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為何火星競賽又回來了?

2020-08-12 參考消息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8月9日發表題為《火星生命:為何火星競賽又回來了》的文章指出,一場新的太空競賽正在一個不大可能的國家陣容之間展開,以解開火星之謎。文章編譯如下:

抬頭看看此刻的天空,在晴朗無雲的夜晚,從午夜到拂曉時分,你會看到閃著紅色光芒的火星。對天文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年中最佳的觀星時間,而這個夏天火星熱瀰漫在空氣中。過去一個月,即是約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的地球和火星「最接近的窗口」期,我們目睹了將軌道飛行器、漫遊車甚至「直升機」送往這顆紅色行星的眾多發射。

多國展開太空競賽

一場新的太空競賽正在一個不大可能的國家陣容之間展開,以解開這顆行星之謎。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2021年將迎來又一輪興奮,屆時這些任務將抵達目標,並開始向地球傳回數據。

首先進行發射的阿聯是太空探索領域的入門者。7月20日,「希望」號無人探測器踏上了前往火星的近5億公裡的旅程,它搭載日本H-IIA火箭,從日本種子島航天發射中心升空。「希望」號將尋找今天的火星天氣與其古代氣候之間的聯繫,並希望成為第一次提供火星大氣全貌的探險。這枚探測器將從2021年2月開始繞火星飛行,恰好趕上2021年12月阿聯成立50周年的慶祝活動。

緊隨其後出發的是中國。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問一號」探測器,包括一個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器和一個火星車,以便在這顆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上尋找生命的跡象——這對另一個太空探索領域的相對新手來說是一項極其雄心勃勃的計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那些經驗豐富的專家也不甘落後。幾十年來,NASA一直考慮向火星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201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到2033年把人類送上火星的法案,目標是建立一個「殖民地」。

NASA在嘗試將設備送到火星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但這也並非易事。假設太空飛行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最棘手的階段還在後頭。任何著陸器都要經歷太空科學家所說的「恐怖7分鐘」——也就是以可生存的速度穿越火星稀薄且無法預測的大氣層並降落到火星表面所需的時間。

2012年登陸火星的全地形探測器「好奇」號火星車利用推進器、降落傘和空中起重機——一種火箭助推的降落裝置——安全著陸。8年過去了,「好奇」號仍在收集數據。2013年,「好奇」號發現的證據證明,火星曾經具有適合微生物生存的條件。這是重大消息。NASA於上月底發射的「火星2020」探測器將對這些發現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它將運送新的「毅力」號火星車來搜尋過去生命的跡象,還有一架機器人直升機「機智」號,這將是首架嘗試在另一個星球上進行動力飛行的飛行器。

人類能否移民火星

搜尋工作再次展開,但這一次是在地下,在可能收集到水的角落和裂縫裡。或許我們能夠找到證據證明,火星在遙遠的過去曾經有過生命,那時火星有水流,環境也比較適宜。

自1996年以來,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漫遊車再次相對定期地飛往火星。最成功的任務之一是NASA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在2004年登陸火星。「勇氣」號在火星表面漫遊,直到2009年陷入沙子,但它作為一個固定探測器繼續傳輸數據,直到2010年3月失去聯繫。不過「機遇」號火星車跋涉了近15年。儘管我們對可能發現的東西沒有過多的期望,但這種對生命證據的尋找一直延續至今。我們已經放棄尋找小綠人(火星上的外星人)。

最大的希望是,如果有朝一日有生命形式可以在火星上繁衍,而這些生命形式將是人類。「殖民」我們的鄰居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牽強。雖然在大小和引力方面與地球最接近的行星是金星,但就支持人類而言,火星是一個更匹配的星球。與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相比,火星表面的溫度和太陽光比太陽系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接近地球,但這並不意味著火星立即適於居住。高輻射和0.16%的氧氣濃度(地球上的氧氣濃度是21%)意味著人類將不得不生活在加壓建築內,以便免受極端溫度的影響,並能生產可供呼吸的空氣。淡水必須從其他地方運來或就地製造。一種可能性是人類住在地下洞穴或火山隧道裡。NASA已經開始繪製最佳位置圖。

私企看中商業利益

還有其他一些聲稱可負擔得起,且以目前的技術可行的商業項目正在進行之中。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宏偉目標是在2024年前讓第一批人類登陸火星。太空人將乘坐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際飛船」,這是一種已經在研發中的行星際運輸機。馬斯克聲稱,他在有生之年前往火星的可能性高達70%,並對建立最終能容納數萬人的火星「殖民地」進行了展望。

另一項計劃是NASA委託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執行的「火星大本營」計劃。它的目標是利用太陽能推進技術把設備和太空人送往火星軌道科學實驗室,目標是在本世紀30年代將人類送上火星。然而,儘管投入大量資金,但諸如此類的項目仍有許多障礙要克服,尤其是確保太空人在6個月的旅程中安全健康。

