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空間站外形大變!規模急劇擴大,核心艙電推發動機後來居上

2020-10-18 巔峰高地

近日,我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公布了入選天宮空間站的第一批國際合作項目,一座全新定義的「新國際空間站」仿佛已經初具雛形。有了第一批自然也就有後續的多輪多批國際合作,那麼,天宮空間站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些合作項目麼?

自由號國際空間站

發展航天事業尤其是載人航天工程都是很消耗財力的事,比如目前在軌運行重達420噸的自由號國際空間站建設運營成本早已突破一千億美元,用這筆錢可以造20艘10萬噸級尼米茲核動力巨艦。

由我國單獨承建的天宮空間站自然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通常媒體宣傳認為天宮空間站最大規模就是一座由天和號核心艙、問天號實驗艙、夢天號實驗艙加上一艘神舟載人飛船以及一艘天舟貨運飛船組成的80噸級空間站,實際上這早已是老黃曆。自2010年立項以來天宮空間站也經歷了多次設計改動,目前最新構型與最初版本對比也有很大不同。

天宮採用雙自由度衍架式太陽能電池翼

首先是兩個20噸級實驗艙電池翼升級為衍架結構雙自由度柔性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翼,不僅光電轉換效率超過了30%,同時電池翼面積也成倍提升,供電能力更強。

然後是原本布置在2號實驗艙位置的巡天光學艙被單獨分離出來與天宮空間站共軌運行,但它仍屬於空間站組成部分。獨立運行的巡天光學艙也是十幾噸的大個頭,被視作中國版哈勃空間望遠鏡,就噸位而言與鎖眼偵察衛星大體相當,同時兼具對地觀測能力

巡天光學艙具備對天對地雙重觀測能力

問天號實驗艙與天和號核心艙各配有一部大型多自由度機械臂,兩隻機械臂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交叉使用,主要用於空間站在軌組裝、維修等任務。

天宮與自由號國際空間站都運行在近地400公裡軌道,在高空稀薄大氣阻力下都面臨軌道衰減問題。比如自由號國際空間站每個月都會衰減2公裡高度,因此需要發動機點火提升軌道高度。

大功率電推力發動機已經投入在軌應用

此時天宮的後發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在天和號核心艙上配置了大功率LT-100型霍爾電推系統。由於電推系統優異的比衝性能所以消耗燃料更少,因此天宮空間站一年只需發射一艘13噸級天舟貨運飛船就可以滿足燃料補給需求,效費比更優,而不是像自由號國際空間站那樣每年需要發射4艘貨運飛船。

天舟貨運飛船載荷比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進入今年以來中國航天各系統已經全線邁進空間站時代,天和號核心艙、神舟系列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問天號實驗艙全部進入最後準備階段,眼瞅著天宮空間站即將夢想照進現實,老外們也終於按捺不住。

空間站

近日,來自歐洲大陸的義大利宣布他們正在與我國推進聯合研製「中意合作艙」工作,這意味著天宮空間站將迎來首次擴容,從公布內容來看「中意合作艙」將在天和號前端節點艙前向接口對接,合作艙規模絲毫不亞於天和號核心艙,至少也是20噸級,由高能宇宙射線探測艙、服務艙、推進艙三艙組合而成。

水平對稱T形布局的天宮

對接中意合作艙之後天宮空間站將由水平對稱T形布局轉變成水平對稱十字形布局,到那時天宮空間站將擴容至120噸級(包括巡天光學艙在內)。與此同時中意合作艙加上空間站節點艙還有剩餘3個對接口,還可以繼續對接擴容艙段,比如核心艙我們也有備份發射計劃,它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與天宮對接。

隨著我國航天國際合作的深入推進,只要有需求同樣可以擴大成自由號空間站的400噸級。

天和號核心艙前端對接節點艙

比如俄羅斯目前在地面還有一座計劃對接自由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沒有發射,他們計劃待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後將己方艙段與之分離,屆時也完全可以與天宮對接擴大國際合作規模。

天宮空間站是中國人的空間站,同時它也屬於全人類,展開對外合作也是建立在中國標準體系下的合作。近日載人航天總師周建平披露,天宮空間站針對通過嚴格篩選的國際合作項目免費提供貨物上行發射以及在軌運營服務。很多人一看到「免費」二字立馬就覺得難道這是要吃虧的節奏?

