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9月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正式啟用。溧陽市迎來了該市歷史上第一所大學,今年該校區將迎來2000名新生。近日家門口迎來名校的並不僅有溧陽,就在上周,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開工奠基。近幾年,名校或南下、或東進,或在省內紛紛開啟異地辦學模式,背後的「大棋局」值得深思。
城市掀起「搶」大學風潮
過去,江蘇高教資源主要集中在南京、徐州等地。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搶」到了好大學。
就在今年3月,蘇州市領導親自帶隊,與南京大學領導籤署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協議,成功將南京大學「拉到」蘇州,2021年部分校區將搬遷至蘇州。今年1月,無錫市與東南大學籤約,無錫籤訂協議,共建東南大學無錫分校。在去年9月,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9月正式開學。
高校異地辦學,本身有其發展的現實需要。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教授說,學校發展需要包括土地、校園設施等物質資源。「距離最近一次大規模的大學校園擴建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如今一些校園又出現不敷使用的狀況,在所在城市進一步擴大校園基本不可能的情況下,一些高校紛紛與縣級市合作,建立新校區實現校園擴張。」
南航黨委書記鄭永安坦言,老校區的現有空間,已經無法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目前南航將飛行學院,以及民航學院的部分專業放在了溧陽校區,未來南航還將在溧陽校區新增一些專業乃至新的學院。記者發現,包括南航在內的七所工信部直屬高校已經全部開啟異地辦學模式,力圖在激烈的「雙一流」競爭中突圍。
大學異地校區為何能迅速發展起來?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熱情。「這是溧陽的夢想。」 在南航天目湖校區啟動儀式現場,溧陽市市長徐華勤激動地表示,為此,溧陽也拿出了一塊靠近天目湖區域的「最好的地」。
對於南大落戶蘇州一事,蘇州高新區負責人也表示,「蘇州是全國第二大工業城市,有三四個像南大這樣的高校都不為多。」
城市大學搶奪戰的風潮不僅僅在江蘇省內。記者發現,通過「異地辦學」方式補充短板的,往往是高校匱乏的經濟強市,如深圳、青島、蘇州、威海、珠海等。
對一些經濟發展的先行城市來說,增加高校數量已經成為一項明確的工作計劃。如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都有分校區,深圳還曾透露過「小目標」,到2025年全市高校將達到20所左右。青島則提出到2020年當地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由25所增加至50所以上。
區域競爭下的內生需求
「異地辦學的衝動,不是源於教育自身,而是來自地方政府。」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發展部主任馬陸亭曾表示。
操太聖表示,地方搶大學風潮背後,是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弱,傳統產業進入產業升級階段,二者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類似蘇州、深圳等城市,高校布局較少,而產業發展速度快。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本地高校配置,自然顯得供不應求。「人才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障礙,其發展迫切迫切需要與本地產業相符的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促使其產業提檔升級。」操太聖說,此外,大學校區的建設還可以帶動其他多產業的發展。
有專家指出,過去地方發展經濟首先是建工業園區,後來是建科技園區,如今則是辦大學,建大學城。
早在2017年,溧陽市就開始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接觸,推進合作。溧陽市長徐華勤表示,溧陽要融入南京都市圈,引入南航就是首選的一個方向。通用航空產業是溧陽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未來溧陽將依託南航,建設位於天目湖的通用機場,助推通航產業大發展。
對於地方而言,本地高校資源的協同效率,比依靠與外地高校合作更高。他們希望高校能夠進入到城市的產業發展配套體系,融入到城市的產業生態圈,因此在合作中,雙方尤其強調學科產業的匹配和對接。
在南大與蘇州的合作辦學中,雙方特別強調了分校要立足本地產業發展。南大方面表示,「蘇州校區將依據蘇州製造業或產業發展現狀需求去提升、優化學科設計」。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表示,「大學與城市是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西北工業大學將以太倉校區為依託,合理布局學科和專業,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人才需求也是地方上迫切需求的。記者了解到,此次溧陽市一口氣給了南航200個事業編制。鄭永安表示,南航將面向全球一流大學,招聘高層次的人才。「在兩三年以後,南航將有一兩百個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到這裡來任教,不當『飛鴿牌』,而是要紮根當地。」
開局後,異地辦學仍面臨「大考」
高等教育是百年大計,城市「搶」到了大學,僅僅是雙方合作共贏的開局。
教育部曾指出,已有的高校異地分校或校區存在一定問題,包括部分高校對各校區統籌定位不夠,異地校區辦學成本較高,異地辦學大多缺乏高水平穩定師資隊伍。
「高校異地辦學」要雙贏,說到底,還是要依靠人才的培養。有專家指出,異地辦學中,高精學術資源的入駐,還存在「訪問式」的特點。很多高校的主校區與分校區距離太遠、資源互通嚴重受限。
由於部分異地辦學校區與母校相隔太遠,生源也不太穩定。記者觀察發現,不少大學的分校區近年來的高考錄取分數均低於本校區。生源不穩定,師資力量受限,容易陷入聲譽下跌的惡性循環。當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在廣東省的平均錄取分數線年年超過本校區,今年更高出本部30多分,出現嚴重「倒掛」。
此外,部分高校異地辦學還存在規模相對較小,辦學目標和定位不清晰等弱點。
操太聖建議,地方和高校要最大化地實現合作雙贏,雙方需要明確合作的目的,要聚焦人才培養,實現教育興市的戰略目標;優化學科布局,圍繞地方發展的需要,以培植可持續競爭力為導向進行學科布局;建立合作機制,理順政產學研各方的權力邊界和承擔的責任;摒棄功利思維,明確教育的公共性特質,著眼於教育的長期效應。
「大學異地辦學太多還有一個影響,就是會打破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有專家表示,教育部對高校異地辦學一直秉持不鼓勵、不支持的基本政策,這也是考慮之一。如果過度鼓勵異地辦學,中西部高校可能會一窩蜂到沿海發達地區設立校區,不利於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攝影 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