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藥科考】帶你揭秘不一樣的科考日誌~

2021-02-22 瀋陽藥科大學

7月18日早上6:00,隊員們早起翻標本,定時更換標本紙是保證標本的質量的大前提,隨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梵淨山山門,沿著盤山路,邊走邊採,海拔逐漸升高,植被分布越來越明顯,採集量也越來越大。連綿的陰雨伴隨我們一路,不知不覺我們已走過十公裡盤山路。

原定下午1:00下山吃午飯, 一路風雨交加,一路採集不止,直到下午3:00,我們才返回駐地,吃午飯。

今天我們共採集藥用植物200餘種、標本400餘份。特色藥材有大葉鉤藤、美麗獨蒜蘭、雪膽、中華栝樓、梵淨山鳳仙花等。

梵淨山鳳仙花

7月19日早上5:30,科考隊員摸黑早起翻標本。9:00隊員們向梵淨山核心地帶行進,毒蛇和山螞蟥是防範的重點。7000步石階負重登頂,一路風雨交加,海拔逐漸升高,隊員們克服了狂風驟雨、缺氧、寒冷和體力不支等困難,最終按照預期時間於三小時之內到達海拔2318米的梵淨山山頂。

雨霧繚繞,冷風嗖嗖,到達山頂時隊員的衣服已完全溼透。在簡單吃過自帶饅頭榨菜後,老師和隊員一起行至梵淨山承恩寺法堂宿營。

晚上在佛堂吃齋飯,寺院多有講究。吃齋飯時隊員們做到整齊統一,不出聲響,有禮有節的優良作風。

20日早上6:00,雨勢漸小,為了高效完成採集任務,隊員兵分兩路。一路沿著梵淨山周邊採集,另一路負責帶行囊下山回駐地翻標本。昨日的暴風雨,造成河水暴漲,道路塌方,前行道路十分艱難。踏過七千步臺階、走過十公裡盤山路,隊員們分擔著全部行囊,人均負重30公斤徒步下山。

下午4:00,安全返程,隊員們毫不停歇,立即開始標本壓制。

由於前幾天梵淨山地區多暴雨,天氣陰雨連綿。隊員們多冒雨採集,壓制標本的報紙也比較潮溼,導致前幾天的標本質量不是很高。22日正好趕上天氣晴朗,老師留一批隊員在駐地翻標本,晾曬報紙。另一部分隊員隨老師去梵淨山周邊採集標本。

此行,科考隊採集植物共132種,標本500餘份。其中特色植物有梵淨薊、華東唐松草、雞血藤、密腺小連翹、龍頭草、白簕、廬山石韋、鉤藤、白木通、華中五味子、石巖楓、亮硯花椒、雲南紅景天、闊葉十大功勞等。

闊葉十大功勞

7月22日早上5:00隊員們準時集合,在緊張有序的翻完標本之後,科考隊6:30從駐地出發,進入科考目的地梵淨山。

重上梵淨山,是繼續18號因暴雨未涉足的地帶,採集更多的標本。

早上10:00到達梵淨山山頂之後,大家兵分兩路,一組隊員隨劉老師前往梵淨山紅雲金頂,另外一組隊員隨賈老師,魯老師前往老金頂。一路上坡陡谷深,雲霧繚繞,到達山頂之後,隊員和老師發現了很多珍貴的物種。隊員花費兩個小時將高山百合連根挖起之後,將其藥用部位,根部做浸制標本。此外,隊員還挖到了很多千裡光以及其他藥材用於研究。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區西面,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溪流縱橫;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嶽地貌景觀。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梵淨山植物類型多樣,藥用植物資源豐富。 

此行,我們共收穫藥用植物48種,製作標本100餘份。代表植物有龍頭草、蜜腺小連翹、乳漿大戟、繡球藤、大理百合、雞眼梅花草、早哇唐松草等。

暑假期間我們將會跟蹤報導,

敬請關注!


