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個數學白痴」——你的自嘲正在教會孩子自卑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ElizabethPreston 羅博深數學

作者 | Elizabeth Preston

翻譯 & 編輯 | 羅數君

文 1806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

導語:

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幾位5-7歲的小女孩輪流站在鏡子前回答「喜不喜歡自己的身體部位」的問題。隨後,研究者讓母親和女兒共同站在鏡子前,再次提問同樣的問題,但這次......

想想今天早上,你站在鏡子前,有沒有唉聲嘆氣? 你有沒有為自己的體重或眼袋感到很沮喪? 想想上一次帶孩子去餐廳吃飯,算小費的時候,你有沒有自嘲數學太差勁? 有沒有脫口而出,「我真是個白痴」?

沒有人會對自己百分之百滿意。 偶爾的自嘲是很正常的,但是要留心身邊那些敏感的小耳朵!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兒童心理學家、教授Janet Lydecker說,當你毫不避諱地對自己評頭論足的時候,「你的孩子正在默默地接受著這一切」。 你在一邊消極地評論著自己的外表或能力,另一邊的孩子可能正在學會自卑。

圖片來源: caringfamilies.ca

美國愛達荷州Twin Falls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Michael Whitehead說: 「父母應該把孩子當作外來的觀察者。 」 嬰兒在完全不了解人類語言和習俗的情況下呱呱墜地,為了融入自己的家庭,他們仔細地研究、模仿著周圍的人和事物。 Whitehead說: 「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父母的一切行為,並認為那就是最正常的。」

目前已有的關於家長的負面自我評價的研究中,大部分的關注點都在父母對 體重、身體形象、飲食失調 的自我評價上。

2010年的一項實驗對356名青春期女生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當父母在家中談論自己的體重時,他們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現出諸如絕食、濫用減肥藥等「極端體重控制行為」。

2016年的一項研究在幾位5-7的女孩子身上發現了類似的現象。研究者首先讓每個女孩獨自站在鏡子前,並讓她們回答「喜不喜歡自己的身體部位」的問題。接下來,研究者讓母親和女兒共同站在鏡子前,再次提問同樣的問題,但這一次不同的是,母親要先回答,然後女兒才能回答。結果證明,幾乎所有女孩都改了至少一個答案,以和母親的話保持一致。

圖片來源於網絡: tomorrowsworld.org

該研究帶頭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Marisol Perez說,即使這些小女孩對媽媽的想法所反映的社會潮流全然不知,她們還是會自然而然地遵循著媽媽的觀念。

Marisol Perez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媽媽說不滿意自己的皮膚、希望自己白一點。 而她的女兒,在獨自回答問題時曾說過很喜歡自己的皮膚,在聽完母親的自我評價後也改變了主意,第二次回答同樣的問題時改口稱不滿意自己的皮膚。

Perez回憶道,研究者問這個女孩為什麼改變想法,「她很糾結,說不出為什麼,」直到最後,女孩用很任性的孩子邏輯回答道: 「因為皮膚緊貼著血液,我覺得很噁心! 」

換句話說: 「我就是不喜歡,沒有為什麼。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經常糾結於自己毛躁的頭髮,然後悄無聲息地把這種糾結灌輸給孩子,強行讓他們也對自己的頭髮感到焦慮。

圖片來源:sciencedaily.com

我們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一些隨口的抱怨會給孩子傳遞什麼信息。 Whitehead說: 觀察孩子,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這個問題。 孩子在幼兒時期往往會直截了當說出自己的想法,越長大越會把秘密藏在心裡。 他說: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家長的行為。」

Whitehead的研究中處處可見這種「鏡子現象」,而不僅僅反映在孩子學習家長評價外表這一種行為上。 他說,當父母貶低自己的才華或智力時,孩子也會跟著這樣做。

如果發現孩子正在學習你的自嘲,你可以用些辦法來收斂自己的行為。 Whitehead的建議是找另一個家庭成員來監督自己,當你說出負面話語時,由他來委婉地指出不妥的地方。 而Perez則建議使用「監督罐子」的辦法: 每次說了不滿自己的話時,往罐子裡放一分錢、或一塊石頭,然後再說一些正能量的話。

Perez說,這類辦法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 吃飯的過程就是很好的機會: 比如,在飯桌上每個人輪流誇讚另一個人的特點。 這個小活動會讓孩子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是一件壞事。 這乍一想可能會有些尷尬,但真正做起來確實是很有幫助的。

