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李宣良、白瑞雪、田兆運)「嫦娥一號衛星選擇距月球200公裡的圓形軌道作為"工作崗位",完全是出於有效載荷開展工作的需要。」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王也雋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軌道高度是根據繞月探測的科學目標確定的,與軌道控制技術的難度無關。
」
5日10時35分左右,經過180多萬公裡長途飛行的嫦娥一號衛星,被月球成功捕獲,進入近月點210公裡、遠月點8600公裡的橢圓繞月軌道。接下來,衛星還將進行兩次近月制動,最終進入距離月球200公裡、周期為127分鐘的極月圓軌道。
王也雋說,嫦娥一號衛星選擇高度為200公裡的工作軌道,主要是因為衛星上搭載的CCD立體相機、雷射高度計、微波探測儀等有效載荷,在這個距離上能夠充分發揮性能,具備完成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4大科學目標的能力。
「就如同我國的載人飛船在323公裡高度的軌道上飛行,而通信衛星在約360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上飛行一樣,飛行器的軌道高度並不代表控制難度,也與技術先進與否無關。」王也雋說,「如果嫦娥一號選擇其他高度的工作軌道,我們一樣能夠控制。」
圖表:「嫦娥一號」將於11月5日到達月球 新華社發隨著嫦娥一號衛星與月球的逐漸接近,它所受到的月球作用力也在不斷加大,飛行速度將顯著提高。在抵達近月制動點時,衛星飛行速度約為2.4千米/秒。如果不減慢飛行速度,衛星就無法被月球捕獲,進入環月運行軌道,實現繞月飛行的目標。
嫦娥一號衛星5日11時37分順利進入周期為12小時的橢圓環月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月球衛星。那麼,嫦娥一號的第一次近月制動是如何實現的呢?
「嫦娥一號衛星第一次近月制動要克服三大挑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測控專家麻永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責任編輯:車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