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熱力環流知識複習

2020-11-26 高考網

  1.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近地面冷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形成熱力環流。如下圖所示:

  2.風向

  在近地面水平等壓線圖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風向等。從風向的決定因素來看,它是三個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氣壓梯度力。氣壓梯度力從高壓指向低壓,並且與等壓線垂直。

  第二步,作風向。近地面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壓線斜交,並成一銳角。風向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圖時,北半球近地面風向應畫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右側,並成一銳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轉偏向力。地轉偏向力始終與風向成90度夾角,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在風向的右側與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礙風的運動,與風向相反。

  【注意】判斷風向一定要看清條件:是否考慮摩擦力,若不考慮則風向平行於等壓線;若考慮則風向與等壓線有一夾角。後者風向的判斷方法是: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然後向左或向右(據半球確定)偏轉大約30°—45°即為實際風向(即近地面風向)。

  3.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規律

  氣壓帶、風帶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生季節變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氣壓帶、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圖所示: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1月份在北緯60°附近,由於亞歐大陸冷卻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又稱亞洲高壓),副極地低氣壓帶被亞洲高壓切斷,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壓中心(阿留申低壓)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壓中心(冰島低壓)。這時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等影響,大氣由亞洲高壓吹向阿留申低壓和赤道低壓,在東亞季風區表現為西北季風,在南亞季風區表現為東北季風,如下圖。

  7月份,在北緯30°附近,由於亞歐大陸受熱快,空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印度低壓(又稱亞洲低壓)最為突出,使分布在此處的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印度低壓切斷,使副熱帶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高壓中心(夏威夷高壓)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壓中心(亞速爾高壓),這時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及地轉偏向力影響,大氣由北太平洋的高壓中心吹向亞洲大陸,在東亞季風區表現為東南季風。對於南亞地區來說, 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北移,位於赤道以南的東南信風跨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風,如下圖。

  4.鋒面氣旋圖判讀方法

  近地面氣旋一般與鋒面聯繫在一起,形成鋒面氣旋。它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更多見於溫帶地區,因而也稱溫帶氣旋,其結構圖(北半球)如下所示:

  解讀上述鋒面氣旋結構圖,應主要抓住以下幾點:

  (1)鋒面的位置:鋒面總是出現在低壓槽中,鋒線往往與低壓槽線重合,如圖中的M、N線。

  (2)鋒面的類型與移動

  ①鋒面類型:在鋒面氣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鋒(如圖中的M鋒),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鋒(如圖中的N鋒)。

  ②鋒面移動:鋒面氣旋中,鋒面移動方向與氣旋的旋轉方向一致。

  (3)鋒面附近的風向:根據北半球風向的畫法,可確定鋒面附近的風向,如圖中①處為偏北風,②處為偏南風,③處為偏南風。

  (4)鋒面氣旋的天氣特點:由圖可知,氣旋的前方由暖鋒N控制,故在鋒前③處附近出現寬闊的暖鋒雲系及相伴隨的連續性降水天氣;氣旋的後方為冷鋒M控制,故在鋒後①處附近出現比較狹窄的冷鋒雲系和降水天氣。

  5.氣旋、反氣旋東、西、南、北四側的風向判斷技巧

  氣旋、反氣旋四側的風向有兩種表示方法,其判斷方法略有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如下:

  (1)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判斷

  如右圖所示為北半球一氣旋,判斷東、西、南、北四側的風向。

  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再向右偏轉45°,即為風向。東側:東南風;西側:西北風;南側:西南風;北側:東北風。

