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能CT系統可精確掃描肺部並減少輻射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EBioMedicine是柳葉刀旗下的金色開放獲取期刊,致力於發表與疾病發生發展以及治療相關的原創性研究,以期幫助人們理解和健康相關的各個生物醫學領域。」

論文精選

1

通過開發應用於臨床的智能CT系統,進行精確肺部掃描並減少輻射:提升患者照護質量

基於76,882張人臉檢測數據、377位肺部分割受試者數據以及1186位用於外部驗證的患者數據,我們開發出U-HAPPY(人體肺部聯合成像自動規劃箱)掃描CT,這是一個胸部自動化檢測的智能系統。通過多中心驗證,U-HAPPY CT可以生成一個精確的規劃箱,以覆蓋需要掃描的確切位置和區域,因此與其他半自動化定位或純手動定位系統相比,這種全程實時自動化定位系統在臨床上使用時可以顯著減少輻射量。

據我們所知,U-HAPPY CT是首個可在臨床上用於肺部自動掃描的AI定位系統,該系統保持了強大的掃描性能,但顯著減少了射線掃描人員的手動操作,優化了診斷效率並減少輻射量,從而提升患者照護質量。可以預見到,這個掃描技術將成為優化整體臨床工作流程的有力工具,並且將擴展應用於掃描其他身體部位並啟發其他成像方法(例如X光和核磁共振成像)。我們相信,引入這樣一個新的概念可以為將來的智能CT檢查建立新的標準,並為將來與AI相關的醫學研究貢獻更標準的影像。

2

改良的地中海-生酮飲食可調節輕度認知障礙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組和短鏈脂肪酸,並與阿爾茨海默病標誌物有關

阿爾茨海默病及其相關的痴呆症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但其病因和療法仍然未知。三分之一的阿爾茨海默病病例都涉及某些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因此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是可預防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與阿爾茨海默病理相關。飲食是大腦健康的最高級調節劑,也是腸道微生物組的主要調節劑之一。生酮飲食是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飲食,可有效治療難治性癲癇,也可調節腸道微生物組和腦功能。生酮飲食的幾種機制可能涉及AD病理,例如澱粉樣蛋白聚集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但是需要新的腸道微生物組和大腦生物標記物來找出生酮飲食可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機制。因此,在無臨床症狀或輕度認知障礙(MCI)的阿爾茨海默病臨床前階段確定腸道微生物組有助於找出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新標誌物或療法。

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項證明老年MCI患者與認知正常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特徵存在特定差異的研究,它評估了改良的地中海-生酮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組、短鏈脂肪酸(SCFA)水平和AD生物標誌物的影響。這項研究確定了與MCI相關的特定腸道微生物組特徵,並指出這些特徵與AD生物標誌物,包括在受試者腦脊液(CSF)中沉積β-澱粉樣蛋白(Aβ)-40、Aβ-42和tau(總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的關聯。此外,該研究指出在患有MCI及未患有MCI的受試者中MMKD如何顯著影響腸道微生物組和SCFA以及它們與阿爾茨海默氏症CSF生物標誌物的關係。

這些發現為將來的幹預措施和臨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可以通過確定新的微生物組標誌物來發現MCI並了解飲食-微生物組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有助於改善高危人群AD病理中的風險因素。

3

SARS-CoV-2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反應和細胞因子譜的縱向特徵

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感染和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病人已有淋巴細胞減少和炎性細胞因子風暴的表現。

我們首次對淋巴細胞減少、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譜的動力學變化進行了縱向特徵分析。CD8 + T細胞數量的顯著減少、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例如IL-6,IL-10)的增加與新冠患者的嚴重程度動態相關。倖存的重症新冠患者的T細胞計數和細胞因子水平後續逐漸恢復至與輕度病例相當的水平。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比(NLR)(AUC = 0.93)和中性粒細胞與CD8 + T細胞之比(N8R)(AUC = 0.94)被確定為影響重症新冠患者預後的重要因素。

重症新冠的產生是炎症免疫反應和抗病毒免疫反應失衡的結果。N8R和NLR可作為早期診斷重症新冠病例的有效預後因素,將有助於醫生及時對新冠患者進行幹預。

4

基於白細胞介素6與白細胞介素10的比率的線性預後評分可預測COVID-19的預後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患者表現為循環細胞因子(circulating cytokines)水平升高並加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隨著新冠對醫療保健資源的負擔增加,對幫助護理人員預測新冠患者臨床病程的工具的需求顯現出來。

都柏林-波士頓評分依據白介素(IL)-6與IL-10的比率隨時間的變化,識別出有可能出現不良預後的住院患者。在這項研究中,基於IL-6:IL-10的變化得出的都柏林-波士頓評分明顯優於僅基於IL-6得出的評分的預測能力。

