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界面新聞從上海市青草沙水庫獲悉,目前青草沙水庫水質預警設施包括水質預警監測平臺和水質預警基地,兩者的聯合運行可對青草沙水庫的水質保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同步跟蹤與調度指導,預防預控水體富營養等突發性水汙染事故。
水質性缺水讓上海市數次尋找新的城市供水水源地。上海百年尋水之路始於1870年代,1911年,以蘇州河為水源建造的閘北水廠,由於汙染加重,1928年在閘殷路建造新廠,改以黃浦江為水源。上海1875年開始建設的自來水廠,在近百年歷史中,大多從黃浦江中、下遊江段取水。隨著城市人口增長,經濟不斷發展,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排放,黃浦江中、下遊水質逐漸受到汙染,必須開闢新的水源地。
1985年2月,黃浦江上遊引水工程一期工程開工;1994年7月,該工程二期工程開工。二期工程完成後,上海除閔行、吳淞、閘北3家水廠外,其餘市區水廠的原水全部由黃浦江上遊集中引水供給。
1990年,長江引水的一、二期工程開始建設。長江水量充沛、水質良好,經勘查調查確定為上海市第二水源,從而結束了上海以黃浦江為單一水源的歷史。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建設,是上海開闢新水源地的一大創舉。
青草沙水庫位於長興島西北方衝積沙洲青草沙上,總面積66.26平方公裡,設計庫容5.27億立方米,供水規模達731萬立方米/日,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江心水源水庫。水庫蓄滿水時,可在不取水的情況下保障全上海連續68天的原水供應。
青草沙水庫水質符合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供水範圍已覆蓋長寧、徐匯、黃浦、虹口、楊浦、浦東新區等6個行政區的全部地區,以及普陀、靜安、閔行、青浦等4個行政區的部分地區,受益人口約1300萬。青草沙系統北通過凌橋支線與長江陳行系統相連,南通過嚴橋支線與黃浦江系統相接,於2011年6月8日正式通水,有力地解決了上海城市供水總量、飲用水水質和供應安全等3大難題,從根本上改變了上海城市原水的供應格局。
由此,上海原水供應由以黃浦江為主變成以長江為主。
由於地處河口江心,青草沙水庫易受鹹潮影響。鹹潮入侵,也叫海水倒灌,是一種海洋災害。鹹潮通常發生在河口地區,也就是河流和海洋的交匯處,河口鹽度平均值處於海水和河水鹽度之間。當河口水處的海水水位比河流水位高時,海水就會向河流倒灌,鹹潮將沿著河流從河口不斷向上遊擴展,這種現象叫鹹潮上溯。
據介紹,青草沙水域鹹潮一般出現在長江枯水季節。2014年,長江口遭遇史上最長鹹潮期,這也是青草沙水庫建成以來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受此影響,上海長江水源地陳行水庫、青草沙水庫取水口關閉數日。同時,青草沙水庫加大了供應範圍,以減少鹹潮對市民用水帶來的影響。
長江水體富營養化也曾引發人們對青草沙水庫的擔憂。2012-2013年,部分上海市政協委員提出,由於長江氮、磷含量依然偏高,建議水務部門加強青草沙水源保護區的生態建設,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庫富營養化,避免產生藍藻。
對此,上海市水務局曾答覆,已採取四方面措施防止青草沙水庫富營養化,包括開展溼地修復通過溼地中的植物、微生物阻截泥沙、吸收氮磷、吸收重金屬、降解持久性汙染物;建設生態混凝土護坡,修復庫區生態環境,實現水土保護、生態修復、水質淨化;在青草沙墾區、中央沙內新建兩個生態綜合觀測站,通過全面調查魚鳥等生態資源,分析水庫建設、運行管理中生態資源演變趨勢,客觀反映水庫和周邊生態環境狀況;建成超過10萬平方米的實證基地,開展水源的預處理、富營養化預控和生物治理等方面的實驗研究,摸清水庫的富營養化機理,探索富營養化的控制措施。
2018年5月14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上海,界面新聞記者跟隨媒體採訪團實地探訪了青草沙水庫。
青草沙水庫面臨著流域汙染、固定源汙染和移動源汙染等三大突發風險。在建設之初,青草沙水庫就建立了水源地水質監測監控體系,形成了「在線監測、日常監管和應急監測」三道防線。
據介紹,青草沙水庫水質預警設施包括水質預警監測平臺和水質預警基地。水質預警監測平臺由5個固定式水質自動監測站、3個浮標式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氯化物在線監測系統、水情測報系統、水質監測船、水質分析實驗室等組成,具備pH、水溫、電導率、濁度、溶解氧、含氯度、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葉綠素a、藍綠藻等參數的實時監測能力和常規地表水監測項目、常規生物指標、常規理化指標以及部分微量汙染物的分析能力。
青草沙水庫的水質預警基地則主要由水庫底泥富營養化預警、水庫藻類水華預警、水庫水生態系統健康預警、長江來水的生物預警和水庫水質變化應急處置方案模擬等5類功能區組成。
青草沙水庫預警監測平臺和預警基地的聯合運行,可對水庫的水質保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同步跟蹤與調度指導,預防預控水體富營養等突然性水汙染事故。根據公開報導,青草沙水庫已多次成功應對鹹潮和油汙染事件。
長江沿江經濟的發展,確給長江水質帶來壓力。隨著《長江中下遊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的實施以及流域協同治汙力度的不斷加強,上海長江水源水質近年來得到了保障。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據新華社報導,今年年底前,我國將完成長江經濟帶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整治,並通過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減少入江汙染物排放。
生態環境部對媒體表示,我國將紮實推進長江保護修復,加快推進沿江生態岸線改造,因地制宜建設濱水綠帶,在重點排汙口下遊、河流入湖等區域建設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提高流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實施洱海、洞庭湖、鄱陽湖等重點河湖溼地保護修復。同時,生態環境部將在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推進節水優先,完善水量調控,開展閘壩聯合調度,保障生態用水需求;大力保護江豚等長江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上海市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十省市共飲一江水。可以預見,位於長江河口位置的青草沙水庫所面臨的流域汙染問題將得到減輕,使用上海青草沙水庫供水的1300萬上海市民則將受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