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導要講科學

2020-12-01 光明數字報

    我國成功在南海完成超級能源可燃冰的試驗開採工作,某權威媒體在報導中稱,可燃冰的能量密度很高,是天然氣、石油的10倍。並且把可燃冰與電影《變形金剛》裡來自塞伯坦星球的變形機器人的能量塊相提並論,稱1立方米就可以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還舉了個例子,說如果裝100升天然氣的汽車可以跑300公裡的話,換成100升的可燃冰,其能量可以讓汽車跑上5萬公裡。這數據令人吃驚。

    許多能源專家對這個數據提出質疑。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繼江表示,對於上述說法「只能理解為這是一個開玩笑的資源評估方法,與現實毫無關係,很不科學。」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更是用科學的算法,得出結論,每100升可燃冰含的能量不到18升汽油的能量。按目前小型最省油的汽油車百公裡油耗5升計算,最多可以跑360公裡不到,與5萬公裡相去甚遠。

    中國科學家在可燃冰開採方面獲得的進步,確實令人振奮。對這樣重大的科學技術進步報導,更應該有嚴格的科學態度,注重科學常識。

    (《錢江晚報》5.23 李曉鵬)

相關焦點

  • 科學報導如何更科學?
    這位記者展現了應有的職業擔當,在網上徵集了討論熱度最高的八大話題,再次對話長江學者、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胡汛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放射介入教授晁明,很多爭議其實可以在這篇更加詳實的訪談中覓得答案,晁教授最後談道:我們不追求速度,只是想探索科學的真理,一些自由的爭論對推動發展、去偽存真也是有利的。
  • 有科學背景的記者才能報導科學?
    起初約有57%的人認為報導科學新聞的記者至少應該有一定的科學專業背景才行。但最終的結果真會自始至終如此嗎? 今年2月25日,塞布麗娜·塔盧克達爾(Sabrina Talukdar)博士(目前供職於一家美國管理諮詢公司Provendus Group,LLC)參加了2016年學生年會在倫敦癌症研究所舉辦的一場有趣的討論,主題是「社會上的科學」,旨在將科學研究放到更廣泛的語境下,研究媒體如何報導科學。
  • 科學,要講認理不認人
    科學,要講學術氛圍,要崇尚真理真知而不是權勢權貴,要講認理不認人。然而,現實往往卻是相反,卻是人微言輕,小人物的科學發現則被忽視。有一年,甘肅省動物學會在蘭州大學召開年會暨學術報告會,自己交流的論文是:《人類的單卵孿生是無性繁殖的結果》。人類的多胞胎有兩種:多卵孿生和單卵(同卵)孿生。
  • 民情熱評|城市綠化也要講科學
    多年來,無論是政府的城市綠化,還是開發商的小區綠化,都具備了強烈的「綠色」意識,只是還需要講科學:城市不是森林,不是越綠越好。分析當前暴露出來的一些「過度綠化」現象,多是因為若干年前綠植選擇不當、規劃設計欠妥、小區管理欠佳,從而產生的「歷史問題」。
  • 學科學 愛科學 講科學 用科學—新聞—科學網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本文淺析當前中國科學報導受到質疑的現象,並分析科學報導存在爭議的原因,探索科學報導突破現實困境,實現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可能途徑。  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生命,而客觀性往往是實現新聞真實性的必要手段。相比於其他領域的媒體報導,科學報導更為追求嚴謹、細緻和準確,對於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更高的標準與要求,但是當前的許多科學報導卻面臨著「局部真實」與「虛假客觀性」的質疑。 一方面,某些科學報導關注的「事實」不是整體的事實,而是片面局部的真實。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戰疫快「萍」丨莫讓公信平臺誤作「帶貨推手」,科學報導要更科學
    闢謠來得倒也不遲,才隔了一個晚上,「不能太拔高,科學的事情不想說得太過。」「抑制不等於預防和治療」的消息迅速刷屏。熱潮後的尷尬事小,傳播的負面作用已經造成,公眾對科學研究的信任感也打了折扣。  其實不止是雙黃連,這幾天沐舒坦、金銀花、綠茶都引起了網友的熱切關注,部分貨品「秒殺」速度讓人驚呼,專家才是真正的「帶貨高手」。
  • 婆婆講傳統,醫生講科學,這些坑媽媽要遠離
    而當孕婦去諮詢完自己的產科醫生時呢,又發現他們醫生全講科學,凡事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於是呢,就難免會與家中婆婆老一輩人的傳統,風俗習慣,這些並未有科學依據,全靠經驗的言論相衝撞。那麼,這種情況下,作為新手媽媽,第一次生娃帶娃,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六季 | 豪華陣容帶你探秘氣象科學
    豪華陣容帶你探秘氣象科學8月21日,「豪華版」院士專家講科學時間:2020年8月21日主題: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治理時間:2020年8月22日主題:我為什麼要參加南極科學探險活動主講人:韓大洋,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工程師觀看完整視頻,寫下你的講座觀後感,發至郵箱:zl@cast.org.cn,註明「院士專家講科學」觀後感,即有機會獲得《知識就是力量》科學小記者稱號及證件,成為「知力科學少年團」成員,參加知力舉辦的各類科普活動、採訪活動、特別企劃活動等,和科學家面對面。
