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瞧珊瑚礁,它擁有地球上唯一的動植物共生系統!

2020-12-06 小杜旅遊

珊瑚生態系統是地球上唯一的動植物共生系統。珊瑚礁以其形狀複雜的骨骼形成多樣的生活場所,為其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由於珊瑚礁環境水體穩定、光照充足,所以形成了與周圍海洋環境不同的特殊的生態系統。那麼在珊瑚礁周圍最容易見到哪些共生生物呢?

1、海葵: 海葵是固定在海底的,它們會用觸手上有毒的倒刺捕捉小魚和小蝦,海葵的朋友真是少得可憐。但是它們和小丑魚有很融洽的共生關係。

小丑魚對海葵的毒性是免疫的,所以它們可以安全地藏在海葵的觸手裡,吃掉其中的寄生蟲以保護海葵。

2、巨蛤(giant clams):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軟體動物,巨蛤是珊瑚礁裡最重要的居民之一,它們可以保障珊瑚礁的健康。圖為印尼科莫多國家公園裡的巨蛤。

巨蛤是海洋中的過濾器,它們可以減少海水中有害的營養物質,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巨蛤本身就是珊瑚礁堅硬的碳酸鈣結構的一部分。圖為美國國家地理拍攝的巨蛤。

3、海膽: 海膽身上布滿了又長又尖的體刺,這些刺在有些時候還是有毒的。應該說海膽的防禦能力算是海洋生物裡數一數二的了。但海膽最大的問題就是很難移動。所以它們就會藉助螃蟹來移動。

有時候海膽想要爬到螃蟹身上都得進行一場惡戰。最終,螃蟹和海膽這對組合就這樣出動啦:當螃蟹興衝衝地橫行霸道時,海膽就趴在它身上搭順風車。

4、巧克力屑海星(chocolate chip sea star) 說來有點憂傷,它雖然叫巧克力屑海星,但跟甜品卻沒任何關係。這種海星能夠保護另外的物種,但卻得不到什麼回報。

