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一姓自古以來就人數眾多,歷史上也出了很多名家大師、帝王賢才。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等等,還有三國時期的劉備,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成就了蜀漢霸業。
但是劉氏一姓不光出了很多帝王將相,也有很多大文豪。我們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詩人就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大師。他也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不僅步入仕途,積極參與革新,而且在詩詞方面也頗有建樹,卓爾不群,學富五車。
劉禹錫被後人稱讚為「詩豪」,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比如《漢壽城春望》等等。他其實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正統教育,所以文學功底深厚。
他在仕途上積極參與變革創新,加入了王叔文的改革集團,但是後來卻因為這次「永貞革新」失敗而慘遭貶謫,到了現在的湖南常德擔任朗州司馬一職。
劉禹錫的個性很鮮明,他不喜歡人云亦云,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經常做出一些標新立異的事情,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首《秋詞》就屬於這樣的詩作。其實《秋詞》一共有兩首,只不過第一首更加為人們所熟知,那第一首究竟有何不同、又好在什麼地方呢?
秋天雖然被稱為豐收的季節,但是自古以來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一直都帶有很濃重的悽涼落寞的色彩。然而劉禹錫卻一反常態,敢為人先,對秋天發出了深情地讚美。
難能可貴的是這樣豪邁的作品竟然是劉禹錫被貶之時創作出來的,實在讓人敬佩萬分。他的一生也可謂是命運多舛,跌宕起伏,因為他被貶生涯長達二十三年之久,而他只活了七十歲,相當於人生的三分之一都處於被打壓的狀態。
這樣的人生經歷沒有磨滅劉禹錫的志氣與豪情,反而更增添了他的詩意與豪情,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獨樹一幟的詩作吧!
秋詞·其一唐代: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人用高昂的熱情去讚美秋天的美好,而且開篇就旗幟鮮明地說自己不落俗套,態度堅決,秋天就是比春天還要美好。
「悲涼」幾乎已經成為了秋天專屬的感情色彩,而這種文學情懷是從宋玉的《九辯》當中開始的,文中有一句「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千古名句,所以後人紛紛效仿並加以靈活運用。
詩人並沒有運用很多意象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反而是用議論的方式去否定前人對秋天的態度,表現出自己對秋天的肯定,字裡行間洋溢著熱情激昂的詩意。
「我言」一詞說明詩人是極度自信的,這種自信的珍貴之處就在於詩人身處逆境,但是卻心向陽光!他這種對秋天充分的肯定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融入了自己對生活與人生的理性思考。
秋高氣爽,晴空萬裡,這種豪邁開闊的境界承載著詩人的詩意扶搖直上,仿佛在遨遊九天。儘管「鶴」在這首詩當中是一個孤獨的意象,但是一個「排」字卻顯示出非凡的氣度。
或許詩人正是在以「鶴」自喻,說明自己面對命運的挫折依然堅強不屈,不折不撓,而這也正是這首詩吸引人的地方。原來秋天也可以熱情似火,激越奔放,這種引人深思的情懷意義深刻,一切盡在不言中。
相信這首詩很多朋友都知道,甚至可以熟讀背誦,但是為什麼它能夠穿越千年依然可以打開我們的心扉呢?
我想正是詩詞一開頭就透露出來的那種樂觀與豁達、自信與豪情,這種詩意不僅僅乘著詩人想像的翅膀直上九天,也乘著時光的車馬一直馳騁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之中,為無數人尋找到心靈的歸途指引方向。
整首詩意境雄渾、氣度開闊,這一首對於秋天非同凡響的讚歌,將是我們永恆的精神財富!
宋詞約有兩萬首,而這首西江月卻獨樹一幟,其曠達千年來無人能比
張繼唯一入選《全唐詩》的作品,流傳千年,現在連外國人都在學習
元稹為什麼能夠屢屢俘獲芳心卻數次慘遭貶謫?看一位詩人的才與德
16歲的元好問寫下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