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Med. Chem.:上海藥物所靶向c-Met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16 生物谷

受體酪氨酸激酶c-Met在絕大部分的癌及部分肉瘤中高表達並異常激活,在腫瘤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化療抗性等各個環節均發揮關鍵作用。不同於其他激酶,c-Met作為腫瘤信號網絡通路中的關鍵節點蛋白,可以與細胞表面其他激酶、受體相互作用而備受關注。特別是,MET基因擴增與20%的EGFR-TKIs獲得性耐藥密切相關,因此尋找新穎高效的c-Met抑制劑已成為醫藥界研究的前沿熱點。

上海藥物所藥物化學課題組和腫瘤藥理課題組研究人員通力合作,通過合理的藥物設計和結構優化,發現了一類選擇性地靶向受體酪氨酸激酶c-Met的多取代喹啉衍生物,其在分子水平對c-Met酶活抑制高達0.95 ± 0.13 nM,與已報導的高活性化合物相當。進一步研究表明,這類化合物對c-Met活化介導的下遊關鍵信號通路以及c-Met依賴性腫瘤細胞株的增殖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體內結果顯示,該化合物對HGF誘導的c-Met依賴性人神經膠質瘤U87-MG裸小鼠移植瘤和非HGF依賴性的NIH3T3/TPR-Met裸小鼠移植瘤的生長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這一研究結果不僅為進一步研究c-Met介導的生物功能提供了一類全新的分子探針,同時為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抗腫瘤藥物提供了一類潛力較好的藥物先導物。

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1, 54:2127-2142)上。文章發表第二天即收到美國Calbiochem公司要求購買並商品化該產品的請求。同時,SciBX (The Science Business eXchange, 是由Nature出版社推出的,以分析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商業潛力的學術文獻為內容的電子期刊) 也把這一工作作為本周新聞進行報導(http://www.nature.com/scibx/journal/v4/n13/pdf/scibx.2011.363.pdf)。(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J. Med. Chem., 2011, 54 (7), pp 2127–2142  DOI: 10.1021/jm101340q

Synthesis and c-Met Kinase Inhibition of 3,5-Disubstituted and 3,5,7-Trisubstituted Quinolines: Identification of 3-(4-Acetylpiperazin-

1-yl)-5-(3-nitrobenzylamino)-7- (trifluoromethyl)quinoline as a Novel Anticancer Agent

Yuanxiang Wang?, Jing Ai?, Ying Wang?, Yi Chen?, Lu Wang?, Gang Liu?, Meiyu Geng*?, and Ao Zhang*?

By use of an improved synthetic strategy, a series of 3,5-disubstituted and 3,5,7-trisubstituted quinolines were readily prepared. 3,5,7-Trisubstituted quinolines 21a?c, 21l, and 27a?c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ost potent c-Met inhibitors with IC50 of less than 1.0 nM. Compound 21b showed the most promising overall PK profile and has high potency and extraordinary selectivity to c-Met against c-Met family member Ron and 12 other tyrosine kinases. It produced constitutive inhibition of c-Met phosphorylation in c-Met dependent cell lines. At doses of 100 mg/kg, compound 21b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umor growth inhibition (68?69%) in both NIH-3T3-TPR-Met and U-87 MG human gliobastoma xenograft models. Thes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compound 21b is a potent and highly selective c-Met inhibitor. Its favorable in vitro and in vivo profiles warrant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關焦點