這種海星表面看上去像「巧克力屑」的東西其實是一排排的體刺,這些體刺能夠威懾捕食者。幾乎完全透明的玻璃蝦就附在這種海星上,所以捕食者就不能捕捉到它們了。

相關焦點

  • 氣候不是珊瑚礁變白的唯一因素,漂白的珊瑚意味著死亡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自然氣象#系列徵文在地球的海洋裡,石珊瑚是一類海生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骨骼組成了一種大型的水下結構,被稱作珊瑚礁。它們需要從海水中提取碳酸鈣,形成堅硬耐用的外骨骼,以保護其柔軟的囊狀體。
  • 如果所有的珊瑚礁都死了,地球還能維持原樣嗎?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地球上一共生活著多少生物和生物類型?除了78億人類外,地球上還有許多種動物——微小的昆蟲、自由飛翔的鳥類、其貌不揚的爬行動物、生活在水中的魚類以及各種哺乳動物(小到可愛的寵物,大到可怕的食肉動物)等等。不僅如此,地球上還有種類不計其數的植物,從帶有芬芳花朵的到吞噬昆蟲的等等。
  • 近年來珊瑚礁大片變白死去,這是怎麼了?
    珊瑚礁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和地面上的一樣,其物種多樣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它這裡生存的物種佔整個海洋物種的四分之一,但它覆蓋的海底面積卻不到0.1%,可見它有多珍貴。,這些共生藻類是珊瑚礁的主要營養來源(通過光合作用),它們走了珊瑚蟲早晚會餓死,這時珊瑚礁就會變成白色的——珊瑚礁白化。
  • 日本火山島海水中或存在拯救珊瑚礁秘方
    一支由法國科學家帶領的國際科考團隊專程前往該島,希望能夠找到挽救瀕危珊瑚礁的線索,從而幫助珊瑚礁免受氣候變化的侵害。雖然珊瑚礁僅僅覆蓋了全球海洋0.2%的表面,但是這些珊瑚礁卻是大約30%的海洋動植物物種的生存家園,它們既充當了動植物們的食物來源,又可以為這些生物提供保護。
  • 到2070年你可能永遠看不到美麗的珊瑚礁了,它有多重要你卻不知道
    本周,Tiffany Morrison、Terry Hughes和同事在《自然》上發表評論,敦促珊瑚礁保護團體採取一種新的更大膽的方式,從局部和整體角度解決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他們建議,澳大利亞的政策制定者應在大堡礁42.5萬平方公裡的流域內,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煤電,發展陸基水產養殖,恢復或修復陸地植被和溼地。
  • 到2070年你可能永遠看不到珊瑚礁了,它有多重要你卻不知道
    本周,Tiffany Morrison、Terry Hughes和同事在《自然》上發表評論,敦促珊瑚礁保護團體採取一種新的更大膽的方式,從局部和整體角度解決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 他們建議,澳大利亞的政策制定者應在大堡礁42.5萬平方公裡的流域內,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煤電,發展陸基水產養殖,恢復或修復陸地植被和溼地。
  • 珊瑚礁與珊瑚蟲有什麼關係?珊瑚礁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先上幾張美美的圖片來各位看官這邊來(o゚v゚)ノ我們邊看邊聊。它與珊瑚有什麼關係?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珊瑚,珊瑚多了就形成了珊瑚礁。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中生長著許多珊瑚。珊瑚蟲們喜歡生活在一起,珊瑚蟲與珊瑚蟲之間以一種叫共生的結構彼此連接,共生部分能分泌石灰質的骨骼。在珊瑚蟲死亡之後,石灰質骨骼就慢慢地積累下來了,而它們的後代又在這些骨骼上繁殖、生長,如此長年累月地堆積,珊瑚礁就形成了。
  • 「漸行漸遠」的美麗「珊瑚礁島嶼」它是眾多海洋生物棲息的島嶼!
    海洋中的綠洲分布在南北緯30度熱帶和亞熱帶淺水區的珊瑚礁是自然界最壯觀、最奇妙的「創造」之一。珊瑚礁的美麗在於它的顏色和多樣性。珊瑚是由珊瑚蟲組成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奇怪的海洋動物,它們在珊瑚周圍遊動、爬行和滑行。它是許多動植物的家園。據說世界上50萬種海洋動物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珊瑚礁水域。
  • 拯救珊瑚礁
    到今年4月,破壞已經很明顯了:珊瑚礁已經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白化事件,因為珊瑚驅逐了作為它們食物來源的共生藻類,而共生藻類為它們提供了顏色不幸的是,我們沒有對氣候變化採取足夠快的行動,這給珊瑚礁留下了一個真正的問題,雪梨科技大學33歲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Emma Camp說。
  • 養活四分之一海洋物種,如果所有珊瑚礁都消失,地球會怎樣?
    物種多樣性產生的奇蹟之一——珊瑚礁,便是數以億計的珊瑚蟲歷經千百年的積澱而形成,養活著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以及十億人口,並直接影響地球生態系統。硬珊瑚主內,軟珊瑚主外如果你目睹過澳大利亞的大堡礁,一定會被它的五顏六色所吸引,魚兒暢遊其間,珊瑚隨潮流擺動。然而,如果你認為它是某種巖石或植物,那你就錯了。
  • 研究發現大氣汙染給珊瑚礁生長布上陰影
    OFweek環保網訊:根據《自然-地球科學》的最新發現,空氣汙染的細微顆粒能夠阻礙珊瑚礁的生長。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發現首次表明大氣汙染對珊瑚礁的重要性。  大氣汙染研究與《自然氣候變化》最新一篇雜誌文章觀點一致,兩者都認為地球海洋針對全球變暖發揮巨大消減作用,尤其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餘熱釋放到大氣層中,氣候變化會更加糟糕。
  • 全球變暖趨勢若持續 99%的珊瑚礁或將白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趨勢若繼續持續,本世紀內全球多數的珊瑚礁(約為99%)都將發生嚴重的年度白化現象。該研究同時指出,如果國際社會能夠採取更加有效的減排措施,將可使珊瑚礁平均白化的時間往後推遲11年。珊瑚礁白化嚴重威脅著全球海洋生態系統。該研究針對珊瑚礁建立了氣候預測模型,能夠揭示全球珊瑚礁發生白化的時間。
  • 另一個「伊甸園」,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和動植物,太讓人驚嘆了
    這裡是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和動植物的世界。如果上帝要再造一個伊甸園,也許就會選在這裡。要論世界上珊瑚礁最密集的地方在哪裡,答案一定是北起菲律賓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西起印度尼西亞群島,東至索羅門群島的一片區域。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珊瑚礁就位居其中心位置,可謂得天獨厚。
  • 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機制藏謎底
    廈門大學教授林森傑等以蟲黃藻作為模式生物,通過基因組測序,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組的結構特性,描繪了珊瑚蟲和蟲黃藻共生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 超50%珊瑚礁嚴重退化,美麗的西沙群島正在變成白色墳場!
    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珊瑚礁,遭受到海水升溫的持續影響,在2016和2017年連續出現珊瑚大量白化的事件。實際上,全球有5億人依賴珊瑚礁生活,如果沒有珊瑚礁,他們將失去工作、收入甚至難以獲得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存。
  • 馬達加斯加:非洲唯一的黃種人國家,90%的動植物島上所獨有
    它不僅是非洲最大的島嶼,也是世界第四大島嶼,隔著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島上近90%以上的動植物是這座島嶼上所獨有的。此外,馬達加斯加是非洲唯一由黃種人組成的國家,語系屬於印度尼西亞語族。馬達加斯加島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南海面上,全島由火山巖構成。為世界第四大島,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最窄處與非洲相距只有400公裡。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為展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風光,呼籲大家愛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系列宣傳活動。 本期我們將帶領大家走進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秘珊瑚礁。
  • 海底綠洲——珊瑚礁--中國數字科技館
    它和珊瑚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  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珊瑚其實是人們對珊瑚蟲的習稱,它並非植物,而是一種叫珊瑚蟲的微小腔腸動物,有很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珊瑚蟲以群體為主,它們是海洋裡的「吉普賽」人,喜歡到處漂遊,四海為家。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藉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 珊瑚,珊瑚蟲,珊瑚礁,傻傻分不清?我來告訴你!
    珊瑚蟲雖小,卻與其他生物一起,共同構建了美麗的珊瑚礁。眾多鮮明而珍異的生物,又共同生活在珊瑚礁裡,彼此共生,彼此共棲,形成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 無論是浮潛、水肺潛水還是自由潛水,我們總渴望看到美麗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