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音樂 幫助睡眠
—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 —
自然中的聲音,鳥鳴蟲吟浪拍岸,風吹竹林雨打芭蕉,最容易讓人入睡,因為這些聲音有極好的節律,輕柔和緩。今夜聆聽Sandro mancino的放鬆曲,好好安睡,充滿力量和喜悅地迎接明天天邊第一縷光。
人類的睡眠,從穴居睡地上,到睡草垛上,到床墊上,睡眠環境越來越講究,越來越舒服,越來越豪華...人類的睡眠,卻從困了就睡,到分段睡,越睡越長,越睡越睡不著,於是全球1/3的人開始因失眠而掙扎...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黑夜是掠奪者,覓食者的天堂。借著夜幕的完美偽裝,掩蓋了一切謀生的欲望。黃昏離去不久,有的人就在草堆裡安心的睡了。因為,夜未深,掠奪者還在等待和觀望。半夜或有響動,早睡的人們就會警覺地起來四處張望。經歷了無數次生命輪迴的老靈魂賽斯,符體珍妮之身,並借其口說,人類之所以會失眠,原因之一就是完全忘記了正確的睡眠方法。每當人類沉入睡眠時,意識將離開肉體,如果離開太長,人體皮膚彈性就會降低。意識離開越久,人就會越感到睏乏。它認為,人類最佳睡眠時長應該為6小時左右,分為2段睡,平均每段3小時。並且建議少食多餐,第一段睡眠醒來後,可以吃點東西,過一段時間再睡第二段。這樣的睡眠方式,讓靈魂,肉體,意識,都得到最完美的休息和存有。如此看來,似乎想」美容「,要分段睡覺,而不是睡得越長越好。(捂嘴笑)比如,當我偶然發現賽斯這個觀點的當晚,原本一覺到天亮的睡眠,竟然被莫名的分成了2段,只不過大多是2小時的第一段,2-4小時的第二段。我也試過晚上9點上床,凌晨4點起床這樣的玩法,經歷了好幾個月,結果是通常下午1點左右,或稍微吃多點東西,就會感到疲倦睏乏,不得不馬上眯5分鐘或是上床睡20分鐘。人們有種常規習慣,即在夜間的第一個睡眠與第二個睡眠之間,有一段休息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市民不必擔心在半夜醒著,而是將這段時間用於祈禱,反思,做愛,做家務,在燭光下讀書和拜訪朋友。也就是,在兩者之間經歷了一個平和的覺醒階段。
心理學家託馬斯·韋爾(Thomas Wehr)也證明了這一點,他認為在沒有人造光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睡眠會自然恢復為兩段程序。
他做了個實驗:
將受試對象接受的光照限制在10小時內,然後是14小時的黑暗。
發現經過短暫的4周調整期後,參與者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睡眠模式,睡眠被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段,中間自然地被插入了一個持續1到3小時的清醒期。
現代社會中,分段睡眠的優點是可以提供更大的靈活性。
對於那些時常半夜醒來,並擔心無法入睡的人來說可能會非常有用。
午飯後能量下降時,人們就可以午睡,正好讓下午的精力更好。
它的缺點是,分段睡眠可能不利於大多數人的日程安排,因為它需要黃昏後不久就入睡。許多人在此時段因工作或家務不可能睡覺,而後一次性睡到天亮起床,這樣才能準時上班。
另外,雖然有些人有足夠的靈活性來遵循分段睡眠,但他們可能會發現分段睡眠會使他們感到疲勞。在這種情況下,一段式睡眠可能最適合他們。
與其看重錯過的就寢時間,不如嘗試冥想,祈禱,甚至與伴侶進行一次親密接觸,以安撫您的神經。
古人為什麼比我們睡得少,還睡得更好,值得我們思考。工業文明改變了我們的睡眠方式,也導致了失眠,我們是否可以原路回溯尋找優質睡眠之道?
地之卷
其色,似青苔遮蔽巖石
人之卷
其心,在飛花落葉飄搖之瞬間
沉默!
我變得沉默。
我找到寧靜。
聽我說。
變得沉默你就找到寧靜。
# 過往(合集)#
感 謝
音樂 / Sandro Mancino
視頻 / Relax & Enjoy
詩 / 魯 米
點「閱讀原文」—— 體驗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