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掀起搶大學風潮——城市發展「合伙人」如何實現共贏?

2021-01-09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9月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正式啟用。溧陽市迎來了該市歷史上第一所大學,今年該校區將迎來2000名新生。近日家門口迎來名校的並不僅有溧陽,就在上周,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開工奠基。近幾年,名校或南下、或東進,或在省內紛紛開啟異地辦學模式,背後的「大棋局」值得深思。

  

  城市掀起「搶」大學風潮

  過去,江蘇高教資源主要集中在南京、徐州等地。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搶」到了好大學。

  就在今年3月,蘇州市領導親自帶隊,與南京大學領導籤署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協議,成功將南京大學「拉到」蘇州,2021年部分校區將搬遷至蘇州。今年1月,無錫市與東南大學籤約,無錫籤訂協議,共建東南大學無錫分校。在去年9月,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9月正式開學。

  高校異地辦學,本身有其發展的現實需要。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教授說,學校發展需要包括土地、校園設施等物質資源。「距離最近一次大規模的大學校園擴建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如今一些校園又出現不敷使用的狀況,在所在城市進一步擴大校園基本不可能的情況下,一些高校紛紛與縣級市合作,建立新校區實現校園擴張。」

  南航黨委書記鄭永安坦言,老校區的現有空間,已經無法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目前南航將飛行學院,以及民航學院的部分專業放在了溧陽校區,未來南航還將在溧陽校區新增一些專業乃至新的學院。記者發現,包括南航在內的七所工信部直屬高校已經全部開啟異地辦學模式,力圖在激烈的「雙一流」競爭中突圍。

  大學異地校區為何能迅速發展起來?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熱情。「這是溧陽的夢想。」 在南航天目湖校區啟動儀式現場,溧陽市市長徐華勤激動地表示,為此,溧陽也拿出了一塊靠近天目湖區域的「最好的地」。

  對於南大落戶蘇州一事,蘇州高新區負責人也表示,「蘇州是全國第二大工業城市,有三四個像南大這樣的高校都不為多。」

  城市大學搶奪戰的風潮不僅僅在江蘇省內。記者發現,通過「異地辦學」方式補充短板的,往往是高校匱乏的經濟強市,如深圳、青島、蘇州、威海、珠海等。

  對一些經濟發展的先行城市來說,增加高校數量已經成為一項明確的工作計劃。如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都有分校區,深圳還曾透露過「小目標」,到2025年全市高校將達到20所左右。青島則提出到2020年當地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由25所增加至50所以上。

  區域競爭下的內生需求

  「異地辦學的衝動,不是源於教育自身,而是來自地方政府。」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發展部主任馬陸亭曾表示。

  操太聖表示,地方搶大學風潮背後,是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弱,傳統產業進入產業升級階段,二者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類似蘇州、深圳等城市,高校布局較少,而產業發展速度快。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本地高校配置,自然顯得供不應求。「人才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障礙,其發展迫切迫切需要與本地產業相符的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促使其產業提檔升級。」操太聖說,此外,大學校區的建設還可以帶動其他多產業的發展。

  有專家指出,過去地方發展經濟首先是建工業園區,後來是建科技園區,如今則是辦大學,建大學城。

  早在2017年,溧陽市就開始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接觸,推進合作。溧陽市長徐華勤表示,溧陽要融入南京都市圈,引入南航就是首選的一個方向。通用航空產業是溧陽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未來溧陽將依託南航,建設位於天目湖的通用機場,助推通航產業大發展。

  對於地方而言,本地高校資源的協同效率,比依靠與外地高校合作更高。他們希望高校能夠進入到城市的產業發展配套體系,融入到城市的產業生態圈,因此在合作中,雙方尤其強調學科產業的匹配和對接。

  在南大與蘇州的合作辦學中,雙方特別強調了分校要立足本地產業發展。南大方面表示,「蘇州校區將依據蘇州製造業或產業發展現狀需求去提升、優化學科設計」。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表示,「大學與城市是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西北工業大學將以太倉校區為依託,合理布局學科和專業,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人才需求也是地方上迫切需求的。記者了解到,此次溧陽市一口氣給了南航200個事業編制。鄭永安表示,南航將面向全球一流大學,招聘高層次的人才。「在兩三年以後,南航將有一兩百個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到這裡來任教,不當『飛鴿牌』,而是要紮根當地。」

