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文藝復興」:改朝換代和新文化的出現

2020-12-06 歷史情曝局

引言

從12世紀開始浸透了中國歷史之全部觀念的正統倫理,再加上其過去歷史,全都簡化為一些失去了任何時間維度事件的傳統史學範疇(它們只關心中央政權的生存和行政管理),它使我們發自內心地相信,中華世界的社會和政治形態、基本制度、經濟、思想和技術都具有永恆性。

而世界上一些最深刻的變化和最令人震驚的新生事物,中國人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歐洲歷史上被認為是標誌著一個新社會出現的事件,在中國歷史的傳統視野中,卻只不過是一種「改朝換代」而已。如果說中國社會的歷史與歐洲社會具有非常明顯的根本性差異,那麼這首先表現在人們對這一切所作的描述中。這無疑是不應該被忽略的。

公元1000年左右,於東亞出現的新鮮事物一旦被集中起來思考,便形成了一個以其嚴密性和規模而非常感人的整體,以至於必須事先闡述清楚這一切。中國社會在這個時代,經歷了一場真正的變化,其意義並不亞於上古時代末期所產生的變化小多少。我們於此採納了「文藝復興」一詞。它可能會招致批評,即使這兩個事件之間的相似性相當多,比如在復歸古典傳統、傳播知識、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印刷術、炸藥、航海術的發展、排氣鍾······)、新的哲學和新的世界觀等方面。經過全盤考慮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社會也如同西方一樣,具有它固有的和獨到的特徵。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但對於這種歷史意義上的比喻,不應作純粹字面上的理解,它僅僅是對於各種文明及其發展中,發生聯繫的相互關係史上一種普遍相似性的簡單回顧。11~13世紀期間,在政治、社會或生活諸領域中,沒有一處不表現出較先前時代的深刻變化。這裡不單單是指一種社會現象的變化(人口的增長、生產的全面突飛猛進、內外交流的發展·····),而更是指一種質的變化。此時的政治風俗、社會、階級關係、軍隊、城鄉關係和經濟形態,均與唐朝貴族和仍屬中世紀中期的帝國完全不同。一個新的社會誕生了,可以說已顯現近代中國的基本特徵了。

但這個新社會是生活在連續不斷入侵威脅之下的,這些入侵最終大獲全勝,於12世紀初葉肢解了中國北方諸地,後於1273~1279年間佔據了整個中國。這種外部的威脅絕非與宋代的經濟和社會史沒有任何關係,它主宰了從10世紀末到13世紀末之間的整個中國政治。951年,郭威將軍在開封創建了短命的後周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惟有山西北部的太原地區是例外,那裡是契丹人保護的北漢突厥人的小王國。由後周在951~960年間創立的業績,已經預示著宋初為經濟恢復和政治統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了,開發空閒土地、創建軍屯、減輕和更加公正地重新分配稅收、修復渠壩、於955年沒收寺產(鍾和佛像又一次被用於了鑄幣,如同845年所做的那樣)。對於蜀和南唐發動了全線獲捷的徵戰,川北、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地區被吞併和統一起來了。這樣一來,當趙匡胤將軍被其軍隊黃袍加身而執掌政權,於960年在開封創建新的宋王朝時,他統治的是一個經過革新的帝國,而他的勢力使帝國得以鞏固,並擴大了前人的業績。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劇照)

宋朝新政權只用二十多年就完成了對四分五裂獨立王國的平定,並將一片其面積相當於今之法國七倍的領土,統一於其權力之下。重新統一的過程可分成以下幾個階段:963年:長江中遊(楚國)965年:四川(後蜀)971年:廣東(南漢)975年:安徽、江西和湖南(江南)978年:江蘇和浙江(吳越)979年:山西(北漢)這一系列的勝利,無疑可以部分地通過以下原因來解釋,由後周建立的制度能有效運行、宋王朝締造者於960年奪取其統率權的軍隊有戰鬥力。但與在7世紀時所發生的情況不同,宋王朝的軍事開拓僅僅局限於中原地區,並沒有向滿洲、高麗、蒙古和西域以外地區擴展。它在東北被於10世紀期間形成的強盛的契丹帝國所阻,在西北被擴張到了青海、甘肅和陝西的吐蕃人所隔。向西南的開拓,則由雲南南詔國的繼承者大理王國封鎖,該王國直到1253年才被蒙古軍隊所滅。至於越南,它成功地於939年脫離了中國建立在廣東的南漢國的統治,並最終於968年形成了一個統一和獨立的帝國(丁朝)。