圖文:科考隊宣傳組

整理:程潔

編輯:王興歡


相關焦點

  • 揭秘科考船「實驗1」號
    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科考船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田靜表示:「實驗1」號將成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事業繼往開來的新起點。  這艘神秘的科考船到底有哪些新技術和特殊功能呢?科考船建造辦公室副主任劉宏偉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據袁紹宏介紹,和以往歷次南極科考相比,此次南極考察除了隊員多、規模大的特點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最」,就是任務最重——本次考察將執行37項科考項目和10項後勤保障改造項目。  袁紹宏有過10次赴南北極考察的經歷,曾10次穿越南大洋暴風區「咆哮西風帶」。所謂西風帶是指南緯45~60度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相連的一段寬闊洋面,因變化無常風大浪高,素有「鬼門關」之稱。「但它環繞南極大陸,『雪龍號』來去必經,這是此次科考需克服的難關之一。」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能夠乘坐載人潛器下潛到海底,機會難得,我們的載人潛器,在寂靜的深海海底默默穿行,周圍竟然那樣安靜,深藍的海水中夾雜著悠遠和神秘,海底靜靜躺著各種各樣的巖石,散發著濃濃的遠古氣息,我們就從這些巖石旁滑過,那一刻仿佛與時間與空間交會,海綿靜靜地矗立在不遠處
  • ...海豹給人「投餵」、企鵝狂追「新丁」 南極科考家鄉人帶南極轉...
    近日,記者連線正在南極科考站的家鄉人葉成明,了解了南極動物和科考隊員們的故事。你知道嗎?在南極,非科研需要,人類不可以隨意接近和打擾南極的動物。但長時間待在一個區域難免有接觸,科考隊員們告訴記者,這裡的海豹會把他們當成同類,呆萌的企鵝會狂追新來的科考隊員。
  • 「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執行科考任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日前,「科學」號科考船啟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NORC2020-581航次科考任務。
  • "金星二號"科考船服務近海科考26年 下月退役
    半島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 鮑福玉 實習生 田華)「金星二號」科考船將被公開拍賣!記者27日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於已到了強制報廢的年限,承擔了中國沿海26年科考任務的「金星二號」科考船將在島城正式退役,12月8日將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拍賣。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iQOO協力大型科考共探無人區:「探索不止」定製片上線
    2020年10月22日,iQOO 「探索不止」品牌定製片正式上線,該片真實記錄了「行走兩億年」大型科考全程全景,重點呈現了科考科學家們的探索精神。本次科考,科學家們深入藏地,就青藏高原不同塊體的古生物多樣性和古生物地理屬性、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等地質事件做進一步探究,同時採集並帶回大量腕足、植物、有孔蟲等化石。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
    主持人說:「請問,以下哪聯詩句表達春節期間,值守南極科考站的工作人員的心情?」A、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B、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C、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各位網友,你會選擇哪一項呢?要知道正確答案,請戳視頻。這句詩形容南極工作者,也是讓人眼前一亮,再細品一下,愈發恰如其分。
  • 中國「雙龍科考」即將在南大洋展開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4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進行綜合科考,同一天「雪龍」號前往阿蒙森海開展綜合科考,這意味著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即將在南大洋展開「雙龍科考」。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是中國首次實行「雙龍探極」。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為持續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2020年7月4~1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新華社「雪龍」號1月5日電(記者榮啟涵)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大洋隊正在南極半島海域進行全學科海洋環境綜合考察,此次科考計劃
  •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1-25 20:48:5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去往北極的旅遊線路是沒有的,但這不妨礙我們一同跟隨這艘科考船和莫哈普的故事,來展開一次線上的極地探險,看下他們到底會遇到怎樣的情況,要做哪些事情,並找尋哪些答案。  北極:一個不歡迎人類的大冰原  在有關極地科考的新聞裡,我們通常聽到的大多是南極科考的項目,不止是因為南極有可愛的企鵝而北極只有兇猛的北極熊,而是因為南極是比北極更容易抵達和進行科考的地區。
  • 揭秘中國南極科考飛機雪鷹601:參加諾曼第登陸的功勳戰機
    隨便說幾條,都足夠讓你目瞪口呆。相信你一定被震驚到了吧?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買一架這麼「老」的飛機?既然花重金買回了這架「傳奇飛機」,又量身定製了高科技的儀器設備,那「雪鷹601」究竟搭載了什麼?這些設備在南極究竟能幹什麼?「雪鷹601」在這次科考中又會執行什麼樣的任務?而且,為什麼南極進行科考一定要有「空軍」的幫助呢?
  • 風暴中的「避風港」,南極科考帶上振華重工的安全屋
    望著眼前酷似蘋果外形的安全屋,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們躍躍欲試。剛剛體驗完的一位科考隊員從房子裡走出來後興奮地說道,「寬敞又舒適,不到半小時就安裝好了,能同時保證3個人的休息和緊急避險。真是太棒了!」南極科考多為野外作業,遇到暴風雪天氣是「家常便飯」,在沒有任何庇護場所的情況下,科考隊員面臨極大的生命危險。為了保護隊員安全,更好地開展南極科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振華重工深入合作,振華重工聯合相關單位設計製造了新型極地抗風雪安全屋,並在2019年第36次南極科考中「驚豔亮相」。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 地衣科考分隊考察日誌1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地衣科考分隊於9月2日,正式啟程。該分隊由王立松研究員帶隊,包括王欣宇博士、張雁雲博士、劉棟博士等15科考隊員。當日上午舉行了簡短的出發儀式。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宏偉書記出席會議並致辭,希望大家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探索求實的精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收穫成果,能填補空白,圓滿完成科考任務。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雪龍2號開啟南極科考徵程南極大陸總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95%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