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書推薦】「烏託邦的存在 是為了幫助我們承認自然的不完美」

2021-01-18 界面新聞
《奧古斯都》[美]約翰·威廉斯 著  鄭遠濤 譯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5

屋大維出生於公元前63年,在二十歲時,他打敗了共和派貴族;在三十六歲時,他經歷了數不清的戰役,成為了羅馬實際的掌權人,並獲得了「奧古斯都」(Augustus)的封號——意為神聖和權威。奧古斯都死於公元14年的8月,羅馬元老院將他列入「神」的行列,並以他的名字為八月命名。

作為最偉大的羅馬皇帝之一,奧古斯都的身影出現在各種歷史文本中。在古羅馬的《十二帝王傳》裡,甚至寫出了他「牙齒分得很開,耳朵大小適中」這樣的細節。然而,作為並未親身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站在20世紀描寫一個生活在兩千年以前的人的一生,又如何成為可能?美國作家、《斯通納》的作者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在《奧古斯都》一書中提供了一個足夠精美的答案:用書信。

「我不想讓這小說的語調歷史化。這些人對於我很真實,像同時代人一樣。我不想寫一個二十世紀視角下的羅馬時代,而書信體可以讓人們為自己發聲。」在這部小說中,除了信件之外,還有回憶錄殘片、政令軍令、日記、手諭以及匿名打油詩。這些「來自歷史的聲音」未經文學的過濾和剪接,因而顯得格外珍貴。威廉斯希望為讀者呈現的,絕不是一個「威廉斯版的奧古斯都」,而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矛盾的一生。

《女勇士》[美]湯婷婷 著  王愛燕 譯
新星出版社 2018-04

當一個從未真正生活在中國的華裔作家試圖描寫中國,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呈現出來?美籍華裔作家湯婷婷在《女勇士》一書的副標題中給出了答案:「一部縈繞著鬼魂的少女時代回憶錄」(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在湯婷婷的中國故事中,我們的確可以時時見證幾分與鬼神相關的詭譎色彩:老家的女人為了躲避嫉妒新生命的神而在豬圈裡分娩、母親經常進行的祭祖儀式和學醫時的捉鬼故事……經過大洋彼岸的一層文化濾鏡的透視,這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習俗或傳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對神秘東方精神世界的折射。

由於作者的特殊身份,《女勇士》中出現的中國元素(例如花木蘭、孔子、孫中山)在讀者眼中也會閃現出不同的色彩:例如,花木蘭在中國傳統中更多是一個關於忠孝的美談,而在湯婷婷筆下則被包裝成為了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成長故事。在小說中,湯婷婷對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各種母題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雜糅和挪用,但同樣,由於她的特殊身份,這種挪用並未顯得幼稚可笑,而是形成了一種「詩的特許」,形成了一種超越具體時代和國別的特殊風格。

《尋找祖國三千裡》藍博洲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05

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臺灣;1931年,臺灣的一系列反日團體被解散;1944年,「皇民化運動」達到頂峰;1945年,臺灣光復,共產黨開始積極組織工作;1947年,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國民政府鎮壓殺害臺灣民眾,史稱「二二八起義」;兩年後,「白色恐怖」拉開序幕,臺灣開始實行長達38年的戒嚴。這一連串時間和事件呈現的是一座島嶼的慘痛歷史,但臺灣作家藍博洲希望告訴我們的,是在這段「大歷史」中飄搖掙扎的「小人物」的故事。

1987年2月,藍博洲在《人間》雜誌社工作,在進行「二二八」四十周年專題報導時,通過對軍方檔案的詳細調查,他逐漸還原了以吳思漢為代表的三位臺灣共產黨員的鬥爭事跡。吳思漢在1944年以轉學北大的名義來到大陸參與抗戰計劃,次年回到臺灣後,他在《臺灣新生報》上連續七天登載了《思慕祖國不遠萬裡——一個臺灣青年的歸國記》的長文,他講述了自己為了參與抗日戰爭隻身穿越鴨綠江,潛入東北、華北淪陷區,再深入內地最終抵達重慶的過程。而在不到五年之後,吳思漢用「二二八」中犧牲的精英的名字匿名發表諷刺賀文,「祝賀」被蔣介石利用的新任官員,最終死於白色恐怖籠罩之下的馬場町刑場。在《尋找祖國三千裡》一書中,藍博洲希望展現的,是被遮蔽和遺忘的一代臺灣青年人的苦難史——這既是他們個人的苦難,同樣也是不為人知的臺灣史的一部分。