上述年份中的第一個(939年),標誌著中華帝國和中國南部諸王國自公元前2世紀以來,在紅河盆地和安南海岸行使的幾乎未曾間斷過的長期統治權的結束。981年,越南成功地挫敗了宋朝的一次軍事遠徵。1009年,由黎氏新王朝(1009~1225年)創建了「大越」國。它於1073~1077年間,對越南北部、廣西及其海岸的中國軍隊和海軍發動了一場戰爭。此戰在這些熱帶和瘟疫流行的地區,給宋帝國製造了無數困難,那裡的形勢又由於大量土著民的存在而複雜化了。

▲瘟疫爆發的景象

在宋代第三位皇帝真宗(997~1022年)統治時期,當時正處於其勢力之鼎盛時代的遼族之契丹帝國,向河北和山西發動了頻頻獲勝的進攻,迫使宋王朝籤訂和約(黃河流域的澶淵之盟,1004年)。宋朝根據該項條約,保證每年向遼納重貢。但這項盟約以及1044年為增加宋帝國的負擔而補充的另一項條約,都並不足以確保中國天朝在其新邊境地區有一種令人滿意的安寧,相反,一種更加嚴重的威脅壓在了西北諸省的頭上。由吐蕃人、漢族人、突厥人和蒙古人雜居的地區,在11世紀上半葉處於古牧民唐古特人的統治下,形成了一種廣泛的政治統一。該帝國以「西夏」(1038~1227年)之名著稱,從南蒙古一直延伸到青海(庫庫諾爾),並踐踏了漢族人口佔絕大多數的山西、陝西和甘肅諸地區。宋王朝也被迫在公元1044年,與西夏籤訂了一項代價昂貴的條約,卻仍不能使自已避免受到新的攻擊。

西夏的威脅在11世紀下半葉,與經濟的困難同時變得嚴重起來了,中央政權起用一位名叫王安石的大臣(1021~1086年),他擁有充分的權力,實施了一系列變法,涉及到了社會、經濟和軍事結構,但卻引起了大地主和大富商的強烈反抗。王安石在其保護人神宗於1085年晏駕之後,被排擠出了朝廷。守舊派的魁首司馬光(101~1086年)主政,廢除了變法。削弱帝國的這些黨派之爭,一直延續到滿洲那已經漢化的民族女真人的突然入侵時為止。正是這次入侵才滅掉了遼王國並於1126年佔據了整個中國北方。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

在長江下遊的南方尋求偏安的宋室,最終在杭州建立行宮(臨安行宮),這就是南宋時代(1127~1179年)。它是由於與宋代歷史上的第一個階段(960~1126年)相對稱而被命名的。守舊派最終復出掌權,但在收復國土派和支持與女真人的金帝國妥協媾和者之間,又出現新的對抗。面對女真人的戰爭勢力,向北反攻復國的努力失敗了。宋軍的士氣低落且缺少騎兵。因此,南宋帝國轉向了由宰相秦檜(1090~1155年)主持的一種妥協政策。然而,與金人締結的和約,卻由於政權的更迭而未能取得效果。和談數次中斷,連綿不斷的戰爭,引起了物價飛漲和稅額的驟增。經濟困難又相繼引發了社會動蕩。政治上集權確保了在12~13世紀相繼出任的宰相們,有一種幾乎是專制的權力,如秦檜、韓侂胄(1151~1202年)、史彌遠(?~1233年)、賈似道(1213~1275年)。南宋帝國的衰敗,直到1276年(臨安陷落的時間)滅掉它的蒙古人入侵為止,一直在加劇。

