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們守望馬麝

2021-01-19 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




目前在我國,對林麝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早,已經有比較系統的研究來分析,尤其是圈養林麝的行為模式,旨在於解決圈養林麝在飼養和繁殖過程中的疑點難點,摸清林麝的行為特徵及其社會性,及時糾正由於圈養造成的刻板行為,增加飼養麝的繁殖率和幼麝的存活率。

至於有關馬麝的研究方面,學者也坦誠國內研究起步相較於林麝較晚,目前關於馬麝的行為模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圈養馬麝的領域。因為「行為生態一直是圈養麝類研究的重點」。

通過查閱網上公開的發表論文,研究取樣點單一,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圈養馬麝的行為模式,研究內容也主要是種群數量的計算和生境的選擇,並沒有專門的對馬麝這個物種的野外行為的研究,而且對青藏高原地區棲息的馬麝調查的研究寥寥無幾。



因受今年1月份開始延燒的新冠病毒肺炎的影響,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的社區工作尚未能完全恢復,原上草合作的五個在地團隊在各自的地方開展了馬麝的監測活動。目前,主要靠遠程溝通和指導在地合作團隊繼續開展調研和監測工作為主。

3月18日,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從西寧出發,沿途與黃河源在地團隊進行了馬麝調查項目工作進展情況的溝通,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他們一同再次深入監測實地。通過與在地團隊一起討論監測經驗,進一步完善調查策略,確定下一步了調查工作內容及目標,回收了新年這幾個月的監測資料,並與部分夥伴們一同重新布置了新的監測區域。 

從回收的監測資料來看,有些區域馬麝的狀況比我們推測的好,而有些區域監測情況讓人擔憂。在地的五個合作團隊已經能很好的運用自己的經驗,用紅外相機準確監測到馬麝的個體影像。這次回收的影像資料,主要涉及到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人類的活動對馬麝所產生的影響;第二個是平常我們很難觀測到的野生馬麝的行為目前,這些資料已帶回中心,準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解讀。

    在這次回收的影像材料中,清晰地記錄了馬麝在野外的一些行為,我們從眾多的材料中給大家剪輯了兩段視頻,更多的視頻,我們會在後續的工作中陸續為大家展出:

視頻來源:措哇團隊


從第一個視頻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隻馬麝試圖越過這條網圍欄,到圍欄的那一面去但是嘗試了好幾次它都無法找到適合它跳過去的地方,鐵絲網圍欄又高又密。最後它沿著圍欄走了很長一段,走到一處網格比稀鬆的地方才鑽了過去。從視頻上可以見到,以一隻成年馬麝的肩高在50-60公分來算,這條網圍欄的高度最高處高可以達到130-150cm。

我們可以預見這樣的網圍欄可能會造成馬麝野外生境碎片化的問題,讓馬麝原有的遷徙習慣發生改變。據我們一位在地夥伴反映,他家的牧場範圍內生活著3隻馬麝,大概是一個家族。但是這一家族馬麝現在跟隨他家的牲畜遷徙而活動——他們家搬遷到地勢較低的冬季牧場時,那一家族馬麝就跟隨他們家牲畜到冬季牧場安家,他們家搬遷到地勢較高的夏季牧場時,那一家族馬麝就跟隨他們家牲畜到夏季牧場去安家。這個情況顛覆了我們過去對馬麝家域比較固定的認知。當然,這很可能是極特殊的個別情況。

     根據我們另一個在地團隊的記錄,他們在鐵絲網圍欄邊上發現了一隻死掉的馬麝,於是他們入戶走訪了那塊草場的主人。據草場的主人說因為狼或者鷹這類天敵在追逐馬麝,馬麝在慌亂之中撞在圍欄上,被鐵絲網纏住無法逃生,結果被捕食者捉住吃掉了。


網圍欄周圍散落一地的馬麝毛                                                            圖片提供:瑪龍自然生態探索小隊




