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行】探訪上海青草沙水庫:預警機制可預防突發性水汙染事故

2020-12-04 界面新聞

2018年5月14日,界面新聞從上海市青草沙水庫獲悉,目前青草沙水庫水質預警設施包括水質預警監測平臺和水質預警基地,兩者的聯合運行可對青草沙水庫的水質保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同步跟蹤與調度指導,預防預控水體富營養等突發性水汙染事故。

水質性缺水讓上海市數次尋找新的城市供水水源地。上海百年尋水之路始於1870年代,1911年,以蘇州河為水源建造的閘北水廠,由於汙染加重,1928年在閘殷路建造新廠,改以黃浦江為水源。上海1875年開始建設的自來水廠,在近百年歷史中,大多從黃浦江中、下遊江段取水。隨著城市人口增長,經濟不斷發展,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排放,黃浦江中、下遊水質逐漸受到汙染,必須開闢新的水源地。

1985年2月,黃浦江上遊引水工程一期工程開工;1994年7月,該工程二期工程開工。二期工程完成後,上海除閔行、吳淞、閘北3家水廠外,其餘市區水廠的原水全部由黃浦江上遊集中引水供給。

1990年,長江引水的一、二期工程開始建設。長江水量充沛、水質良好,經勘查調查確定為上海市第二水源,從而結束了上海以黃浦江為單一水源的歷史。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建設,是上海開闢新水源地的一大創舉。

青草沙水庫位於長興島西北方衝積沙洲青草沙上,總面積66.26平方公裡,設計庫容5.27億立方米,供水規模達731萬立方米/日,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江心水源水庫。水庫蓄滿水時,可在不取水的情況下保障全上海連續68天的原水供應。

青草沙水庫水質符合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供水範圍已覆蓋長寧、徐匯、黃浦、虹口、楊浦、浦東新區等6個行政區的全部地區,以及普陀、靜安、閔行、青浦等4個行政區的部分地區,受益人口約1300萬。青草沙系統北通過凌橋支線與長江陳行系統相連,南通過嚴橋支線與黃浦江系統相接,於2011年6月8日正式通水,有力地解決了上海城市供水總量、飲用水水質和供應安全等3大難題,從根本上改變了上海城市原水的供應格局。

由此,上海原水供應由以黃浦江為主變成以長江為主。

由於地處河口江心,青草沙水庫易受鹹潮影響。鹹潮入侵,也叫海水倒灌,是一種海洋災害。鹹潮通常發生在河口地區,也就是河流和海洋的交匯處,河口鹽度平均值處於海水和河水鹽度之間。當河口水處的海水水位比河流水位高時,海水就會向河流倒灌,鹹潮將沿著河流從河口不斷向上遊擴展,這種現象叫鹹潮上溯。

據介紹,青草沙水域鹹潮一般出現在長江枯水季節。2014年,長江口遭遇史上最長鹹潮期,這也是青草沙水庫建成以來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受此影響,上海長江水源地陳行水庫、青草沙水庫取水口關閉數日。同時,青草沙水庫加大了供應範圍,以減少鹹潮對市民用水帶來的影響。

長江水體富營養化也曾引發人們對青草沙水庫的擔憂。2012-2013年,部分上海市政協委員提出,由於長江氮、磷含量依然偏高,建議水務部門加強青草沙水源保護區的生態建設,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庫富營養化,避免產生藍藻。

對此,上海市水務局曾答覆,已採取四方面措施防止青草沙水庫富營養化,包括開展溼地修復通過溼地中的植物、微生物阻截泥沙、吸收氮磷、吸收重金屬、降解持久性汙染物;建設生態混凝土護坡,修復庫區生態環境,實現水土保護、生態修復、水質淨化;在青草沙墾區、中央沙內新建兩個生態綜合觀測站,通過全面調查魚鳥等生態資源,分析水庫建設、運行管理中生態資源演變趨勢,客觀反映水庫和周邊生態環境狀況;建成超過10萬平方米的實證基地,開展水源的預處理、富營養化預控和生物治理等方面的實驗研究,摸清水庫的富營養化機理,探索富營養化的控制措施。

2018年5月14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上海,界面新聞記者跟隨媒體採訪團實地探訪了青草沙水庫。

青草沙水庫面臨著流域汙染、固定源汙染和移動源汙染等三大突發風險。在建設之初,青草沙水庫就建立了水源地水質監測監控體系,形成了「在線監測、日常監管和應急監測」三道防線。