  開局後,異地辦學仍面臨「大考」

  高等教育是百年大計,城市「搶」到了大學,僅僅是雙方合作共贏的開局。

  教育部曾指出,已有的高校異地分校或校區存在一定問題,包括部分高校對各校區統籌定位不夠,異地校區辦學成本較高,異地辦學大多缺乏高水平穩定師資隊伍。

  「高校異地辦學」要雙贏,說到底,還是要依靠人才的培養。有專家指出,異地辦學中,高精學術資源的入駐,還存在「訪問式」的特點。很多高校的主校區與分校區距離太遠、資源互通嚴重受限。

  由於部分異地辦學校區與母校相隔太遠,生源也不太穩定。記者觀察發現,不少大學的分校區近年來的高考錄取分數均低於本校區。生源不穩定,師資力量受限,容易陷入聲譽下跌的惡性循環。當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在廣東省的平均錄取分數線年年超過本校區,今年更高出本部30多分,出現嚴重「倒掛」。

  此外,部分高校異地辦學還存在規模相對較小,辦學目標和定位不清晰等弱點。

  操太聖建議,地方和高校要最大化地實現合作雙贏,雙方需要明確合作的目的,要聚焦人才培養,實現教育興市的戰略目標;優化學科布局,圍繞地方發展的需要,以培植可持續競爭力為導向進行學科布局;建立合作機制,理順政產學研各方的權力邊界和承擔的責任;摒棄功利思維,明確教育的公共性特質,著眼於教育的長期效應。

  「大學異地辦學太多還有一個影響,就是會打破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有專家表示,教育部對高校異地辦學一直秉持不鼓勵、不支持的基本政策,這也是考慮之一。如果過度鼓勵異地辦學,中西部高校可能會一窩蜂到沿海發達地區設立校區,不利於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攝影 劉莉

