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晶體學一百年

2021-01-11 科學網

 

隨著技術進步,發現的步伐也在加速:每年數以萬計的新結構留下影像。

圖片來源:《自然》

 

1914年,德國科學家Max von Laue因發現晶體如何衍射X射線而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X射線晶體學的出現。從那時以來,研究人員利用衍射推算出了越來越多複雜分子的晶體結構,從簡單礦物到石墨烯等高科技材料,甚至還包括病毒。

 

隨著技術進步,發現的步伐也在加速:每年數以萬計的新結構留下影像。上世紀90年代,蛋白質晶體圖片的解析度已經達到能分辨單個原子的臨界閾值。近日,《自然》雜誌出版特刊,回顧了晶體學的百年輝煌。

 

百年發展

 

Von Laue偶然間有了這樣一個想法,當X射線穿過一個晶體時,由於原子的存在,它們將發生散射,然後就像拍打海岸的波浪那樣互相干擾。在某些地方,一些波會加入到另一些波中,而在另一些地方則可能出現相互抵消。這樣一來,衍射圖樣就能被用於計算那些分散原始X射線的原子的位置。1912年,Von Laue及其同事利用硫酸銅樣本證明了這一理論。

 

1913年,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衍射圖像確定金剛石中碳原子的四面體結構。1923年,科學家製作了首個有機分子(環六亞甲基四胺)的衍射圖像,證實了這種分子也能組成晶體的重複元素。1925年,對石英結構的認知打開了礦物學的大門。

 

1952年,Rosalind Franklin製作了DNA的X射線圖,從而幫助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創造了著名的雙螺旋結構模型。1958年,首個成像蛋白質(肌紅蛋白)的不規則褶皺讓人們十分驚訝。1970年,同步加速器進入該領域,這些設備使得晶體學迅速繁榮。

 

1971年以來,世界蛋白質資料庫一直致力於收集已解決的蛋白質結構,迄今為止,已經收錄了近10萬個條目。包括晶體結構資料庫(COD)在內的其他資料庫收錄了從礦物到金屬再到生物分子的所有物質的結構。

 

1978年,首個完整病毒(番茄叢矮病毒)的原子尺度圖像問世。1984年,類晶體學悄然出現。2009年,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的直線性連續加速器光源開始運轉,打開了衍射成像新時代。

 

去年,愛滋病病毒三聚物的X射線晶體圖像完成,結束了科學家長期以來對這種蛋白質形狀的爭論。現在,成像和數據分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允許研究人員觀察到一些結構的更微觀細節,或者處理更複雜的分子。

 

回顧晶體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X射線技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功能強大的X射線雷射器推動著晶體學不斷前進。

 

直擊物質「心臟」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市附近的丘陵中,物理學家為世界上最快速的電子建造了一個「極端超越障礙訓練場」。首先,粒子在一個長達3公裡的真空管內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後它們將穿過一段磁鐵,並被猛烈扭曲。最終出現強烈X射線暴,使它們足以穿透鋼板。

 

不過,SLAC的科學家對武器並不感興趣。他們的機器是全世界功率最大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s)發射器之一,也是研究物質結構的一種工具。結構生物學家尤其能從XFELs中獲益匪淺。SLAC的雷射器發射出的X射線脈衝短到足以捕獲分子運動的類似頻閃燈的圖片,並且強烈到足以為生物分子集群成像——這是傳統技術難以完成的。XFELs正賦予生物學家新的方法掃描潛在的藥物標靶、探討光合作用粒子的結構等。

 

「毫無疑問,XFELs是顛覆性技術。」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晶體學家Keith Moffat說,「到目前為止,它遠遠超越了之前的技術,並正在改變人們做事的方式。」Moffat也是XFELs發射器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但XFELs也是備受爭議的技術,尤其是SLAC的直線性連續加速器光源(LCLS)更是如此。LCLS是世界上首個也是最大的XFELs發射器。2002年,面對研究人員的頻頻質疑,美國能源部(DOE)牽頭開始建造LCLS。當時許多人質疑:即使假設這個未經證實的技術能夠工作,LCLS未來的科學產出是否值得投入4.14億美元呢?