Perez說:「這些辦法的目標並不是讓我們習慣於享受別人對自己身體的讚美,然後自信爆棚。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對自己百分之百滿意,那是不現實的,而是 要塑造一個更加平衡的自我形象。Perez說,根據她的經歷,大多數人都能隨口抱怨二三十個自己不滿的身體部位,但是很難說出自己喜歡的特徵。

Perez說:「我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厭惡自己的情緒中長大,更擔心他們因為這種厭惡發展出不健康的行為習慣」。

所以,對自己嘴下留情:為了你的孩子,你的自嘲會教會他同樣的事情。

圖片來源: Westend61/Getty Images

*本文經作者Elizabeth Preston授權譯自medium.com,原標題為Why you shouldn't criticize yourself in front of your kids。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翻譯內容屬羅博深數學及其母公司Expii, Inc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羅博深數學團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章內容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歡迎轉發本文與全世界的朋友分享數學、教育的樂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昨天,孩子放學後,我讓他去家附近的小公園玩耍。我從市場買完菜,就看到孩子一臉悲傷地坐在地上。我急忙跑到孩子身邊詢問孩子:"你怎麼啦?是不是有人欺負你?"孩子突然哭起來,"沒有人欺負我,只是我不敢和他們玩。"孩子一邊哭著,一邊指著不遠處正在嬉笑的一群小孩。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時間研究心理學的領域,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提醒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八個表現:過度敏感,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對別人的不經意做法感到失落,非常的活潑多動,並且無法集中注意力當孩子自卑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敏感,膽小慎微不敢放手去做,並且會拒絕和排斥,這會讓孩子更加的痛苦。
  • 英語成績好的人真的都是數學白痴嗎?
    文|有卷讀書英語成績好的人真的都是數學白痴嗎?高中時候都流行過這麼一句話:文看數學,理看英語。意思就是說文科生全憑數學拉開分數,理科生全憑英語拉開分數。雖然現在倡導文理不分家,但實際上選擇學科的時候,文理偏科的現象依然嚴重。因為文理科講究的思維與套路,邏輯性強的人往往對數學等學科的學習理解能力也強;而喜歡閱讀和鑽研文字的人,往往對語文、英語等學科的接受能力比較強。
  • 女孩初來「例假」,媽媽的反應很重要,話說對了女兒一生受用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第一次來例假的感覺非常無助擔心,其實女孩來例假,媽媽一定要及時開導,你們的反應對女兒很重要。女孩來例假,媽媽們除了要告訴女兒正確的生理知識外,也要對孩子做出適當的引導,媽媽面對女兒初潮的反應很重要,說出的話可能會影響女兒一生。
  • 自卑與超越:2個方法通過與他人建立合作,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但阿德勒說,不是這樣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1、自卑感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自卑,不管你是體弱多病或者做事情畏首畏尾還是很強勢,這些人都很自卑甚至更自卑。比如,有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了獅子,他們仨心裡都很害怕。一個孩子迅速地跑到母親身後,臉色蒼白地說:「媽媽,帶我回家吧。」
  • 這五種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要麼自卑到骨子裡,要麼性格變扭曲!
    也就是說,很多心理疾病或者是犯罪行為,都源於自卑,自卑的力量很強大,我們不要忽視這一點。那些寒門大學生,因為自卑殺死室友的新聞;那些因為自卑,而在中高考失利後跳樓自殺的孩子;那些寧願違法犯罪,也要過得光想亮麗的人,都是因為自卑!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會使他們的自信心下降,非常不利於今後的學習生活發展。被耽誤的孩子:有實力做冠軍,沒自信敢嘗試歡歡今年上初二是一個非常老實的孩子,老師們經常說歡歡這個孩子非常踏實,就在上段時間,有一次市級的數學競賽,老師們都知道歡歡對數學非常感興趣,都在鼓勵歡歡去參加這次數學競賽。
  • 三行代碼,搞定教育孩子的所有問題?樊登教你怎樣陪孩子終身成長
    比如,孩子這次考試考的不好,回到家,你看到成績,可能會說:「怎麼考的這麼差,還有臉去旅遊嗎?不去了,懲罰你」(你本來答應孩子考試完出去旅遊)。 這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會想:「媽媽不愛我了,他愛的是那個成績,他愛成績好的孩子,不愛我。」
  • 貶低挖苦式教育,傷孩子最深的毒藥,慎用!
    就這樣還沒等豔豔把練習曲彈完,豔豔的媽媽就生氣了,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曲子都不會彈,還學個什麼勁!」聽了媽媽的話,豔豔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流個不停,眼睛哭得又紅又腫,她很想對媽媽說:「我已經很努力了,可就是學不會呀。我怎麼這麼笨呢?」可這話她不敢說給媽媽聽。
