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他研製出我國首臺電動激振器。
56歲,他開發了我國首臺超聲電機。
75歲,他研製的超聲電機首次在中國航天領域成功應用,讓「嫦娥三號」輕裝上陣。
他就是趙淳生,我國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也許你很難想像,82歲高齡的趙院士,在20年前被查出患有癌症,經過2次開刀6次化療,如今的他依然精神抖擻,健步向前,奮戰在科研的戰線。
圖源:江蘇衛視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很多人都好奇他是怎麼熬過來的,今天小九就帶你走進趙教授的抗癌路程。
2000年,在趙淳生準備大展拳腳研究與發展行波超聲電機時,卻被診斷出了肺癌。醫生建議開刀,他很果斷說:「開刀就開刀,馬上就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肺癌術後4個月,趙教授又被查出胃癌。短短幾個月,他便進行了2次手術,6次化療,直接瘦了26斤。
而手術都還沒拆線,趙淳生就在病床上繼續搞研究,家人又急又擔心,問他到底是要超聲電機還是要命,趙淳生答:「我兩個都要!」
圖源:江蘇衛視
最終,憑藉超人的毅力,趙教授不僅擊敗了病魔,還成功研製出60多種超聲電機。
結局是美好的,但過程自然也是非常艱辛,在這期間,趙淳生也經歷了很多癌症患者都會經歷的痛苦,但好在他還是挺過來了。
得了2種癌症,趙教授不僅挺過了5年生存期,還越活越精神。面對記者的採訪,趙教授透露了他的幾個「堅持」。
化療期間,因為藥物刺激導致神經系統對味覺和嗅覺的調節功能失調影響,趙教授的食慾非常差,但他還是堅持進食,吃不下也硬吃,吞都要吞下去。一般人化療後的白細胞指標都需要靠藥物提上去,趙院士硬是靠吃飯提上去了。恢復健康到現在,沒有復發也沒有疼痛。
癌症本身會消耗人體的大量營養物質,再加上手術、放化療等對組織器官的損害,很容易加重癌症患者本身已有的營養障礙,出現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是癌症患者病情變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癌症患者必須保證足夠的營養,才能使免疫功能及抗癌能力增強,提高生活質量,提升治療效果。
建議癌症患者保持每天攝入適量的穀類食物、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在胃腸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注意粗細搭配,適當多吃魚、禽肉、蛋類,減少紅肉攝入。
趙院士的癌症得到康復,且一直沒復發,和他一直堅持鍛鍊也有很大的關係。從2000年開始,他就一直堅持每天早上打半小時羽毛球,晚上散步半小時,平時去公司學校,儘量都是選擇自行車,基本不坐車。
運動對防癌、抗癌都可起到重要作用,這一點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有5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而最有效的抗癌武器之一就是運動。
運動對多種癌症都有明顯的抗癌效果,據《英國醫學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擁有健康生活習慣的人,包括每天鍛鍊30分鐘以上,結腸癌的患病風險可明顯下降。而《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也曾發布一項研究,無論男女,積極參加中度和劇烈活動,可有效降低肺癌發病率,尤其是那些身體質量指數較低或中等水平的人。
所以,不管是健康的人還是癌症患者都要多動動,不要總是坐著。
年輕的時候,趙院士在科研上可以說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即便是得癌還是帶病工作,典型的「工作狂」。現在工作沒有那麼緊張,有時間他會上網了解下新鮮事,放鬆放鬆。一直以來,他的心態都是比較積極的,患癌後也很快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他說「三樂原則」——工作為樂、助人為樂、堅持原則為樂,在他抗癌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管是防癌抗癌,一個好的心態都是很重要的。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員發現,勤奮和雄心勃勃的人比感情用事和散漫的人多活達4年;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連續9年的研究發現,一個樂於助人且和別人和睦相處的人,其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尤其是男性更為明顯。
而在對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析中也發現,對疾病不過分憂慮,善於精神調理的人,癌症治療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從趙院士的抗癌方法來看,其實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癌症並不是不可治,科學抗癌,癌症也可以是一種「慢性病」,不要輕易放棄。
人的一生大概有20次患有癌症的機會,所以我們不要談到癌症,就覺得沒救、等死。癌症是可防可控的,我們要正確認識癌症。沒得癌的時候做好預防,如規律飲食,堅持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戒菸限酒等。得癌的時候,積極配合治療,保持健康的心態,爭取早日康復。
趙院士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參考資料:
[1]《56歲才開始研究,兩度患癌,如今他的發明登上「嫦娥四號」!》.江蘇廣電融媒中心.2019-05-01
[2]《18年前查出癌,2次開刀6次化療,如今80歲老院士因它受益》. 慢病管理.2019-09-24
[3]《七成癌症患者需要康復指導!腫瘤大咖共談科學抗癌》.健康時報.2019-09-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