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常數」哪學來的?
「電路」/「信號與系統」/「自動控制原理」,多次揭示一階系統的運行規律,其中τ(tao)就是時間常數time constant。電路中,RC串聯的零狀態響應是典型的一階電路,τ=RC。
若u(t)為單位階躍輸入,輸出y(t)經過3-5個τ的滯後才可近似認為進入了穩態,達到靜態增益k。
簡言之,「時間常數」只針對一階系統,廣義上的時間常數或可針對主導極點為一階形式的,類一階的高階系統。直觀地說,它代表了系統對抗外界變化,保持原狀的抵抗能力(慣性)。
那麼,從穩態來看,只要我身為舔狗等女神足夠久,一階環節的時間常數並不會對直流輸入產生影響。
直流書上都有,交流呢?
實際工程的採樣環節中,除了直流信號,我們常遇到交流信號(或含交流信號)的調理與高頻噪聲濾除,最簡單且典型的,即採用一階濾波電路實現。
濾掉高頻噪聲很簡單,但我們也應該關心,經過時間常數τ的一階濾波,正弦輸入基波的穩態響應,有沒有可能被濾過頭?
從用戶友好+小白實用的角度出發,必然是直接從時域得到結論。
不必每次都理論計算/仿真,而能秒答這兩個問題,加速調試和設計過程,是本文撰寫的初衷。
怎麼分析?
為了儘可能量化,聯繫理論工具:正弦穩態響應→波特圖。
一階系統波特圖和漸近線如下,轉折頻率為藍色線fc,輸入的ac信號基波頻率為綠色線fac。
由圖可知,為了幾乎不產生衰減和相移的失真,放在轉折頻率1/10以下,fac<fc/10。
我們就把fac放在fc/10的地方,為了找出時間常數和交流信號,在時域的直接關係,列表如下:
那麼,為了研究時域延遲,如果讓輸入信號頻率fac在fc之下自由移動,(上圖中橙色區域),即周期低於20pi*τ,相移會有負的0°-45°之多,對應的時域呢?
一階系統相位表達式如下,橙色區域恰對應自變量2pi*f*τ的範圍在[0,1]。
百度一下,白嫖個函數圖像:
為了避免用大一高等數學的泰勒展開和各階近似把人繞暈,直接由圖可知:
x→0(無窮小),有y=-x成立;x=1時,y=-x*pi/4。
如果你願意,可以把這段區域用y=-x和y=-x*pi/4包起來。
因此,知道了相角,由高中數學三角函數知識,顯然可以得到對應的時間:
總結下
這就是大家的直覺印象,交流信號通過時間常數τ的濾波器,會產生大約τ的時域延遲的由來。
但要注意,該結論的近似條件,只到轉折頻率fc,也就是低頻才可等效。
某種程度上,這也直接從時域等效的角度,解釋了耳熟能詳的:
如果從頻域的角度,畫出延遲環節(含e的超越函數)的波特圖曲線,可以發現在低頻段,其相角和一階系統差異很小。
究其數學根本,就是高數的泰勒展開近似。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查閱陳伯時老師的「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課本,附錄中針對該近似的推導。
寫在開篇的最後:
也許和很多在看本文的讀者一樣,筆者也是從EE電子電氣類的相關專業科班畢業。但在實際工程和項目實踐中,發現很多基礎不紮實的工程師/在校同學,對本科課本上諸多知識點,僅停留在「好像學過」的模糊狀態,不能應用於實際問題。
如果你和我一樣,曾經或者現在是公式「小白」,崇尚實用論,但同時,希望本科課本上的知識沒有白學,不認可經驗是硬體工程師的唯一財富,不再願意點開網絡上充斥的大量複製粘貼的技術文章,被各大營銷號的廣告噱頭消耗耐心,或者,牴觸長篇大論的數學理論推導,那麼希望這個公眾號能有幸成為你的夥伴。筆者並非技術大牛,且數學功底薄弱,後續的文章一律會專注探討老生常談,「看似」非常簡單的實踐問題。
有,且僅有必要時,才引入部分基礎公式和理論,但絕不是簡單搬運。希望能用最淺顯的理論和最短的篇幅,圖文並茂,建立理論和實用技術的紐帶,填補空白。
規劃中的內容agenda如下(順序不定, 且更新周期可能會較長)
如有其他建議,歡迎聯繫作者添加話題:
如何利用電路的「時間常數」預判響應?(已完結)
絕非經驗---如何理解電路的去耦電容?
只會算紋波?究竟是什麼在決定輸出電容大小?
電容充電很簡單?---很不幸,總有能量損失
沒有公式---理解Buck的小信號環路完整模型
每天掃環路,你真的理解你在掃什麼嗎?
環路帶寬大,動態快?不一定!
沒有公式---如何理解DCDC的動態響應?
為什麼分壓電阻的阻值影響環路?
省buffer的錢---ADC採樣會被如何影響?
ADC採樣,數字濾波,這在環路可怎麼建模?
為什麼我們要過採樣?
不穩定系統是發散的,為什麼有波特圖?
環路穩定性,會看波特圖就行了?錯!
FAE告訴我,COT控制就是快,但說不出所以然?
COT到底能不能掃loop gain?
從分壓電阻採樣的地,接模擬地還是功率地講起
沒有公式---說清楚MOSFET的開關過程
每次測驅動Vgs波形都奇奇怪怪的,慌得不行?
驚!開關損耗並非正比於開關時刻電壓,電流!
考慮結電容非線性,ZVS軟開關條件應該如何計算?
LLC: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模態
LLC:為什麼會工作在諧振點右側?
警惕「高頻和GaN」對提高功率密度的有限作用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