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利用雷射將鋰原子限制在真空室內的一個區域內,創造了一種基於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新型晶體。
有些粒子彼此排斥,因為它們無法呈現與其鄰元素相同的量子態。物理學家5月8日發表於arxiv.org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原子可能非常排斥重疊,以至於它們形成了一種晶體般的排列,即使它們沒有相互施加任何力。這種結構叫做泡利晶體,是量子力學規則的結果,也叫做泡利不相容原理。
科學家此前曾預測過泡利晶體的存在,但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觀察到它們。 蘇黎世理工學院的量子物理學家蒂爾曼·埃斯林格(Tilman Esslinger)說:「它教會了我們物理是多麼美好。」 實驗表明,在物理導論課上講授的一項基本原理仍有新的現象需要觀察。 「如果我寫一本教科書,」埃斯林格說,「我會把它(實驗)放進去。」
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動量中出現花形圖案。 根據所涉及的原子數量(左三右六)不同,這些結構也不同。
雖然泡利晶體本身基於已知的物理,但用於觀察它們的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物質的某些神秘狀態,如超導體、無阻力導電的材料或無摩擦流動的超流體。
泡利不相容原理由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於1925年發現,它禁止原子內的電子獲得匹配的量子屬性,如能量和角動量。 物理學家很快意識到,這一規則不僅適用於電子,還適用於一整類被稱為費米子的粒子,除了電子,費米子還包括質子、中子和許多類型的原子。 因此,費米子可以在沒有直接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相互排斥。 典型的晶體由於電磁相互作用而形成規則排列,而泡利晶體則是由於這種排斥力才形成的。
「這是你能想像到的最簡單的物質狀態,」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塞利姆·約希姆(Selim Jochim)說。
約希姆和他的同事們用鋰原子創造了泡利晶體,通過雷射將其聚集成半徑約為一微米的二維區域。研究人員一次將三六個原子組成的原子群放入這個區域中。這些原子靠得太近,無法直接描繪出它們的位置,因此無法揭示出任何類似晶體的結構。相反,研究小組可以通過觀察粒子釋放時的運動軌跡來測量原子的動量。在多次重複實驗之後,研究人員在原子的動量中發現了相互關係或模式。
因為位置和動量對於這些被捕獲的粒子來說是密切相關的屬性,動量之間的關係也意味著原子形成了類似於晶體的規則空間構型。 根據區域中粒子的數量不同,粒子的動量會出現不同的花形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