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王華豔:源自大山深處的「幸福夢」

2020-12-06 騰訊網

我叫王華豔,家住建中鎮太文村簸槽組。我的母親是一個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痺症的殘疾人,手腳不方便;父親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年邁且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們善良、淳樸、勤勞。我和我的哥哥王麒均從小就沒走出過大山,所以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嚮往和憧憬,我們約定,這輩子無論如何要走出大山,考進大學。

2014年通過申請、評議之後我家被納入太文村建檔立卡戶。其實我們一家人是不太願意接受國家幫扶,因為感覺這樣就被貼上了貧困戶的標籤。但是,看著這樣一個家庭環境,我和哥哥心裡都明白要想順利完成學業,只有藉助政府和社會的幫扶,才能夠讓我們家以後真正撕掉貧困戶的標籤。

隨著時間的流逝,父親體力一年不如一年,母親身體又小病不斷,加上我和哥上學的費用一年比一年多,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這些困難並沒有讓我們就此妥協,反而讓我們一家人堅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2019年,當我拿到哈爾濱商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全家人都很高興,但同時父母的臉上也多了一份擔憂。因為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貧困家庭來說,這一大筆學習費用真的是一個天文數字,家中是肯定拿不出錢來供我上大學的,可我又不想因為貧困而失去讀書的機會。正當我們全家為這件事發愁的時候,我們家的幫扶責任人李薇給我帶來了求學的希望,在她的幫助下我順利申請到了國家助學貸款,為了讓我去學校之後生活有保障,她還去民政部門給我申請了殘疾人子女的教育資助4850元來作為我上學的生活費。送我離開家的那天,薇姐對我說:「你到了大學一定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用擔心,如果遇到困難可以給我發微信或是打電話。」說句實話,我能夠像其他人一樣順利步入大學的校門,離不開薇姐的幫助。

我離家來到大學後,薇姐便經常去我家裡看望我的父母,成了我們家的常客。每次給爸媽打電話,他們都會和我說起她,自從她幫扶我們家以來,家中的牆,冬天再不用塞布了。床也不會發出咔嚓聲了,家裡的各種家具也越來越多了,如電視機、洗衣機、碗櫃、凳子等。

在他們像對待親人一樣的幫扶下,我們家的年夜飯也變了。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國家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對我們實施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我真的很感謝她們,謝謝她們給予我援助,讓我有繼續學習的機會。

