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是把彩虹縫起來的方法,諾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新書《美麗...

2021-01-21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文匯報》報導 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不僅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在音樂、美術、繪畫上也頗有造詣,今天,他一手挽著夫人,一手拿著最新科普著作《美麗之問》做客上海科學會堂。

在國外,許多一流科學家都會出版科普讀物,向公眾介紹他們的研究進展。善於表達的維爾切克讓我們見識到一本頂尖的科普讀物應該是什麼樣子——它充滿趣味、深入淺出、引人思考,它真誠地展示了一個頂尖物理學家眼中的世界模樣以及這種想像如何引導出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藝術能幫助科學家激發想像力

你一定聽說過一句話,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維爾切克的書詳細回答了藝術如何促進科學思想的產生。

當我們看到在夜空絢爛綻放的煙花時,是否會和粒子世界中的夸克聯想到一起?維爾切克做到了,而且這一聯想幫助他拿到了諾貝爾獎。「我們知道光子和質子之間是沒有引力的,那它們是怎麼運動的?當我看到煙花時,就想到了夸克也有類似的爆炸現象,這使它產生了運動趨勢。」維爾切克說。

「藝術激發人類的想像力,而研究物理學需要非常強大的想像力。」維爾切克說。當他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思考著希格斯粒子產生的圖景時,天邊的火燒雲又給了他靈感,火紅的光把藍色的天染紅時,就像希格斯粒子賦予其他所有粒子以質量。

在探索物理學的道路上,維爾切克反覆強調圖像的重要性,他本人也是一名繪畫高手。「我在思考時,一定會拿出紙筆寫寫畫畫,這對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幫助。」他說。圖像越精緻,科學家的研究理解也就越清晰透徹。現在,物理學家已經能夠通過電腦建模的方式觀察微觀世界中的粒子以及它們是如何運動的,這使得量子科學獲得了極大發展——「可視化」在認知世界中尤為重要。

每個人都應該對現代科學感興趣,即使不懂複雜計算

討論中,有人提問,科學對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用?

聽到這個問題,維爾切克先是一愣,隨即回答:「科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啊,比如它能幫助你理解看不懂的繪畫作品。」畢卡索的畫常常讓人迷惑,但是在這位物理學家的眼中,它是把不同時空的東西擺在同一個平面上呈現出來。

科學還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即使沒有光學知識,人們也可以欣賞色彩並獲得快樂。但了解了顏色產生的基本原理後,你看世界的眼光就會不同。舉個例子,人們通常認為空間是空無一物的,但物理學家發現,原來我們生活在一種類似液體的媒介裡,它瀰漫在整個空間裡,被稱為電磁場。我們就像魚兒一樣,生活在一個永遠逃避不了,同時早已習慣了的海洋裡,而光是這種液體裡一種會傳播的振動。

當了解了這個知識時,維爾切克就能理解了英國詩人濟慈的話——科學就是把彩虹縫起來的方法。當他看到彩虹時,就覺得它是一個特殊的鋼琴鍵盤,每個鍵上都清晰地標註了對應的音符,每一個鍵對應彩虹的一種顏色。這種思想又與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的想法不謀而合。這種思考方式讓他受益匪淺。

「每個人都應該對現代科學感興趣,不一定要掌握複雜的數學計算,或者學習操作儀器,你依然能夠受益匪淺。」維爾切克說。


相關焦點

  • 弗蘭克·維爾切克:詩人和化學家看到的空間一樣嗎
    思享者·第二十六期|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 弗蘭克·維爾切克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屠晨昕 實習編輯 袁秀佳 設計 周倩倩在東西方歷史上,科學與藝術這兩個如此不同的領域,對於我們生存其中的這同一個世界,各自衍生出了豐富的感覺和思想經驗。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廣州站
    法國數學博士後丶鋼琴家斯柔冰再現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原型人物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維爾切克:科學與藝術具有許多相似之處
    如果僅僅瞥一眼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的簡歷,普羅大眾心裡或許並不會有太大的波瀾:現任麻省理工教授,曾經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凱維裡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過;擁有「赫爾曼·費什巴赫教授」的榮譽稱號;年少有為,普林斯頓博士在讀其間發現了夸克粒子的漸進自由(夸克之間的距離越近
  • 超對稱賭局:諾獎得主輸了!?
    原標題:超對稱賭局:諾獎得主輸了!?   7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韋爾切克「輸掉」了一場長達6年的、關於超對稱粒子的賭局。這場賭局的贏家,是被稱為「民科之王」的安東尼·加瑞特·裡希。   「我大部分時間待在毛伊島的和平科學研究所開心地做我的科研工作,不常與其他物理學家交流。」裡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2009年7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裡希離開毛伊島,前往號稱「葡萄牙海外孤島」的亞速爾參加一個物理學會議。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作為石墨烯的發現人之一,值得注意的事,安德烈·海姆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也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獲獎者。
  • 諾獎大師在交大 | 弗朗克·維爾切克:用精妙的語言打開龐雜的世界!
    我非常高興並願意與大家分享這些令人激動人心的、美麗的新進展。」上世紀80年代,維爾切克就提出「二維體系中存在第三類量子粒子」的理論,並且將之命名為「任意子」。40多年來的研究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維爾切克難掩興奮,期待這一突破將開啟對物質新狀態的研究,並可能有助於製造量子計算機。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諾獎得主Wilczek專欄
    作者 | Frank Wilczek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翻譯 | 梁丁當、胡風有人擔憂物理學的未來,但獲得新發現的機會實際上仍比比皆是。Skeptics worry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but opportunities for new discoveries abound.
  • 諾獎得主有話說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聲明表示,理察·塞勒的成就將經濟學和心理學兩個領域中對個人決策的分析聯結起來,他的基於經驗的發現和理論洞察力在開拓行為金融學這一嶄新而快速發展的領域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行為金融學對多方面的經濟學研究和政策有著重要影響。諾獎評委會評論稱,塞勒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並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分析和實驗工具以理解、預測人類行為。
  • 超對稱粒子賭局:諾獎得主輸給「民科之王」—新聞—科學網
    超對稱賭局:諾獎得主輸了!?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91 歲的諾獎得主因種族歧視被剝奪榮譽稱號
    諾獎得主「DNA 之父」沃森老爺子可謂是禍不單行,前段時間剛剛遭遇了車禍,最近又迎來一大暴擊——被剝奪所有榮譽稱號。圖片來源: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1 月 11 日,冷泉港實驗室宣布與諾獎得主詹姆斯 · 沃森(James Watson)徹底斷絕關係,並收回授予他的所有榮譽稱號,包括撤銷他的名譽主席、名譽教授以及名譽董事等榮譽頭銜。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他開創了碳-氫鍵催化和官能團化的新方法,該方法將有利於開發各種多功能、新穎和有益的化合物,將推動相關學術研究領域、工業生產和製藥研究的發展。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
  • 諾獎大師在交大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朗克·維爾切克人物小傳弗朗克·維爾切克,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因在夸克粒子理論方面取得的成就因此,我們需要一種精確的語言來描述自然,那就是數學。」他說,「它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去創造新事物和回答基本的問題。要想很好地使用這門語言和新概念,需要極大的想像力和耐心的學習。」不過除了數學,維爾切克對哲學與藝術也相當熱愛,他總能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羅素等哲學家的著作中獲得靈感,也懂得欣賞科學與世界之美。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