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力量!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從幹細胞培育出心臟細胞……

2020-08-22 成都區域細胞製備中心

所有的人類都是從單個細胞開始,經過分裂最終形成胚胎。根據鄰近細胞發出的信號,這些分裂的細胞會發展或分化成特定的組織或器官。

在再生醫學中,在實驗室中控制幹細胞的分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幹細胞可以分化為體外器官的生長,並替代受損的成年細胞,特別是那些複製能力非常有限的細胞,如大腦或心臟。

科學家在分化幹細胞時採用的一種常見方法是使用化學刺激物。雖然這種方法在製造單一類型的細胞方面非常有效,但它缺乏複製生物體複雜性的能力,在生物體中,多種細胞共存並協作形成一個器官。

另外,受細胞發育自然過程的啟發,另一種方法是將幹細胞包裝成小細胞聚集物,或稱為胚狀體的球體。與真正的胚胎相似,胚體中細胞與細胞的相互作用是分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從這些胚狀體的產生過程中,我們發現胚狀體的細胞數量、大小和球形等參數會影響產生的細胞類型。

然而,由於科學家們無法控制這些參數,他們不得不費力地生產大量的胚狀體,並選擇具有合適特性的特定胚狀體進行研究。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的研究人員轉向增材製造來控制胚胎體中的幹細胞分化。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生物印刷》雜誌上。

博士生魯比姆卡·達斯(Rupambika Das)和助理教授哈維爾·G·費爾南德斯(Javier G. Fernandez)採用了多學科的方法,結合了3D列印和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3D列印了幾個具有精細調整幾何形狀的微型物理設備。他們使用該設備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精確度,通過形成胚狀體定向分化幹細胞。在研究中,他們成功地調節了增強心肌細胞生成的參數,心肌細胞是在心臟中發現的。

「增材製造領域正在以無與倫比的速度發展。我們看到的精確度、速度和成本水平在幾年前都是不可想像的。我們所證明的是,3D列印現在已經達到了幾何精度,可以控制幹細胞分化的結果。在這樣做的同時,我們正在推動再生醫學在增材製造業加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向前發展。

「3D列印技術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列印人工組織上,即使用帶有細胞的細胞來『一塊一塊』構建人工器官。現在,我們已經證明了3D列印技術在仿生方法上的應用潛力,我們可以控制細胞在實驗室裡的生長,就像它們在體內生長一樣。」

2015年,來自清華大學和美國費城德雷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基於擠壓的3D列印技術製造了一個網格狀的3D結構來生長胚狀體,該胚狀體顯示了細胞活力和7天的快速自我更新,同時保持了高多能性。

「列印這些細胞的另外兩種常用方法要麼是二維的(在有蓋培養皿中),要麼是『懸浮』法(在重力作用下,物質被扔下,形成一個『石筍』狀的細胞)。」研究人員表示,「然而,這些並沒有顯示出相同的細胞均勻性和同質性增殖。」

「我認為我們已經創造了一個三維微環境,更像在體內發現的培養胚狀體的環境,這解釋了更高水平的細胞增殖。」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能夠高通量生產胚狀體,為其他研究人員進行組織再生實驗和/或藥物篩選研究提供基礎基礎。

2019年4月,以色列研究人員用人類細胞製作了一枚完整的3D列印心臟,為世界首例。雖然這顆心臟不會跳動,而且太小不能用於人類——它只有兔子的心臟大小。但這個小器官被認為是正在努力尋找治療心臟病的新方法的一大進步。

2020年7月,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墨水,使他們能夠創建一個功能性的3D列印的跳動的人類心臟。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heart-cells-stem-d.html