幸福,是源於夢想的實現,也可能始於美妙的遇見。我的夢想,是走出大山,考進大學;我的幸福,是在脫貧攻堅這場世紀之戰中遇見了你——薇姐,謝謝你薇姐。

李薇整理

編輯:溫成鴻 編審:冉婷婷 李嶠橦

審核:李永春 監製:王富剛

相關焦點

  • 【圖片故事】大山深處的木雅人家
    【圖片故事】大山深處的木雅人家 (13/20) "← →"翻頁
  • 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圖①: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  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它隱蔽在大山深處的褶皺裡,手機信號時有時無,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  劉益20歲就來到了這裡。由於山路崎嶇,人手較少,一周或者更久他和戰友才下山採購一次生活物資。6年間,他適應了北方的寒冬,也適應了大山的孤寂。  新兵宣誓、結婚生子、退伍儀式……這個很短時間就可以走完的地方,見證了他和戰友生命中太多重要時刻。
  • 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應急保障演練中,官兵正在核對地圖信息。四級軍士長賀申造清點地圖數量。黃海 攝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這裡是某地圖倉庫眾多倉庫中的一個。
  • 錢學森不僅是「火箭之王」,還在大山深處給我國留下一黑科技
    可為了阻止錢學森回到中國,美國海軍高官甚至放言「錢學森一個人就能頂5個師,我寧願槍斃了他也不放他走。」 2009年錢老仙逝後,他的豐功偉績依然被後人銘記,這其中被談論最多的就是「兩彈一星」、「火箭之王」、「飛彈之父」等偉大業績。但鮮為人知的是,錢老還在大山深處為中國留下一項超級黑科技,並深刻影響著中國航空工業,它就是高超音速風洞。
  • 行走的「精準扶貧」——湖南作協組織脫貧攻堅主題文學創作
    同時舉辦主題徵文,優秀作品已在省內外報紙、雜誌發表並收入公開出版的《三湘之歌——「中國夢·文學夢·湖南故事」系列採風作品集》。龍寧英在活動結束後,深入湘西扶貧開發一線開展採訪調查,創作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逐夢——湘西扶貧紀事》,並獲得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 大山深處的通信兵:十年巡線,走的路可繞地球1圈
    【學習貫徹習主席「7·26」重要講話精神系列策劃「強軍夢·士兵工匠」之四】指擊鍵盤,當你感嘆資訊時代的快捷與便利的時候,你可曾想過有這麼一群官兵,他們猶如信息戰場的保障者,紮根大山深處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大山深處的通信兵,去聽聽他們的故事……大山深處,他們用忠誠守護「千裡銀線」■林霞 靳培峰 袁露 楊春輝入門一行易,精通一行難,愛上一行更難。
  • 格桑花開幸福來!我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
    至此,我州實現全域脫貧摘帽,甘孜大地處處綻放出一朵朵幸福格桑花。 2698名第一書記、24555名扶貧幹部,足跡踏遍甘孜大地每一寸土地,在缺水缺土的貧瘠之地,潤澤民心、紮根人民;在大山重重的偏遠之地,向山而立、扛起重任;在貧困堡壘的攻堅之地,衝鋒陷陣、愈戰愈勇。更是有22名攻堅戰士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用生命兌現黨旗下的錚錚誓言,用靈魂播撒下幸福的種子,他們殉職時最小的僅23歲。
  • 大山深處的思念——追記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中新網梅州1月31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思念  ——追記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葉子  陳華明走了,這位來自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被當地男女老少村民親切對稱為「僑聯大叔」的硬漢,獨自一人在地處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奮戰了
  • 脫貧攻堅|紅土地結出幸福果 ——穀城縣南河鎮蘇區村的脫貧之路
    >村民王能才在閒暇之餘管理維護村裡的光伏發電設備。2016年底,蘇區村流轉土地30畝,投資47萬元新建了第一批紅心獼猴桃種植示範基地。經過不懈努力,2018年,蘇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3戶369人全部脫貧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4292元。描繪幸福新畫卷漫步在蘇區村,記者感受到了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變化。
  • 今夜,重慶的「封面」給了這位來自大山深處的「時代楷模」
    這條路讓不少一輩子沒走出大山的村民有了盼頭,一步步走向脫貧致富。中宣部近日授予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今(18)日晚,重慶全城地標建築交相輝映的燈光裡,流動著毛相林在懸崖絕壁上鑿出脫貧致富路的光影故事。
  • 大山吶喊——我要幸福(冉崇君)
    2月15日,我受邀到達州市宣漢縣廠溪鎮十幾個村聯合搞的首屆十一仙女會活功,活動總策劃雷鳴是我以前的學生,在他多次電話邀請還誘惑我說,這裡山美水美是寫生的好地方。我從成都到達州,再行車上高速公路一小時就到了廠溪鎮。一路上,大自然像是被人鬼斧神工的打造過,山山水水景色美得勝畫,使我驚嘆不己。當夜我被安住在廠溪鎮,第二天,我和達州老畫家王朝興老師被專車送往活動現場。
  • 2019「源式」情歌來襲 情歌王鄭源《夢海》新專輯上線
    情歌王鄭源新專輯《夢海》首發。新專輯除了延續「源式」情歌之外,也收錄古典、民謠風格等10首膾炙人口的金曲,讓你過耳不忘。情歌王鄭源暌違三年,正式霸氣歸來!   直到發現我愛你鄭源 - 夢海   第一主打《
  • 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奉獻自我,電影《秀美人生》有著濃濃的廣西味
    這樣的山路,在我們扶貧的隆林就很多用紀實的風格塑造時代楷模,以情懷和擔當譜寫青春之歌 圖文:劉國雄前陣子,單位安排職工到廣影國際影城新夢店看電影《秀美人生》,這部電影拍的是扶貧幹部黃文秀的事跡,2個多小時的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很平實的描述黃文秀等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努力
  • 「我的脫貧故事」贏了物質翻身仗也贏了精神翻身仗|安順經開區西航...
    我叫何忠華,是安順經開區西航辦西湖村小鋪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我的對口幫扶幹部王逢霞老師告訴我,我們國家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勝,實現全面小康時,我的心情無比激動。  我們家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靠的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靠的是王老師為我們引的路,我今天就想把我們家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我們一家三口沒有多少文化,也沒啥手藝,過去主要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沒有固定收入。在西湖村這樣的城中村生活,再怎麼節省,家裡的開銷還是很大,經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 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解放軍報記者 譚靚青 特約記者 李忠濤 通訊員 吳 軍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黃 海攝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這裡是某地圖倉庫眾多倉庫中的一個。
  • 【脫貧攻堅】山海一家親
    抵達成縣機場,坐上大巴,客車不停地在國道和隧道之間轉換,深溝險壑刀削斧劈一般,一路青山蒼翠空氣清新,感覺完全被大山包圍。村支書說,「黑衣人」是在採集野生蜂蜜,由於此處土地貧瘠,種的糧食僅夠餬口,村民只好從事這些高危行業,這是大山深處的農民祖祖輩輩創收增收的主要途徑。好在,近三年情況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黑衣人」的身影越來越少了,採野蜂蜜更多純粹源自個人的喜好,現在,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儼然成為賣點,為了適用鄉村深度遊的需要,村裡有時也組織「黑衣人」為遊客進行專門的技藝展示,類似民俗表演的那種。
  • 幸福是什麼?幸福源自哪裡
    人們開始追問:過去我們得到一飯一粟,就感覺幸福滿滿。如今,面對便捷的生活方式,充盈的物質環境,卻怎麼也找不到幸福的感覺?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幸福是什麼?幸福源自哪裡?如何獲得幸福?今天的【弘壹問道】,通過量子和能量的角度,為你解答。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聚焦】一杯雲南咖啡裡的脫貧故事
    2020-11-30 12:09:28 來源: 今藏嬌 舉報   在「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 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通往幸福的道路,呂有金曾經覺得是那麼的遙遠。生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家在高高的山頂上,連綿的祁連山阻隔了他與外面的世界。有點釀酒的小手藝,想開個酩餾酒作坊,可無奈水不好、路不通,夢想也變得遙不可及……改變,從青海省開展易地搬遷脫貧攻堅行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