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原子結構秘密 晶體學一百年—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隨著技術進步,發現的步伐也在加速:每年數以萬計的新結構留下影像。

 

圖片來源:《自然》

 

1914年,德國科學家Max von Laue因發現晶體如何衍射X射線而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X射線晶體學的出現。從那時以來,研究人員利用衍射推算出了越來越多複雜分子的晶體結構,從簡單礦物到石墨烯等高科技材料,甚至還包括病毒。

 

隨著技術進步,發現的步伐也在加速:每年數以萬計的新結構留下影像。上世紀90年代,蛋白質晶體圖片的解析度已經達到能分辨單個原子的臨界閾值。近日,《自然》雜誌出版特刊,回顧了晶體學的百年輝煌。

 

百年發展

 

Von Laue偶然間有了這樣一個想法,當X射線穿過一個晶體時,由於原子的存在,它們將發生散射,然後就像拍打海岸的波浪那樣互相干擾。在某些地方,一些波會加入到另一些波中,而在另一些地方則可能出現相互抵消。這樣一來,衍射圖樣就能被用於計算那些分散原始X射線的原子的位置。1912年,Von Laue及其同事利用硫酸銅樣本證明了這一理論。

 

1913年,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衍射圖像確定金剛石中碳原子的四面體結構。1923年,科學家製作了首個有機分子(環六亞甲基四胺)的衍射圖像,證實了這種分子也能組成晶體的重複元素。1925年,對石英結構的認知打開了礦物學的大門。

 

1952年,Rosalind Franklin製作了DNA的X射線圖,從而幫助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創造了著名的雙螺旋結構模型。1958年,首個成像蛋白質(肌紅蛋白)的不規則褶皺讓人們十分驚訝。1970年,同步加速器進入該領域,這些設備使得晶體學迅速繁榮。

 

1971年以來,世界蛋白質資料庫一直致力於收集已解決的蛋白質結構,迄今為止,已經收錄了近10萬個條目。包括晶體結構資料庫(COD)在內的其他資料庫收錄了從礦物到金屬再到生物分子的所有物質的結構。

 

1978年,首個完整病毒(番茄叢矮病毒)的原子尺度圖像問世。1984年,類晶體學悄然出現。2009年,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的直線性連續加速器光源開始運轉,打開了衍射成像新時代。

 

去年,愛滋病病毒三聚物的X射線晶體圖像完成,結束了科學家長期以來對這種蛋白質形狀的爭論。現在,成像和數據分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允許研究人員觀察到一些結構的更微觀細節,或者處理更複雜的分子。

 

回顧晶體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X射線技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功能強大的X射線雷射器推動著晶體學不斷前進。

 

直擊物質「心臟」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市附近的丘陵中,物理學家為世界上最快速的電子建造了一個「極端超越障礙訓練場」。首先,粒子在一個長達3公裡的真空管內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後它們將穿過一段磁鐵,並被猛烈扭曲。最終出現強烈X射線暴,使它們足以穿透鋼板。

 

不過,SLAC的科學家對武器並不感興趣。他們的機器是全世界功率最大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s)發射器之一,也是研究物質結構的一種工具。結構生物學家尤其能從XFELs中獲益匪淺。SLAC的雷射器發射出的X射線脈衝短到足以捕獲分子運動的類似頻閃燈的圖片,並且強烈到足以為生物分子集群成像——這是傳統技術難以完成的。XFELs正賦予生物學家新的方法掃描潛在的藥物標靶、探討光合作用粒子的結構等。

 

「毫無疑問,XFELs是顛覆性技術。」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晶體學家Keith Moffat說,「到目前為止,它遠遠超越了之前的技術,並正在改變人們做事的方式。」Moffat也是XFELs發射器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但XFELs也是備受爭議的技術,尤其是SLAC的直線性連續加速器光源(LCLS)更是如此。LCLS是世界上首個也是最大的XFELs發射器。2002年,面對研究人員的頻頻質疑,美國能源部(DOE)牽頭開始建造LCLS。當時許多人質疑:即使假設這個未經證實的技術能夠工作,LCLS未來的科學產出是否值得投入4.14億美元呢?