http://dx.doi.org/10.1016/j.bprint.2020.e00091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從幹細胞培育出心臟細胞
    在再生醫學中,在實驗室中控制幹細胞的分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幹細胞可以分化為體外器官的生長,並替代受損的成年細胞,特別是那些複製能力非常有限的細胞,如大腦或心臟。科學家在分化幹細胞時採用的一種常見方法是使用化學刺激物。雖然這種方法在製造單一類型的細胞方面非常有效,但它缺乏複製生物體複雜性的能力,在生物體中,多種細胞共存並協作形成一個器官。
  • 全球首個3D列印「人造心臟」問世 自體幹細胞技術離我們有多遠
    日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利用患者細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設計和列印出充滿細胞、血管並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
  • 研究人員使用幹細胞3D列印心臟,新的技術已經遠超普通人的理解
    在一項開創性的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使用幹細胞,列印出了一種功能良好的釐米級人體心臟泵。這一發現可能對研究心臟病產生重大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的出版物《流通研究》中。短期內,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的了解心臟的功能機制,幫助尋找應用心臟疾病的藥物或手術方法;長期來看,隨著幹細胞再生醫學的完善,研究人員甚至能使用幹細胞列印出合適的人類心臟,替換原本損傷的心臟。
  • 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世界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 將來有望移植人體
    近日,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公布,使用人體組織3D列印出了全球首個完整心臟,該心臟包括細胞、血管、心臟以及心室,此前也有過3D列印心臟,但是都未列印血管、心臟也不包含細胞。下一步該心臟將會在實驗室中繼續培養以完善其泵血功能,然後再嘗試在動物身上移植。該研究首席作者、特拉維夫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學院教授Tal Dvir表示:「過去曾經有人成功3D列印過心臟,但使用的不是生物材料,也並未列印出細胞或者血管。
  • 芝加哥一生物公司成功3D列印出完整微型人工心臟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生物科技公司Biolife4D近日成功3D列印出了一顆完整的微型人工心臟。 雖然是迷你版本,但是其結構組織均和人類的心臟相同。為了創造這種心臟,他們使用了他們專有的生物材料,複製了真正的人體生物材料。
  • 3D列印的人類心臟:質感足以亂真|3D列印|心臟
    ,在近期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一項新的技術對心臟進行掃描,然後在凝膠中重建了心臟結構。  此外,該團隊還使用同樣的技術3D列印了冠狀動脈的一個單獨部分,觀察它是否可以灌注,或者說能否攜帶血液。果然,當研究人員泵入假血時,這個人工動脈並不會漏出液體。範伯格表示,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們越來越接近開發出血管相互連接的人工心臟。利用這種心臟,外科醫生就可以在有血液流動的情況下練習縫合動脈。
  • 3D生物列印「印」出生物醫學研究新篇章
    這就和現階段利用3D技術列印出來的漢堡一樣,並不會有人拿來吃。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曾一度努力嘗試在實驗室裡培育人造器官,其好處不言而喻:誘導病人的自體細胞進行分化,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結構相對簡單的器官,比如氣管就是比較成功的例子。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圖片來源:南伊利諾伊大學   本報訊以色列與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體皮膚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類精子與卵子的前體細胞。儘管面臨著大量爭議和監管障礙,這一成就依然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項試驗利用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能夠分化成幾乎所有細胞類型的一種再編程細胞——在小鼠體內培育出精子和卵子,這些生殖細胞隨後通過體外受精技術產下了活體後代。   研究人員在12月24日出版的《細胞》雜誌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3D列印「無所不能」:可造人類胚胎幹細胞
    日前,來自蘇格蘭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全新的3D列印技術,首次用人類胚胎幹細胞進行了3D列印。研究的相關論文已於今日發表在《生物製造》(Biofabrication)上。考慮到人類胚胎幹細胞的敏感性,在本次研究中,赫瑞瓦特大學的研究者們與幹細胞科技公司Roslin Cellab合作,使用了一種專門定製的「氣動列印技術」。在實驗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和培養液將會被先存放在印表機中的兩個獨立容器裡,然後規則地擺放在培養皿上,形成一個個球狀細胞團。
  • 3D生物列印再立新功!美國科學家成功列印柔軟的全尺寸心臟模型
    ,它利用一臺特製的3D印表機,依照核磁共振數據製程,逼真地模擬了心臟組織。大醫院通常有3D列印病人身體模型的設施,供外科醫生現場使用,然而這些組織和器官只能用硬塑料或橡膠建模。此前,費恩伯格實驗室發明了新的3D生物列印技術,以滿足人們對3D列印軟性聚合物的需求。這種軟性聚合物缺乏剛度,無法像普通3D列印物一樣支撐起來。因此,這種叫FRESH 3D的列印技術使用針頭將生物墨水注入水凝膠中,讓水凝膠在列印時起到支撐作用。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來源:新浪科技距離科學家能夠將皮膚或骨髓轉化為人類嬰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大眾科學雜誌《發現》(Discover Magazine)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利用幹細胞製造人類精子的可能性。
  •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08年08月23日 1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23日電 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1日宣布,研究小組成功用一名10歲女孩脫下的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時至今日,幹細胞生殖科學又到了什麼樣的研究階段?  2007年,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他們利用從人類骨髓中提取的幹細胞培育出了「類精子細胞」。然而,短短兩年後,這項研究由於被控抄襲而被撤回。13年過去了,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精子依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
  • 【科技前瞻】Nature子刊:幹細胞重編程技術成功利用皮膚細胞生成骨骼肌組織
    近日,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此前利用肌肉組織培育出功能性骨骼肌組織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成功利用幹細胞重編程技術實現了非肌肉組織向功能性骨骼肌組織的轉化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黃堃、駐華盛頓記者任海軍報導:中國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
  • 美科學家用羊水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圖)
    阿塔拉1月5日在實驗室中  美國科學家7日宣布,他們在不損害胚胎的情況下從女性子宮的羊水中提取出幹細胞,並用這些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該成果不僅避免了關於胚胎幹細胞的倫理爭論,而且為今後的醫學治療開闢了新途徑。
  •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原標題: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當幹細胞「遭遇」3D列印 南京醫科大學用支架上的骨髓血生成人造軟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田天)從兔身上取出骨髓血,放在3D列印出的支架上,在體外經過4周的培養,再接種至裸鼠皮下培養,最終可以長出所需要的軟骨組織,而支架將在體內經過2年時間被緩慢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