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成功觀測到提供黑洞吸積燃料的內流氣體,為全球首次

2020-11-22 西部網

黑洞。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團隊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觀測到類星體核區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提供吸積燃料的快速內流氣體,完成了黑洞吸積物理圖像的「最後一塊拼圖」。該成果於9月5日發表在《自然》上。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天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姜鵬介紹,各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以超強引力高速吞噬周圍星際物質,部分物質在被吞噬前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可以產生超過整個星系的亮度,形成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類星體。但吸積盤如何不斷獲得物質供應的機理尚不明確。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質供應,黑洞會很快將附近物質消耗殆盡,類星體就不再發光。這一供應過程遠離發光中心,難以被天文望遠鏡觀測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天文學團隊及其合作者完成了這一現象的解密。研究者們在8個明亮的類星體的光譜中觀測到了氫、氦元素激發態吸收線,這些吸收線除了宇宙膨脹導致的紅移外,還由於都卜勒效應產生了額外的紅移。團隊帶頭人周宏巖教授解釋:「類星體光譜中的吸收線是由處於類星體和地球之間的物質造成的。吸收線的都卜勒紅移表明物質在遠離我們,這就意味著物質在接近類星體中心。」

研究團隊根據都卜勒紅移的大小計算出來的物質內流速度高達5000千米每秒。進一步計算可以知道黑洞完成這一「吞吃」過程需要幾百年,這期間類星體也可以持續閃耀。

團隊中的孫鹿鳴博士介紹:「本工作最大的創新之處是利用了宇宙中常見的氫和氦原子特定狀態下產生的紅移吸收線,同時得到物質運動速度和物質到類星體的距離這兩個信息。」

(原標題 黑洞吸積物理圖像「最後一塊拼圖」完成)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團隊拼上黑洞吸積理論最後一塊拼圖
    論文題為《供給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燃料的核區快速內流》。簡單來講,我國科研團隊此次的貢獻在於,為一項重要的黑洞理論——吸積理論找到了實實在在的觀測證據。「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單元,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大多數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寧靜』的;而有些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活動』的,有大量氣體向黑洞流動形成發光的吸積盤,這種星系中心的亮度遠超過星系總體平均亮度,我們稱這種星係為類星體。」
  • 中國學者揭開最亮天體能量秘密 完成黑洞吸積模型拼圖
    中新社合肥9月5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明確觀測到宇宙中最明亮天體——類星體中供應吸積盤的內流,完成黑洞吸積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資料圖為類星體效果圖。 中新社發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攝類星體通過吸積盤將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已經清楚,但吸積盤如何不斷獲得物質供應的機理尚不明確。天文學家假設中的這一物質供應為內流。但內流的觀測驗證還缺少最後一塊拼圖:最內區即位於吸積盤附近的內流由於視尺度太小,無法空間分辨,從未被明確觀測到。
  • 有氣體流向黑洞
    簡單來講,我國科研團隊此次的貢獻在於,為一項重要的黑洞理論——吸積理論找到了實實在在的觀測證據。        「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單元,天文學家認為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大多數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寧靜』的;而有些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活動』的,有大量氣體向黑洞流動形成發光的吸積盤,這種星系中心的亮度遠超過星系總體平均亮度,我們稱這種星係為類星體。」
  • 黑洞雙星吸積流變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日前傳出消息,該臺博士生鄢淑平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天文衛星的存檔數據,研究了黑洞雙星系統吸積流的不規則與準周期的X射線變化,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將不規則與準周期X射線變化的幅度譜相除來分析吸積流的變化,為深入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新方法。
  •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 全球第二張黑洞照片!EHT團隊在黑洞研究方面又有突破性觀測結果
    趣味探索訊 2019年4月10日,全球首張黑洞真實照被公布,轟動了全世界,從而創造了歷史,讓我們有了一張真實照片,意味人類對黑洞的研究將不再是「紙上談兵」。而現在,天文學家團隊對另一個黑洞又有了突破性觀測結果:拍到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全球第二張黑洞真實照,顯示了黑洞向外猛烈噴射了大量物質。
  • 上海天文臺等在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聯合研究中獲進展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星系宇宙學研究中心主任袁峰研究員近日與美國麻州大學的王青德教授(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文章第一作者)等國際同行合作,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關於銀河系中心黑洞吸積流的重要研究結果。這一研究表明,與一般想像的完全不同,大部分進入黑洞「勢力範圍」的氣體最終卻沒能落入黑洞視界,而是以外流的形式逃逸了。