  (2)在(1)的基礎上,加切線判斷

  如在圖中氣旋的東側,加切線方向,風向為偏南風,同樣,在其他三側也可加切線方向,風向分別是:北側為偏東風,西側為偏北風,南側為偏西風。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2019福建教師招聘考試:中學地理 熱力環流基礎知識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19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熱力環流是地理學科的專業知識點,如果沒有相關基礎很難全面把握。老師整理一些熱力環流的知識和習題,方便同學們複習鞏固。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說課稿
    三、說教學目標【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詳解及真題樣例
    原標題:【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詳解及真題樣例 熱力環流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較難理解的考點之一,下面做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第一:熱力環流知識詳解 1.基本知識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 》說課稿
    熱力環流是《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節中第二部分的知識,主要通過實驗的方式介紹了大氣運動最基本的運動形式熱力環流的成因,同時通過對海陸風與山谷風等生活現象的分析,深入理解熱力環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本節內容運用到第一章中的「太陽輻射」等相關知識,又為後面要學習的「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等奠定知識基礎。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詳解及真題解析
    熱力環流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較難理解的考點之一,下面做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第一:熱力環流知識詳解   1.基本知識   〖概念〗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為熱力環流。
  • 優化複習策略把握地理模塊備考方向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四部分,是高三地理複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複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常見的熱力環流及其影響
    常見的熱力環流及其影響  (1)海陸風:  ①成因分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前提和關鍵。  ②風向: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③影響:使濱海地區氣溫日較差減小,降水增多  (2)山谷風: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熱力變化是關鍵  ②風向:白天吹谷風,晚上吹山風  ③影響: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間的山風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內形成逆溫層,阻礙了空氣的垂直運動,易造成大氣汙染
  •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大氣運動與全球性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係。方法指導(1)複習本課內容要善於抓關鍵點。第一步:運用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分析,說   【導學提示】  內容精析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專題
    1、熱力環流的形成:2、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3、氣壓大小及等壓線的判斷(1)在水平方向上:高壓大於低壓,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4、熱力環流實例(1)海陸風(2)山谷風【補充】:谷底多夜雨原因:谷底夜晚氣溫較高,盛行上升氣流,水汽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凝結產生降水。
  • 高中地理習題講解:熱力環流及其常見形式
    1.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近地面冷熱不均空氣的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氣壓差異空氣的水平運動形成熱力環流。如下圖所示:2.熱力環流的形成——一個關鍵、兩種運動、三個不同「一個關鍵」(冷熱不均是熱力環流形成的關鍵)(1)同一性質下墊面,考慮緯度差異。(2)不同性質下墊面,考慮熱容量差異。「兩種運動」近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引起大氣水平運動。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試講示範視頻
    為幫助各位考生備戰教師招聘面試及特崗教師招聘面試,中公教師網整理了各學科說課示範及試講示範視頻,以下是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試講示範視頻,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 中學地理教師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
    中學地理教師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讀大氣熱量交換過程圖,回答1~3題。5.若近地面和高空四點構成熱力環流,則流動方向為( )。解析:氣流總是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則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據熱力環流圖可判斷,圖中M、N為近地面兩點、O、P為高空兩點,且O、P分別對應位於N、M上空;M地氣壓高,說明是近地面氣溫較低處,氣流由P下沉至M;則N為近地面氣溫較高處,氣流上升至O。故A項正確。6.【答案】A。解析:圖中顯示N地為近地面熱低壓區,故氣溫高於兩側、氣壓低於兩側同一高度,則A項正確。
  • 【專題整理】從海拔、氣壓和溫度的關係解讀熱力環流原理及應用
    >  【基礎知識】  一、熱力環流原理  (一)概念: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  注意:關於熱力環流,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具有「氣溫越高,氣壓越低」的規律,切記該規律只適用於熱力條件下的下墊面,受動力因素影響的大氣環流或者高空不適用於該規律。
  • 「高考地理」一分鐘學透熱力環流,高考無擔憂
    在歷年的高考中,熱力環流的考點出現的頻率比較多,熱力環流是啥,高考考什麼,怎麼考?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熱力環流。什麼是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溫差越大,熱力環流越強。
  • 高中地理 I 五張思維導圖搞定高一期末複習
    又到了一學期期末考試,每當期末考試的時候,就會為了複習而犯愁,如何讓學生有效的複習也是我們老師的追求之一。今天進行了適當的創新,嘗試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複習。思維導圖的好處就是讓學生進行自主整理知識,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活動。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四)教材處理: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繫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知識整合、梳理,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因果關係,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 通過具體的活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在活動中感悟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學習的困難中培養堅強的恆心和學習毅力 。
  • 地理知識唱出來!海寧老師改編教學歌曲登上電視熒幕
    而這部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中,有一個橋段是學生們,正在班級裡討論高中地理學科裡的熱力環流。這時,小主人公錢三一,把知識點都唱了出來,驚訝了在場的所有人!《我的滑板鞋》版《我的地理課》  02.《愛你一萬年》版《地球運動》  03.《時間煮雨》版《地殼物質循環》  04.《年輪》版《褶皺》  05.《隱形的翅膀》版《大氣垂直分層》  06.《奔跑》版《熱力環流》  07.《原來你也在這裡》版《季風氣候》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