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超導起源基本假設引發巨大爭論—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物理學巨人決戰「超導之巔」
高溫超導起源基本假設引發巨大爭論

 1998年,Robert Laughlin在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慶祝儀式上。

圖片來源:FREDERIC NEEMA/SYGMA/CORBIS

 

Robert Laughlin正展開絕地反擊。離開物理學界10年後,這位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兩篇即將發表的論文中表示,大部分物理學家有關高溫超導性起源的基本假設是錯誤的。相反,Laughlin認為,這個凝聚態物理學最大的謎題能夠從金屬的傳統理論開始解釋,但數十年前,大部分理論物理學家拋棄了該理論。

 

超導是指某些物質在一定溫度條件下(一般為較低溫度)電阻降為零的性質。高溫超導體的溫度只是相對於原來超導所需的超低溫高了許多。

 

近年來,Laughlin致力於撰寫科普書籍,並於2004年~2006年間擔任韓國先進科技學院院長。他拒絕回答有關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評論B》的論文的問題。他認為自己的工作會帶來震動,能將超導領域從受困多年的泥沼中拯救出來。「這裡上演的一切在物理學領域很少出現。」Laughlin在一封郵件中寫道,「根深蒂固的理念被一個人用邏輯學粉碎了」。

 

其他物理學家表示,這樣的震動確實需要,但Laughlin忽視了實驗證據,這削弱了其理論。而且,有人認為,Laughlin的論文將持續與諾貝爾獎得主Philip Anderson的長期爭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Anderson支持一個關於高溫超導的迥然不同的理論。

 

一般理論認為,普通的超導體是鉛或鈮等金屬。這些材料被冷卻到絕對零度附近,其內部的電子會形成寬鬆的電子對,並被它們之間帶正電荷的電離子列的振動所束縛,最終電流能暢通無阻地通過金屬。

 

但是,這種「振動黏合」並不足以解釋銅和氧的混合物如何在138開爾文的溫度下成為超導體。在鉍鍶鈣銅氧化物、釔鋇銅氧化物以及其他「銅氧化物」中,銅原子、氧原子和其他原子形成了平面,在每個平面裡,銅原子按正方形排列,而氧原子則位於相鄰銅原子之間。

 

在金屬中,每個銅原子貢獻出一個自由電子。但是,在銅酸鹽化合物中,這些電子會被卡住。研究人員「摻入」額外的氧原子,它們將吸引一些銅釋放的電子,從而破壞「擁堵」,並以某種方式觸發超導性。

 

在高溫超導性被發現27年之後,理論物理學家仍然未就其發生原理達成一致。在氧—銅平面中,相鄰電子以一種名為反鐵磁性的方式被磁化。一些理論物理學家認為,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漣漪提供了束縛電子對的黏合力。但是,Anderson等人則認為,這裡並不需要「膠水」,電子間強大的排斥力就能創造電子對。

 

Laughlin駁斥了這兩種觀點,重新提出了金屬的基礎理論。電子通常相互排斥,但是該理論認為,在金屬中,電子的行為好像並不相互作用。理論物理學家通過擬想不相互作用的電子和增加它們之間的作用力來解釋這一情況。而這種互動鍛造了互不影響的「準粒子」。

 

Laughlin爭論道,銅氧化物一定是以同樣的方式得到。他著眼於銅氧平面上的準粒子。通過調整斥力、從原子到原子的跳躍速度以及磁力等參數,Laughlin希望能從理論上複製銅氧化物的改變。例如,他說聲稱與眾不同的「贗能隙」階段,實際上是一種名為d-密度波的電流模式。

 

超導體的特徵之一是具有能隙,用來打破庫侖對使之成為單個自由電子。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物理學家在銅酸鹽高溫超導材料中發現了與低溫超導體相似的能隙,稱為「贗能隙」。另外,Laughlin還表示,新工作是對莫特絕緣體理論的挑戰。

 