結語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人才,都集中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出現
    太平盛世的時候,出現的人才一般都比較少;而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卻會出現很多叱吒風雲的人物。感覺在太平盛世的時候,這些人才都潛藏起來了,而是集中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出現。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我認為主要是中國古代人才,具有特殊性的原因。
  • 為何歷史上會出現改朝換代的現象?
    這首《朝代歌》就較為清晰地反映了古代中國王朝的先後更替。很多歷史學家,不認為「改朝換代」是古代中國所獨有。被認為是「萬世一系」的日本,也有改朝換代的現象,而日本的「改朝換代」則是以時代來劃分的,分別是指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飛鳥時代、鎌倉時代、江戶時代等十六個時期。
  • 英語的強勢地位與漢語文藝復興
    可以說,任何偉大的文化創造都是個性化的文藝復興,而且,它們復活的東西越原始和深遠,其偉大品格就更上一層樓。中國現代文化缺乏原創性實際上就是缺乏這個意義上的文藝復興。這個欠缺在新文化運動開始之際就已經形成。  對於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漢語文化的文藝復興問題,學術界至今未達成一致意見。
  • 文藝復興為什麼是「Renaissance」?
    楊慧林、耿幼壯撰寫的《西方文論概覽》對文藝復興一詞進行了詞源學的梳理:「『文藝復興』一詞最早在19世紀上半期出現於法國,寫作『larenaissance』;在英語中的首次出現時間是1845年,阿諾德(MatthewArnold)將這個法文詞英語化,寫作renascence。不過,人們通常還是使用renaissance。
  • 在古代,天空出現紅色光帶就是要改朝換代了嗎?現代科學給出答案
    在古代,天空出現紅色光帶就是要改朝換代了嗎?現代科學給出答案現如今科學技術發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很多不解之謎都有了科學依據,甚至是宇宙的神秘面紗,人類也在一點點地揭開,但是在古代卻不是這樣,很多事情在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都被一些巫蠱師神話了,或者就傳出一些非常不好的話語,比如說一個王朝馬上要滅亡之際,有後宮的妃子生了一個孩子,然後結合上星宿的走勢,這個孩子就變成了禍國殃民的妖怪,所以要處死。
  • 為什麼歐洲王室千年不變,而中國王朝不到三百年就要改朝換代?
    我國古代的朝代一直都在不斷的更替,這些朝代中,也很少有超過300年歷史的,但是歐洲王朝卻很少更迭,甚至是幾千年都不變,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要知道我國古代歷代王朝的基本國策都是重農抑商,所以也造就了古代的中國就是典型的農業大國,這樣的國情也決定了古代中國有太多的人口都是農民,我們都知道古代農業基本都是靠天吃飯,沒有現代化的農業技術,也沒有現代化的農具,本來糧食產量就不穩定,如果一旦發生荒年,糧食產量不夠的話,政府必然就要開倉放糧,但是這都是在政府行之有效的情況下
  • 古時候改朝換代總會出現五星連珠的天象,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
    比方說我們在史籍中經常可以看到每當有大事發生,總會有天象上的變化,而有趣的是改朝換代的時候總會出現五星連珠的天象,所以後來人們也將這種天象的出現視為天下要陷入大亂的預兆,那麼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所謂的五星連珠到底是什麼,其實古人口中的五星連珠其實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顆行星同時出現在天空的同一個方向的時候,就是五星連珠了。
  • 文藝復興對歐洲的意義
    也就是近四五百年的世界,整個歐洲向世界輸出了戰爭和文明,輸出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輸出了市場經濟和宗教。14世紀以前,阿拉伯人四處徵戰,不僅傳播伊斯蘭教,也帶動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阿拉伯數字。14世紀初,古代中國也比歐洲強大許多。
  • 為什麼日本歷史上從沒有人篡奪皇位,改朝換代呢?
    和中國封建王朝經常改朝換代不同,從日本古代野史小說《古事記》所記載的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到日本上一任天皇明仁天皇總共經過了125任,在此期間日本的君主制沒有出現改朝換代的現象,日本的天皇也號稱「萬世一系」。日本天皇為什麼能夠做到「萬世一系」, 本人覺得這一切都需要從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說起。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人類近代精神的覺醒
    但知識分子並不是真的要復古,而是把古代的文化作為一種工具,把它們和義大利的現實相結合,從而產生了適用於時代需要的精神。如何看待這一時期的文化,學者們則是見仁見智。布克哈特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這本書,被譽為研究文藝復興的必讀書目。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基督教文化講究的是封閉,專制的,中世紀不斷湧現出的神學家,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神學基礎。 比如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經院哲學,由此湧現的一批神學思想家竭力宣傳基督教神學思想,並以豐富和發展神學思想內容和形式作為自己一生的旨趣。
  • 歷史上有一奇怪現象,這個東西一旦熱賣,改朝換代就不遠了!
