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推(2)| 棗 & 棘

2021-02-22 禹甸草木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鼠李目

鼠李科

棗屬

      據說棗是由古人經酸棗培育而來的,從名字就能得到幾分考證。酸棗又名「棘」,「荊棘叢生」中的「棘」指的便是它了。棘的一半為「朿」(cì),古同「刺」,表明酸棗為帶刺植物,而且刺還不少。誠然,酸棗樹的新枝上每一小截都側生一根約兩公分長的刺,又尖又硬。「棘」為兩個「朿」左右並排組成,而上下排列便為「棗」,這是「棗」字的繁體,家鄉的「棗木槓」酒包裝上用的就是繁體的「棗」字。另外,我們那兒還管棗樹上的刺叫「棘針」,可見酸棗與棗的關係非同一般。

小棗的棘針

      在《中國植物志》的描述中,酸棗與棗是一個「種」的植物,其中棗作為原變種。

      酸棗在長江以北的諸多省區皆有分布,平原山區都能尋得見。常為灌木,不過我在家鄉也見過兩棵數百年的喬木。果小,渾圓,果肉少而棗核大。等到脫了水分變成幹棗,基本就沒有果肉了,而只剩下皮包核了。酸棗仁作為一味中藥,想必不少人也聽說過,有鎮定安神之功效。

酸棗

      棗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一個物種了,家裡一直在種。從品種來說,可謂讓人聽著就懵圈了。最普通的「金絲小棗」可以嘗鮮,也可曬乾。「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落棗杆」,指的是小棗的果期,意為農曆七月十五時棗開始變紅,老家也稱「七月十五半紅棗」;而到了中秋,就是打棗的時候了,小時候的打棗場景仍歷歷在目。八月底九月初,過了打棗季,樹上還剩零零散散的棗子,這些並不是無人問津的,光顧它們的還有像我一樣的孩子們。那時我七八歲,爺爺給我做了長長的竹竿鉤子,我調皮地挎上一個鏤空花紋的舊提兜,與小夥伴們去掃蕩那些高高地懸掛於枝頭的紅色精靈,這個活計還被單獨冠以一個名字——攬棗。一上午的功夫,半斤多的收成,換來老媽的一句「真不少」,心裡也是美滋滋的。

小棗

      比小棗熟的更早的,有靈棗、婆棗。靈棗算是成熟最早的了,而且皮薄核小、味甜爽脆,但是種的人不多,估計也難有機會進得城來。也有古人將其記入文中,比如庾肩吾在《謝賚梨啟》裡寫到:「事同靈棗,有願還年;恐似仙桃,無因留核」。而婆棗熟的稍晚一點,個頭也更大一些。這兩個品種是用於吃鮮的,曬乾了就沒什麼口味了,不過也可以用婆棗來做蜜棗。