像氧化鎳、氧化錳等氧化物,一個晶胞中具有奇數個價電子,按照能帶理論應當有良好的導電性,而實驗表明它們卻是透明的絕緣體。英國物理學家Nevill Mott等人認為問題在於電子之間相互作用引起的關聯效應。這些氧化物後來被稱為莫特絕緣體。

 

有科學家認為,Laughlin並沒有保持科學性。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理論物理學家Tin-Lun Ho指出,莫特絕緣體已被實驗證實。麻省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家Patrick Lee也表示,Laughlin用於複製銅氧化物的參數值與實驗值相衝突。

 

儘管他們持有不同的意見,但許多理論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十分高興Laughlin能重回該領域。「我們都愛Bob。」阿貢國家實驗室理論物理學家Michael Norman說,「他是超凡的。」

 

但Anderson並沒有分享這份熱情。2004年,Laughlin發表了一首長達13頁的詩,即興重複了美國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在詩中,他似乎將自己描寫成一個無辜的英雄,被一個明顯是Anderson的匿名角色引入歧途。

 

當被詢問有關Laughlin論文的問題時,Anderson說自己忙於準備90歲生日宴會,無暇他顧。但是,他也表示,Laughlin「似乎沒有閱讀或理解我對莫特物理學的解釋」。(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3-12-31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室溫超導成功了!—新聞—科學網
    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相關論文10月14日刊登於《自然》。 「這是一個裡程碑。」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Chris Pickard說。
  • 中科院電工所成功研製世界最高磁場超導磁體—新聞—科學網
    該磁體採用了自主研發的高溫內插磁體技術,打破了2017年12月由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創造的32.0特斯拉超導磁體的世界紀錄,標誌著我國高場內插磁體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提高超導磁體的中心磁場強度,獲得更高磁場,團隊採用高低溫混合超導磁體的方式建造磁體,即在低溫超導磁體的同軸結構內部插入高溫超導磁體,利用高溫超導帶材抗拉伸強度高、高磁場下載流密度大的優點,從而產生23.0T以上的中心磁場。
  • 高溫超導研究面臨的挑戰
    因此,對於高溫超導而言,第三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前兩個問題依然還是個謎。這就是高溫超導機理研究所面臨的困難。前兩個問題之所以難解決,是因為這兩個問題不僅和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性質有關,而且還與高溫超導體的正常態(非超導態)的性質有關。而高溫超導體正常態的物理性質非常不正常,其中許多性質在已有的固體量子框架下都得不到基本的解釋。
  • 趙忠賢:兩獲「頭獎」的超導院士—新聞—科學網
    以他為代表的物理所團隊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的突出貢獻,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這是繼他與物理所同事在1989年「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集體一等獎以來,又一項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國際一流成果。
  • 李言榮院士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發現量子金屬態
    川報觀察記者 李寰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最新研究論文《超導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20年潛心製造 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成都啟用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鄧自剛說,該項目的建成是推動高溫超導高速磁浮技術走向工程化的重要實施步驟,可實現高溫超導高速磁浮樣車的懸浮、導向、牽引、制動等基本功能。下一步結合未來真空管道技術,開發填補陸地交通和航空交通速度空白的綜合交通系統,將為遠期向1000千米/小時以上速度值的突破奠定基礎,從而構建陸地交通運輸的全新模式,引發軌道交通發展的前瞻性、顛覆性變革。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 室溫超導:從瞬態到穩態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有外國學者稱,這項成果將幫助材料科學家研發具有更高臨界溫度的超導材料,並最終實現可在室溫下應用、完全無需冷卻的超導材料的夢想。 因為直到現在,超導體都必須用液氮或液氦冷卻到遠低於零度的溫度。如果複雜的冷卻設施不再需要,那超導技術就有了投入日常應用的可能。 只是,那百萬分之幾微秒的超導現象是怎麼觀察到的呢?不少物理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
  • 超導及高溫超導:永鼎股份、西部超導迎著風 擁抱彩虹