 

2009年LCLS開始運行後,爭論逐漸消失,Moffat提到,「它按時按預算工作了,並且更突出、更方便」。日本緊跟其後,建造了自己的XFEL設備,歐洲則計劃了一個功率更大的設備,將於2015年啟動。預計在未來幾年中,全球對XFELs的投入將達數十億美元。但要充分發揮其潛力,這些設備還必須克服更多的技術障礙,從推進功率到更好地處理產生的數據等。

 

「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雷射科學家和高能密度學家—— 一個徹底的新團體正在形成,因為人們必須了解相關工作的所有程序。」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家Janos Hajdu說,「很多發展必須統合在一起,以便完成這項工作。」

 

當然,在如此龐大複雜的晶體學領域,少不了女性科學家的身影。

 

另一半天空

 

「這是一個女性支配的科學領域。」2004年一位教授在介紹晶體學家Judith Howard時這樣說道,當時Howard獲得了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榮譽學位。

 

大約15年前,Howard收到一封信函,邀請她申請英國杜倫大學結構化學的一個新職位,但是這封邀請函有著令她討厭的措辭:「難道女性不應擅長這項工作嗎?」。她的博士生導師、諾貝爾獎獲得者Dorothy Hodgkin鼓勵她不要受這些評論的影響。Howard得到了這份工作,建立了世界領先的低溫可變溫度結構化學實驗室,並出任該校化學系主任。之後,她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並成為達拉謨跨學科生物物理學研究所創始所長。

 

無論她們獲得的榮譽有多少,女性晶體學家總是屬於少數,但她們也是晶體學的先鋒。一個世紀以前,William Bragg和兒子Lawrence Bragg共同提出了X射線晶體學分析;1922年,Bragg招募Kathleen Lonsdale進入他的實驗室。在英國倫敦皇家研究院工作期間,Lonsdale確定了苯環的結構,開展了金剛石研究,她也是兩位最早進入皇家學會的女性科學家之一(1945年),並且成為倫敦大學學院首位女性終身教授。

 

Hodgkin則是加入到英國物理學家John Desmond Bernal實驗室的數位女性之一。上世紀30年代,Bernal與Hodgkin拍下了晶體蛋白的首張X射線照片。她在分析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結構方面的成就為她帶來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實際上,共有4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其中2位是晶體學家:Hodgkin和以色列科學家Ada Yonath(2009年獲獎)。

 

Franklin因其製作出DNA纖維的X射線照片而被人們記住。這張照片為Watson和Crick提出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雙螺旋結構提供了工具。在她短暫的生命裡(30多歲時死於癌症),Franklin還進行了煤和石墨中的碳,以及植物和動物病毒的重要結構學研究。

 

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Isabella Karle開發出一種實驗研究方法,使用結構分析的「直接法」解決了少於1000個原子的分子結構研究難題。但是,只有她的丈夫因發展出該方法的理論支柱而與Herbert Hauptman分享了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

 

無論如何,晶體學的歷史上閃耀著成功女性的身影,她們激勵和鼓舞著年輕的同行。但即使資深女性科學家在職業道路上仍面臨太多的障礙,英國科普作家Georgina Ferry指出,或許這個國際晶體學年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Bragg父子遺留下來的就業機會平等觀念重現活力。(唐鳳)

 