  • 靶向c-Met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獲進展
    靶向c-Met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獲進展
  • 上海藥物所c-Met抑制劑療效監控標誌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基於病人遺傳特徵的個體化治療已經成為腫瘤靶向治療的核心,也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蛋白激酶抑制劑已經在腫瘤癌基因分子分型的指導下,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廣泛頻發的激酶抑制劑耐藥問題,造成臨床響應率低、腫瘤易復發,已經嚴重製約了蛋白激酶抑制劑的臨床療效。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該研究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亞型中高表達的FTO為靶標,根據FTO識別m6A修飾底物的分子機制等特點,應用基於晶體結構的化合物設計、合成優化等手段,獲得FTO小分子抑制劑。
  • J. Med.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鑑於HDAC抑制劑和其他抗腫瘤藥(例如BET抑制劑,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和RTK途徑抑制劑)對癌細胞的細胞過程可以產生協同作用,因此將兩個靶點聯合抑制被認為是治療癌症的合理策略。這一策略的優勢在於可以提高單一目標藥物治療癌症的有效性。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設計涉及HDAC的雙靶標藥物的理論基礎,並深入了解了這些雙靶標藥物的構效關係。
  • J Med Chem 一周文獻速遞 20200615-20200619
    這些結果提供了第一個成功靶向proMMP2和TIMP2之間的PPI的例子,證實了20年來一直尋求的抑制MMP2策略的可行性。文獻連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1803.
  • 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增速超50%
    2019年5月20日,正大天晴藥業集團開發的抗腫瘤仿製藥物吉非替尼片獲得國家藥監局(NMPA)頒發的藥品註冊批文。使國內吉非替尼生產廠商形成了阿斯利康、齊魯製藥、正大天晴三足鼎立的格局。國內研發管線中的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開花結果,春華秋實。從而掀起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市場的持續洗牌。
  • AZ 與和黃醫藥啟動首創 c -MET 抑制劑 savolitinib 臨床 III 期研究
    和記黃埔醫藥有限公司專注於發現和開發腫瘤學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的創新療法,目前已有多個極具潛力的候選藥物進入臨床開發,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候選藥物 hmpl-523、抗腫瘤候選藥物 sulfatinib、theliatinib、savolitinib、fruquintinib 等。
  • 【專家論壇】靶向PRC2 相關蛋白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 因此, 相關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發成為了當前表觀遺傳學相關抗腫瘤策略的熱點領域。靶向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ue 2 (EZH2) 的S-腺苷-L-甲硫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 SAM) 結合位點的小分子抑制劑中已有藥物經過FDA批准上市, 然而, 此類抑制劑的獲得性耐藥性問題同時值得關注。
  • 中國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取得突破
    原標題:中國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究取得突破  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胡浩)據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站13日消息,中國自主研製的用於治療晚期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藥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批准上市,這是中國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個靶向腫瘤藥物:利妥昔單抗,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1997年至2005年間有少數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單抗上市,靶向藥物正在快速發展中;2005至2017年間FDA批准的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所佔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個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達到12個,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藥物。
  • 黎明前的黑暗——MET 抑制劑的失敗案例
    MET 通路可以通過幾種不同思路進行靶向。根據 HGF/c-Met 信號通路中作用位點的不同,可將 MET 靶向藥物分為三大類:抗 HGF 抗體、抗 c-Met 抗體和小分子 TKI。
  • 學科前沿 | 協和藥物研究所許恆、陳曉光研究團隊在靶向PI3K通路新藥發現方面取得進展
    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對腫瘤的發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靶向PI3K是當前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的重要方向。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許恆、陳曉光團隊近期在該領域取得了研究進展,在藥物化學權威期刊發表系列論文。
  • KRAS基因突變靶向藥物研究進展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  近來靶向藥物研究進展不斷,本屆ASCO 年會上針對mCRC一線治療就進行了應通過哪種靶向藥物與化療進行聯合治療的臨床試驗(FIRE-3)討論。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一文看懂腫瘤靶向療法13項最新進展
    Pemigatinib是針對FGFR1,2和3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劑,其相關臨床前數據體現了針對發生FGFR基因變異的腫瘤的優異療效和安全性。Itacitinib是新型、高效、選擇性抑制JAK1信號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劑,目前正在進行用於初治的急性以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患者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聯用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患者的臨床評估。
  • Cancer Cell: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再發文,FTO靶向藥真的來了
    2019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Cancer Cell。但已經確定的FTO抑制劑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臨床潛力有限。本篇文章通過一系列的篩選和驗證分析,確定了兩種有效的小分子FTO抑制劑。圖片來源:Cancer Cell研究人員首先對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上萬種化合物進行了基於結構的虛擬篩選,鑑定出兩種化合物(CS1和CS2),它們在抑制AML細胞活力和FTO脫甲基酶活性方面表現出一貫的強大效果。
  • J Am Chem Soc.:上海藥物所小分子調控核酸去甲基化研究取得階段進展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楊財廣課題組與蔣華良課題組合作,基於mRNA中N6位甲基化修飾的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去甲基化酶FTO結構開展小分子調控研究,首次獲得了對核酸去甲基化酶,例如FTO具有酶活和細胞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劑。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在淋巴瘤、神經膠質瘤、乳腺癌、胰腺癌、非小細胞肺癌和腎癌的腫瘤細胞中,用小分子抑制劑或基因敲除抑制廣泛表達的GLS1,產生抗腫瘤活性。在B淋巴瘤細胞和前列腺癌細胞中,高表達的致癌轉錄因子c-Myc可抑制miRNA-23a/b,上調GLS1的表達,增強穀氨醯胺代謝,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研究機構和製藥企業的青睞。鑑於免疫系統的複雜性,腫瘤免疫治療涵蓋了多種作用機制和藥物形式,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本文從發展階段、作用機制和研發機構等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闡述腫瘤免疫藥物開發的總體趨勢和方向,為抗腫瘤藥物研發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