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FX:金融分析師、財經媒體人、掌握一手最新前沿科技資訊,向您分享最深度的行業洞見。以下內容來自J2T捷仕。
像很多行業一樣,金融業也有超級巨星。
比爾·米勒就是其中之一。
不僅被評為「十年基金經理」,還是全球金融界十大傳奇投資人之一。
當人們想到比爾·米勒時,會想到一個簡短的短語:「跟蹤記錄」。
談到連勝,比爾·米勒是投資界最著名的成功人士之一,從1991年到2005年,萊格曼森價值基金連續15年擊敗標準普爾500指數。
這是至今無人打破的記錄。
要知道2/3的基金一年內的回報率不如標普500指數,80%的基金三年的回報率不如這個指數。
而能連續三年的回報率超過標普500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個紀錄已經遠遠超過我們耳熟能詳的彼得·林奇,而且在比爾·米勒之前,甚至沒有一個公募基金經理能夠連續10年戰勝市場。
米勒很早就挖掘重倉了戴爾、亞馬遜、美國在線,而且在2013年和2014年就開始參與投資比特幣。
同時,他還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估值方法和不尋常的極低換手率。
他常說:
價值投資意味著真正詢問什麼是最好的價值,而不是假設因為某些東西看起來很貴,或者假設因為股票價格下跌並以低倍數交易,所以它是討價還價的。
米勒的投資關注點是未來能夠有幾十年發展,並且取代現有的某些產業,成為經濟支柱的那些產業。而在那些產業中,米勒只投資領頭羊。
在2006年,米勒成功地將他基金從7.5億美元增加到超過200億美元。
他被認為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但是他堅信任何股票都有可能成為價值股票,只要「它以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進行交易」。
無論是投資雅虎,還是亞馬遜,米勒是根據因為他覺得那些公司有內在的價值值得他投資。
而價值投資就是找到一個公司最有用的價值,而不是根據財務指標來判斷它們是否太貴,或者很便宜。因此,也能根據一個公司股價降了就覺得它有價值。
在整個投資生涯中,米勒對哲學的興趣與他對股票的熱愛不相上下,實用主義特別吸引他。
掌管基金之後,比爾在做投資決策時開始更多地依據他對哲學的理解,從與大多數投資者不同的視野發現未來各種可能的手段。
發現價值的才能將米勒推向了傳奇性的高度,但獨特的賣出原則也是他能長期取得成功的內在原因。
如果出現一個更好的機會或投資的原因發生改變,米勒會賣出一隻定價合理的股票,如果相應公司在一個事先確定的時間周期--通常是5年和10年裡無法產生超過平均水平的回報,米勒和他的員工就認為其股票的定價是合理的。
可然而,曾經的投資巨星米勒在2008年遭遇了徹底的滑鐵盧。
從1991年至2005年,米勒管理的美盛價值基金(value trust)連續15年跑贏S&P500指數,1982年至2005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6.14%。
追求業績的投資者在米勒創造了驕人的紀錄後,蒙受了巨大損失。2011年底,米勒辭去基金經理一職。
在2008年米勒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自己還是缺少經驗」。
但在史蒂芬·霍蘭的《價值投資策略》一書中,作者剖析了導致米勒失敗的真正原因。
珍妮特·洛在《戰勝標準普爾》一書中,總結了米勒投資風格的六個特點:
不試圖預測市場的方向;尋找特許權價值;願意在確定價值時提供預測,但不認為這些數字能告知一切;到處尋找投資創意;尋找安全邊際;不頻繁交易。
如果將1991年至2005年視為米勒投資生涯的前期,那麼2006年至2011年則是米勒投資生涯的後期。
為什麼米勒的前後表現差距那樣大呢?