阿聯的火星計劃遠遠不止「希望」號軌道飛行器。如果阿聯航天局的視頻特效動畫可以作為參照的話,那麼它希望到2117年在火星上擁有一大片「殖民地」。

除了好奇和科學研究之外,對開拓火星「殖民地」感興趣的原因還包括在經濟方面的因素,以及定居其他星球可使人類避免未來滅絕的可能性。在我們「以身犯險」之前,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任何對生命的確認會阻止這些計劃的實施嗎?目睹了病毒能夠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也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生命這一情況可以被認為是積極的,也可能意味著我們所有人在那裡都有未來。

在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獨自在火星生存了數百天。圖為該電影劇照。(英國《泰晤士報》網站)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多國帶著相同目標,前往火星尋找外星生命
    是的,你沒看錯,太空競賽的開端並不是去探測太空,而是去研究核武器。不過,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快,太空競賽就正式轉向了月球、火星等真正的太空探測領域,一直到1975年7月美國和前蘇聯的航天人員在太空中相遇,這場太空競賽才宣告結束。
  •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多國帶著相同目標,前往火星尋找外星生命
    不過,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快,太空競賽就正式轉向了月球、火星等真正的太空探測領域,一直到1975年7月美國和前蘇聯的航天人員在太空中相遇,這場太空競賽才宣告結束。在這場太空競賽裡,人類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了第一臺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發射了攜帶著地球信息的旅行者1-2號,並且成功完成了人類的首次太空之旅,人類太空人也第一次踏上了地球之外的另一顆星球。
  • 美國獨霸火星的想法落空,天問一號是它死敵,發現生物者即為贏家
    據報導,在英國《泰晤士報》最新的一篇文章中,外媒表示,如今一場新的太空競賽,正在地球上幾個國家中展開,而且從目前參賽的第一批國家來看,這個陣容明顯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卻充滿了未知的可能。很明顯,在未來,地球上國家和國家之間科技實力的競賽,已經開始從地球轉向太空之中,而月球、火星,就是第一批的競賽題目。所以,伴隨著7月份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和美國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紛紛成功發射,新一輪的太空競賽也正式拉開帷幕,這次參加競賽的國家主要有3個,分別是中國、阿聯和美國。
  • 天問·探路火星|中國加入火星「精英俱樂部」,外媒怎麼看?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沁涵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自主行星探測的重要一步。「天問一號」計劃對火星進行「環繞、著陸、巡視」,如果順利完成,將為全球首次同時展開「三步走」的計劃。對於中國這次歷史性發射任務,外媒和外國同行也頗為關注。
  • 外媒在中國戈壁沙漠發現一個「大秘密」:火星1號基地
    這幾天,外媒在中國西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個「大秘密」:酷似火星地表的紅色巖土上,幾座閃閃發光的建築看起來像是外星世界的定居點,這裡,就是中國首個根據真實航天邏輯打造的「火星1號基地」。▲法新社報導截圖「也許,第一個踏上火星的中國人就從這裡走過。」西班牙埃菲社在報導中這樣寫道。報導稱,距甘肅省金昌市市區約40公裡的「火星1號基地」4月17日正式開放。作為中國青少年航天科普計劃「太空C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得到當地政府及中國航天員中心的支持。
  • 外媒:中美探測器競飛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去火星可不像到地中海藍色海岸度假那麼容易:這是一趟耗時六七個月的旅程,而且因為軌道和距離問題,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窗口期。然而嘗試者越來越多。在今年7月15日至8月15日這個發射窗口期,太空之路像度假外出的高速路一樣擁堵。雖然歐洲已經將其「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推遲至2022年秋季,但仍有另外三個項目要進行。
  • 長徵五號成功發射 外媒:中國下個目標瞄準火星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外媒稱,中國剛剛邁出了未來徵服火星的關鍵一步。據法國《回聲報》網站12月27日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表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擔負著重要使命。長徵五號未來將負責搭載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計劃帶回月球巖石樣本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以及載人空間站核心艙。報導稱,中國近些年毫不掩飾其空間雄心。2019年1月,中國成功將一個探測器送到月球背面,這是全世界首次。中國不打算在這條道路上停下來。
  • 火星競賽明年火熱「開賽」
    一場新的太空競賽正在多個國家之間展開,以解開這顆行星之謎。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2021年將迎來又一輪興奮,屆時這些任務將抵達目標,並開始向地球傳回數據。據新華社電競賽 入門者、先行者爭相發射首先進行發射的阿聯是太空探索領域的入門者。
  • 印度將發射火星探測器 欲當太空競賽「領跑者」
    中新網11月5日電 綜合報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將於當地時間11月5日下午2時38分發射該國首顆環火星探測器,若發射成功,則將成為亞洲首例。此次太空探索引來多方關注,有媒體指出,印度此舉旨在成為與中日太空競賽中的「領跑者」,但是ISRO負責人否認了此說法。