《中國科學報》 (2014-02-12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晶體學一百年
    隨著技術進步,發現的步伐也在加速:每年數以萬計的新結構留下影像。上世紀90年代,蛋白質晶體圖片的解析度已經達到能分辨單個原子的臨界閾值。近日,《自然》雜誌出版特刊,回顧了晶體學的百年輝煌。 1913年,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衍射圖像確定金剛石中碳原子的四面體結構。1923年,科學家製作了首個有機分子(環六亞甲基四胺)的衍射圖像,證實了這種分子也能組成晶體的重複元素。1925年,對石英結構的認知打開了礦物學的大門。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另一項研究由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Sjors Scheres和Radu Ariescu領導。兩篇文章均發布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 原子解析度圖足夠精確,可以在約1.2×10–10 米的解析度下清楚地分辨出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這些結構對於理解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利用這些見解來識別能夠阻止其活性的藥物特別有用。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強衍射點呈現明顯的十次對稱,說明該結構跟準晶密切相關。(d)計算的周期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其中黃色扁六邊形成周期排列。這類計算結構不局限於這一種,可以千變萬化,在晶體結構上具有廣泛性。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晶體學雜誌《晶體學報A卷》,論文名為《周期點陣中鑲嵌有非周期結構塊的準晶相關馬賽克結構》。 這種新的物質形態與鋁基十次準晶的結構相關,由周期排列的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塊形成。它同時具有傳統晶體材料的周期平移對稱性和準晶體的準周期性,將晶體和準晶體結構上的矛盾巧妙的融合在這一新的固體物態之中。
  • 化學家打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永結」—新聞—科學網
    一個無窮無盡的結狀分子,包含碳原子(淺灰色或綠松石色)、氮原子(深藍色)和硫原子(黃色)。圖片來源:David A. Leigh 化學家首次創造了一種分子,形成了一種叫作「永結」的結構。 這一過程產生了幾種類型的結,包括一個長258個原子的無休止的結分子,它包含7個交叉。研究小組使用了兩種技術——核磁共振和X射線晶體學,來確認他們製造了無盡的結。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可以進一步開發,生產更大的編織分子和材料。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和所有其他材料一樣,固態電解質由具備周期性特徵的理想晶體結構和在局部區域擾亂這種周期性的「非周期性結構」共同組成。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這種用於精密醫學的無核酸蛋白質機器的微調,需要對整個複合物和收縮機制進行原子性描述,但是這在T4噬菌體(含DNA)的基板結構中是無法得到的。 4月15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和Jeff F. Miller課題組在《自然》發表論文,報告了完整的R2膿菌素在收縮前和收縮後狀態的原子模型,每個包含10個基因產物的11個獨特原子模型的384個亞單位。
  • 大難題告破,蛋白質3D結構可用AI解析—新聞—科學網
    「結構即功能」是分子生物學的定理,若能根據根據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推出其結構,有助於人們加速了解細胞的組成和運作規律,一些新藥物的研發也能更快推進。 長久以來,人們需要藉助實驗確定完整的蛋白質結構,比如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目前人類已發現的2億蛋白質中,只有不到20萬的結構被解析。
  • 五大化學晶體學資料庫介紹
    為了深入地對晶體學進行研究和探索,幾個著名的晶體學數據中心相繼被建立。這些數據中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收集、儲存和提供已知化合物的晶體結構數據。因此,越來越多的科學雜誌在發表論文前,把論文有關的晶體學參數、化合物分子式、晶胞參數、空間群、原子坐標及其原子位移參數、精修結果參數等,以電子版的形式存放到這些著名的國際晶體學數據中心。
  • 結構生物學領域迎來「不結晶」革命—新聞—科學網
    過去3年裡,它們揭示了製造蛋白的核糖體細節,而這些發現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表於頂級期刊。結構生物學家們毫不誇張地認為,他們的領域正處於一場革命當中:冷凍電鏡能快速創建那些抗拒X射線結晶學和其他方法的分子的高解析度模型。與此同時,利用此前技術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室正爭先恐後地學習這種「新貴」方法。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生物大分子採用的三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在不同細胞過程中的作用。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現在,這位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博士發現了這種甲蟲成功的秘密。 《自然》10月2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鐵定甲蟲(Phloeodes diabolicus)的外骨骼如此堅硬的原因。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何巨大的擠壓力也壓不死鐵定甲蟲,或在航空等建築和工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鐵定甲蟲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
  • 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橋石帶領的團隊通過高溫結合高壓的調控和原位檢測,實現了對金屬玻璃原子結構序的有效雙向調控。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科學網—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本報訊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只有兩個選擇: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
  • 宇宙秘密大起底,你以為的無盡宇宙,有可能只是一顆原子?
    雖然從幾百年前開始,科學家們就已經可以藉助天文望遠鏡等一系列科技產品來窺探宇宙真實的樣子。但是幾百年過去了,宇宙的本質仍然像一個潘多拉魔盒,許多秘密依然被封存在未知的世界裡。潘多拉魔盒的秘密在普朗克提出關於量子的概念之前,人類只能看到一個宏觀的世界。
  • 鈣鈦礦結構調變影響光生電荷分離和傳輸性質—新聞—科學網
    ,發現全無機非鉛滷化物鈣鈦礦結構內部八面體畸變的消除明顯降低了電子—空穴對局域化,極大地增強了光生電荷的分離與傳輸,表現出優異的光電性質。 研究人員選用Cs3Bi2Br9這一類典型的無機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為研究對象,通過理論計算與實驗相結合,發現Cs3Bi2Br9中BiBr6八面體結構畸變使得激發的電子—空穴對強局域在鉍(Bi)中心,由此產生了極大的激子結合能,阻礙了光生電荷的分離與傳輸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霍奇金:被晶體俘獲的女人—新聞—科學網
    一天,她讀到了一篇最新論文,其中全面闡述了以X射線衍射觀察到的晶體結構。霍奇金的科研靈感隨之激發出來:物質由原子構成,那原子又是如何連接起來的呢?石墨和鑽石都由純碳組成,但前者軟到可以用來寫字,後者卻是世上已知最硬的材料,其間的區別顯然在於原子的組成方式。那麼,也許通過了解更複雜的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就有可能揭示生命的奧秘。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晶界作為材料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缺陷,它的結構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晶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晶界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學的研究焦點之一。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