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廟
廟裡有個老和尚
現在人們都叫他五祖弘忍禪師
有一天他讓弟子們每人寫一條偈語
藉此看看弟子們的境界
於是留下了大家熟知的一幕
兩位都是大師級的人物
神秀認為學佛是個漸悟的過程
而慧能則認為「見性即成佛」
學佛是個頓悟的過程
倆人徹底鬧掰,也導致了禪宗的分裂
這段佛家的公案先按下不表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
兩位大師討論的也是個教育問題
學習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一千多年以後
一位心理學宗師級的人物——
苛勒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
他根據自己的研究實驗
提出了頓悟學習理論
苛勒最為典型的實驗就是他的猩猩學習實驗
我們在初中生物裡曾經簡單學習過
下面這個圖不知道你是否還有印象
(ps:如果沒印象可以再找生物老師複習一下)
圖中反映了苛勒實驗的一部分
我們再一起看看這一系列的實驗吧
首先,第一個實驗
如上圖所示
苛勒老師把一串香蕉掛在籠子頂部
在籠子裡放了兩個箱子
然後把一隻飢餓的猩猩關了進去
猩猩同學很快發現了香蕉
但是又夠不到
氣的把箱子拉過來又扔過去
當成自己的撒氣包
過了一段時間
它似乎想到了什麼
把兩個箱子拉到香蕉下面壘起來
踩著箱子夠到了香蕉
苛勒老師很滿意
又給猩猩增加了難度
這次還是一樣的籠子和香蕉
他把箱子換成了一根短棍子
又在籠子外放了一根足夠長的棍子
短棍子的長度讓猩猩夠不到香蕉
但是可以夠到籠子外邊的長棍子
猩猩同學進去之後
就拼命的拿短棍子去夠香蕉
試了幾次都沒成功
猩猩同學又生氣了
不過一會它就平靜了下來
開始打量四周
過了一會,它又想到了什麼
走到籠子邊
用短棍子把長棍子撥到身邊
用長棍子夠到了香蕉
苛勒一看這猩猩挺聰明的
又給猩猩設計了一個更難的問題
這一次他給了猩猩兩根短棍子
但是這兩根棍子一根粗,一根細
細的棍子可以插到粗棍子裡組合成一根長棍子
這次猩猩同學被難到了
好長時間都夠不到香蕉
苛勒老師有些不忍心了
給了猩猩一些提示
他在猩猩面前把手指插到粗棍子裡面
可惜猩猩沒有明白
還是自顧自的玩著
就這樣,猩猩無聊的把玩著兩根棍子
就在大家懷疑實驗是否有必要進行的時候
突然,讓人驚喜的一幕出現了
猩猩同學把細棍子插到粗棍子裡
並且用接起來的棍子夠到了香蕉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
苛勒認為
猩猩不是單純的對香蕉做出反應
而是對整個環境做出反應
它是在理解環境與問題關係的基礎上
從而產生突然的領悟
這就是——頓悟
苛勒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
論證了思想和意識在學習中的作用
自此,認知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點
並催生了認知心理學
苛勒沒有完全否定試錯學習
但他認為試錯並不是盲目的
而是在行為結果進行假設的基礎上進行的嘗試
通過不斷驗證,積累經驗
領悟環境與問題之間的聯繫
從而完成學習
上一段可能比較繞
沒關係,我們還是看看這個實驗帶給我們什麼啟發吧
首先,頓悟學習對於環境有很大的依賴性
所以在孩子學習對應的知識或技能時
最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思考素材和啟示
孩子通過感知到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時
才容易產生頓悟
舉個例子
孩子在學習數學圖形相關的知識時
家長可以給提供一些七巧板
或者幾何元素的設計作品
還可以結合建築的形狀等等和幾何相關的元素
讓孩子邊學邊動手觀察
就更容易理解知識
頓悟離不開試誤
就像上一次說的
要允許孩子犯錯誤
允許孩子去驗證自己的想法
但是也要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孩子遇到困難不要直接給出答案
而是要給出一些關鍵的提示信息
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領悟
這樣對於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學習信心都有很好的引導效果
-----------------------------------------
-----------------------------------------
上次我們聊了偏行為主義的試錯貓實驗
這次聊了偏認知主義的猩猩實驗
下次我們我們一起了解下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的實驗
託爾曼的有學習潛力的小老鼠
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
《心理學經典實驗書系》——邊玉芳等
《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葉浩生
《教育心理學》——羅伯特·斯萊文
策劃| 五分鐘工作室
編輯| 寒舟
插畫| 二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