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
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每周平均吞下5g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大小。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全世界人們每周吞下平均約2,000個塑料微粒。這些微小顆粒來源很廣,包括人造服裝纖維、一些牙膏中的微珠,或被丟棄後暴露在大自然中逐漸分解成小塊的大塊塑料。
-
我們吃海鮮,海鮮吃著塑料長大:1400萬噸的微塑料彌散海裡
研究人員分析了51個樣品,發現除去水的重量後,每克沉積物中平均含有1.26件微塑性物質。CSIRO首席研究通過《海洋科學前沿》上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在如此遙遠,如此深的地方探測到微塑料」表明塑料被擴散得如此之廣。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科學家得出結論,目前在海洋底部有1,440萬噸的微塑料顆粒。
-
塑料正在反噬人類,你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當於一張銀行卡
此外,在人類日常使用的塑膠袋、一次性餐具中也攜帶著大量溶解的塑料微粒,但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誤食的塑料微粒最大來源不是食物或者日用品,而是飲用水。 美國紐約大學進行了一項關於瓶裝水塑料微粒含量的測試,研究人員從9個國家19個地區中分別購買了259瓶瓶裝水,並使用一種名為尼羅紅的螢光染料對塑料微粒進行標記,這使得原本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微粒在藍光的照射下得以顯現出來
-
您在一生中會吃掉相當於兩個垃圾箱的塑料
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一項研究中,WWF International 的研究人員對塑料給人類造成的影響進行了量化,並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一個人平均每周要吃下大約 5 克塑料—大約是一張信用卡的塑料含量。隨後,路透社根據這些發現進行了推斷,確定了如果每周攝入 5 克塑料,一生攝入的塑料總量是多少。
-
一項研究發現,每一個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料
每年有數百萬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其中一些在太平洋垃圾漩渦中非常明顯,也被稱為大太平洋垃圾帶,位於北美和日本之間。然而,在我們的海洋中發現的最常見的碎片——塑料微粒——卻不那麼明顯。微塑料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料碎片,大約芝麻籽大小。小於100納米的納米塑料也存在於海洋環境中。
-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黃蜂是有效的害蟲控制手段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儘管你可能會害怕它們,但普通的社會化黃蜂物種可以幫助我們的農作物免受蟲害。藍黑色的掠食者可以作為至少兩種高價值作物的固體害蟲控制:玉米和甘蔗。雖然這項實驗是在巴西進行的,但研究小組解釋說,黃蜂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可以很容易地在小型或大型農場「招募」來控制一系列常見的害蟲。
-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垃圾填埋場
據外媒報導,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處理垃圾填埋場的廢棄物 ,儘管新的研究警告說,這對於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辦法。能夠分解聚乙烯的蟲子是在幾年前首次發現的,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確切地了解其發生方式,以及如何影響毛蟲的實際實施。
-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宇宙越來越熱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宇宙越來越熱,越來越熱。天體物理學雜誌》上,探討了過去100億年中宇宙的熱歷史。研究發現,在這段時間內,整個宇宙中氣體的平均溫度已經增加了十倍以上,今天達到了約200萬開氏度,大約是400萬華氏度。
-
用剪刀裁剪比雷射裁剪釋放更多微塑料進入海洋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用剪刀製作的衣物更容易將微小的塑料纖維碎裂到我們的海洋中。位於瑞士杜本多夫的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的Yaping Cai及其同事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紡織品中都存在微塑料纖維。」「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通過在生產和整理過程中的改進,減少紡織品中微塑料纖維的釋放。」微塑料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料和纖維小塊,可以來自塑料瓶、包裝、化妝品和化妝用品中的微珠。
-
研究人員估計海底塑料碎片超過1400萬噸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海洋底部沉澱著超過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型塑料碎片。志願者清理海灘 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研究人員2017年3月和4月在距離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線300公裡處的6個偏遠地點採集51個海底沉積物樣本
-
研究人員估計海底塑料碎片有上千萬噸
2020-10-07 08:56:24 來源:新華網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海洋底部沉澱著超過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型塑料碎片。研究人員2017年3月和4月在距離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線300公裡處的6個偏遠地點採集51個海底沉積物樣本,其中一些採自3000多米深的海底。
-
這是你每天「吃掉」的塑料,看起來很可怕!
