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中科院院士兩次患癌,卻靠這三個秘訣,讓腫瘤20年不復發

2020-10-28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鍛鍊身體是要堅持的,不管你的年齡大小,只要每天都在鍛鍊,定會受益。」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淳生雖過耄耋之年,但依然步履穩健,目聰目明,他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同時他還有另一個身份:癌症倖存者。

圖:趙淳生院士

因為身體超負荷工作,他接連查出肺癌、胃癌

趙淳生院士是中國超聲電機的奠基人,獲獎無數,在67歲的年紀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淳生院士忘我地拼命工作,而且成果多多,常被人稱為「超人」。但是,正當他在超聲電機領域大展身手的時候,在2000年11月,他的身體出現了「紅燈」。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身體免疫力快速下降,加上妻子和女兒均在國外生活,他的生活質量也下降了,在單位組織的體檢中,他被查出患了肺癌。

趙淳生院士對於檢查結果表現得很冷靜,也沒有將病情告訴別人,要求醫生做好治療方案。趙淳生院士躺在手術臺上,右肺一葉被切除了,接下來還要進行痛苦的化療。趙淳生院士一次又一次咬牙堅持,他是醫生眼中最聽話的患者,也是病友眼中的硬漢。

然而,禍不單行,在肺癌手術3個月後,在複查時又發現胃外有一個鴨蛋大小的腫瘤,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醫生要求立即切除。於是,第二次手術將他三分之二的胃切除了。兩次手術後,趙淳生院士的體重減了26斤,身體虛弱到幾乎崩潰。

肺癌和胃癌輪番轟炸,經過2次手術,6次化療,一般人早就被打垮了,但是趙淳生院士挺了過來。

趙淳生院士坦言他戰勝兩次病魔的絕招就是樂觀和堅強。面對他的堅強,奇蹟發生了,病魔退卻了。如今18年過去了,81歲的趙淳生院士臉色紅潤,步履穩健,聲音洪亮,我們完全想不到他曾經得過兩次癌症。

奇蹟的發生,源於他的三個好習慣

趙淳生院士在接連遇到兩次癌症的打擊後,最終戰勝了病魔,讓很多癌症患者都看到了希望,同時也更希望知道趙淳生院士究竟有哪些好習慣幫助他戰勝癌症。

好習慣一:每頓都吃好

人在生病時很容易沒有胃口,什麼也吃不下,尤其是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化療藥物對神經造成刺激,導致嗅覺和味覺都變弱,很難對食物提起興趣。但是趙淳生院士知道生病時食物對人體有多重要,即使沒有胃口,他也依然堅持吃飯,硬是吃進去。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也是幫助趙淳生院士戰勝病魔的重要因素。

好習慣二:堅持三樂(工作為樂、助人為樂、有原則)

工作為樂:每天趙淳生院士都以積極興奮的狀態開始一天的工作,工作使他充實,遇到困難自然就不會膽怯害怕。目前趙淳生院士還經營著一家公司,助力國家科學事業的發展,期間遇到無數困難,但他都保持以工作為樂的初心。

助人為樂:趙淳生院士還喜歡幫助人,盡他所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不管是他的學生還是團隊成員,不管是什麼困難,只要趙淳生院士了解到,就會盡力幫助他們。

堅持原則為樂:趙淳生院士一直大力支持國家的人才培養項目和創新科研項目,但是對學術不端等問題是堅決批判的。他從事科研工作很多年也會遇到一些違背事實的情況,這時他會堅持原則。

好習慣三:堅持鍛鍊

趙淳生院士非常注意鍛鍊身體,堅持每天早上和妻子打30分鐘羽毛球,晚上散步30分鐘。除此之外,每天去上班都儘量選擇騎自行車出行。趙淳生院士認為鍛鍊身體需要長期堅持,不管年齡大小,如果能每天堅持鍛鍊,一定會受益。

癌症跟很多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希望的抗癌經歷能夠幫助更多的癌症患者戰勝病魔。

參考資料:

[1]《七成癌症患者需要康復指導!腫瘤大咖共談科學抗癌》.健康時報.2019-09-21

[2]陳江昊,陳銀銀,戴忠民,吳蕊,張馨元.人生貴在堅持--訪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淳生教授[J].初中生世界(八年級),2014:5-7.