以前我們做野外監測,通常能看到一堆馬麝的糞便,這個糞堆從底層到表面可以看出有好幾個不同時間段的排洩物,以往,我們都認為只是某隻馬麝固定地在一個地方排洩。這次通過在地夥伴設置的紅外線相機,可以看到在同一處地方,有雄性馬麝個體在不同的日期和時間段在同一塊巖石上發生蹭尾行為,隨後,有雌性個體在不同的日期和時間段在同一塊巖石下進行尿糞標記行為。在其他拍攝點拍攝到的視頻中都有馬麝在不同的時間點在同一處進行排洩標記,我們還需要時間來對視頻中的馬麝個體進行分析識別。


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家開始對人工養殖的,明確以食用為目的的野生動物實施管控。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發言稱野生動物養殖只是特色產業,並非支柱產業有關部門正在制定詳細目錄,明確哪些不能養,哪些還可以養。我們一定要轉變陳規陋習,造成損失的通過多種形式給予幫助,發展一些替代產業。


針對社會各界關注人工繁育動物允許食用範圍,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所長時坤說,對陸生動物而言,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所列允許食用的動物種類,其人工養殖種群允許食用,但其野外種群和目錄以外的其他所有陸生野生動物均屬于禁食範圍。因此網傳的「黑、白名單」並不存在。

目前網絡議論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一些概念的界定不清楚,比如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蛇類專家、科普作家「蛇語者」提出:「再不界定『野生』和『人工』,養殖業僅存的人工種源也會消失,如果種源沒有了,養殖的也就再也沒人工種了,養殖業打回30年前。」他還表示「陋習之陋,在於一個野字,不分野與非野,何談禁野。



這次網絡討論並沒有涉及到類似馬麝這樣所謂以「藥用」為目的野生動物馴養,也沒有明確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獲知在已經有人工麝香的前提下,每年產香不夠相關企業用量十分之一的麝類馴養產業,究竟是在地區經濟起到「支柱作用」還是「特色產業」?

在這次我們所查閱的學術資料裡顯示:「從1990年開始,甘肅興隆山自然保護區,經有關林業部門批准後,從野外抓捕野生馬麝作為種源。」而孟秀祥博士等研究員所發表的《野捕和圈養繁殖雄性馬麝行為格局的比較》發表於2006年,《不同來源雌性圈養馬麝行為格局的比較研究》發表於2007年。

那麼或許是不是可以說從1990年到論文發表的2007年都存在野外捕獲馬麝補充進人工飼養的種群中呢?究竟有多少野捕的馬麝補充到了圈養的馬麝群中,養麝場以何種形式捕捉,野捕的頻率,捕捉有沒有什麼操作標準,捕獲的野生馬麝存活率是多少,捕捉行為對當地野生馬麝種群產生何種影響,這些我們想知道的內容在現在能搜索到的麝類研究中似乎都沒有體現。

這些研究裡籠統地說一句「由於生境喪失等系列原因,(馬麝)種群一直呈下降趨勢。」而且在每篇論文的引言中都千篇一律地強調這些研究是為了「馬麝的遷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馴養是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馬麝資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阿拉善SEE三江源項目中心的倡導下,三江源地區的環保夥伴們共同呼籲全面禁止非法打獵瀕危物種。馬麝是三江源地區受非法打獵活動影響最嚴重的物種。

通過掃海報上的二維碼,可以支持

野生動物消費NO行動」項目。



閱讀材料:

1.孟秀祥,潘世秀等.甘肅興隆山自然保護區瀕危馬麝秋季利用生境特徵[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1,17(3):412-417

2.孟秀祥,楊奇森等.興隆山自然保護區麝場圈養馬麝刻板行為的比較[J].生態學雜誌,2007,26(3):355-358

3.孟秀祥,張東晶等.雌性圈養馬麝行為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1):72-76

4.孟秀祥,楊奇森等.不同來源雌性圈養馬麝行為格局的比較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7,29(6):647-651

5.孟秀祥,馮金朝等.野捕和圈養繁殖雄性馬麝行為格局的比較[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11):2084-2087