    這一道理在古代也不例外,縱觀歷朝歷代,一旦官職成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隨意交割,那麼改朝換代的腳步也就不遠了。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從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漢朝的察舉制,再到後來的科舉考試,雖然制度在不斷的變化,不同時期都有所不同,但是都和如今的高考一樣是萬人過獨木橋,從範進中舉時的興奮,就可以看出難度係數多高了。
  • 十四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近代文明黎明期,偉大的文藝復興放射光芒
    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地,工商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一些城市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開始走上政治舞臺,他們需要新的意識形態,為他們所追求的政治、經濟利益辯護,他們需要新的學術、新的文化,為他們所做的一切給予支持。這樣,一種完全嶄新的近代精神就產生了,文藝復興是反對神權、反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成為託起近代歐洲的力量。
  • 科學家發現500年前文藝復興時期古船!
    ,也想體驗一把當時人的生活;也有人將這件事和歷史考試題聯繫起來了;還有人將這個和動漫以及飛翔的荷蘭人號等藝術作品聯繫起來...海洋考古學在學術科研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海洋考古又稱為水下考古,或者沉船考古,是對一切水域遺留下來的古代人類文化遺存進行調查、發掘和研究,最早誕生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考古學的分支之一。
  • 歐洲人的文藝復興,是要恢復何時的「興盛」?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興起,然後擴展到西歐各國,在16世紀時達到頂峰,帶來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
  • 中國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你更喜歡哪一種?
    中國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你更喜歡哪一種?文/炎炎談歷史古代男女結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極其隆重講究,三媒六聘成婚之後,女子必須與丈夫相敬如賓。在古代丈夫就是女子的天,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對丈夫的稱呼也是講究的,不可以直呼其名。1.良人古語,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這是最早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也用於夫妻互相稱呼。從中可以看出古代丈夫們的光輝高大的形象。
  • 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的本質區別
    現代奧運會是以「恢復古代奧運會」為名義而構建的一個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它沿用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名稱, 繼承了「奧林匹亞德」每四年一個周期的傳統,借用和發展了某些儀式,吸收了公平競爭、奮勇拼搏、身心和諧發展的古代傳統思想。但現代奧運會並不是古代奧運會的延續和翻版,它是在資本主義背景下產生的新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們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 蜜蜂世界的改朝換代,沒有戰火硝煙,老王退位的那一刻,超悲涼
    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從人類的歷史來說,仿佛只要涉及改朝換代,免不了出現硝煙與戰火,似乎新的歷史,總是用鮮血和白骨堆積出來的。既然是王國,按照人類歷史來說,如果涉及改朝換代,那是免不了戰亂的,但是蜜蜂這個王國,如果不出現王國與王國之間的衝突,其實是很少出現戰亂,倘若真的要出現戰亂, 往往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如工蜂拖子、工蜂驅逐雄蜂,這看起來也算是戰亂,但是這些戰亂,實際上都是為了讓蜂群度過難關,所以我們不但在看到工蜂拖子的時候幼蟲難以抵抗,就連工蜂攻擊個體比自己大的雄蜂的時候,雄蜂也不會進行任何抵抗。
  • 古代中國科技領先於西方,到最後落寞,我們缺少了什麼?
    西方國家正是依靠這種科學的精神,不斷應用於技術進步和創新,蒸汽機、鋼鐵等新技術被創造發明出來,應用於各行各業,促進勞動生產率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國家整體實力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各國國力已經空前強盛,而此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還沉睡於&34;的夢想中而不自知。那麼,為何古代中國沒有出現科學?
  • 近代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近代科學的誕生和早期的發展
    ——哥白尼(波蘭)(一)近代科學誕生的社會條件近代自然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與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傳統。但是近代科學是在古代科學的基礎上產生,是從原來的自然哲學中脫胎而出而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的,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