[3]《18年前查出癌,2次開刀6次化療,如今80歲老院士因它受益》. 慢病管理.2019-09-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患癌20年,八旬院士至今無復發,醫生:他的秘訣值得學習和借鑑
    患癌20年,82歲的中科院院士趙淳生不僅精神抖擻,而且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其實早在2000年,趙淳生就被診斷患上了肺癌,經過了手術,切除了整個右肺,術後2個月,又被查出胃癌,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而20年後,他的癌症並未復發。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 82歲院士患癌20年,至今無復發!他的3個「堅持」人人都能學
    24歲,他研製出我國首臺電動激振器。56歲,他開發了我國首臺超聲電機。75歲,他研製的超聲電機首次在中國航天領域成功應用,讓「嫦娥三號」輕裝上陣。他就是趙淳生,我國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患癌14年的腫瘤院長,一直未復發,抗癌心得是什麼?告訴你答案
    患癌14年的腫瘤科院長徐克成今年已經八十幾歲的高齡了,他曾在零幾年的時候體檢的時候,被查出肝癌,當時的醫療水平還沒有現在那麼發達,在治療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是在患癌之後,他就一直在反覆研究最佳的治療方案,想讓自己以及很多和他同樣受癌症困擾的人活下去,值得慶幸的是,經過14年的抗癌防癌,徐院士的癌症就一直沒有復發過。那麼他的抗癌心得是什麼呢?徐院士表示他的抗癌心得就用四句話就可以概括,接下來我們就來為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
  • 腫瘤醫院院長:患癌十多年我是如何活下來的?|徐克成
    今年80歲的徐克成,精神矍鑠。2001年,他以61歲高齡創辦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暨南大學附屬醫院,隸屬於廣東省衛計委直管),設立「不收紅包、不收回扣、不接受吃請」廉醫規矩。2006年,66歲時,身為腫瘤醫院院長的他,體檢時卻發現自己患上肝癌。後來他反思、研究治療方案, 摒棄傳統落後的治療方式。如今14年過去了,癌症都沒有復發。
  • 5歲患癌男孩需儘快切除頭部腫瘤 在室內能完成的願望均已實現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2019年5月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經歷了骨髓移植、化療、放療、腫瘤切除等一系列難熬的手術及治療,2020年11月惡性腫瘤復發……1月4日,閃電新聞對5歲患癌四川男孩小牟熠的故事進行報導後(《拍一張全家福、看一次大海……5歲孩童惡性腫瘤復發 50個願望我們幫他一起實現
  • 專家告訴你只靠氫氣真的不靠譜
    封面上寫著「腫瘤康復顛覆性探索」「天然之氣,居家康復,生理之氣,無藥為醫」等字樣。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書的正文前面,有肝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內科血液學專家、工程院院士王振義,「肝膽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吳孟超,呼吸病專家、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四位大家分別作的評述。在全球範圍內,關於氫氣治病的研究始於1970年代的日本。
  • 癌症患者,腫瘤切除後又復發,是怎麼回事?怎麼做能預防復發?
    談癌色變,不管社會如何變遷,只要沒有找到徹底根治癌症的方法,就會讓人無法放下心來,還是會產生恐懼感,害怕問題找上自己。癌症,是個比較複雜的疾病,惡化程度也比較快,一旦癌細胞進入體內,不能早點發現,也就會讓癌細胞瘋狂增殖和長大,還有可能會發生轉移、擴散。
  • 60年肝病經驗,90歲院士經驗總結:3個健康秘訣,希望對你有幫助
    3、肝區疼痛肝臟內部本身不含有痛感神經,但是在肝臟的周圍,有大量的臟器和包膜,若是肝臟內部出現腫瘤,其就會侵犯到肝臟周圍的臟器,從而引起痛感。而這種症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肝病已經十分嚴重,因此,出現這種症狀,就要引起警惕了,切莫忽視。
  • 膠質瘤20年後復發,醫生妙手一刀切除三個病灶
    膠質瘤是一種常見的腦部惡性腫瘤,即便是低級別膠質瘤,半數患者的生存期只有8到10年。不過南京鼓樓醫院近期迎來一名特殊的患者,她以前做的膠質瘤手術,不僅在20多年後才復發,而且最近通過醫生的妙手,一次手術解決了三個病灶。   劉金雲今年50多歲,在1996年的時候,她因為腦部長了膠質瘤,在鼓樓醫院進行了手術。
  • 個高的男性或易患癌!歐洲《腫瘤學年鑑》:每高10cm,風險升高8%
    受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 程書鈞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 支修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天津市腫瘤醫院腦系腫瘤科主任 李文良男性更易患癌,或因長得高歐洲腫瘤學會和日本腫瘤學會期刊《腫瘤學年鑑》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依據兩大隊列超過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 警惕腫瘤復發轉移丨學會這3招,讓癌細胞無路可逃!