相關焦點

  • 濟源:掀起城市建設新高潮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_地方_河南省人民...
    2月28日,濟源市城市高質量發展暨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推進大會在行政區會議廳召開,深入貫徹全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會議精神,號召全市上下掀起城市建設新高潮,確保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快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市委書記張戰偉出席會議並講話。市長石迎軍主持會議。
  • 6個月,輻射300多個城市、2000多個合伙人,餐幫憑什麼發展如此迅猛?
    ,用了六個月時間目前全國已有2055位合伙人,並輻射了全國300多個城市,數十萬客戶,91個城市申請設立分舵,每天還在不斷增加。如何讓平臺上的信息快速成交?這是從餐幫上線開始,團隊就在思考一個核心問題。所以針對渠道模式方面,餐幫在合伙人的基礎上,迭代2.0版本,其產品也在9月15號正式上線。
  • 天津城建大學與蘭州城市學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李忠獻、王學軍分別代表天津城建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籤署《天津城建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結對幫扶戰略合作協議》。  時寧國講話指出,在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節點期,天津城建大學與蘭州城市學院籤署結對幫扶戰略合作協議,既是天津城建大學貫徹落實津甘對口幫扶機制的重要舉措,更是兩所高校開展支援幫扶、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開端。
  • 市政廳|香港地鐵建設運營,如何與城市發展共贏
    軌道交通需要引入TOD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黃金髮展期。至2013年末,中國內地累計有19個城市建成投運城軌線路87條,運營裡程2539公裡,到2020年,中國將有33個大中城市配有177條軌道交通線。城市軌道交通需要龐大的建設資金,其運營與沉澱成本亦非常高。軌道建設運營的投融資模式成為很多國內城市的難題。
  • DTC的共贏新物種——優品搶賺
    先從公司定位來看,優品搶賺的模式是將國內的優質的好商品,通過平臺輸送到香港、東南亞、以及海外。在國內採用B2B模式,招募「品牌招商代理人+招商合伙人」,配合國外DTC運營方式。  什麼是DTC 呢?
  • 樹熊「小K雲管家」城市合伙人火熱招商中
    任何偉大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兩件事:第一是獲得眾多資本的追逐;第二是經得起市場和行業的考驗。擁有著阿里巴巴強大的基因和深厚的底蘊,樹熊已在行業深耕多年,並獲得飛速的發展,擁有著市場高知名度和行業影響力。
  • 沈體雁:倡導城市共生,實現城市善治
    文丨沈體雁(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上海時指出,「城市管理搞得好,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發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並希望上海繼續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 騰訊雲羅朝亮:城市發展不僅需要速度與精度,騰訊還會實現溫度與態度
    WeCity城市合伙人計劃,與夥伴企業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合力共建未來城市。  WeCity2.0探索智慧城市發展新路徑,兼顧治理與增長上午,騰訊雲副總裁羅朝亮在峰會主論壇上曾分享騰訊雲WeCity未來城市解決方案的建設思路和實踐案例,他表示,城市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WeCity2.0要助力打造兼顧治理與發展的人民城市。
  • 深化「城市合伙人」概念 皇姑區發布「皇鑽十六條」3.0版
    深化「城市合伙人」概念 皇姑區發布「皇鑽十六條」3.0版 時政要聞 │ 2020-11-11 15:54
  • 一流大學與中心城市的互動發展——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宋爭輝談大學...
    社會發展實踐中,大學與城市雙方分別根據自身利益和彼此的發展需要,在歷經反覆的博弈後,逐步建立起了利益共同體。只有大學與城市主動照顧彼此的利益和關切,保持良好的合作與互動關係,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雙贏發展。  第二,城市化水平構成大學與城市互動發展的基礎保障。城市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
  • 後疫情時代的城市會如何發展?希伯來大學地圖模型給你答案
    依據官方資料庫中的真實數據,Grinberger博士和Felsenstein教授的「地圖」其實是一個以色列城市的電腦模型。只需簡單操作,他們就能通過假設各種外源性災難(如地震、洪水、爆炸等)預測城市可能遭受的損害。這個名為「DySTUrbD」(城市災難動態模擬器)的模型能夠模擬災害過後三年的城市發展情況,研究一個城市如何在這樣的災難後恢復或變化。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而城市治理要實現的目標,必須是符合安全、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經濟與社會環境發展共贏的要求,讓人類在城市中的生活更美好。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良性循環、全面可持續發展與共同繁榮為特徵的總要求。
  • 浙大城市學院將建設全國百強大學!
    2004年,在城市學院建院五周年院慶之際,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對城市學院作出重要批示:要「充分發揮名校辦學、政府支持和機制靈活的優勢,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早日成為一所特色鮮明、質量優秀、充滿活力的地方一流的綜合性學院」。習近平同志親自為一所獨立學院擘畫藍圖,這不僅是對浙大城市學院的殷切期望和極大鼓舞,也為獨立學院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 樊綱:新基建決定城市發展競爭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
    在「新基建」的推動下,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掀起新一輪的熱潮,將會為政府和企業帶來全新的發展圖景,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也將給市民帶來更多便捷的體驗。12月2日,「智數廣州·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上,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以《城市化、數位化和新基建》為題發表演講,為建設智數廣州出謀劃策。
  • 千城千面,什麼樣的「未來合伙人」更懂城市?
    近年來,成渝兩地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政策紅利人口紅利持續,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同時,目前成渝經濟圈城鎮化率只有54%左右,低於60.6%的全國水平,有探索新型城鎮化的充分餘地。巨大的發展潛力和高速的發展背後,成渝經濟圈對資源的強力整合、產業的賦能激活以及消費場景的重塑創新等需求不斷升級。如何利用機遇進一步煥新城市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 海綿城市:一條光明的中國特色城市發展之路
    重點研究領域有城市水環境規劃與管理、城市徑流控制與河流修復、環境模擬模型、海綿城市、3S技術應用研究等。1.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您如何理解和看待海綿城市建設對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和價值?
  • 2020全國兩會關注智慧城市發展 如何讓「城市大腦」更聰明
    「新基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智慧城市再次成為兩會熱議話題。在今年眾多代表委員的提案中,如何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成為焦點,不少代表委員圍繞交通、政務、社區、物聯網等相關領域積極獻言獻策。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智慧城市建設面臨重大考驗。
  • 瑞誠集團蔣康:布局存量資產運營,實現共創共贏
    瑞誠集團董事兼總裁蔣康:布局存量資產運營,與全行業夥伴實現共創共贏      經過二十餘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房地產存量市場規模已超過200萬億元,開始逐漸從增量時代轉入存量時代。隨著全國調控加碼、「購租同權」出臺、土地拍賣趨嚴,新房市場增量逐漸擠壓,行業已進入新的周期,市場正在經歷深度調整。
  • 樊綱:解決數據分享難題,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
    在「新基建」的推動下,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掀起新一輪的熱潮,將會為政府和企業帶來全新的發展圖景,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也將給市民帶來更多便捷的體驗。12月2日,「智數廣州·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上,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以《城市化、數位化和新基建》為題發表演講,為建設智數廣州出謀劃策。
  • 以中心城市建設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以中心城市為核心,通過協調城市發展定位,形成有序的城市發展格局,能夠建立起多中心、網絡型的區域生態治理結構。在這一區域生態治理結構中,各地區既相互獨立謀求自身利益,又能在經濟區框架下相互調整、適應,實現經濟邊界與治理邊界的協調,從而促進黃河流域空間生態治理格局的優化。  中心城市建設有助於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