細胞因子平衡的改變可預測臨床進展,並可用於指導決策。更合理的預後可以幫助確定何時升高或降低護理水平,這對於當前疫情期間如何有效分配資源至關重要。

5

KRAS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小分子和免疫檢查點抑制

KRAS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最常見的癌基因,曾用過的針對其分子亞群的靶向治療沒有效果,例如法尼基轉移酶抑制,下遊MEK抑制和篩選合成致死靶點。與NSCLC的其他重要突變亞型不同,KRAS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前研究支持以下假設:免疫療法對KRAS突變可能有用,尤其是TP53/KRAS共突變。在這篇綜述中,我們詳細介紹了先前KRAS突變型NSCLC研究失敗的原因、表明KRAS突變基因是一種適用於免疫檢查點抑制的遺傳標記的證據,以及處於臨床研發過程中、將很快與免疫療法結合的K-Ras直接抑制劑。先前一直未滿足治療需求的KRAS突變型NSCLC出現實質進展的跡象,因此我們預計KRAS突變型NSCLC將是評估聯合小分子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PI)的作用的最重要癌症亞型。

*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文為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 檢查需要注意這些
    在我們檢查身體的時候就有要檢查CT,CT是一種功能齊全的病情探測儀器,它是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技術簡稱。那麼,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做ct能檢查出什麼?ct掃描有危害嗎?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任何檢查方式都有其適應範圍,沒有什麼檢查手段是萬能的。
  • 【影像科普】做一次CT 輻射有多大?
    很多人都認為ct掃描的輻射太強,做ct次數多了容易導致癌症發生。CT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什麼是CT檢查? CT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射線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簡單的說,就是把人體切成一片片來仔細看,而且切片厚度 CT檢查方式?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ct檢查是一種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 來圍繞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做直接的斷面掃描,在每次掃描的過程中會讓探測器直接穿過人體來接收x線所發出的信息,再由轉換器將這些模擬量轉化為數值,然後輸入電子計算機 在進行高速計算,從而得出x線吸收的數值,並且經過顯示器將不同的數據用不同的等級顯示出來,這樣就可以將身體這個部位的解剖結構清晰的顯示在監視器上
  • 日本研發新型雷射掃描設備 或可製成指尖大小的雷射雷達系統
    蓋世汽車訊 掃描雷射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超市中的條形碼掃描器以及智慧型手機上的攝像頭,此種設備依賴雷射器和探測器實現極其精確的精度。利用雷射雷達測量距離、識別目標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其反射的雷射束可以探測周圍的環境,為自動駕駛汽車、農用機器和工廠機器人提供關鍵數據。
  • 做肺部ct可以查出什麼病?提醒:檢查前注意這5項
    隨著近些年環境的變化、菸民增多、大氣汙染、霧霾等多個原因的影響,患肺部疾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而臨床上最常用到的肺部檢查就是ct。在眾多影像學檢查中,最常見的一種是ct,它也是臨床普及度較高、且相對簡單的影響血檢查方式,其檢查價格相對合理,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 CT和核磁共振區別
    CT適應症(對出血性疾病精確度是比較高的,但是這項檢查對缺血性疾病檢查並不精確,甚至在發病六個小時到一天時間做ct掃描都不會有明顯發現。腦梗病人注意)計算機斷層掃描能在橫斷解剖平面上精準地檢測出各種不同組織間微小的密度變化及差異,被廣泛運用於觀察骨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及有密度變化的軟組織病變檢測中,它較為直觀的顯示出鈣化、骨折及骨質發生的病變。
  • AI系統+CT掃描升級 智慧冠脈CT輻射劑量、等候時間雙下降
    人工智慧AI系統結合優化的CT掃描技術,「雙管齊下」打造「智慧冠脈CT」,改變醫療服務困境。上海市胸科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陳靜姚君)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眾多,許多冠心病患者發病前並無明顯症狀。
  • 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重要手段,輻射量低,可發現大部分肺癌
    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重要手段,輻射量低,可發現大部分肺癌 2020-07-11 0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PET/CT檢查輻射安全嗎?
    患者對於PET/CT檢查最為擔心的是輻射問題,對此,程教授指出,PET/CT的輻射劑量來源來源於放射性核素和X-CT兩部分,其中,PET使用的放射性輻射絕大多數來源於氟-18(18F),18F發射正電子,產生高能γ射線, 輻射劑量約為2.1×10-2mSv/MBq,新型PET/CT使用的放射性藥物劑量減少了一般,一次檢查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大概3.9mSV左右。