《荒野帝國:走入美國未來的旅行》[美]羅伯特·D.卡普蘭 著  何泳杉 譯
三輝圖書 |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8-03

上世紀90年代,乘著「新經濟時期」和信息化的浪潮,美國走向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繁榮」:在華爾街、在矽谷、在曼哈頓,似乎所有人都在談論足夠明亮的未來。然而,羅伯特·D·卡普蘭(Robert D.Kaplan)卻在自己的1995-1997年的美國遊記《荒野帝國》中尖銳地揭露出了一則現實:未來並非對所有人都同樣光明。美國正在轉變,但並非所有事都在向好的一面前進,這個國家在種族、階層、教育、地理上都充滿了區隔和斷裂:在財富迅速增加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傳統的信念已然不再能夠指導社會生活,而新的觀念信仰還並未成熟……

卡普蘭是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專家,曾經遊歷七十餘個國家,與弗朗西斯·福山、保羅·甘迺迪和塞繆爾·亨廷頓並稱「被最廣泛閱讀的描繪後冷戰世界的作家」。因而,他的美國遊記並非簡單的「孤獨星球式」的休閒記錄,而是透過政治和文化事件描寫了一個充滿區隔和斷裂的美國:從堪薩斯到西海岸,從密蘇裡到俄勒岡,從明尼蘇達到墨西哥,在種種繁榮景象的遮蔽之下,卡普蘭認為,或許中西部代表的才是最真實的美國——一幅新美國荒原的圖景。

《烏託邦年代》[法]讓-克勞德·卡裡耶爾 著  胡紓 譯
讀庫·新星出版社 2018-03

想起1968年,有人會想起披頭四發行的那張著名的白色專輯,有人會想起被刺殺的馬丁·路德·金,還有人會想到那一年被攪黃的坎城電影節:特呂弗和戈達爾在革命浪潮的影響下退出了評審委員會。那是一個特別的年份:烏託邦之夢盤旋在每個生活在歐洲和美國的年輕人心中,他們相信世界即將開始改變。《烏託邦年代》一書作者讓-克勞德·卡裡耶爾(Jean-Claude Carrière)是一名法國劇作家,代表作有《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和《白日美人》等,這份工作讓他近距離接觸到了處於新浪潮漩渦之中的城市和年輕人。卡裡耶爾並非作為這場浪潮的參與者展開敘述,他的記錄更多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帶著一種冷峻和難以避免的對往昔的傷感。

在他看來,1968-1969年已經成了一個難以重返的神奇時代。在紐約,毒品和性解放的呼聲佔據了街頭巷尾,嬉皮士們一邊呼喊反戰一邊追逐愛情;在巴黎,「五月風暴」中的學生走上街頭,青春、愛情和革命毫無罅隙地結合在一起;而在布拉格,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大批知識分子開始了似乎永無止境的流亡之路。卡裡耶爾認為,烏託邦的存在,即使短暫而瘋狂,但並非毫無意義——「不承認它、鄙棄它,這就等於抹去我們自身的一部分,等於拒絕承認這部分揮之不去的想像。它仿佛夢境,首要的價值就是逼迫我們承認世界的畸形,承認造物那顯而易見的匱乏,承認『自然的不完美』。」

這本書的中文版首次出版於2010年,而此時,在1968「五月風暴」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五十周年、紀念之聲紛紛揚揚之際,重讀此書或許意義更重幾分。

《燕子的遊戲》[黎巴嫩]澤娜·阿比拉赫德 著  聶旻暉 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8-04

