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ElizabethPreston 羅博深數學
作者 | Elizabeth Preston
翻譯 & 編輯 | 羅數君
文 1806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
導語:
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幾位5-7歲的小女孩輪流站在鏡子前回答「喜不喜歡自己的身體部位」的問題。隨後,研究者讓母親和女兒共同站在鏡子前,再次提問同樣的問題,但這次......
想想今天早上,你站在鏡子前,有沒有唉聲嘆氣? 你有沒有為自己的體重或眼袋感到很沮喪? 想想上一次帶孩子去餐廳吃飯,算小費的時候,你有沒有自嘲數學太差勁? 有沒有脫口而出,「我真是個白痴」?
沒有人會對自己百分之百滿意。 偶爾的自嘲是很正常的,但是要留心身邊那些敏感的小耳朵!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兒童心理學家、教授Janet Lydecker說,當你毫不避諱地對自己評頭論足的時候,「你的孩子正在默默地接受著這一切」。 你在一邊消極地評論著自己的外表或能力,另一邊的孩子可能正在學會自卑。
圖片來源: caringfamilies.ca
美國愛達荷州Twin Falls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Michael Whitehead說: 「父母應該把孩子當作外來的觀察者。 」 嬰兒在完全不了解人類語言和習俗的情況下呱呱墜地,為了融入自己的家庭,他們仔細地研究、模仿著周圍的人和事物。 Whitehead說: 「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父母的一切行為,並認為那就是最正常的。」
目前已有的關於家長的負面自我評價的研究中,大部分的關注點都在父母對 體重、身體形象、飲食失調 的自我評價上。
2010年的一項實驗對356名青春期女生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當父母在家中談論自己的體重時,他們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現出諸如絕食、濫用減肥藥等「極端體重控制行為」。
2016年的一項研究在幾位5-7的女孩子身上發現了類似的現象。研究者首先讓每個女孩獨自站在鏡子前,並讓她們回答「喜不喜歡自己的身體部位」的問題。接下來,研究者讓母親和女兒共同站在鏡子前,再次提問同樣的問題,但這一次不同的是,母親要先回答,然後女兒才能回答。結果證明,幾乎所有女孩都改了至少一個答案,以和母親的話保持一致。
圖片來源於網絡: tomorrowsworld.org
該研究帶頭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Marisol Perez說,即使這些小女孩對媽媽的想法所反映的社會潮流全然不知,她們還是會自然而然地遵循著媽媽的觀念。
Marisol Perez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媽媽說不滿意自己的皮膚、希望自己白一點。 而她的女兒,在獨自回答問題時曾說過很喜歡自己的皮膚,在聽完母親的自我評價後也改變了主意,第二次回答同樣的問題時改口稱不滿意自己的皮膚。
Perez回憶道,研究者問這個女孩為什麼改變想法,「她很糾結,說不出為什麼,」直到最後,女孩用很任性的孩子邏輯回答道: 「因為皮膚緊貼著血液,我覺得很噁心! 」
換句話說: 「我就是不喜歡,沒有為什麼。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經常糾結於自己毛躁的頭髮,然後悄無聲息地把這種糾結灌輸給孩子,強行讓他們也對自己的頭髮感到焦慮。
圖片來源:sciencedaily.com
我們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一些隨口的抱怨會給孩子傳遞什麼信息。 Whitehead說: 觀察孩子,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這個問題。 孩子在幼兒時期往往會直截了當說出自己的想法,越長大越會把秘密藏在心裡。 他說: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家長的行為。」
Whitehead的研究中處處可見這種「鏡子現象」,而不僅僅反映在孩子學習家長評價外表這一種行為上。 他說,當父母貶低自己的才華或智力時,孩子也會跟著這樣做。
如果發現孩子正在學習你的自嘲,你可以用些辦法來收斂自己的行為。 Whitehead的建議是找另一個家庭成員來監督自己,當你說出負面話語時,由他來委婉地指出不妥的地方。 而Perez則建議使用「監督罐子」的辦法: 每次說了不滿自己的話時,往罐子裡放一分錢、或一塊石頭,然後再說一些正能量的話。
Perez說,這類辦法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 吃飯的過程就是很好的機會: 比如,在飯桌上每個人輪流誇讚另一個人的特點。 這個小活動會讓孩子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是一件壞事。 這乍一想可能會有些尷尬,但真正做起來確實是很有幫助的。
Perez說:「這些辦法的目標並不是讓我們習慣於享受別人對自己身體的讚美,然後自信爆棚。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對自己百分之百滿意,那是不現實的,而是 要塑造一個更加平衡的自我形象。Perez說,根據她的經歷,大多數人都能隨口抱怨二三十個自己不滿的身體部位,但是很難說出自己喜歡的特徵。
Perez說:「我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厭惡自己的情緒中長大,更擔心他們因為這種厭惡發展出不健康的行為習慣」。
所以,對自己嘴下留情:為了你的孩子,你的自嘲會教會他同樣的事情。
圖片來源: Westend61/Getty Images
*本文經作者Elizabeth Preston授權譯自medium.com,原標題為Why you shouldn't criticize yourself in front of your kids。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翻譯內容屬羅博深數學及其母公司Expii, Inc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羅博深數學團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章內容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歡迎轉發本文與全世界的朋友分享數學、教育的樂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