  • 【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擺證據、講事實、講科學果殼網:你相信上帝嗎?舍默: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我假設他不存在,然後採取相應的行動……我是懷疑論者。果殼網:你如何看待替代醫學?舍默:不要去碰宗教,不要讓人覺得受冒犯,只擺證據、講事實、講科學。不要主動給科學設限制果殼網:你在《科學美國人》的專欄文章,選題是如何決定的?
  • 孔雀羽毛的秘密 | 梁博士講科學第一期開講啦!
    △ 孔雀羽毛電子顯微鏡照片在電子顯微鏡下,我們可以觀察到更精細的「羽小枝」結構,但要進一步探究羽毛顏色的奧秘,還需要切斷「羽小枝」,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它的斷面。這時,我們會發現排列整齊的微觀結構。△ 日本研究組報導的孔雀羽毛微觀結構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為什麼要用「科學」這個詞來形容?為什麼會有科學傳播的科學這個術語呢?因為科學傳播的學者們發現,自詡為最有科學知識、最講科學精神的科學家們,他們做的科學傳播工作不一定科學。我曾有多篇文章介紹過,科學知識並不能必然增加人們的科學態度(下面會進一步解釋),但我們看看周圍的科普工作,仍然是在壓倒性地傳播知識。大量研究表明,像轉基因這種爭議性比較大的議題,知識本身很難決定態度。
  • 湖州市圖書館新書推薦:《科學需要講故事》
    作者:蘭迪·奧爾森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6月索取號:Z228/2724內容簡介:科學每天產生無數的新思想本書是一本訓練科學家們如何講故事,如何讓科學傳播帶有趣味性、戲劇性、實用性,實現科學傳播化效應的書。作者蘭迪·奧爾森在成為好萊塢電影導演之前曾經是新罕布夏大學的海洋生物學終身教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科學界,他們需要好萊塢的作家、導演、演員、編輯幫助他們講故事,從而使科學變得更美好。
  • 科學報導疫情體現媒體傳播能力提升
    有了17年前防治非典疫情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已經不斷完善,醫衛系統正全力做好疫情控制和防治工作;另一方面,我國新聞發布制度全面建立,媒體報導的專業度顯著提升,讓疫情的權威數據和科學的防控知識及時呈現在廣大公眾面前。  筆者認為,從「傳者揚其理」更多轉向關注「受者曉其事」「受者欲曉何事」,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媒體的傳播能力大幅提升。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網上有很多人在提問: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網上也有很多人在回答。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有人說,吳國盛寫的《什麼是科學》,也沒有直接地回答科學是什麼,而是講了一大堆從古到今的科學發展史。
  • 向你隆重推薦——《王立銘·生命科學50講》
    今天,隆重向你介紹一個知識產品——《王立銘·生命科學50講》。這是我們「得到」自然科學的第一課。隨著這門課的上線,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人類知識圖譜的三大主幹終於在「得到」聚齊。生命科學的每一次重大創新,都會給人類觀念帶來巨變。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更將看到它對人類生存方式帶來的顛覆性變革。這是我們選擇《王立銘·生命科學50講》,作為「得到」自然科學課程起點的原因。2. 主講人王立銘,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同時也是現象級科普暢銷書《吃貨的生物學修養》《上帝的手術刀》的作者。不僅學術水平高,更是擁有超一流的講故事的能力。
  • 科學松鼠會為什麼要做一門這樣的MOOC?
    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推動中文世界科學傳播事業發展為己任。科學傳播重要嗎?當然!但,說易行難。科學這枚可口而難剝的堅果,從象牙塔到大眾的傳播過程,每個關卡都充滿不確定。科學傳播如此重要,科學松鼠會願與你一道為之添磚加瓦。
  • 玩出來的科學 歷城區宋劉小學邀請魏福盛老師來校講科學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科學素養,12月1日,宋劉小學特邀請農民科學家魏福盛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一場科學盛宴。桌球桶、舊光碟、玻璃彈珠、晾衣架、棋子、塑料吸管、小木棍,紙箱,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有的甚至被當作垃圾丟棄的東西,在他的手裡,一個個變身為神奇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