  • 為何美國和中國都在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又上演「太空競賽」嗎?
    所以,誰先尋得火星真相,發現火星上的秘密,那誰便能在該技術領域獨領風騷。因而,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蘇兩國率先發明出火星探測器來對火星進行探測和研究。我們都知道,上世紀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進入了冷戰狀態,隨後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太空競賽。
  • 外媒在中國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這幾天,外媒在中國西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 火星競賽,今天正式拉開角逐
    前幾天他問我:「爸爸,萬一你把我踹火星上了,你能不能來火星找到我啊?」。我推薦了Discovery 頻道的《火星競賽》(Race To Mars)給他看,不管7歲的小屁孩能不能理解。專家認為,我們在有生之年,將可見到人類成功登陸火星;當事情真的發生,那將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最複雜和危險的遠徵行動。
  • 外媒盤點人類探測火星超50年:共發送40多個探測器
    參考消息網10月21日報導 外媒稱,從一開始火星呈現出的火紅顏色就讓望著天空的人類感到不安。或許這讓人類想到了血液。從理論上說,蘇聯人對於火星的探索要先於美國人,但的的確確他們並沒有達到美國的水平。1960年10月,蘇聯向火星先後發射了兩枚探測器「火星1A」號和「火星1B」號,但均以失敗告終。此後,蘇聯人又發射了「斯普特尼克22」號衛星,試圖經過火星附近,但任務也告失敗。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蘇聯人共進行了5次失敗的火星探測任務。美國人對火星的探索也是開端不利。
  • 外媒:NASA火星直升機名字公布:Ingenuity
    據外媒報導, NASA的Perseverance探測器將於今年年中發射,它不會是屆時唯一一個大膽前往火星的探測器,它還將攜帶新命名的Ingenuity火星直升機。 NASA於當地時間周三宣布了這一消息。「我們的火星直升機將嘗試在另一個世界進行首次動力飛行。
  • 2020太空競賽正式開啟,多國探測器齊發火星!
    冷戰時期,美蘇太空競賽,美國後發制勝超越蘇聯。幾十年間,世界格局風雲變幻,太空軍備競賽也因蘇聯的解體而告終。儘管月球再無人類留下新腳印,但人類已經開始琢磨如何去徵服火星。2020年7月,新一輪太空競賽正式開啟,多國探測器將陸續升空目標直達火星。阿聯「希望號」北京時間 2020 年 7 月 20 日凌晨 5 點 58 分,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 「希望」號於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外媒:美火星任務或將錯過窗口期
    外媒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正指望利用新、老技術,把「火星2020」任務的宇宙飛船和「毅力」火星探測器送到火星表面。但如果他們到8月中旬都未進行發射,該任務將推遲兩年多的時間。據合眾國際社網站7月20日報導,「火星2020」任務已經被推遲了兩次。現在,該任務所計劃的發射時間不早於7月30日。
  • 外媒:火星大氣層中發現奇異綠光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一份新的研究報告稱,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TGO)在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中發現了綠光,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發現這種現象。熱拉爾說:「不過,火星上的神秘綠光,大約40年前就被預言存在——多虧了TGO,我們終於發現了它。」報導稱,正如熱拉爾指出的,氧氣的一大特徵是會發出綠光。天文觀察者可以在地球高緯度地區看到被稱為「極光」的彩色縹緲之光,這些極光是由太陽發射的帶電粒子與地球大氣層中不同分子碰撞產生的。
  • 上世紀60年代,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為何至今無法登上火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前蘇聯便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和前蘇聯為了爭奪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展開了以探索宇宙為核心的「太空競賽」。一開始,前蘇聯遙遙領先,因為他們先是在1957年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後來在1961年,前蘇聯的太空人也成功進入太空之中。
  • 外媒:NASA火星直升機Ingenuity首次在太空中被啟動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稱,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與「毅力」號火星車同時發射的火星直升機Ingenuity首次在太空中被啟動並成功充電。7月30日,它被安置在新火星探測器的腹部,跟隨 Perseverance「毅力」號火星車同時發射,並將在火星上堅持數月。NASA希望Ingenuity將證明動力飛行可以在火星上實現。
  • 外媒:美昆蟲學家研究火星照片多年 宣稱火星上有昆蟲
    參考消息網11月22日報導 外媒稱,經過對火星車所拍攝照片的多年研究,昆蟲學家威廉·羅莫澤18日對科學界宣稱,火星上「曾經有過,並且現在還有生命存在」,而他至少已發現了其中的一種:昆蟲。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0日報導,羅莫澤在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舉行的美國昆蟲學會年會上發布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