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院士患癌20年,至今無復發!他的3個「堅持」人人都能學

2020-09-27 39健康網

24歲,他研製出我國首臺電動激振器。

56歲,他開發了我國首臺超聲電機。

75歲,他研製的超聲電機首次在中國航天領域成功應用,讓「嫦娥三號」輕裝上陣。

他就是趙淳生,我國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也許你很難想像,82歲高齡的趙院士,在20年前被查出患有癌症,經過2次開刀6次化療,如今的他依然精神抖擻,健步向前,奮戰在科研的戰線。

圖源:江蘇衛視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很多人都好奇他是怎麼熬過來的,今天小九就帶你走進趙教授的抗癌路程。

「命和超聲電機,我兩個都要!」

2000年,在趙淳生準備大展拳腳研究與發展行波超聲電機時,卻被診斷出了肺癌。醫生建議開刀,他很果斷說:「開刀就開刀,馬上就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肺癌術後4個月,趙教授又被查出胃癌。短短幾個月,他便進行了2次手術,6次化療,直接瘦了26斤

而手術都還沒拆線,趙淳生就在病床上繼續搞研究,家人又急又擔心,問他到底是要超聲電機還是要命,趙淳生答:「我兩個都要!」

圖源:江蘇衛視

最終,憑藉超人的毅力,趙教授不僅擊敗了病魔,還成功研製出60多種超聲電機。

結局是美好的,但過程自然也是非常艱辛,在這期間,趙淳生也經歷了很多癌症患者都會經歷的痛苦,但好在他還是挺過來了。

他是這樣「熬」過來的

得了2種癌症,趙教授不僅挺過了5年生存期,還越活越精神。面對記者的採訪,趙教授透露了他的幾個「堅持」。

  • 堅持吃好飯

化療期間,因為藥物刺激導致神經系統對味覺和嗅覺的調節功能失調影響,趙教授的食慾非常差,但他還是堅持進食,吃不下也硬吃,吞都要吞下去。一般人化療後的白細胞指標都需要靠藥物提上去,趙院士硬是靠吃飯提上去了。恢復健康到現在,沒有復發也沒有疼痛。

癌症本身會消耗人體的大量營養物質,再加上手術、放化療等對組織器官的損害,很容易加重癌症患者本身已有的營養障礙,出現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是癌症患者病情變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癌症患者必須保證足夠的營養,才能使免疫功能及抗癌能力增強,提高生活質量,提升治療效果。

建議癌症患者保持每天攝入適量的穀類食物、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在胃腸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注意粗細搭配,適當多吃魚、禽肉、蛋類,減少紅肉攝入。

  • 堅持做鍛鍊

趙院士的癌症得到康復,且一直沒復發,和他一直堅持鍛鍊也有很大的關係。從2000年開始,他就一直堅持每天早上打半小時羽毛球,晚上散步半小時,平時去公司學校,儘量都是選擇自行車,基本不坐車。

運動對防癌、抗癌都可起到重要作用,這一點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有5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而最有效的抗癌武器之一就是運動。

運動對多種癌症都有明顯的抗癌效果,據《英國醫學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擁有健康生活習慣的人,包括每天鍛鍊30分鐘以上,結腸癌的患病風險可明顯下降。而《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也曾發布一項研究,無論男女,積極參加中度和劇烈活動,可有效降低肺癌發病率,尤其是那些身體質量指數較低或中等水平的人。

所以,不管是健康的人還是癌症患者都要多動動,不要總是坐著。

  • 堅持「三樂」

年輕的時候,趙院士在科研上可以說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即便是得癌還是帶病工作,典型的「工作狂」。現在工作沒有那麼緊張,有時間他會上網了解下新鮮事,放鬆放鬆。一直以來,他的心態都是比較積極的,患癌後也很快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他說「三樂原則」——工作為樂、助人為樂、堅持原則為樂,在他抗癌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管是防癌抗癌,一個好的心態都是很重要的。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員發現,勤奮和雄心勃勃的人比感情用事和散漫的人多活達4年;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連續9年的研究發現,一個樂於助人且和別人和睦相處的人,其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尤其是男性更為明顯。

而在對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析中也發現,對疾病不過分憂慮,善於精神調理的人,癌症治療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從趙院士的抗癌方法來看,其實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癌症並不是不可治,科學抗癌,癌症也可以是一種「慢性病」,不要輕易放棄。

人的一生大概有20次患有癌症的機會,所以我們不要談到癌症,就覺得沒救、等死。癌症是可防可控的,我們要正確認識癌症。沒得癌的時候做好預防,如規律飲食,堅持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戒菸限酒等。得癌的時候,積極配合治療,保持健康的心態,爭取早日康復。

趙院士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參考資料:

[1]《56歲才開始研究,兩度患癌,如今他的發明登上「嫦娥四號」!》.江蘇廣電融媒中心.2019-05-01

[2]《18年前查出癌,2次開刀6次化療,如今80歲老院士因它受益》. 慢病管理.2019-09-24

[3]《七成癌症患者需要康復指導!腫瘤大咖共談科學抗癌》.健康時報.2019-09-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患癌20年,八旬院士至今無復發,醫生:他的秘訣值得學習和借鑑
    患癌20年,82歲的中科院院士趙淳生不僅精神抖擻,而且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其實早在2000年,趙淳生就被診斷患上了肺癌,經過了手術,切除了整個右肺,術後2個月,又被查出胃癌,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而20年後,他的癌症並未復發。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 82歲中科院院士兩次患癌,卻靠這三個秘訣,讓腫瘤20年不復發
    趙淳生院士坦言他戰勝兩次病魔的絕招就是樂觀和堅強。面對他的堅強,奇蹟發生了,病魔退卻了。如今18年過去了,81歲的趙淳生院士臉色紅潤,步履穩健,聲音洪亮,我們完全想不到他曾經得過兩次癌症。目前趙淳生院士還經營著一家公司,助力國家科學事業的發展,期間遇到無數困難,但他都保持以工作為樂的初心。助人為樂:趙淳生院士還喜歡幫助人,盡他所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不管是他的學生還是團隊成員,不管是什麼困難,只要趙淳生院士了解到,就會盡力幫助他們。
  • 患癌14年的腫瘤院長,一直未復發,抗癌心得是什麼?告訴你答案
    患癌14年的腫瘤科院長徐克成今年已經八十幾歲的高齡了,他曾在零幾年的時候體檢的時候,被查出肝癌,當時的醫療水平還沒有現在那麼發達,在治療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是在患癌之後,他就一直在反覆研究最佳的治療方案,想讓自己以及很多和他同樣受癌症困擾的人活下去,值得慶幸的是,經過14年的抗癌防癌,徐院士的癌症就一直沒有復發過。那麼他的抗癌心得是什麼呢?徐院士表示他的抗癌心得就用四句話就可以概括,接下來我們就來為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
  • 大爺患癌10年,至今未復發,他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經驗」,收藏
    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是一組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多種疾病的統稱,是由身體細胞主動增殖的反常新生物,這種新生物由一群不隨生理需要而自在開展的癌細胞所組成,癌細胞並無正常細胞的功用,一是不受操控的成長繁衍,二是侵略附近正常安排並轉移到遠處的安排器官。因為它的快速而無規則的成長,不光耗費人體的很多營養,並且破壞了正常器官的安排結構和功用。
  • 八旬院士49歲學英語 突擊3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原標題:八旬院士北大憶往昔:49歲學英語,突擊三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工作。」「珍惜大好時光,靜心學習研究。」「不負青春,立志成才。」「我幹行政工作不想業務,做業務不想校長的煩心事兒,幹什麼都專心致志,把它幹好。」  趙鵬大鼓勵北大學生在專注的同時,還要「做平凡人,做出彩事」。他認為,北大學生應該追求「完美為本」,做什麼事情都要追求完美,追求極致,努力做到最好。
  • 患癌多年,治癒後沒有再復發,他的4個堅持,或許大家可以借鑑
    陶先生曾患有胰腺癌,比較幸運的是他發現時是早期,因此術後出院後他擔心癌症再次復發,請教了多名醫生和病友,總結出四個堅持,他真的做到了術後再也沒有復發,活得很健康。他的四個堅持,或許對大家也有幫助,不妨借鑑參考一下。
  • 楊振寧的傳奇人生:82歲迎娶24歲嬌妻,和前妻的3個兒女都成棟梁
    幾乎整整一個世紀的人生,他以中國學子的身份揚名海外,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積極推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晚年正式重新加入中國國籍。這位已然是耄耋之年的著名物理學家堪稱傳奇的一生有兩段十分有爭議性的經歷,加入美籍、重新入中國籍,兩段婚姻、以82歲高齡迎娶24歲嬌妻,與前妻育有三個兒女的他,現在又是怎麼樣呢?
  • 個高的男性或易患癌!歐洲《腫瘤學年鑑》:每高10cm,風險升高8%
    此外,健康的高個男性比健康的矮個男性患特定癌症的風險更高。身高是如何與患癌風險產生關係的?一種理論認為,高個子的人可能胰島素生長因子水平較高,這和激素的增長以及癌症有關。另一種理論是,身材較高的人由於器官都比較大,所以整體細胞比較多,這就造成了其中一些細胞的變異機率較高。
  • 5歲患癌男孩需儘快切除頭部腫瘤 在室內能完成的願望均已實現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2019年5月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經歷了骨髓移植、化療、放療、腫瘤切除等一系列難熬的手術及治療,2020年11月惡性腫瘤復發……1月4日,閃電新聞對5歲患癌四川男孩小牟熠的故事進行報導後(《拍一張全家福、看一次大海……5歲孩童惡性腫瘤復發 50個願望我們幫他一起實現
