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吳凱課題組在分子分形結構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2021-01-14 北京大學新聞網

分形結構因其特殊的數學和美學意義受到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廣泛關注。化學家們更是試圖利用共價鍵和配位鍵等來合成各類分子分形結構體,但由於受到合成方法的種種制約,始終無法實現高級別、無缺陷的系列分子分形結構的構築。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吳凱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物理電子學研究所王永鋒特聘研究員及其他合作者協力合作,實現了謝爾賓斯基(Sierpiński)分形結構的分子組裝,並利用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對這些由分子間弱相互作用驅動形成的分子分形結構進行了亞分子水平的詳細表徵。這一研究成果於2015年3月30日以「Assembling molecular Sierpiński triangle fractals」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化學》雜誌【Nature Chemistry, 2015, 7, 389-393(DOI:10.1038/NCHEM.221)】。

該論文同時被選為Nature Chemistry當期封面文章。Nature Chemistry雜誌還專門配發了美國印第安納(Indiana)大學化學系Steven L. Tait教授撰寫的題為「Surface chemistry: Self-assembling Sierpiński triangles」的評論文章(Nature Chemistry,2015,7,370–371)。

 《自然·化學》雜誌封面

吳凱教授及其合作者設計了一系列折線形、端基對位取代的二溴代多聯苯分子(B4PB)作為組裝前驅體,利用分子間協同的環形滷鍵和氫鍵作用,在Ag(111)表面成功構築了一系列無缺陷的分子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參見下圖)。通過box-counting法實驗測量了該類分形結構的Hausdorff維數為1.68,接近於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的理論值(1.59)。這一系列分子分形結構符合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的典型特徵和遞推迭代規律,表現出完美的自相似性,結構參數可以簡潔地數學表達。此外,他們還對此類分子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的實驗構築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原則。

a排為不同級數的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模型;b排為實驗中分子實際組裝得到的對應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n代表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的級數。b排圖形中的數字代表構成該Sierpiński三角分形結構的分子總數目。最下排的數字標尺標示了實際尺寸。

這一研究工作為國際上首次通過分子自組裝方法在固體表面成功構築無缺陷的新型分子分形結構的研究案列,為分子設計及可控自組裝構築分子分形結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並為分子分形結構的性質研究奠定了基礎。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10級博士研究生尚鑑為該文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和「可控自組裝體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以及北京大學-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NRF)合作項目(SPURc)的聯合資助。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榮課題組揭示了天然無序蛋白質與配體小...
    天然無序蛋白質(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它們在天然條件下沒有確定的三維結構,卻具有正常的生物學功能,廣泛參與信號傳遞、DNA 轉錄和細胞分裂等重要過程。天然無序蛋白質的發現不但是對傳統的蛋白質「序列-結構-功能」範式的挑戰與補充,而且可以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的難點之一是:在宏觀實驗中,與反應路徑相關的信息往往淹沒在系綜平均之中,無法觀測。而在單分子層面監測化學反應可以克服以上缺點,成為研究機理的潛在方案。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南京郵電大學解令海課題組以及麥吉爾大學郭鴻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器件平臺實時監測化學反應的新技術,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上跟蹤化學反應,研究相應的動力學機制。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裴堅-王婕妤課題組在N型有機半導體研究中取得...
    因此,開發新型的缺電子骨架以實現空氣穩定的電子傳輸性能是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材料的研究難點。在本工作中,裴堅-王婕妤課題組在他們此前設計開發的BDOPV(北大OPV)分子共軛骨架上引入氟原子,進一步降低分子的LUMO能級,從而提高材料的空氣穩定性並改善載流子注入。同時,氟原子的引入使得分子在單晶中表現出少見的反平行共面排列。
  • 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白磷直接合成有機膦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
    2019/05/07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凌薇 | 責編:山石
  • 張文彬課題組在拓撲蛋白質的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6/17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 受限於核糖體的線性模板合成機制,化學拓撲在蛋白質工程中一直是相對被忽視的話題
  • 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2020,584,562-568.)8月26日在線發表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大為(David A. Leigh)教授團隊在分子拓撲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華東師範大學為該成果第一單位。
  • Science子刊發表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張德清課題組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Kendall N. Houk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器件平臺的單分子電學檢測新方法和新技術,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上對於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
  • 桂林理工大學在高水平學術論文發表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桂林理工大學匡小軍團隊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溫材料所Mathieu Allix博士課題組在基於四面體結構類型中製造高遷移能力的氧空位及氧空位穩定和遷移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化學學院呂華課題組在降低蛋白質藥物免疫源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2019/01/28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蛋白質藥物因其高特異性及高活性,近年來在癌症、自身免疫病、血友病、糖尿病等多種重大惡疾的治療中愈發重要。
  •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朱戎課題組在金屬催化自由基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
    在這一過程中,過渡金屬催化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一般可分為兩類:極性過程和自由基過程,二者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如何通過設計新的催化過程,在一個反應中融合上述兩種過程,取長補短,是實現更加簡潔、綠色的合成的重要途徑。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2020年5月25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戴均貴課題組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北大課題組在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發展領域有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獲悉,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單分子檢測技術是一種在單分子層次上揭示組裝基元/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精妙方法,能夠提供隱藏在系綜實驗中的分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豐富信息,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單個相互作用事件的動力學研究
  • 黃春輝課題組在稀土配合物電致發光研究中再次取得進展
    2020/11/05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山石
  • 北京大學合作在COFs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共價有機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材料是一類具有二維或三維延伸結構、周期性和結晶性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其結構單元通過強共價鍵連接。因其結構的多樣性、永久的多孔性和優異的穩定性,這類材料在能源、催化、分離等領域均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99Tc是一種半衰期長、毒性大的放射性核素,在水溶液中以TcO4−形式存在。
  •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走進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轉載
    他一邊走,一邊思考著和合作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北大化學學院)教授馬丁正在進行的有關生物質的綠色化學研究。兩個課題組緊密合作的10多年裡,韓布興無數次穿過這條小巷,像走親戚一樣來到北京大學中關新園「串門」。他們所在的「大家庭」,便是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這一「國字頭」平臺的支持下,化學家們齊心協力,在分子科學的世界裡「乘風破浪」。
  • 重慶大學李猛/維吉尼亞理工大學Li Ling《AFM》:仿生分形結構設計...
    有鑑於此,重慶大學柔性能源材料與器件團隊的李猛課題組(重慶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Li Ling課題組合作,結合廢棄生物質柚子皮中固有的微觀多孔結構,提出了一種基於仿生分形結構設計的新型生物質衍生的太陽能光熱轉換材料應用於環境友好、低成本的界面太陽能水蒸發系統。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