天和號核心艙

答案顯然不是,因為通過篩選的項目不論是科技含量還是應用價值都是最高標準,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成果數據共享,也就是說外方出錢造設備然後數據必須也同時共享給我們,究其根本這是建立在我方獲利基礎上的雙贏合作。針對一些不合要求的合作項目我們自然有權拒絕,比如第一批項目審查中來自美國的項目就因為技術問題不達標而沒有通過選拔。

測試中的空間站機械臂

軌道空間站是空間探索領域最高階的大科技工程,放眼全球目前沒有一座單獨由一國承建的空間站在軌運行,我們通過天宮空間站的建設運營將全面突破掌握載人航天所有核心技術,到那時我們在太空就真的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進入自由發展的新境界。

相關焦點

  • 21世紀最大噸位單體太空飛行器,天宮空間站核心艙!配4臺電推動力
    日前,載人航天工程總師周建平披露,我國將於明年春天發射空間站核心艙,據此推定具體時間就是明年上半年的2月至5月。今年上半年成功首飛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為天宮空間站的在軌建設打通了最後關卡,使我國航天正式具備發射22噸級超大型太空飛行器能力。
  •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重量達22噸,全球首次使用電推發動機太空飛行器
    說到空間站,蘇聯作為全球第一個發射空間站的國家,在1986年發射「和平號」空間站,工作12年之後於1999年開啟無人自動駕駛,最終在2003年墜入大氣層燃燒分解。此後便是美國聯合多個國家打造國際空間站,也是目前唯一成熟的空間站。
  • 天宮空間站12次發射計劃公開!澄清兩個誤解,新國際空間站誕生
    天宮空間站經常被形容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天宮確實不小,它由天和號核心艙、問天號實驗艙、夢天號實驗艙、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巡天光學艙組成,一期建成規模即可達百噸級,未來還將視需求再拓展。
  • 第二艘核心艙現身,天宮空間站二期工程公開!總噸位再翻一倍
    去年年底載人航天工程總師周建平在參加廣州高峰論壇中表示這一規模是天宮空間站的「近期規模」,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發射3個20噸級實驗艙將天宮空間站規模提升至180噸級。無獨有偶在今年上半年天和一號核心艙初樣產品參加文昌發射場合練任務期間,央視報導畫面中的一塊展板披露了新發射計劃,後續我們還將規劃發射1艘光學艙,以及1艘擴展核心艙。
  • 2022年中國天宮空間站,17國加入,打造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其中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nasa、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航天局共同參與建設,但是航天實力靠前的中國卻被排除在外。於是中國於二零一一年開始陸續發射組件,並將於二零二二年建成規模一百噸的大型空間站。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座中國的空間站。禮炮系列空間站由蘇聯建造,是人類的第一個空間站。
  • 天宮二號今年發射 空間站2020年前後完成建造
    其中將於今年第三季度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  據發言人介紹,空間實驗室任務標誌我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承前啟後,意義重大。它具有一系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是我國首枚「數位化」火箭,從設計到生產,均採用全三維數字平臺。  據悉,曾執行我國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在軌運行四年半,目前運行狀態良好、各類裝載設備功能正常,具備繼續在軌工作條件。  用途  空間實驗室用來做什麼?
  • 「天宮二號」:奠基中國空間站時代
    全面體檢確保萬無一失 9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完成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後,火箭與「天宮二號」組合體搭載著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1.5小時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
  • 中國空間站2020有望獨守太空 規模小花錢少(圖)
    第二步是完成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對接,並建立臨時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這項工作隨著「天宮一號」的發射正在展開。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役,中國未來空間站卻計劃於2020年左右建成,這一時間上的巧合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帶來了契機。
  • 天宮一號墜毀,為什麼國際空間站這麼多年不墜落呢?答案一目了然
    天宮一號在經過了漫長的飛行後,於4月2日隕落大氣層燒毀了。天宮一號作為圍繞地球運行的一個衛星,而且運行軌道較低,受到的空氣阻力比較大,在阻力的作用下失去速度墜入大氣層。但國際空間站也是衛星啊,而且它的體積明顯大的多,迎風面積更大,理論上受到的阻力更大,為什麼它卻運行了這麼多年還不墜落呢?