2007年,一部幾乎全片黑白、線條簡練的動畫電影《我在伊朗長大》在各大電影節上賺足了眼淚。電影講述了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教革命後,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一個女孩一生的故事。而澤娜·阿比巴赫德的漫畫《燕子的故事》則被人們視作《我在伊朗長大》的接班之作——同樣是黑白漫畫的敘事方式,講述的也同樣是女孩在戰火紛飛中的生活片段。

如果說《我在伊朗長大》通過綿延的單線敘事,呈現了更全面的伊朗政治面貌,《燕子的故事》則截取了短短幾小時中的若干片段,展示了戰爭中苦難和甜美的交織。在故事中,澤娜的父母去看望外婆,將她和弟弟單獨留在家中。這時炮擊開始了,父母暫時被困,難以回到家中,而鄰居們紛紛來到這對年幼的姐弟身邊陪伴他們,老奶奶為了安撫被炮火轟鳴嚇壞的孩子們,專門為他們做了一種美味的黎巴嫩蛋糕——即使在戰火和炮聲中,人們依然有品嘗咖啡和甜品的溫情一刻。

《我與坎城:坎城掌門人福茂日記》[法]蒂耶裡·福茂 著 肖穎 陳鈺清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06

每一年的坎城電影節都不出意料地會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紅毯、影星、或美好或晦澀的藝術片,以及那支代表著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的金棕櫚。然而在獎項和禮服之外,大多數人會好奇的一件事是:一場電影節究竟是如何舉辦的?作為坎城電影節的藝術總監、選片委員會主席、站在電影節開幕紅毯盡頭的人,蒂耶裡·福茂(Thierry Frémaux)在《我與坎城》一書中給出了再誠實不過的答案。在2015年坎城電影節閉幕翌日,福茂寫下了第一篇日記。此後的363天,他在日記中記錄了一場舉世矚目的電影節是如何運作的。

作為藝術總監,他需要走進世界各地的片場和剪輯室,了解那些未完成的電影,把備受期待的電影帶回坎城。在長達四個月的選片工作中,他每天需要看至少四五部、多則十部電影——「坎城最重要的一條規則是,任何人拍攝了一部超過一小時的電影,都有權利報名且一定會被看到」——在看片的過程中,他不敢喝太多飲料或者吃太飽,以免睡著。在日記裡,福茂記錄了對當天所看所有影片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阿莫多瓦、伍迪艾倫、賈樟柯的無情吐槽,也能夠由此明白坎城是如何保持它的權威的:「看了1869部電影長片,超過1800次說『不』。」

《時間的悖論:關於時間和人生的科學》[美]菲利普·津巴多 [美]約翰·博伊德 著 張迪衡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8-04

人們心中一個恆久不變的追問是: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千奇百怪,例如物質基礎或原生家庭,以及無數可能在偶然時刻決定我們人生走向的事情。但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約翰·博伊德(John Boyd)認為:在生活中,我們做出的每個重大選擇,都取決於我們的時間觀,因而,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實際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時間。