6.薛程.崇明圈養林麝的行為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

7.新浪微博相關話題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人性各異
    疫情之下,每個人民都有義務去共同配合「抗疫」,但顯然有的人並未意識到。據中新網,1月4日瀋陽市公安局瀋北分局官方微博4日發布通報稱,3日12時許,瀋北新區虎石臺街道文化社區居民郭某某(男,34歲)與其妻子黃某(女,33歲)到社區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檢測時,因被檢測人員不足10人需要等待(檢測試劑為10人一組)而產生不滿,並對現場工作人員進行謾罵。
  • 時尚,在疫情之下
    時尚行業,在歲月靜好的和平時光裡是錦上添花的存在,而在這陰霾籠罩之下的非常時期,它又能給我們帶來些什麼呢?Armani先生在這些中國模特們的簇擁之下為中國獻上關心和祝福。我們採訪了9位來自時尚行業的專業人士,他們中有設計師、攝影師、公關,還有樣衣物流從業者、線上直播平臺的負責人,他們是這個看似璀璨絢爛的行業背後默默付出的那群人,在疫情的陰霾之下,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對未來又有哪些期待?
  • 馬丁·普克納:疫情之下,人類是同一個物種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馬丁·普克納:疫情之下,人類是同一個物種疫見世界觀海外大咖訪談錄之七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影響遠未消停。如今,全球累計確診與死亡人數仍在繼續增加,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疫情影響。而未來危機的徹底解除,也有賴於全球科學界、醫療界等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
  • 疫情之下,杭州的新符號
    在疫情之下,「數字治理」已然成為杭州的一個新符號、新品牌。在3月12日召開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舉行了第一次黨委(黨組)書記改革工作述職。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在會上就明確表示:杭州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努力打造「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 疫情之下|「貧而不屈」:新冠時期的古巴生活日常
    全球疫情之下眾生萬象,疫情全球蔓延的時間差和地域差使得一些關乎於政治經濟的輿論變得微妙。雖然大部分國家根據其特殊國情採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然而其既有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卻還是在疫情之下不可避免地被暴露和放大。
  • 這家歐洲低成本航空在疫情之下自創生機
    低成本航空由於自身「低成本」的特性以及以國內航班為主的航班特徵,使得在疫情之下能夠更好地保全自己。當然如易捷航空這類低成本航空巨頭也免不了在殘酷的疫情之下,面臨停飛和裁員雙重詛咒。疫情固然殘酷,對世界民航運輸業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但是挑戰即是機遇。於是有這麼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卻逆行而上,自創生機。
  • 疫情之下的希臘精神
    疫情之下,希臘的醫護人員心情如何?讓我們看一張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照片。 科扎尼「Mamatsio」綜合醫院的護士們以這樣的方式向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正在與第二波疫情作鬥爭的每一個人,發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特殊信息。(原標題:這張照片火了!
  • 疫情之下,數據的 100 種表達
    疫情實時地圖、擴散路徑還原、感染人數建模、問卷信息收集……有數編輯部整理了一批優質數據項目,來看數據的100種表達方式,重溫數據創作者們在這次疫情中貢獻的力量。本文分兩大部分,一是從病例數據、人口流動、知識科普、應對措施、疫情影響五大角度出發的作品匯總,二是觀察了上百個疫情數據作品後我們的一些思考。
  • 疫情之下的動物園世界|斯堪森|露天博物館|羅馬動物園|疫情
    喜歡流行音樂的朋友可能還會對斯堪森附近的ABBA博物館(ABBA The Museum)感興趣斯堪森露天博物館導覽圖,水族館就在上圖的大門附近,動物園則基本集中在園區的北端,截圖自該博物館官網受這條朋友圈消息的啟發,自己忍不住去看了看去過的那些動物園的官網,想知道疫情之下動物園們的應對和狀況
  • 疫情之下,平臺商戶之難何解?
    此外,為防範疫情,各企業還推遲了復工時間,現金流受阻,同時還要面臨著房租、人力成本等支出。巨壓之下,很多企業正面臨著生存考驗。日前,賈國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2萬多西貝員工目前在家待業,倘若疫情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貝帳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大型連鎖餐飲企業西貝尚如此,中小企微業更不用多說。此時正是最需要國家、企業、個人乃至社會的幫助的時候。
  • 疫情之下,群居動物如何繼續一起撒歡?