據介紹,青草沙水庫水質預警設施包括水質預警監測平臺和水質預警基地。水質預警監測平臺由5個固定式水質自動監測站、3個浮標式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氯化物在線監測系統、水情測報系統、水質監測船、水質分析實驗室等組成,具備pH、水溫、電導率、濁度、溶解氧、含氯度、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葉綠素a、藍綠藻等參數的實時監測能力和常規地表水監測項目、常規生物指標、常規理化指標以及部分微量汙染物的分析能力。

青草沙水庫的水質預警基地則主要由水庫底泥富營養化預警、水庫藻類水華預警、水庫水生態系統健康預警、長江來水的生物預警和水庫水質變化應急處置方案模擬等5類功能區組成。

青草沙水庫預警監測平臺和預警基地的聯合運行,可對水庫的水質保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同步跟蹤與調度指導,預防預控水體富營養等突然性水汙染事故。根據公開報導,青草沙水庫已多次成功應對鹹潮和油汙染事件。

長江沿江經濟的發展,確給長江水質帶來壓力。隨著《長江中下遊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的實施以及流域協同治汙力度的不斷加強,上海長江水源水質近年來得到了保障。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據新華社報導,今年年底前,我國將完成長江經濟帶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整治,並通過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減少入江汙染物排放。

生態環境部對媒體表示,我國將紮實推進長江保護修復,加快推進沿江生態岸線改造,因地制宜建設濱水綠帶,在重點排汙口下遊、河流入湖等區域建設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提高流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實施洱海、洞庭湖、鄱陽湖等重點河湖溼地保護修復。同時,生態環境部將在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推進節水優先,完善水量調控,開展閘壩聯合調度,保障生態用水需求;大力保護江豚等長江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上海市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十省市共飲一江水。可以預見,位於長江河口位置的青草沙水庫所面臨的流域汙染問題將得到減輕,使用上海青草沙水庫供水的1300萬上海市民則將受益於此。

