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消息報導,由於氣溫異常,澳大利亞山火已經持續四個月了,至少有1020公頃植皮遭受火災,5億隻生物葬生火海。澳洲軍方進入火災現場清理動物屍體,發現被燒死的動物死狀極為可伶,袋鼠島已被焚毀一半,袋鼠死傷慘重。就連大家熟知的可愛生物考拉亦有8000餘只,澳洲政府正在考慮將它列入瀕危物種行列。
在發生火災前,澳大利亞可以說是動物們的天堂,袋鼠、考拉、鸚鵡、兔子等生物隨處可見,它們愉快地這片環境中愉快地生存著。然而,一場大火帶走了它們的家園和生命,世界各國的網友們都極其擔心澳大利亞的生物圈。當此場災難結束後,是否會出現更加瀕危甚至滅絕生物呢?
生物滅絕,是一個悲哀的詞語,每當看到類似的新聞,一種悲傷之情總會湧上心頭。但是,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組織的調查報告顯示,每隔一分鐘,地球上便會有3種生物徹底滅絕。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據,看後讓人感到一陣絕望。
2019年末,一片標題為「很不幸,它們始終沒有熬到2020年」的文章在各大網際網路平臺上刷屏。這篇文章的描述對象是中華白鱘,也稱長江白鱘。這種魚類生物有「淡水魚之王」和「水中熊貓」之稱,其地位和價值可想而知。
長江白鱘,從名字中便可知道,此種生物主要在長江流域中生存。白鱘的體型非常龐大,體長可達7至8米,體重高達數百斤,因而它也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之一。
白鱘的歷史價值極高。據悉,這種生物最早出現的年代是距今1億年的白堊紀,與恐龍是同期生物。白鱘是極其幸運的,距今6500萬年前,一場彌天大禍從天而降,破壞了大自然環境,恐龍亦因此而滅絕了,白鱘卻逃過了一劫,存活至今,它可以堪稱活化石般生物。
然而,白鱘在6500萬年前的絕境能夠逃生,為何卻要滅絕於現代社會呢?這顯得有點不合常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分析下原因吧。
第一,人類過度捕獲。由於白鱘各方面的價值都極高,出於豐厚利潤的誘惑,漁民們大肆捕捉白鱘。直至1983年,白鱘的數量下降,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下令禁止捕獲白鱘。
可是,白鱘的數量依然在不斷減少。2002年,一位漁民意外捕捉到一條白鱘,政府人員馬上到場處理,便將之方生。誰也想不到的是,這是白鱘最後一次在人類面前亮相了。2019年末,有關部門直接宣布白鱘已經滅絕了。
水利工程的影響。修水利工程,有利於防洪灌溉,但是亦有不利的一面。破壞了原始的水中環境,某些生物不能適應,自然而然就會走向滅亡。
溫室效應的影響。與遠古時期不同,如今的自然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氣候變異,全球氣溫上升,海洋的溫度亦隨之升高。白鱘可能適應不了新的氣候環境,進而滅絕。
無論如何,生物滅絕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同是生活在一個生態圈中,低級生物正在相繼死去,依據目前的狀況看來,不久之後便會輪到高等生物走上滅絕道路了。下一個滅絕對象又會是哪個生物呢?會不會是人類?這一點細思極恐。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