 

2009年LCLS開始運行後,爭論逐漸消失,Moffat提到,「它按時按預算工作了,並且更突出、更方便」。日本緊跟其後,建造了自己的XFEL設備,歐洲則計劃了一個功率更大的設備,將於2015年啟動。預計在未來幾年中,全球對XFELs的投入將達數十億美元。但要充分發揮其潛力,這些設備還必須克服更多的技術障礙,從推進功率到更好地處理產生的數據等。

 

「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雷射科學家和高能密度學家—— 一個徹底的新團體正在形成,因為人們必須了解相關工作的所有程序。」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家Janos Hajdu說,「很多發展必須統合在一起,以便完成這項工作。」

 

當然,在如此龐大複雜的晶體學領域,少不了女性科學家的身影。

 

另一半天空

 

「這是一個女性支配的科學領域。」2004年一位教授在介紹晶體學家Judith Howard時這樣說道,當時Howard獲得了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榮譽學位。

 

大約15年前,Howard收到一封信函,邀請她申請英國杜倫大學結構化學的一個新職位,但是這封邀請函有著令她討厭的措辭:「難道女性不應擅長這項工作嗎?」。她的博士生導師、諾貝爾獎獲得者Dorothy Hodgkin鼓勵她不要受這些評論的影響。Howard得到了這份工作,建立了世界領先的低溫可變溫度結構化學實驗室,並出任該校化學系主任。之後,她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並成為達拉謨跨學科生物物理學研究所創始所長。

 

無論她們獲得的榮譽有多少,女性晶體學家總是屬於少數,但她們也是晶體學的先鋒。一個世紀以前,William Bragg和兒子Lawrence Bragg共同提出了X射線晶體學分析;1922年,Bragg招募Kathleen Lonsdale進入他的實驗室。在英國倫敦皇家研究院工作期間,Lonsdale確定了苯環的結構,開展了金剛石研究,她也是兩位最早進入皇家學會的女性科學家之一(1945年),並且成為倫敦大學學院首位女性終身教授。

 

Hodgkin則是加入到英國物理學家John Desmond Bernal實驗室的數位女性之一。上世紀30年代,Bernal與Hodgkin拍下了晶體蛋白的首張X射線照片。她在分析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結構方面的成就為她帶來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實際上,共有4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其中2位是晶體學家:Hodgkin和以色列科學家Ada Yonath(2009年獲獎)。

 

Franklin因其製作出DNA纖維的X射線照片而被人們記住。這張照片為Watson和Crick提出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雙螺旋結構提供了工具。在她短暫的生命裡(30多歲時死於癌症),Franklin還進行了煤和石墨中的碳,以及植物和動物病毒的重要結構學研究。

 

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Isabella Karle開發出一種實驗研究方法,使用結構分析的「直接法」解決了少於1000個原子的分子結構研究難題。但是,只有她的丈夫因發展出該方法的理論支柱而與Herbert Hauptman分享了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

 

無論如何,晶體學的歷史上閃耀著成功女性的身影,她們激勵和鼓舞著年輕的同行。但即使資深女性科學家在職業道路上仍面臨太多的障礙,英國科普作家Georgina Ferry指出,或許這個國際晶體學年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Bragg父子遺留下來的就業機會平等觀念重現活力。(唐鳳)

 

