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父母的諄諄教誨、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成為一種特殊的力量,激勵孩子們在人生路上,保持簡樸、始終向前。這裡,我們選取兩篇「節儉」家風故事,與讀者分享。
——編 者
我的父親母親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從我記事起,無論年成豐歉,我們兄弟姐妹從未有過挨餓的經歷。這並不是說我家有多麼富裕,而是父親母親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始終保持勤儉節約習慣的結果。
每當盛夏來臨,老家門前父母親手栽種的幾棵杏樹枝頭都會掛滿杏子。這時候,二老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曬杏幹。把成熟的杏子摘下或從地上撿拾起,用筐抬到門前場院,母親捏、父親曬。母親的腳壓麻了,就換個姿勢,手抽筋了,就稍微休息一下。父親跟著太陽的影子,將杏肉一會兒搬到東邊、一會兒挪到西邊,好讓杏肉快點曬乾。遇到迅疾的雷陣雨,父親和母親更是手忙腳亂,卻也不亦樂乎。我們兄弟姐妹誰見了都會說一聲,「算了吧,又賣不了幾個錢,還把人累得夠嗆」。父親聽後定會用樸實的話語,重申「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母親總會說:「添不了斤還能添兩呢。」
20世紀90年代,我從家鄉人武部調入寧夏軍區機關後,父親的家信隨之而來。信中,父親提醒我:「銀川那裡生活水平比咱老家好,但你必須保持原有的樸素節儉作風,生活中處處撙節,長遠打算地過日子……」那散發著泥土馨香和旱菸味道的文字,普通又實在的口語白話,盈滿了父母的愛和期望。
2012年的國慶假期,我回家探親。那些天,是我從軍以來和他們在一起最長的時光。一天飯後,我幫80歲高齡的母親收拾廚房。閒不住的母親在擦洗裝食用油的油瓶時,因手臂無力,油瓶滑落倒地。只有半瓶油的油瓶,又倒掉了一半。步履蹣跚的母親趕緊找來小鏟,把倒在地面上的油一點一點地鏟起倒回瓶中,然後又用平時滋鍋用的抹布把地面上的油搌幹……看到母親笨拙的動作,加之廚房的地面既沒打水泥也未鋪瓷磚,我連連勸說母親:「不就一點油嘛,倒就倒了,再說這裡面還有土呢。」可母親還是「我行我素」,直至收拾乾淨,「好著呢,油一澄還能吃」,並連連嘆氣「可惜了」,那種從心底折射到眼角眉梢的不舍之情令我至今難以忘懷。
如今,父親母親都已離開。歲月在無言中流逝,往事在回望中放大。那幾筐杏肉,那僅存的家書,那半瓶油,也許,在父親母親看似平淡的生命歷程裡,還隱藏著許多我不曾看到或不甚了解的方面。
如今,我仿佛又聽見了父親炕頭上語重心長的殷切教誨、看到了母親灶膛前抱柴添火的忙碌身影。這份關愛和牽掛,裹著溫情、浸著幸福,別有一種熨帖氤氳在心中、蕩滌於肺腑,讓我覺得因心有所系而感動不已,更讓我感到好像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感召著我,催我向前,策我奮進,使我不敢有半點懈怠。
「算細人」
■王煊堘
夥食費剛漲,我就給母親打電話「報喜」。母親既欣慰於食堂「升級」的飯菜,又有感於疫情期間生活不便,遂從微信發來「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叮囑我量力而行、注意把戰友們的夥食保障盤算好。
「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出自東漢王符的《潛夫論·浮侈》,意思是「山林雖大經不起野火的燃燒,江海之水也灌不滿一隻有漏洞的酒杯」,講的是財富的積累如山林的長成、江海的匯聚,漫長而艱難,無度的揮霍卻會讓它頃刻間化為烏有。這句話既是母親要我節儉惜物的諄諄教誨,也是她一直堅守的艱苦樸素精神。
生活的不易,母親是早早感受過的。母親幼年家貧、兄弟姊妹又多,她只好通過勞動換些工分貼補家用,或去山野尋些野菜果腹充飢,記憶裡的飽腹感便是幸福感。成年後,母親在煤礦上過工、在餐館洗過碗、又在百貨大樓當過售貨員,直到成為了一名教師才安穩下來。
大抵是年少讀書艱難,母親格外珍惜在校時光。她孜孜不倦地在書海裡徜徉,初邂逅「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便一見傾心,抄在筆記本扉頁上以自勉。在母親的教導下,少不更事的我,啟蒙內容多為勤儉節物的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任指導員後,我也成了「家長」,如何當好「家」,成了我經常思考的問題。食堂浪費太多、工具隨手亂扔、水流譁譁不止……看著每個月報表上的數字,我和連長眉毛打了結。於是,我們給全連官兵做了勤儉節約的教育,熄燈時把過道燈間隔著開,又在倉庫裡「淘」出各種舊物件,號召大家把用剩的邊角料變廢為寶……一段時間過去,我和連長被吐槽「太摳門」。
我不願辯解,只是分享了「半截粉筆」的故事: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當校長時,從不用新粉筆,用的是巡視校園撿來的粉筆頭。學生不解,覺得他太小氣。徐特立便說,積少成多、積小成大,也可以節儉一點辦公費用。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教育大家:「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餘衷曲,反謂餘為算細人。」這個故事聽母親講得多了,我便也張口就來,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做「算細人」有多必要,疫情防控期間我感受很深:營區封閉管理,垃圾分類不便、物資補充麻煩……連隊同炊事班一起精細化管理食堂,下起了「繡花」功夫,專人統計用餐人數,區分男女進行食材採購配備,最大限度減少了食物的浪費,更保障了大家的夥食質量。那時,大家又對勤儉節約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不再有人吐槽我「摳門」了。
後來,當我把「算細」的成果告訴母親時,母親格外欣慰,仿佛當年她教導的學生成才時那般志得意滿。因為她知道,她堅信半生的道理,成了兒子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