  • 天宮二號再入成功!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北京時間2019年7月19日晚間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圓滿完成,我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天空是蔚藍色,宇宙是黑暗的,是閃亮的,是無限的,是畏懼的,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空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存活了將近50億年,和宇宙相比,地球微不足道,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在太空中工作,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如今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成為最後唯一的希望
  • 第七期:構築「天宮」_網易探索
    中國「天宮一號」:試驗太空對接 2005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其中有一段表述值得注意:「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試驗;開展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的研製,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後續工作。」
  • 中國擇機發射天宮二號 2020年前初步完成空間站建設
    「天宮二號要完成中期駐留、與貨運飛船對接、為空間站進行技術試驗等三大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介紹。朱樅鵬說,10月中旬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搭乘2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對接,在天宮二號工作和生活30天,進行人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
  • "天宮一號"2011年下半年發射 空間站2020年前建成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任沁沁、羅沙)2020年之前中國將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成中國空間站。全國政協委員、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戚發軔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該空間站將包括一個核心艙、實驗艙和貨運、載人飛船。
  • 太空項目迎來最強外援,中國天宮將華麗變身
    這個中國為其援助31噸物資的國家掌握著空間站製造的核心技術,該國已向東方送來一份大禮:中意合作艙,意味著中國太空項目迎來最強外援,天宮空間站也將實現華麗變身,成為世界頂級空間站。 在這場疫情中,很多國家能夠重新審視中國,除了認識到在疫情面前離不開中國外,近年來在太空領域,世界各國也越發離不開中國了,不久前,中國長徵五號乙遙一運載火箭成功裝配完成,意味著天宮空間站在太空軌道上的組裝計劃執行在即。
  • NASA被天宮拒絕 拋開中國找ESA合作研究空間站
    NASA被天宮拒絕 拋開中國找ESA合作研究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工作壽命僅僅能支撐到2024年,是否能再次延壽,還有待商榷。最近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拒絕美國加入,引得全網喝彩,都覺得這次中國幹的漂亮。NASA的繞月軌道空間站剛剛獲得了一個新的知名合作夥伴,中國天宮一號才開始繞地球,NASA都要去奔月去了,不得不說國際空間站的技術為美國發展月球空間站提供更多有效的幫助。
  • 為什麼和平號空間站又被稱為人造天宮?
    空間站有工作艙、生活艙、服務和對接倉等幾部分構成。在宇宙空間高真空、微重力的環境中,可以合成許多地球上得不到的產品。所以人們可以在宇宙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試驗新產品的活動,這裡也因此成了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從「和平號」空間站上歸來的兩名太空人寄託夫和瑪納羅夫創造了在太空飛行整整一年的新紀錄。
  • 天宮的徵途:中國載人空間站規劃淺析
    從目前的資料看,天宮二號和天宮三號在設計上與天宮一號大同小異,都是8.5噸級的空間實驗室,不過後繼的空間實驗室可能增加一個對接裝置,為大型空間站核心艙的雙對接裝置進行技術驗證。根據載人航天官方網站的介紹,長徵二號F/H運載火箭使用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代替了原有的肼類發動機,發動機比衝更高,火箭起飛推力也更大,因此具有更大的運載能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分別為貨運13噸和客運12.5噸。
  • 解讀天宮二號對中國空間站建設的意義—新聞—科學網
    中國距離自己的空間站還有多遠   天宮二號的發射時間定了,9月
  • 相差20多年上天,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區別在哪裡?
    天宮空間站將要發射運營的消息振奮人心,我國終於完成了航天空間站從無到有的突破,打破了被長期封鎖的格局。遲到20年的天宮空間站,與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到底有哪些區別的呢?區別一:我們的天宮空間站屬於第三代空間站,是積木式模塊化結構,天宮站由四個艙室組成,分別是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和一個光學艙,然後還預留了與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的對接口,而且核心艙還具備可以隨時按需求進行升級的備用接口,可以滿足大部分航天研究和空間科學的需求,功能已經足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