    疫情之下,窩家照樣可撒歡兒?高考結束啦,看到考生衝出考場,樂劈叉的樣子,有網友回覆:「多年之後你們會發現,今天自己離開的是天堂。」對哦,疫情之下,我們去哪兒能撒歡哦???2020,不知你是否和小編感覺類似:一閉眼兒,一睜眼兒,大半年過去了…你媽知道你在外面聚會,一個奪命連環call打過來:「不要命了?都啥時候了,還在外面聚聚聚?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導語春節前夕到現在,全國都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世界好像都變成了灰白的顏色。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
  • 疫情之下,近期全球藝術事件回顧
    經過近3個月的全民抗疫,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很不幸的境外疫情卻不斷在快速的擴散蔓延。這種態勢之下,藝術圈面臨著一個比之前更加龐大的嚴峻的考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近期國際上發生的一些藝術事件。
  • 疫情之下,智慧城市安防運維如何突破?
    疫情之下,智慧城市從各大宣講會中的概念變成普通人可以切身體驗到的事物,智能技術不僅提升了辦事效率,減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不過,智慧城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短板也值得關注。疫情下智慧城市存在不足不可否認,智慧城市還在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人們生活關係較為密切的就是小區進出事宜,然而在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不少小區的進出還是採用紙質通行證,而辦理紙質通行證不僅過程繁瑣,而且需要業主親自前往辦理,無形之中增加了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風險。
  • 疫情之下,美國紐約快破產了
    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直截了當地在記者會上說:「殘酷的事實是,帳上的赤字已經高達90億美元,我們束手無策。」「紐約深陷預算危機瀕臨破產」的消息,瞬間登上了本市和全美的新聞頭條。《福布斯》雜誌資深撰稿人傑克·凱利認為,紐約瀕臨「破產」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持續不散和集體遠程辦公導致人氣渙散,進一步引發「財氣」渙散。他分析說,紐約市嚴重依賴繁榮的商業、娛樂業和社會活動來聚集並留住人流。曠日持久的疫情期間,餐廳關門、博物館歇業、音樂會和體育賽事停擺。
  • 以生活為志業——在疫情之下理解馬克斯·韋伯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韋伯一直是我們思考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他對現代社會的描述與解釋,是我們理解自身當下所處世界的重要依據。當下的我們,可以說正處在「疫情之下」,由於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們也面臨著很多新的經驗與境況。那麼,對於當前這個「疫情之下」的社會來說,其中哪些現象可以用韋伯的思想進行解釋,韋伯的思想又遇到了哪些嶄新經驗的挑戰?
  • 疫情之下,全世界的窮人都在經歷著什麼
    但是現實卻不是如此,疫情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 美國首個因新冠疫情死亡的未成年案例的父親是一名Uber司機,收入微薄,沒錢給孩子買符合條件的昂貴保險。但是這只是美國無數窮人的縮影。在美國的芝加哥市,黑人佔比30%,但是死亡人數卻佔到了72%,同樣在聖路易斯市,黑人佔比25%,但是死亡患者中超80%都是黑人。
  • 首都科學講堂丨疫情之下,如何關愛我們的肺?(下)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侵犯器官為肺部,疫情之下人們再次聚焦肺部的健康問題。肺部的基本構造是什麼?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肺?肺部有小結節就是肺癌嗎?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影響肺部健康的行為當屬吸菸。那麼,吸菸與肺癌有著多大的關係?為什麼戒菸那麼困難?電子菸真的是「低危害」嗎?來聽聽支修益教授教你應該如何關愛自己的肺。
  • 疫情之下的科技改變生活——新冠核酸快速檢測、發熱門診地圖
    眾所周知,高科技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的生活方式一步步得到改善。尤其此次疫情防控戰之中,高科技的使用更是得到了井噴式增長,它們被用來控制疫情的傳播與預防。例如疫情期間,出入各種場合需要的第三代紅外線體溫計;復工復產後,用來快速確診的新冠核酸快速檢測試劑盒等。
  • 疫情之下,這場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疫情之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還是決定來到上海。在嚴格執行了14天隔離期後,30日,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他在上海市舉辦的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做主旨演講。「對大多數國家來說,目前國際會議只能推遲或在線上舉辦,但我們能舉辦一場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論壇,這要歸功於中國的抗疫成果和上海市的努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