相關焦點

  • 上海黃浦江水源切換長江青草沙水源過程中水庫水質問題及解決方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讀:上海黃浦江水源和長江水源為兩大不同水系,長江水源水質優於黃浦江水源,特別是青草沙水庫建成後,原水水質有了進一步改善。由於青草沙水庫的富營養化,藻類易繁殖,給水廠制水帶來一定困難。針對青草沙水庫原水水質特點,闡述了青草沙水庫切換過程及藻類繁殖季節的水質問題及解決方法。
  • 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
    突發環境事故不僅影響大氣和地表水,也可能汙染土壤和地下水。那麼,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近年來,我國地下水汙染事件頻發,給社會供水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威脅了人體健康,也給我國環境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由於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機制不健全,以致地下水汙染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置不及時,從而產生了一些不良社會影響。
  • 贛州水文突發性水汙染事件應急監測規程
    為了有效應對贛州市境內的突發性水汙染事件,控制、減少和消除水汙染事件帶來的危害,維護水環境安全,保障人民飲水和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提高水文系統應對突發性水汙染事件的處置能力,促進人水和諧,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制定本應急監測規程。
  • 如何防範應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
    那麼,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近年來,我國地下水汙染事件頻發,給社會供水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威脅了人體健康,也給我國環境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由於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機制不健全,以致地下水汙染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置不及時,從而產生了一些不良社會影響。為了預防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的發生,應儘快建立完善的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系統,健全地下水環境管理體系。
  • ...面積將達4047畝-涵養林 青草 紅豆杉 藻類 空氣品質 水杉 水庫...
    東方網3月23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日是「世界水日」,晨報記者從上海水務部門了解到,為更好地改善周邊水環境,青草沙水庫正式開建上海首個水源地涵養林。   按照計劃,到2015年,涵養林將建成634畝。而未來整個涵養林的面積將達到4047畝,青草沙周邊也將被綠樹「染綠」。
  • 上海市民是怎么喝到更乾淨的「自來水」的
    合計起來,上海的水資源(主要是過境水資源),那是相當豐富的。PS:在2017年,上海市自來水供應量約36億立方米,與水資源總量相比,還是相差了好幾個數量級的,一句話,從量上看,水是足夠多的。二、哪些水才能作為水源由於水汙染的原因,水資源量大,並不代表取水水源就多。
  • 我國水汙染事故頻發 政府該如何應對水危機
    從水危機形成來看,水危機分為自然性危機和人為性危機,自然性危機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包括洪澇災害、乾旱等,人為性水危機主要是由人的影響所引發的水危機,如水汙染、突發汙染事故等等。  近年來,水危機漸漸向我們走來,水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重點。
  • 江蘇省水汙染防治條例
    >第五節 水生態環境修復第五章 飲用水水源與地下水保護第六章 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第七章 水環境風險監測預警與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置第八章 法律責任第九章 附則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水汙染,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
  • 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防範重大生態環境...
    落實《指導意見》,各地應結合河湖長制的實施,對可能引發跨省界水汙染的高風險企業、高風險區域開展環境風險評估研判,針對高風險區域、環境敏感目標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實施汛期、極端天氣及重大活動期間加密監測、提前預警,跨省界上下遊可聯合編制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應急預案,針對上遊地區提出不同風險源、不同事件情景及可能的影響範圍、影響程度,上下遊地區共同商討,科學確定攔汙控汙處置預案,統籌上下遊水資源調配與水環境保護
  • 上海水環境治理效果顯著 COD消減率全國第一
    在今天上午的上海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十五次會議上,記者獲悉,上海對水環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08年COD消減率全國第一,年底前09年的COD「十一五」減排任務也將提前完成。    作為水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COD的減排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 2011—2015 年我國水汙染事件及原因分析
    2001—2005年突發汙染事件年均20起,2006年75起,2007年80起,2008年107起,突發性水汙染事件呈現數量增多且危害變大的趨勢,這與我國近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和工業化加速發展有關。同時,化工廠位置不合理、環境保護應急響應能力不足也加劇了水汙染事件的處理難度。水體突發性汙染事故主要來源於企業違規排汙,其次是工廠事故洩漏、人為因素和自然條件破壞。
  • 關於沱江資中段水汙染事故調查處理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辦公廳  參閱文件〔2004〕第17期)  按:今年5月2日,位於四川省境內的沱江資中段發生水汙染事故,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對此,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事故的查處工作,果斷切斷汙染源,依法嚴格處理事故責任人,並認真吸取事故教訓,採取整改措施,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杜絕類似事故發生。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精神,現將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沱江資中段水汙染事故調查處理情況的報告》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參閱。各地要重視環保事件的查處工作,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 南水北調中線水庫總氮超標 官方:進京水有保障
    據介紹,丹江口水庫的水質要優於密雲水庫水。在地表水國標中基本的29項監測指標中,江水的濁度、硬度、化學需氧量、總磷、硫酸鹽、氯化物、高錳酸鹽等指標都低於密雲水庫。其他指標與密雲水庫相當。何鳳慈表示,為保障飲水安全,沿線地方政府加快水汙染防治,已經提前實現了治汙和生態建設目標。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
    第二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地表水體以及地下水體的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三條   水汙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汙染、城鎮生活汙染,防治農業面源汙染,積極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 如何治理中國嚴重的水汙染?-虎嗅網
    自2014年水汙染危機事件大量爆發以來,儘管2015年《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後對汙染防治有一定控制,但該類事件仍屢禁不止,嚴重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更嚴重的是,在突發性嚴重事件之外,水汙染並不像霧霾之類的空氣汙染能比較直接地感知到異常,而是通過細微的、長時間的影響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 美麗中國長江行|上海這個生態村,甲魚能咬起盛半桶水的水桶
    甲魚用牙齒咬起一個盛有半桶水的水桶,通過生態養殖技術,原本賣1.4元一斤的水稻可賣到18元……5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來到位於長興島上的青草沙水庫,以及崇明區豎新鎮仙橋村,感受生態文明建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青草沙水庫。
  • 《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
    、水利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建立上下遊聯防聯控機制,是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防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的有效保障,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指導意見》聚焦機制建設「誰來做」「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明確省級政府負責統籌建立並落實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主要包括8項工作任務。一是建立協作制度。
  • 《廣東省水汙染防治條例》發布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條 水汙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汙染、城鎮生活汙染,防治農業農村汙染、船舶汙染,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
  • 兩部委:省級政府要建立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近日,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著眼解決目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各地機制建設工作實踐經驗,聚焦機制建設「誰來做」「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明確省級政府負責統籌建立並落實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包括建立協作制度、加強研判預警、科學攔汙控汙、強化信息通報、實施聯合監測、協同汙染處置、做好糾紛調處和落實基礎保障等。
  •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昆明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雲南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結合昆明市實際情況,特對2015年版《昆明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行修編,形成本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