《中國科學報》 (2014-02-12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窺探原子結構秘密 晶體學一百年—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自然》 1914年,德國科學家Max von Laue因發現晶體如何衍射X射線而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X射線晶體學的出現。近日,《自然》雜誌出版特刊,回顧了晶體學的百年輝煌。 百年發展 Von Laue偶然間有了這樣一個想法,當X射線穿過一個晶體時,由於原子的存在,它們將發生散射,然後就像拍打海岸的波浪那樣互相干擾。在某些地方,一些波會加入到另一些波中,而在另一些地方則可能出現相互抵消。
  • 五大化學晶體學資料庫介紹
    為了深入地對晶體學進行研究和探索,幾個著名的晶體學數據中心相繼被建立。這些數據中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收集、儲存和提供已知化合物的晶體結構數據。因此,越來越多的科學雜誌在發表論文前,把論文有關的晶體學參數、化合物分子式、晶胞參數、空間群、原子坐標及其原子位移參數、精修結果參數等,以電子版的形式存放到這些著名的國際晶體學數據中心。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晶體學基礎
    打開APP 晶體學基礎 佚名 發表於 2009-08-06 13:50:10 > 晶體學基礎2.1.1 空間點陣和晶胞 ?
  • 化學家打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永結」—新聞—科學網
    研究小組使用了兩種技術——核磁共振和X射線晶體學,來確認他們製造了無盡的結。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可以進一步開發,生產更大的編織分子和材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0-00594-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超活潑金屬氮賓,亦可晶體學表徵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光解晶體學(photocrystallography)涉及單晶X射線衍射和光化學。通過光照射晶體樣品,致使樣品達到光激發態(產生結構變化或化學變化),並通過單晶衍射來檢測這些變化。Holthausen教授團隊利用低溫光解晶體學成功表徵了首例三線態金屬氮賓(metallonitrene, M–N),LnPt(II)–N,並對其結構、成鍵以及化學性質(C–H、B–H和B–C化學鍵的插入反應)進行了具體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 Chemistry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不同於晶界、層錯等已知的非周期性結構,這種缺陷由一層化學成分、原子排列都不同於鋰鑭鈦氧的單原子層物質組成,並且它們只會沿著特定的晶體學取向出現。這一微觀特質導致所觀察到的單原子層缺陷常常相互連接,形成閉合迴路。 「這些缺陷結構儘管為數眾多,但卻很難被觀察到。」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儘管多達80%的生物由小分子組成,包括無機離子,有機分子,主要是水,但生物的其餘部分則由大分子組成。大分子可以是蛋白質,多糖或遺傳物質(如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形式。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晶體學雜誌《晶體學報A卷》,論文名為《周期點陣中鑲嵌有非周期結構塊的準晶相關馬賽克結構》。 這種新的物質形態與鋁基十次準晶的結構相關,由周期排列的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塊形成。它同時具有傳統晶體材料的周期平移對稱性和準晶體的準周期性,將晶體和準晶體結構上的矛盾巧妙的融合在這一新的固體物態之中。
  • 饒子和院士:中國蛋白質晶體學研究40年
    20世紀早期,我國只有在國外做過X射線研究的胡復剛、葉企孫和吳有訓等少數幾位物理家認識到X射線晶體學的重要性。1965年,我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決定以此為契機,在我國開展蛋白質晶體學研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梁棟材、林政炯、王家槐,中科院物理所的李鵬飛、範海福、戴金壁,以及北京大學的唐有祺、顧孝誠等參加了合作,於1971年和1972年分別得到解析度為2.5埃和1.8埃的晶體測定。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科學網上海7月30日訊(記者黃辛)今天,「2014冷凍電鏡(cryo-EM)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暨第七屆郭可信電子顯微學與晶體學暑期學校
  • 晶體學基礎-電子發燒友網
    打開APP 晶體學基礎 佚名 發表於 2009-08-06 13:50:10 晶體學基礎2.1.1 空間點陣和晶胞
  • 大難題告破,蛋白質3D結構可用AI解析—新聞—科學網
    長久以來,人們需要藉助實驗確定完整的蛋白質結構,比如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目前人類已發現的2億蛋白質中,只有不到20萬的結構被解析。 而現在,人工智慧也有能力給出精確預測的計算方法,甚至只要幾天甚至半個小時。近日,在蛋白質預測結構挑戰賽CASP上,DeepMind推出的AlphaFold程序在百餘支隊伍中脫穎而出。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但Stark認為,X射線晶體學仍保留一些吸引力。如果一種蛋白質可以結晶,那麼它就能在很短時間內相對高效地生成與數千種潛在藥物相結合的結構,不過仍然需要數小時到數天的時間,才能為極高解析度的低溫電磁結構生成足夠的數據。 Stark說:「每種技術都有優缺點。人們已經發表了很多論文和評論稱冷凍電鏡的這些最新進展將成為X射線的死亡信號。我對此表示懷疑。」
  • 未來人類可能移居火星,但要在上面改造重建,或許需要一百年
    未來人類可能移居火星,但要在上面改造重建,或許需要一百年這個美麗的地球,已經在這個宇宙中,存在有四十六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時間中,這個地球很多生物,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歷程。恐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出現後就成為了這個地球上的「霸主」,還統治了這個地球1.6億年之久。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晶體學報告了膿毒素在收縮前和收縮後的原子模型,推導並測試了殺菌納米機器的作用模型。這些結構的比較表明,膿菌素收縮期間發生了以下一系列事件:尾纖維觸發了基板三聯體的側向分離;分離後引發一系列導致鞘收縮的事件;這種收縮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力,推動鐵頭管穿過細菌細胞表面,殺死細菌。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賈偉(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 在當今各種新媒體的競爭之下,科學網依然能在世界華人學界擁有大批的網友。
  • EBSD晶體學織構基礎及數據處理
    晶體學及織構基礎1.1 取向(差)的定義及表徵晶體的[100]-[010]-[001]坐標系CCS相對於樣品坐標系SCS:RD(rolling direction, 軋向)-TD(transverse direction, 橫向)-ND (normaldirection,法向)(或
  • 解析度的突破,冷凍電鏡會取代晶體學嗎?
    隨著技術的進步,高解析度冷凍電鏡正在挑戰X射線晶體學在結構生物學的傳統地位(詳情請見BioArt報導:Cryo-EM 實現 1.25Å 解析度,可視化單個原子以及化學修飾 | 被 Nature 翻牌的 bioRxiv :cryo-EM 解析度發展到原子級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