津巴多在《時間的悖論》一書中區分了六種時間觀: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關注過去的積極時間觀、關注當下的宿命論時間觀、關注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關注未來的時間觀、超越未來的時間觀,這實際上也代表著六種對待生活的方法。津巴多提出了相當多有趣的發現,例如生活在溫帶氣候區的新教徒會更加傾向於選擇關注未來的時間觀,而生活在快節奏城市(如紐約、上海)的居民,最不願意為他人提供幫助。這本書想要提醒我們的,或許正是這一點:我們體會時間或緩慢或飛快爬過皮膚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度過生活的方式。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ZOOTOPIA:別人談種族,我們談談城市烏託邦
    從「城市創造無限可能「這個隱喻開始,也跟原名Zootopia呼應:這是以喜劇的形式,藉助動物,認真嚴肅地在討論烏託邦。一、官僚、野性與種族在進入烏託邦的概念之前,我們來談談,英文和中文世界中,不約而同出現的各種對電影的官僚、野性和種族的解讀。看到兔子和狐狸進入警察局的那一刻,人們自然想到行政部門。而我想到的是哪裡呢?
  • 一本過於精緻而缺乏溫度的童書|一周新書風向標
    本周的「一周新書風向標」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將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儘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內,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內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將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更直觀地看到我們對某本書的態度,我們還會增加一個「推薦指數」,類似豆瓣評分。  當然,任何閱讀的判斷都是個人的,我們的意見未必正確,甚至有可能是偏見,但它們一定是真誠的。
  • 25號宇宙:老鼠烏託邦
    03不完美的烏託邦 沒有疾病,沒有天敵,充足的食物和飲水,這個烏託邦可以至少容納3840隻老鼠,當老鼠的數量到達9500隻,食物才會供給不足,也就是說,這個「烏託邦」可以提供3840隻老鼠完美的居住空間,超過這個數字才會出現居住擁擠,而這裡的食物足夠接近一萬隻的老鼠享用,這個老鼠烏託邦就像是一個翻版的人類都市,那麼針對這個老鼠烏託邦進行研究,顯然對未來人類人口爆發式增長後
  • 我們不斷進化,但對自然的情感就是人類原始生存的證據|一周新書推薦
    我知道自己再也寫不了這樣的東西,可能我成了另一個人吧,從那時開始,我就要作為另一個人活著。」《消失的飛蛾》[英]麥可·麥卡錫 著 姚瑤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5月英美的自然寫作具有著悠久的傳統,此書就是這個傳統的當代接續。
  • 寫詩吐槽婚育,但很難GET笑點|一周新書風向標
    本周的「一周新書風向標」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將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儘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內,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內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將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 歐寧:烏託邦鄉愁——社群實驗與鄉村建設
    在《紐約客》發表的長篇書評中,阿卡什·卡普爾(編者按:印度作家)把它們的同時湧現稱為「烏託邦的回歸」。與這些新書「熱情,甚至讚美」的筆調相比,卡普爾對它們所寫的十九世紀美國烏託邦實驗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烏託邦所探索的社會「不可能更美好」。
  • 烏託邦小史:是未來藍圖還是空中樓閣?
    機器的製造者Serec希望藉助這臺機器消除因為人類的不完美而導致的混亂,建立一個真正理想的社會,而意志覺醒的機器人Dolores反倒扮演起了「解放人類」的救世主。藉助精確的規劃,設計一個理想中的完美國度——雖然「雷荷波」披著高新科技的外衣,但Serec的這一想法的內核其實並不是全新的,而是屬於人類思想中歷史悠久的「烏託邦」觀念的一部分。
  • 「老鼠烏託邦」,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或許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烏託邦是只存在於人類想像中最美好的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是童話中的王國。但是,這個老鼠烏託邦並沒有永久的存在下去,1780天後,1973年5月23日,最後一隻老鼠死亡,完美的烏託邦迎來了終焉。
  • 烏託邦的悖論
    南非新銳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在第一部充滿才氣的《第九區》中對於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描繪和隱喻後,他的第二部電影《極樂空間》依然保持著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思精神,這一次,他把矛盾對準了太空中的烏託邦「極樂空間」,為了避免繁瑣的細節展示,影片中對於極樂空間中的人群完美生活的展示主要集中在醫療方面
