺炎的罪魁禍首。現在,渥太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聲稱,流浪狗可能在食用蝙蝠後,感染了病毒並將其傳染給了人類。 夏旭華(音譯Xuhua Xia)教授是渥太華大學的生物學家。他說:「新冠病毒的具體來源對當前的世界衛生危機至關重要。」「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先是從蝙蝠傳播到吃蝙蝠肉的流浪狗,然後病毒在狗身上快速進化並傳播到人類身上。」
  • 萌神穿山甲,被偷獵成瀕危,又被鑑定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2月7日凌晨,穿山甲被專家鑑定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今天之前,我對穿山甲的印象還停留在葫蘆娃裡形象,正是穿山甲鑽壞了鎮妖石,才有了葫蘆七兄弟大戰蛇精、蠍子精的故事。穿山甲 - 路過然而,在地球上存在了4000萬年的穿山甲,近些年,遇到了滅頂之災。
  •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中間宿主仍未找到
    18日下午,在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石正麗介紹了新冠肺炎病原學鑑定和可能的起源。她透露,團隊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動物,但中間宿主尚未找到,這也證明,該病毒非常狡猾,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社會悄無聲息,這個過程也是後續在新冠病毒病原學研究中需要重視的部分。
  • 不是穿山甲?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不是穿山甲?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Winnie Lee • 2020-04-07 08:46:07 來源:前瞻網
  • 基因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難長存
    新冠病毒是否將徹底滅絕?不少專家認為,新冠肺炎可能轉化為一種慢性疾病,新冠病毒有可能在人體內長期潛伏,和人類長期共存。難道說我們真的要長期生活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之下?對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不同看法。
  • 最新研究表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因此,不管是中國地區,還是全球範圍,新冠肺炎的防控形勢仍是緊張嚴峻的,病毒溯源工作的儘快推進,對揭示病毒來源及其進化規律,消除疫情源頭,防止疫情擴散都非常重要。而穿山甲SARS樣病毒 SRR10168377與蝙蝠SARS樣病毒 RaTG13隻有85%的同一性,如果只關注刺突RBD,穿山甲SARS樣病毒 SRR10168377更有可能越過物種屏障感染人類。從具有ACE2受體41和353位的RBD域中的Asn501來看,龜類和穿山甲似乎比蝙蝠更接近人類。這表明龜類和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鑽研穿山甲的溫肯教授朱紹和:部分研究或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溫州肯恩大學生物專業科研教師、國際知名穿山甲專家朱紹和(Choo Siew Woh)教授帶領著一支團隊於日前正式開啟了相關科研工作,期待早日找到新冠病毒疫源。科研內容包括些什麼?目前進度如何?2月15日,記者對朱紹和進行了專訪。
  • 《自然》雜誌: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多國出現聚集性感染病例
    《自然》雜誌在線論文:穿山甲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通過現有基因組的比較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身上的一株冠狀病毒的重組。研究結果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穿山甲疑為新型肺炎中間宿主:穿山甲,你有救了!
    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穿山甲,你一定不陌生。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中間宿主」是病毒傳播不可或缺的一環。找到並隔絕中間宿主,才算真正隔離了傳染源。蝙蝠,自然界的「潘多拉魔盒」 | 圖蟲創意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院新冠肺炎疫情又讓蝙蝠刷了一波存在感。繼SARS、MERS、伊波拉疫情之後,多項研究表明,本次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又是蝙蝠。自然宿主是個啥?
  • 物種日誌 | 穿山甲,別吃我
    一開始,竹鼠、獾等野生動物成為人們懷疑的對象,直到2月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Nature》上發表論文,證實新冠病毒起源於蝙蝠,同時指出或存在中間宿主。而這種動物很可能就是穿山甲,一種有鱗的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舌頭比身體長。日前,華南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
  • 最新研究駁斥新冠病毒為「人造」產物 蛇不是中間宿主
    :蛇是這種新病毒的中間宿主,以及一種關鍵的冠狀病毒蛋白與HIV-1蛋白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此外,穿山甲冠狀病毒突刺蛋白的受體結合域僅與SARS-CoV-2存在5個胺基酸差異,而人與蝙蝠病毒蛋白的差異為19個。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證據表明穿山甲是最有可能的新冠狀病毒中間宿主,但也有可能是其他中間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