  • 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對照《輻射劑量表》,心裡有數了
    其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對頭顱、肺部、四肢等多個部位都可以很好的做出診斷。 但是它也有令人抗拒的缺點,那就是輻射。因為這種X線在穿透人體時,有的會直接穿透受檢者身體,有的卻會被受檢者身體組織吸收並積存與體內,如果短時間內多次進行該檢查,就可能導致大量的X線積聚在體內,給人體帶來不利的影響。
  • 肺病科孫雪松:CT提示肺部高密度結節是什麼意思
    需要不斷的定期複查ct,觀察其變化的大小。如果迅速增大或者長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通過增強ct判斷其良惡性。  孫雪松主任介紹:炎性假瘤、肺部腫瘤、錯構瘤、炎性結節等都會導致肺部結節性的高密度影。由於疾病不同,症狀也不一樣。一般炎性結節,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需要進行ct檢查,必要時要做氣管鏡檢查。如果是腫瘤,需要及時進行幹預,進行手術切除。
  • 日本研發利用「光子晶體」的新型雷射掃描設備
    掃描雷射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超市中的條形碼掃描器以及智慧型手機上的攝像頭,此種設備依賴雷射器和探測器實現極其精確的精度。   目前的技術會從移動的鏡子中反射雷射束,此種機械法會導致掃描速度慢且出現誤差,而且還需要尺寸較大且較複雜的設備以容納雷射器和鏡子。   不過,據外媒報導,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工程系研究生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利用「光子晶體」的新型光束掃描設備,根本無需移動部件。
  •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是真的嗎?
    通過ct掃描機,全球每年或可致癌2.9萬人。這個調查結果是來自於美國雜誌《消費者報告》網站上的披露。 一發到網站之後,很多人看到感覺觸目驚心,感覺很害怕,造成了心理上很多的困擾和擔心。
  • 行業|為什麼影像廠商都愛強調「這款CT能掃描心臟」?
    Z軸時間解析度又稱掃描時間解析度,可直接減小掃描中心率波動對影像的影響。提高CT機架旋轉速度,從而提高圖像時間解析度,是很多廠商主攻的方向之一[1]。與CT機架旋轉速度一樣重要的是心臟成像的重組技術。雙源CT和單源CT在提高圖像時間解析度的區別在於雙源CT採用雙X線管(硬體),而單源CT大都數採用的是多扇形重組技術(軟體)來完成。
  • CT致癌?人一輩子身體能承受幾次CT輻射?醫生給出了具體數據
    點擊查看       X射線已經使用了近120多年,但是在1970年代引入計算機斷層掃描或CT掃描是革命性的。新的測試使用了多個X射線圖像,使醫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看到人體的內部結構,並獲得該設備的發明者1979年諾貝爾醫學獎。
  • X光、CT、核磁和B超,輻射有多大?會致癌嗎?醫生告訴你答案
    1、X光檢查X射線攝片,包括普通X射線攝片、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R)、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DR),我們常把以上這些X攝像俗稱為拍X光。CT據說比X光看的清楚,是這樣: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如果把人體比作麵包的話,CT掃描就好比是把麵包一層層切開,而每一層麵包就好比是X光平片,因此CT就好比是X光的加強版,它比X線更加精確,對於不同層次結構的成像,效果更好。
  • 肺部體檢也要「私人訂製」!X光片、CT,肺部體檢到底選哪個?
    實則不然,肺部體檢也是因人而異的,需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體檢項目。1、體檢為何不建議做胸部X光片,哪些人可選擇呢?答:正常例行體檢或肺癌篩查,X光片不能早期發現有意義的病灶(尤其是早期肺癌),因此,正常體檢不建議!
  • 做胸部CT查出陰影,是癌症嗎?哪些疾病會導致肺部陰影
    許多人在體檢時一查胸部CT,不少人的檢查結果都會提示存在肺部結節或者肺部陰影等疾病,不少人會因此陷入恐懼,認為陰影就是肺部的癌變,認為自己得了肺癌,但其實不然,肺部陰影不能和肺部的腫瘤劃等號,因為除了肺部的腫瘤之外,還有許多疾病會引起肺部陰影。
  • ct和核磁共振,究竟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提醒:二者的區別要知道
    然而,發生在身體內的病變,僅僅依靠肉眼無法發現,且很多疾病的症狀相似,若不進行系統檢查,很難判斷身體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所以,醫療界也在不斷進步,推出了各種檢查身體的儀器,且都在疾病篩查上發揮了作用。比如檢查內臟器官常用到的就是ct,比如篩查肺部疾病、骨骼病變等,都會使用ct檢查。除此外,近些年還有一種名為「核磁共振」的檢查手段。
  • 四川探索人工智慧CT技術 賦能邊遠地區醫療發展
    四川探索人工智慧CT技術 賦能邊遠地區醫療發展 2020-01-08 21:32:06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項基於人工智慧技術賦能腹部CT質控及輔助診斷的應用技術,遠程連接了阿壩州人民醫院、甘孜州人民醫院、涼山州人民醫院,且準確、高效完成了腹部CT質控和輔助診斷目標——準確判斷出了掃描部位的邊界、清楚地區分偽影等幹擾因素、將各個主要臟器精準區分、準確找出可疑病變並分割病變區域。圖為人工智慧CT產品實測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