  • 《長夜餘火》愛潛水的烏賊新書從《詭秘之主》走進《美麗新世界》
    東方人寫克蘇魯蒸汽朋克西幻(閱讀社覺得更像是南美的魔幻風)文學被全世界肯定是我們網絡文學的新高峰。 二是新書長夜餘火的設定,標準化的配對生育,規格化的造人,陰暗的灰土之上,末日來臨前是否有一道曙光。
  • 《魔神Z》:戰鬥吧,為了存在
    我們這個宇宙,當然很不完美,即便是《魔神Z》的主人公很是完美。劇場版《魔神Z》,是劇集版45周年的紀念之作。即便我們這個宇宙有太多問題,任何他人,不管是上帝還是撒旦、哥斯拉還是地獄博士,末日審判或者人擇理論,NO,這個宇宙是我們的現實、未來的烏託邦、是我們或自由或必然的王國。戰鬥吧,為了存在。地獄博士的思考,是具有高度哲學性的,他認為應該對每個存在的宇宙進行KPI考核,不值得的就必須消滅,這是一種提著自己頭髮脫離現實的類上帝自我任命。然而他又不純粹是個瘋子,在故事裡他具有這個能力。
  • 《玫瑰島的不可思議的歷史》:4個憲兵滅掉一個國家,烏託邦覆滅
    對此男主角喬治奧也感到疲憊和厭倦,因此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自己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這件事是真實存在過的!玫瑰島共和國有自己的國旗、國歌、郵票等等,歷史中的真實人物名叫喬治羅薩,由他創造了這個400平米的國家,他的兩個好朋友,其中一個任職財務部長,另一個任職外交部長。
  • 老鼠烏託邦:人類的未來?
    在論文發表後,無數組織、團體為了自身利益也做出了大量的解讀,反而使「老鼠烏託邦」逐漸神棍化,逐漸偏離了最初了主題。在做出評價前,筆者首先要強調。老鼠不是人類,而地球也不是「25號宇宙」。所以,完全用本實驗類比人類社會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 「老鼠烏託邦」實驗,種群崩潰行為,能否預示人類社會的未來?
    他將4公4母共八隻老鼠放在實驗場地中,這個小世界是一個長寬2.6米,高1.4米的方形空間,每條邊都通往一些老鼠巢穴,這些巢穴總共可容納3840隻老鼠,約翰給這個完美的老鼠烏託邦起名「25號宇宙」,對應著他前24次實驗的失敗,他相當於這個小世界的「上帝」,而這八隻老鼠則是這個宇宙的「亞當」和「夏娃」。
  • 2019年24期大眾新書推薦
    做 有 溫 度 的 知 識 傳 播 者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年第24期新書推薦 語言生動活潑,讀懂科學無門檻,貼近孩子生活,更能強化對自然知識的記憶。 插圖精美繪製,觸發孩子想像力,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科學的樂趣。 02 漫畫中國歷史!
  • 老鼠烏託邦
    他為老鼠設計了一個完美的烏託邦環境,一個長2.57米,高1.35米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社區的自然環境是一樣的,但是由於住的鼠群不一樣,所以出生率完全不一樣,甚至可以相差十倍。例如洛杉磯就分了大大小小的各種社區,每個社區的文化和居民完全不一樣,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也完全不同,有的時候只差了一條街,房價都能相差十倍。香港這座「人肉壓縮機」也是如此,最荒蕪的社區(我們暫且稱為社區)居然是靠著世界經濟增長奇蹟的深圳一帶。
  • 面具與烏託邦: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
    《面具與烏託邦》新書分享會紀要文 | 劉雅笛圖 | 榛子、陳琦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聯繫可追溯到16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近代以來,中拉交往更為深遠密切,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化界掀起的「拉美文學熱」。
  • 新書推薦|《有毒植物志》
    新書推薦|《有毒植物志》 2020-10-10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老鼠烏託邦與人類人格的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
    它們也都像忘了本能一樣,不知所措,本來曾經的老鼠之城中,那些忘記本能的新生代會慢慢減少,最終當老鼠數量下降到一定量以後,神之手就會離開,新生代又會重新融入老鼠社會,詞,但是在完美的25號宇宙烏託邦當中,情況卻不一樣,新生代們一直游離在老鼠社會之外生存著,最高峰時期,整個鼠群規模達到了
  • 「老鼠烏託邦」,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實驗,或許預示了人類的未來?
    這是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後世的人們,並沒有吸取經驗與教訓,所以封建王朝的時效不超過300年。 終於在1968年,得到了美國衛生署的資助,約翰這次打造了一個「完美」的老鼠空間,他將其命名為「第25號宇宙」,這個老鼠棲息地在一個環境適宜的農場裡,一個長2.57米,高1.37米的烏託邦被建造了出來,它被劃分為16個區域,並有獨立的房間,隨時流動的水源,每天供應的新鮮食物,沒有天敵,沒有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