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大腦一直分泌多巴胺會導致嚴重的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問題。
多巴胺作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確實與快樂有密切聯繫,例如夢想的實現、好友的重逢、遇見知己、性快感(高潮)等等。換句話來說,人類的興奮和歡快都是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結果,所以多巴胺又有「快樂因子」之稱。
物極必反,分泌多巴胺固然能產生興奮和歡快,但人體一直處於這種狀態,就會出大問題。第一個受傷害的就是大腦,因為這會讓它一直處於負荷狀態,得不到休息。
大腦是一個非常耗能量的器官(其中分泌神經遞質消耗能量最大),為了能維持人的正常行為和思緒,它必須精打細算。因此,在進化過程中,大腦生成了一套自我平衡機制(或是說糾錯機制),防止負荷過度。
以多巴胺為例,當分泌達到閾值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出γ-氨基丁酸,抑制感受器神經受到過度刺激,以及觸發多巴胺能神經末梢對多巴胺的重攝取,讓興奮和歡快的情緒逐漸減弱,直到恢復平淡。
雖然大腦受制於平衡機制不能一直分泌多巴胺,但並不代表人類就沒有辦法突破。例如一些抑鬱症患者的病因是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醫生就會開一些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的藥物,來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
然而,此類藥物又有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容易讓人產生依賴,一旦停止服用,就會出現嚴重的戒斷反應。所以,抑鬱症患者對於此類藥物是又愛又恨,能不吃儘量不吃,實在沒辦法,也只能通過兩害相較取其輕來做選擇(抑鬱症發作也是挺恐怖的)。
除了治療疾病的藥物外,還有一種物質也能突破人體的平衡機制,不停地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那就是毒品。簡單來說,毒品中的一些成分與大腦裡的多巴胺神經遞質相似,進入人體後就會影響到多巴胺的貯存、釋放和攝取。
毒品不僅能刺激大腦分泌大量多巴胺,還能不斷刺激多巴胺神經末梢釋放多巴胺,讓吸食者持續興奮,同時又抑制多巴胺能神經末梢對多巴胺的重攝取,使得突觸間隙的多巴胺不斷增加,達到突破平衡機制的目的。
儘管吸毒產生的快感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也不是永久的,因此當藥效過後,多巴胺急劇下降(掉到平均值以下),人就會陷入極度空虛、惶恐和難受中,只有再次吸食毒品才能得到緩解,這就是吸毒上癮的基本原理。
值得一說的是,通過毒品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隨著人體耐受性(耐藥性)的提高,快感會逐漸減弱,解決的方法要麼加大劑量,要麼改變使用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從口服、鼻吸到注射)。
通過毒品刺激多巴胺不停的分泌,導致的結果就是大腦一直處於興奮和負荷狀態,得不到充分休息。久而久之,人就會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情感表現愚蠢而不協調,思維聯想鬆散缺乏邏輯性,言語速度加快但內容含混不清,動作多而刻板,並有共濟失調表現。
嚴重一點就會產生間歇性精神障礙,產生諸如幻覺、幻聽、偏執、猜忌、被害妄想症等,進而出現自殘自殺、暴力易激惹等失控行為,變得不願與人溝通、冷漠無情、六親不認,最終導致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綜上,可以看出,大腦不一直分泌多巴胺,其實是為了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而通過外部物質(特指毒品)強烈刺激,強行讓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達到享受快感的目的,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