婆棗

      另外,尚有梨棗、牙棗、葫蘆棗。冬棗則是熟的最晚的,國慶節前後才開始變紅,只用來吃鮮,一天之內就能從枝頭來到千家萬戶的果盤裡。

冬棗

相關焦點

  • 棘鼻青島龍的「棘鼻」為哪般?
    NEW RESEARCH 3月19日,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研究成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的頭飾內部結構並進行了重建。
  • 棘魚?
    然而,實際上這看起來差不多的一字之差就把指代對象直接提前了至少2.52億年。刺魚(stickleback),刺魚科(Gasterosteidae)生物,現生種。三刺魚(Gasterosteus aculeatus)棘魚綱(Acanthodii)是一類生活在志留紀至二疊紀末的早期魚類,是有頜類頂冠類群的成員,它所屬的演化支與硬骨魚類互為姐妹群。
  • 印度尼西亞的腔棘魚
    印度尼西亞的腔棘魚  據國外媒體報導,印度尼西亞國立大學和協助與支援印度尼西亞進行科研活動的日本福島縣福島海洋館最近宣布,印度尼西亞漁民捕獲了號稱「恐龍魚類」的腔棘魚,這是印度尼西亞第三次發現腔棘魚,腔棘魚類曾經被認為在晚白堊世滅絕了,但是在1938年在非洲東南部的南非的印度洋裡發現了現存種類,印度尼西亞也分別在1998年和2007年捕獲了兩條腔棘魚,根據分子生物學,非洲東南部的腔棘魚Latimeria
  • 【第2編輯室】「珊瑚殺手」棘冠海星沒有天敵?機器人來了!
    渾身毒刺,長得像地獄來客的棘冠海星是珊瑚的噩夢。它們對珊瑚的破壞可能超越人類活動的影響,棘冠海星會把珊瑚表面的珊瑚蟲吃掉,留下白色的珊瑚骨骼。 珊瑚上的棘冠海星 而且,棘冠海星食量非常大,據報導,平均一隻棘冠海星一天要吃掉約二平方公尺的珊瑚。最可怕的是,有些年份,棘冠海星的數量會大幅暴增,給珊瑚造成滅頂之災。
  • 棘冠海星-珊瑚天敵
    咱們知道,棘冠海星也有天敵,那就是大法螺和蘇眉魚。因此,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珊瑚、棘冠海星、大法螺、蘇眉魚等都能維持相應數量,或相應比例。但是,如果人類活動加劇,大量撈取大法螺並捕撈蘇眉魚,那棘冠海星就失去天敵,它們的數量將急劇增長,那麼它們數量的爆發必將導致珊瑚大規模死亡,於是,大片大片珊瑚變成死珊瑚了。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等於4月10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在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新進展。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
  • 棘鼻青島龍頭飾研究獲進展
    3月19日,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原標題: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環球短訊  據新華社雪梨11月7日電 (記者趙小娜)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上海生科院揭示介導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8月7日,《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於翔研究組題為《樹突棘的協同修剪與成熟由樹突棘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的競爭所介導》的研究論文。發現桶裝皮層的樹突棘修剪受觸鬚感覺經驗的雙向調控,並且該過程與樹突棘形態的成熟協同發生­——通過豐富環境飼養增加小鼠的感覺輸入能夠同步加速樹突棘的修剪與其形態的成熟,而剪除觸鬚則同時阻止了這兩個過程的進行。他們據此推測樹突棘的修剪與成熟是由一種競爭依賴的機制所介導:相鄰的樹突棘同時競爭胞內的某種有限分子資源,獲勝的樹突棘得以存留並變得更加成熟,而敗方則接受被修剪的懲罰。
  • 棘冠海星:海中毒魔鬼,貪吃的珊瑚殺手
    棘冠海星。簡單來說,棘冠海星的胃袋就像其它動物的舌頭,可以噴出體外,用來捕獲獵物。成體後的棘冠海星一天能吞噬大約2平方米的珊瑚,被棘冠海星光顧的珊瑚礁只會剩下一片潔白的珊瑚骨骼,而生長在其上的所有珊瑚蟲們全都一股腦進了棘冠海星的胃袋裡。只剩珊瑚骨骼的珊瑚礁們無法為其他生物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棲息場所,因此在珊瑚礁地帶生息繁衍的海洋動物們都恨透了棘冠海星。
  • 西沙:長棘海星侵蝕 五彩珊瑚礁成白骨
    張利城 攝    在一群群長棘海星的侵蝕下,一片片珊瑚礁成為了「白骨」,這是記者29日看到的水下攝影師張利城拍攝的畫面。張利城向記者反映,西沙海域正在遭受大批長棘海星的侵襲,造成當地珊瑚礁大片死亡。     來自福建的水下攝影師張利城多次在西沙、南沙、東海、渤海等海域,進行水下考古,拍攝海洋生物。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新聞—科學網
    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科普|世界上最古老的魚,腔棘魚
    腔棘魚是一種很古老的魚種,最早可追溯到4億年以前,曾經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腔棘魚於1938年被重新發現,當時一艘拖網漁船捕獲到一條樣子奇特的魚。只見它約兩米左右、泛著青光,魚鱗像鎧甲一樣布滿全身,尖尖的魚頭顯得異常堅硬,體粗重而多黏液,鰭呈肢狀,長相十分駭人。腔棘魚又稱「空棘魚」,由於脊柱中空而得名。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2020年6-7月,由中科院南海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順利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人民網上海8月7日電 (記者姜泓冰) 《細胞》期刊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於翔研究組題為《樹突棘的協同修剪與成熟由樹突棘間對Cadherin/catenin複合物(簡稱3C複合物)的競爭所介導》的研究論文。
  • 最古老活化石魚——腔棘魚頻現坦尚尼亞
    新華網三蘭港7月11日專電(記者義高潮)在非洲大陸東海岸的印度洋中生存著一種名副其實的「活化石」——腔棘魚,它可能是迄今仍存在於地球上的最古老動物。  腔棘魚是一種活動極為靈活、鰭呈肢狀的強大肉食魚類,一般長約1.5米,體重達40多公斤。腔棘魚首次出現於3.9億年前,1億年前開始種群衰退,於7500萬年前從地球上「滅絕」。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2020年6-7月,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
  • 澳潛水員做志願者給棘冠海星打「毒針」,這貨是啥?
    新華社雪梨1月22日電 棘冠海星近來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南端驟增並吃掉大量珊瑚。為此,澳大利亞日前出動25名志願者,潛入水下用毒針毒死這些「珊瑚殺手」。棘冠海星張這樣↓各種有刺,各種有毒,這種海星叫棘冠海星。它的毒棘有毒胞,為神經毒素。
  • 科考證實近三年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圖」
    這是科考人員在水下拍攝的珊瑚和長棘海星(6月27日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南海所提供)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