你都吃過哪些塑料? 1 奶瓶中的微塑料 2020年10月發表在《自然·食品》雜誌一篇論文提到,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製備的每升嬰兒配方奶粉中,嬰兒可能攝入超1600萬個微塑料顆粒。
-
塑料垃圾充斥著我們的天空與海洋 專家呼籲採取措施
上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的需求使得塑料產量呈指數級翻倍。到了今天,即使已經意識到塑料無孔不入,人類依然對其無限依賴。目前,世界範圍內每年依然消耗5000億個塑膠袋,每分鐘仍然有100萬個塑料瓶的銷量……這些塑料消失很容易,流入大海,很快就淡出我們的視野。 但實際上,它們絕大多數會一直存在,幽靈一般,以各種方式與人類重新捆綁在一起。
-
你扔掉的垃圾正被你一口口吃掉?
但我告訴你,其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吃塑料。在上篇文章中我就提到過,全球每人每周會吃掉一張信用卡!人類扔給自然的垃圾,正被自然還回來現在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最深處,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每年有超過64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佔比最大的是食品包裝和塑膠袋。而且90%的海洋塑料是微觀的,科學家將它們比作一種「湯」。
-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冥王星大氣風力可產生地表特徵
一項新的研究正在調查冥王星的大氣。探測器在2015年拍攝了這顆矮行星清晰照片,照片顯示冥王星並不像科學家們認為的那樣貧瘠。照片中看到了一個叫做湯姆堡區域的心形結構,為冥王星吸引了很多注意力。新的研究表明,氮氣控制著這顆矮行星的大氣循環。冥王星大氣大部分由氮氣組成,也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冰凍的氮氣覆蓋冥王星表面的一部分,形成心臟的形狀。研究小組說,在冥王星的白天,薄薄的一層氮冰升溫並變成蒸汽。晚上,水汽凝結成冰。科學家們說,這種循環將氮風泵送到矮行星周圍。研究小組注意到,這個周期推動大氣以其自轉的相反方向循環。
-
拯救白色汙染,有人發現了一種「愛吃」塑料的蟲子
把這些蟲子放入聚乙烯薄膜中,四十分鐘後,薄膜就會出現被吃掉後產生的洞。我們使用的塑膠袋每年都會超過一萬億個,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會被當做垃圾埋入地中,汙染環境。由於這些塑膠袋是由合成聚合物製成,而這些聚合物大多數卻不能進行生物降解,所以很有必要去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來消化這些危害物,減輕環境的負擔。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
-
你每周「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科學家總結身邊隱藏的「微塑料」
也就是說,我們每周都會吃進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白色塑膠袋、塑膠產品……我們對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塑料汙染早已不陌生,但當塑料變成無數個微粒遍布環境中,是否讓人心生恐懼?《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一項研究發現,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製備的每升嬰兒配方奶粉中,嬰兒可能攝入多達1600萬個微塑料顆粒。
-
研究表明,海龜吃塑料是因為它聞起來像食物
一項新的研究為海龜為什麼會對丟棄的塑料垃圾如此感興趣提供了新的見解——它們不僅看起來像食物,而且聞起來也像食物。據參與研究的科學家稱,這是第一篇表明塑料氣味可能會鼓勵動物吃塑料的論文。 研究小組在實驗室環境中觀察了15隻人工飼養的紅海龜,這些海龜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禿頭島,並監測了它們對通過管道進入實驗區的氣味的反應。海龜們似乎對乾淨的塑料和水的氣味不感興趣,但對食物和海洋浸泡過的塑料的氣味更感興趣。
-
磷蝦能快速消滅塑料,人類有望解決海洋垃圾?研究表明它在幫倒忙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全球性問題,特別是海洋塑料汙染。如今,海洋汙染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科學家研究發現,近幾年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呈增長趨勢。每年都會有上千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中,這些垃圾會給海洋生物帶來嚴重的影響。一些海鳥和海洋動物會誤食塑料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