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普遍喜歡使用低粘度機油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或者,應該說低粘度機油最早開始普及也是在日系車範圍,而後開始逐漸延伸至韓系、美系、德系等車輛。目前市場上使用低粘度機油的車型越來越多,可以預見,低粘度機油將會是一種趨勢。那麼為何日系車早早就能鎖定使用低粘度機油呢?
目前,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常用的低粘度機油當屬0W-20機油,該標號中W代表冬天(Winter),W前面的數字代表結冰點溫度, 0W的機油對應的結冰點溫度為-35℃,W之前的數值越小代表低溫流動性越好。W後面的數字表示機油在100℃時的運動粘度,也就是通俗說的粘稠度,數字越大,機油的粘度越高。在大眾的理解中,高粘度機油似乎更有利於保護髮動機不受磨損,因為高粘度機油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更不容易被擠壓切斷,而且,以前大多數車型所用的基本都是5W-40、0W-40或5W-30等高粘度機油。但是日系車為何卻獨愛低粘度機油,而且按市場發展趨勢,機油的粘度還在持續向低方向發展。
其實相比於高粘度機油,低粘度機油更有利於提高燃油經濟性,達到省油省錢的目的,這也是日系車瞄準這一問題的根源所在。日系車從一開始設計時追求的就是燃油經濟性,這主要與日本當初的國情有關。日本的國土面積較小,道路較窄而且很多都是限速路段,這種情況下追求澎湃的動力似乎不是那麼切合實際,而高經濟性的車輛反而更能夠迎合市場的需求。由於低粘度的機油可以形成更薄的油膜,從而降低摩擦的阻力,使得發動機達到省油的目的,因此,日系車開始普遍使用低粘度機油。
我們知道,發動機在運轉過程中,是依靠機油粘度產生的油膜對各部件起到潤滑作用的。雖然低粘度機油能夠使發動機省油,但是低粘度就意味著機油產生的油膜會變薄,如果這種油膜薄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起不到潤滑的效果,從而造成運動部件之間的直接摩擦,這對發動機的磨損是不利的。因此,為了平衡這種關係,日系車也不是單純直接的降低機油粘度,而是做了些技術改進。
首先,也最直接的想法肯定就是改進機油。低粘度機油在製取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是穩定性更高的全合成基礎油,並配合專門研製的添加劑調和而成。以0W-20機油為例,即在機油合成中使用到的一般添加劑成分之外,先用粘度指數改進劑(VM)將粘度降低,同時依靠抗磨劑和摩擦調整劑將機油的抗磨性能提升起來,使其在運動過程中不容易被切斷而失去潤滑效果。因此,低粘度並不意味著低性能,但所有這些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四類或五類優質基礎油的基礎之上,因此,幾乎所有的0W-20機油都是100%全合成機油。
但是好馬還需好鞍配,光有好的機油,如果發動機技術不行,或者精密度不高,零部件之間的匹配性做的不好同樣會增加發動機磨損。所以日系車企業為了能夠使用低粘度機油,對發動機的精密性做了更仔細的研究。日系車的發動機一向以可靠、省油而聞名,這主要得益於日本工程師推出的VVT可變正時氣門發動機技術。
VVT發動機的油路設計非常講究,因為它的調氣門的提前和延遲角等操作全部是依靠機油推行來完成的。這就要求非常高的機油流動性才能滿足需求,因為如果機油粘度太高會使VVT發動機工作遲滯,因此,具有高低溫流動性的0W-20機油則成為日系車推薦使用的首選。而日系車的低溫優化設計規避了發動機高轉速區域,使得發動機工作處於較低溫度狀態,這也是促使日系車使用低粘度機油的重要條件。
總結起來,日系車之所以獨愛使用低粘度機油是在日系車設計之初就已經確定的,那就是追求更高的燃油經濟性。出於這一目的,日系車企業對發動機技術、工藝、低溫性能等指標做了適配優化,這使得日系車較其他品牌,整體車況更加穩定,壽命也更久,通俗來說就是十分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