  • 他60歲任鐵道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鐵路大提速決策者,今年82歲
    曾任鐵道部哈爾濱鐵路局局長、黨委副書記,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第十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59歲任正部級,60歲任鐵道部部長,今年82歲。作為中國電力機車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中國鐵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動者和決策者之一的傅志寰,有哪些傳奇經歷?
  • "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82例患癌吸氫報告2018年8月6日,廣東省徐克成關愛健康工作室舉辦了一場名為《氫分子醫學和健康》的講座。人頭攢動的講座上,廣州60歲的退休教師全孝蓮分享了自己患癌後吸氫取得的成果。全孝蓮是卵巢癌III期、復發伴多發性轉移患者,患癌5年,經歷過5次化療,但腫瘤標記物一直沒下降,還患上了帶狀皰疹。
  • 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82例患癌吸氫報告  2018年8月6日,廣東省徐克成關愛健康工作室舉辦了一場名為《氫分子醫學和健康》的講座。人頭攢動的講座上,廣州60歲的退休教師全孝蓮分享了自己患癌後吸氫取得的成果。  全孝蓮是卵巢癌III期、復發伴多發性轉移患者,患癌5年,經歷過5次化療,但腫瘤標記物一直沒下降,還患上了帶狀皰疹。
  • 賈伯斯不喜歡吃肉,堅持吃素食,怎麼還會患癌?看看專家的說法吧
    雖然在癌症後期,他聽從醫生建議開始選擇性地吃一些動物蛋白,但最終也未能擊敗病魔,還是於2011年去世。 與他同為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正好與賈伯斯相反,他喜歡吃漢堡和披薩,雖然身體發福,可至今仍健在。
  • 吸氫氣竟能控癌?專家告訴你只靠氫氣真的不靠譜
    82例患癌吸氫報告2018年8月6日,廣東省徐克成關愛健康工作室舉辦了一場名為《氫分子醫學和健康》的講座。人頭攢動的講座上,廣州60歲的退休教師全孝蓮分享了自己患癌後吸氫取得的成果。全孝蓮是卵巢癌III期、復發伴多發性轉移患者,患癌5年,經歷過5次化療,但腫瘤標記物一直沒下降,還患上了帶狀皰疹。
  • 人物| 82歲成「國民女神」,「學魚」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
    張彌曼。82歲的張彌曼露出一絲純真頑皮的微笑。  1960年,留蘇歸來的張彌曼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她接手的第一項研究,是來自浙江的魚化石。如果說之前是要努力學好「組織交予的任務」,直到這時,她才開始真正對這些古生物產生了「戀愛」的感覺:「那些魚化石拿來一看,就和現在的魚差不多,但仔細一看,又都不一樣,它們究竟和哪一類的魚有關係?誰也不知道。」
  • 「82歲,我完成了3次海洋深潛」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82歲的汪品先重新追趕逝去的時間,潛入海底從第一次聽說深潛,到三下深海,幾十年來,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學的研究。
  • 罕見的「帽子戲法」:南理工82歲教授三獲國家級科技一等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82歲教授王澤山在足球比賽中,「帽子戲法」通常是一名球員單場比賽內攻入三球的別稱。在科技界的最高「賽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82歲教授王澤山,便罕見地上演了「帽子戲法」。2017年1月9日,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
  • 中科院院士開會途中離奇失蹤,國家找了他28年,至今仍杳無音訊
    彭加木對開創邊疆科研事業付出了諸般努力,但由於羅布泊地區地形複雜多變,加之當初搜索較為落後,彭教授再無下落。實際上我國失蹤的教授不止彭教授一位,今天要說的這位不僅是著名教授,還是中科院院士,並且他失蹤的地區也並非難以捉摸的無人區,而是車水馬龍的南京市!失蹤的院士是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四川82歲老教授,當選中美"雙院士",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崛起!
    有時候忙起來,甚至晚上10點多才能回家,他笑言最大的願望就是好好睡個懶覺。張興棟每天在辦公室、實驗室的時間超過10小時,他說,心裡憋著一股勁,要讓中國生物材料學科打個翻身仗。中學時期,張興棟喜歡哲學,大學攻讀固體物理專業,45歲才轉而研究生物醫學材料。
  • 84歲鍾院士曾患心肌梗死,治癒後多年未復發,是如何調理的?
    提到鍾南山院士,大家可能都比較了解,我們對鍾南山院士84歲的高齡,仍然保持著一個比較健康的身體都很敬佩和羨慕。不過其實大家知道嗎?鍾院士在04年的時候因為身體過度勞累導致心梗發作,心臟部位還放了一個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