這可以直接歸因於四個要素:
願意投資於科技行業、基於概率理念、將頭寸集中於特定行業和過於自信。
1.願意投資於科技行業
在前期,米勒持有包括像美國在線、谷歌、戴爾和亞馬遜等科技公司的大量股票。
這樣的投資風格,所以有人批評米勒是借價值投資之名,行成長投資之實。
2.基於概率理念
米勒的概念論,非常像彼得·林奇。但是與大多數資金經理相比,米勒經常判斷失誤。
3.將頭寸集中在特定行業
事實上,後期米勒投資集中押注於連續虧損的熱門行業,這是導致他最後幾年不佳表現的關鍵因素。
即使在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米勒對於科技股投資也是完美無瑕的,然而在金融危機中,他對於金融股的投資卻糟糕透頂。
4.過於自信
自信是投資經理的良好品質,但過度自信卻可能是投資經理的致命缺點。
作為一個戰略價值投資者,要尋找的一定是具有好價格的公司、具有健全的基本面和良好的未來前景。
然而,米勒似乎沒有想到這一點。
在前期,米勒因為致力於科技領域的「成長投資」,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功。
而在後期,當他轉向「價值投資」買進「便宜貨」時,卻遭遇了價值陷阱。
米勒注重決策的過程,認為好的決策過程得到好的投資回報率。
比如,基金經理創造了價值、低於市場平均的換手率、價格與價值的比較、情緒穩定、對知識好奇、不教條、不固執己見。
上述所指實際上是米勒對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提出的標準。
在2008年遭到了慘敗後,米勒結束了15年的連勝紀錄,從他在金融股暴跌後不停地買入金融股的投資行為分析。
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米勒有時候在實際操作中違背了他的哲學理念,從而導致了他的失敗。
比如他沒有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正在發生的次貸危機這件事,他對於一個經濟現象的理解過分地依賴於其經驗,而沒有更多地去認識新的事物本質。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只要不離開這個市場,總有失敗的一天,投資帶有某種悲劇色彩。
但我們不能就此消極下去,研究與投資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職業,而人天生具有挑戰的本能。
米勒是通過高度依賴於一種在策略上以價值為導向的投資方式來實現這一豐功偉績的。
米勒的投資秘訣,可以總結為三點:
1. 投資其實是尋找具有所謂「最大價值」的公司,這些公司是可以創造未來的。
2. 什麼東西貴還是不貴,不能看價格,而要看它們值不值那個錢,如果沒有最大價值,即使看似便宜,也不要撿。
3. 所謂分散風險,其實就是要讓自己的投資具有互補性。 具體到米勒的基金,它不僅僅強調在不同公司之間,甚至不同行業之間保持多樣性,還按照不同的衡量標準保持多樣性,因為衡量標準本身也不是一件確定的事情。
相比巴菲特,彼得·林奇與比爾·米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看重未來。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演講中,米勒也闡述了戰勝市場的三個途徑:
信息優勢、心理學優勢、研究優勢。
他認為自己擅長的就是研究優勢。
通過對於一個公司過去數據的分析,對於行業的調研和了解,來提高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概率。
米勒將自己的投資方法分為幾個要點:
1.用更低的價格買入高價值股票
2.逆向交易
只有市場悲觀的時候才有便宜的股票可買。
3.買入預期很低的股票
價格越低,吸引力越大,許多人在股票跌了15%就受不了了,但是對於米勒來說,越跌吸引力越大。
4.對於估值要寬容
不能靜態看估值,米勒認為僅僅利用各種會計學相關技術來判定企業價值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基於通用會計準則(GAAP)的研究往往無法準確體現商業模式的影響,並且歷史財務信息都是滯後的指標。
因此,米勒總是在尋找相對於「內在價值」——他的定義是未來自由現金流的當前價值——存在折扣的股票。
米勒認為估值最重要的是計算公司的長期自由現金流潛力。
5.承受風險
和巴菲特尋求投資中的安打不同,米勒認為投資應該承受風險,應該尋找全壘打。
因此,米勒追求的是最大化組合的預期收益,而不是最大化選股的正確率,這點與巴菲特不同。
米勒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你正確時你賺了多少,你選了10個股票,錯了7個也沒關係,只要那3個帶來超常的回報。
米勒會下大注在大概率事件上,他也會下注在一組股票上,可能其中單只股票的正確率都較低,
但只要組合中出現一隻大牛股就足以抵消全部損失。
J2T捷仕分析師總結: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只要不離開這個市場,總有失敗的一天,投資帶有某種悲劇色彩。
但我們不能就此消極下去,研究與投資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職業,而人天生具有挑戰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