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鼠李目
鼠李科
棗屬
據說棗是由古人經酸棗培育而來的,從名字就能得到幾分考證。酸棗又名「棘」,「荊棘叢生」中的「棘」指的便是它了。棘的一半為「朿」(cì),古同「刺」,表明酸棗為帶刺植物,而且刺還不少。誠然,酸棗樹的新枝上每一小截都側生一根約兩公分長的刺,又尖又硬。「棘」為兩個「朿」左右並排組成,而上下排列便為「棗」,這是「棗」字的繁體,家鄉的「棗木槓」酒包裝上用的就是繁體的「棗」字。另外,我們那兒還管棗樹上的刺叫「棘針」,可見酸棗與棗的關係非同一般。
小棗的棘針
在《中國植物志》的描述中,酸棗與棗是一個「種」的植物,其中棗作為原變種。
酸棗在長江以北的諸多省區皆有分布,平原山區都能尋得見。常為灌木,不過我在家鄉也見過兩棵數百年的喬木。果小,渾圓,果肉少而棗核大。等到脫了水分變成幹棗,基本就沒有果肉了,而只剩下皮包核了。酸棗仁作為一味中藥,想必不少人也聽說過,有鎮定安神之功效。
酸棗
棗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一個物種了,家裡一直在種。從品種來說,可謂讓人聽著就懵圈了。最普通的「金絲小棗」可以嘗鮮,也可曬乾。「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落棗杆」,指的是小棗的果期,意為農曆七月十五時棗開始變紅,老家也稱「七月十五半紅棗」;而到了中秋,就是打棗的時候了,小時候的打棗場景仍歷歷在目。八月底九月初,過了打棗季,樹上還剩零零散散的棗子,這些並不是無人問津的,光顧它們的還有像我一樣的孩子們。那時我七八歲,爺爺給我做了長長的竹竿鉤子,我調皮地挎上一個鏤空花紋的舊提兜,與小夥伴們去掃蕩那些高高地懸掛於枝頭的紅色精靈,這個活計還被單獨冠以一個名字——攬棗。一上午的功夫,半斤多的收成,換來老媽的一句「真不少」,心裡也是美滋滋的。
小棗
比小棗熟的更早的,有靈棗、婆棗。靈棗算是成熟最早的了,而且皮薄核小、味甜爽脆,但是種的人不多,估計也難有機會進得城來。也有古人將其記入文中,比如庾肩吾在《謝賚梨啟》裡寫到:「事同靈棗,有願還年;恐似仙桃,無因留核」。而婆棗熟的稍晚一點,個頭也更大一些。這兩個品種是用於吃鮮的,曬乾了就沒什麼口味了,不過也可以用婆棗來做蜜棗。
婆棗
另外,尚有梨棗、牙棗、葫蘆棗。冬棗則是熟的最晚的,國慶節前後才開始變紅,只用來吃鮮,一天之內就能從枝頭來到千家萬戶的果盤裡。
冬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