    癌細胞極其狡猾,它生長速度快、容易脫落,並會隨血液或者淋巴循環向其他部位生長,所以,腫瘤患者很容易發生復發轉移。肺癌的復發轉移是多數患者和家屬心中的頭等大事,仿佛一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的炸彈,冷不丁地就爆了......而「爆炸」帶來的二次傷害,威力是比初次發病來得更大的。
  • 腫瘤標誌物異常,即患癌?
    療效和復發監測① 血清AFP測定有助於監測肝癌患者對治療的反應。肝癌手術後,血清AFP濃度下降到參考區間內,表示手術有效;若血清AFP僅有部分下降,表示手術不徹底或已有轉移病灶。② 血清AFP可用於肝癌手術切除後或肝癌患者肝臟移植後的隨訪和復發監測,手術後2年內,宜每3個月檢測一次,3~5年內每6個月檢測一次。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楊欣榮主任醫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劉石平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孫雲帆主治醫師、吳靚博士、鍾裕博士、周愷乾博士、侯勇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三歲半確診惡性腫瘤,5歲孩子想實現50個願望,還來得及嗎?
    因為他有一個與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童年。 一、三歲半確診神經母細胞瘤 5歲的牟熠,有著一雙清澈、愛笑的眼睛,與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他也喜歡圍繞在父母身邊,安靜地玩著奧特曼,再吃上一顆甜甜的糖果,笑臉盈盈地叫著「爸爸」「媽媽」。
  • 四川82歲老教授,當選中美"雙院士",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崛起!
    196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本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等。
  • 中科院2017年院士增選三個新特點
    11月28日,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中科院學術會堂參觀院史展覽。新華社發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增選過程和環節等嚴格按照《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進行。  中國科學院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與之前的院士增選相比,2017年增選有三個新特點。
  • "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封面上寫著「腫瘤康復顛覆性探索」「天然之氣,居家康復,生理之氣,無藥為醫」等字樣。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書的正文前面,有肝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內科血液學專家、工程院院士王振義,「肝膽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吳孟超,呼吸病專家、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四位大家分別作的評述。在全球範圍內,關於氫氣治病的研究始於1970年代的日本。
  • 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封面上寫著「腫瘤康復顛覆性探索」「天然之氣,居家康復,生理之氣,無藥為醫」等字樣。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書的正文前面,有肝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內科血液學專家、工程院院士王振義,「肝膽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吳孟超,呼吸病專家、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四位大家分別作的評述。  在全球範圍內,關於氫氣治病的研究始於1970年代的日本。
  •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有新發現,新納米粒子可減少內源性氧消耗,或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2008年,從小把小編帶大的爺爺因肝癌去世。去年,小編年僅25歲的表弟,因癌症去世。現在的社會環境,患癌的機率也大幅度提高了,除去家族遺傳的基因外,不健康的飲食、不規律的生活等等。都有致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