  • 中國科學家完成黑洞吸積物理圖像最後一塊拼圖!《自然》刊發成果
    9月6日,南都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獲悉,該校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觀測到類星體核區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提供吸積燃料的快速內流物質,完成了黑洞吸積物理圖像的最後一塊拼圖。成果論文於9月5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 黑洞吸積盤邊緣的小小原子,解決了大問題
    9 月 5 日,來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科技大學和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新發現:他們在類星體中心黑洞的吸積盤邊緣發現了一些氫氦氣體原子。它們紅移的吸收光譜顯示,這些質量數十倍於太陽的「冷」氣體正以相當於自由落體的速度墜入吸積盤。這些小小原子的發現,為錨定黑洞吸積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提供了確鑿的觀測證據。
  • 相對論噴流中的等離子體動力學與黑洞吸積流
    產生和加速相對論噴流,以及維持相對論噴流從吸積流進入到黑洞的準直結構的最有希望的機制涉及磁流體動力學(MHD)過程。我們通過廣義相對論磁流體動力學模擬研究了磁場在相對論噴流和黑洞吸積流中的作用。我們發現,包含螺旋磁場的相對論噴流會因為一種流驅動的扭結不穩定性而不穩定,這導致相對論噴流中出現螺旋扭曲的結構,並在磁重聯過程中耗散噴流的磁能。
  • 「看見」黑洞!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黑洞天體可見光
    這是人類首次確認到來自黑洞周圍發出的可見光信號北京時間1月25日消息,近日,一個由日本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宣稱,他們首次觀測到從一個黑洞周圍發出的暗弱可見光。事實上,只要使用一臺中等口徑的天文望遠鏡,任何人都能夠親眼目睹這道亮光。科學家們表示,此次觀測到的亮度變化顯著的這一可見光信號將有助於我們加深對於物質盤旋落入黑洞過程機制的理解。
  • 我國科學家揭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外流的物理特性
    星系中心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可以吸積周圍物質形成圍繞黑洞旋轉的吸積盤,同時吸積盤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可以將其周圍氣體電離,吹向星際空間形成高速外流。外流將質量、動量和能量帶入周圍環境,是連接星系核區和寄主星系的紐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調節超大質量黑洞的生長及其寄主星系演化的潛在關鍵因素。但受觀測能力的限制,近30年來,天文學家僅測量得到了20多個外流氣體的尺度,對外流的尺度分布等物理性質及其對星系演化的具體影響仍然知之甚少。
  • 風速達1800公裡每秒,首次探測到:黑洞爆發產生的紅外黑洞風
    important}來自加納裡亞斯航空航天研究所的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X射線雙星黑洞爆發期間產生黑洞風的持續紅外線發射。到目前為止,這些物質流只在其他波長範圍內被探測到,例如X射線或可見光範圍內,這取決於黑洞消耗其周圍物質的相位。
  • 「曲線救國」測星系氣體密度—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 EHT發布全球第二張黑洞照片,顛覆人類對噴射流狀態的認知
    這張黑洞照片拍攝於2017年4月,是一張55億光年外的類星體3C 279中央核心,以及其射流起源照片。 全球第二張黑洞照片來了。不難看出,這張照片依舊高糊,但它首次揭示了黑洞噴射流是呈彎曲狀,顛覆了天文學家以往對黑洞輻射流呈直線狀的印象。
  • 科學家觀測到最強勁類星體噴射流
    中國科技網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8日報導,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了一顆類星體,其具有最強勁的噴射流,至少可比此前觀測的能量最高的噴射流強勁5倍。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世界上首張黑洞圖像出爐:找到黑洞是前提,觀測可追溯到90年代
    經過歷時兩年的觀測、數據分析與驗證,首張黑洞圖像終於在北京時間4月10日晚上9點公布:人類首次利用一個口徑如地球大小的虛擬射電望遠鏡,在近鄰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成功捕獲世界上首張黑洞圖像。   這個經常出現在科幻小說與電影中的神秘天體終於露出真容了。
  • 北大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等首次發現隱匿超大質量雙黑洞
    大爆炸宇宙學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論預言,所有大質量星系中心都曾經寄住過或正寄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然而,要發現它們則是一項極端困難和挑戰的任務,因為顧名思義,黑洞本身是不發光的,而靜寧星系中心又沒有氣體雲團塊供黑洞吸積和加熱,因而這些星系中心的黑洞幾乎總是處於徹底的黑暗之中。
  • 中國「光譜之王」成功圍獵「黑洞之王」
    1965年,天鵝座X-1因其強X射線輻射,成為第一顆被發現的黑洞侯選體;2015年,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更為具體的證據;2019年,天文學家歷時10年利用四大洲八個觀測點捕獲了黑洞的視覺證據——首張黑洞「芳容」,讓這個曾經「看不見摸不著」的詭異天體,有了一絲親和力。
  • 研究發現鄰近黑洞活動可通過可見光觀測
    日本科學家指出,使用業餘望遠鏡便能探測到鄰近地球的黑洞活躍性。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只需一個20釐米口徑望遠鏡,便能觀測到附近的活躍黑洞。這項發現首次表明,除X射線之外,光學射線也能提供黑洞活躍性的可靠觀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