    能源損耗巨大一直是令科學家頭疼的問題。三、超導體基本特性1.完全導電性完全導電性又稱零電阻效應,指溫度降低至某一溫度以下,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想像一下:遊泳如果沒了水的阻力,遊泳者能飛起來!供電線路如果沒了阻力,能源利用率將達到100%。2.完全抗磁性1)是指磁場中的金屬處於超導狀態時,體內的磁感應強度為零的現象。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4日訊(記者 陳淋)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
  • 室溫超導更上一層樓—新聞—科學網
    在芝加哥阿貢國家實驗室,Hemley等人將一塊體積非常小的金屬鑭放到金剛石對頂壓砧(DAC)中,讓其與氫在高溫高壓下進行反應,從而合成出LaH10,並通過X射線衍射確定了這種超導體的化學式和晶體結構。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孫力玲表示,Hemley等人的實驗,實現了高達200萬大氣壓的壓力,並採用雷射加熱進行高壓合成的技術,「非常具有挑戰性」。
  • 高溫超導研究領軍人
    趙忠賢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超導專家。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主要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正文】 40多年前,我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我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
  • 新的測量方法有助於理解高溫超導的物理學原理
    從可持續能源到量子計算機,高溫超導體有可能徹底改變今天的技術。然而,儘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們仍然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識來開發可廣泛應用的這些複雜材料。"希格斯光譜 "可能會帶來一個分水嶺,因為它揭示了超導體中成對電子的動力學。
  • 銅基超導體導電性與薄厚無關—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合成數十種銅基超導體,它們雖組分有別,超導臨界溫度也各不相同,卻都具有相似的層狀原子結構。為什麼高溫超導體紛紛選擇層狀結構?如果將這些層狀銅基超導體減薄至二維極限,其是否仍具備相同的高溫超導特性呢?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一項的研究給出了答案。歷時4年,該團隊首次獲得了二維極限下的單層銅基超導體的導電數據,證明其具有與塊體銅基超導體相同的超導特性。
  • 硫化氫創高溫超導新紀錄
    圖片來源:Kiyoshi Takahase Segundo  硫化氫因臭雞蛋氣味而人盡皆知,但這種化合物卻在一個創紀錄的高溫下——203開氏度(-70攝氏度)——擁有導電零電阻。科學家於8月17日在《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絕緣狀態是高溫超導性的前身?找到室溫超導材料,將引發技術革命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在探索和解釋高溫超導體(high- tc)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高溫超導體是一類在高溫下表現為零電阻的材料。現在,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的一組科學家在《自然》上解釋了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電子結構如何影響這些系統中絕緣狀態的出現,而絕緣狀態是高溫材料超導性的前身。
  • 高溫超導感應加熱技術及應用淺談
    而超導直流感應加熱技術對提高擠壓型材產品的機械性能和表面光潔度方面有著很大的幫助,是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的有效技術路徑。另外,從節能降耗方面來看,高溫超導直流感應加熱技術的意義更為巨大。近期據筆者對鋁型材企業的實地考察得出結果,企業年耗電費超過6億元人民幣,加熱工序所佔的能耗佔全廠能耗的60%以上。
  • 壓力山大更超導|超導「小時代」
    圖1: 理想導電性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導體的兩個基本性質。上圖顯示了水銀(歷史上第一種超導體)的電阻曲線和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電阻曲線。下圖顯示了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抗磁磁化率曲線。完全抗磁性是W. Meissner和R. Ochsenfeld於1933年發現的。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了超導機理研究的第一次突破——London量子剛性理論的提出。
  • 隕石中現身超導材料—新聞—科學網
    物理學家發現,撞入澳大利亞的9980公斤隕石含有微量的天然超導材料。雖然這項在日前於洛杉磯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3月會議上得以報告的成果不會徹底改變科學家對太陽系的理解,但它引發了尋找室溫超導體材料的希望。而這可能帶來諸如磁懸浮火車等技術突破。 「聽上去他們好像找到了一些東西並將其分離出來。」正帶領團隊在陸地礦產資源中尋找天然超導體的馬裡蘭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家Johnpierre Paglione表示,「這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