  • 消除尷尬最好的方式,是自嘲!四個高情商的自嘲技巧,早晚用得上
    有網友評論,這或許不是最高級的危機公關,但以自嘲的方式,消除為自身帶來的各種尷尬,也算是很不錯的選擇了。的確,不僅是在商場,在日常生活中,自嘲也能幫助人們有效消除尷尬。有位哲人就曾說過:「笑的定律是,擔心別人笑自己,不如自己先笑自己。」所以說,消除尷尬最好的方式,是自嘲!以下就分享四個高情商的自嘲技巧,早晚用得上,學習了。
  • 你的孩子是否正在被攀比之風侵蝕,如果有,你就要注意了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關愛下健康茁壯的成長,但現實是社會中總有不良的風氣在不斷的侵蝕孩童幼小的心靈。特別是現在攀比之風盛行,正在逐漸毀滅孩子未來通往成功的道路。下面分享一個故事:麗麗(化名)平素是一個十分愛學習的孩子,每次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但最近心情卻十分低落,每天學習也變得不認真,媽媽發現了女兒的異常表現就詢問了女兒。
  • 天才和白痴的心理之隔
    核心提示:常說天才和白痴只有一線之隔,這到底是怎麼會事呢?答案是:因為天才常把他人當白痴,而白痴常把自己當天才。心理學上不乏「智力低下」的人擁有超越常人能力的個案,今天介紹的英國男子丹尼爾就是一例。他擁有驚人的「記憶數字」能力,能將圓周率背誦到小數點後面第22514位。他不僅精通多種語言,還創立了一家記憶技巧公司,但他同時又是一位白痴。
  • 你的滿目猙獰害孩子懦弱自卑
    語言暴力的可怕,很多家長都未曾預料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言語暴力會影響到孩子大腦的胼胝體、海馬回和前額葉三個區域。這是三個區域分別影響到孩子的動機傳遞、感覺和認知信息,情緒管理以及思考和決策。輕度與重度的言語侮辱都會損傷到孩子的大腦發育。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能在有限的生命裡,讀完1萬本書,幫助每一個有緣相遇的人,治癒生命創傷,揭秘生命藍圖,啟迪靈性的覺醒,回溯靈魂來時的路。堅持每天寫作,分享心得。江湖險惡,我心依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自卑的女孩,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自卑不是性格,而是思維方式
    「看你做的飯真的好難吃,你到底會不會做?幹什麼吃的?」,「考試又沒及格吧,就知道你不行,不用再掙扎了,女生究竟是女生」,就這樣,沐陽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了。「在我沒有上大學之前,我一直都覺得女生是最笨的生物,女生不管做什麼都不行」,沐陽無奈地對我們說。
  • 河北故事|撕開自卑之繭,世界名校向她招手
    就是源於這份自信,她對小時候曾給她帶來自卑的助聽器仿佛也不再那麼在意了:「如今在我眼裡,助聽器就好比眼鏡一樣平常,也好比是一件配飾,它是來幫助我的,而不是來障礙我探索人生的。」自嘲多次考試失敗,「好分數絕緣體」「從小我肯定不是最聰明的,但我是很用功的。」5月19日,吳怡丹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她與眾不同的人生歷程。
  • 璐瑤媽媽:擔心孩子數學不好?思維啟蒙是關鍵
    有眾多研究表明,小孩接觸數學啟蒙的時間越早,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所表現出來的觀察力與思維能力 ,比起普通人來說越會更勝一籌。他們在初高中的理科學習過程中會比其他人更加得心應手,當然,不限於理科,其文字閱讀理解水平也會相對更高一些。
  • 「媽媽,求求你別再罵我」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
    文/飛愛媽媽父母為了教育孩子,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每個孩子適合的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樣的,可是很多家長卻忽略了自己的語言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打壓式教育、激將式教育是很多家長慣用的手段,卻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變得自卑、怯懦甚至抑鬱,而且這種傷害是終生的,孩子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間來治癒這樣的童年。綜藝《少年說》自播出開始就經受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很多人表示,孩子所說的問題都真實的存在於自己的童年。
  • 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不止是教會孩子數123
    很多家長都覺得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不過就讓孩子學會了數數,其實,幼兒數學在很多方面都給了孩子很好的思維、邏輯啟蒙…… 1 『形狀』
  • 自卑怎麼辦?四個方法幫你克服自卑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點自卑,不要過分譴責自己,也不要覺得害怕,阿德勒認為有自卑感並不全然是一件壞事,因為人類的文明正是一次次戰勝自卑感後的成果。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 你是否被自卑感淹沒,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