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次新股我們一起梳理一下明日上市的東亞藥業,公司主要從事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涵蓋抗細菌類藥物(β-內醯胺類和喹諾酮類)、抗膽鹼和合成解痙藥物(馬來酸曲美布汀)、皮膚用抗真菌藥物等多個用藥領域。
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是人類最早應用於臨床的抗菌藥物之一,又因其具有抑菌作用強,抗菌譜廣的特點,而成為應用時間最長的、應用範圍最廣的裡程碑式抗菌藥物。
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抗菌藥,通過抑制 DNA 螺旋酶作用,阻礙 DNA 合成而導致細菌死亡,對細菌的選擇性較高,藥效優越,對人的安全性較強,是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抗菌藥物之一。
抗膽鹼和合成解痙藥主要用於治療胃腸道平滑肌痙攣、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等,馬來酸曲美布汀是抗膽鹼和合成解痙藥的代表品種之一。
皮膚病用抗真菌藥能抑制或殺滅真菌,外用時主要治療皮膚真菌感染病症,市場中常見的藥品包括酮康唑、鹽酸特比萘芬等。
化學原料藥是指藥物活性成分,是構成化學製劑藥理作用的基礎化學物質,由化學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術所製備的各種用來生產化學製劑的粉末、結晶、浸膏等物質。化學原料藥仍需經過添加輔料等環節進一步加工成化學製劑後,患者才能直接服用。化學原料藥行業是醫藥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醫藥製造產業鏈中處於上遊位置,為製造化學藥物製劑提供原料。
醫藥中間體是化學藥物合成過程中製成的中間化學品,高級醫藥中間體往往只需一步到兩步化學反應即可合成原料藥並最終製成藥物成品。
從基礎化工原料到製成化學製劑需要經過複雜的化學、物理工藝過程,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的生產集中了主要的合成工序和技術環節,是化學製藥產業發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基礎化工原料、醫藥中間體、化學原料藥及化學製劑構成了化學製藥行業完整的產業鏈。
2018 年全球原料藥市場規模 1,657 億美元,據 Mordor Intelligence 預計未來幾年全球對原料藥的需求將保持增長,到 2024 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 2,36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將超過 6.1%。
近年來,我國原料藥市場產量和銷量均不斷增長,2018 年化學原料藥工業銷售收入達到 6,376 億元,近 7 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1.46%。
公司目前的原料藥和中間體主要產品涵蓋了抗細菌藥物(β-內醯胺類和喹諾酮類)、抗膽鹼和合成解痙藥物(馬來酸曲美布汀)、皮膚用抗真菌藥物等多個用藥領域。
抗細菌藥物又稱為抗生素,是抗感染藥物類別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抗感染藥物是基礎性用藥,在細菌感染以及其他疾病或創傷、手術帶來的感染性併發症治療中均有廣泛的應用,為臨床用藥中最主要的類別之一。抗感染類藥物包括抗細菌藥物、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等,其中抗細菌藥物佔整個抗感染藥物的90%左右。
依據化學結構及抑菌機理的不同,抗細菌藥物可分為 β-內醯胺類、喹諾酮類、氨基糖甙類、四環素類、大環內脂等大類。公司生產的抗細菌類藥物包括 β-內醯胺類以及喹諾酮類,上述兩類佔據我國抗細菌用藥市場超過 80%份額,也是我國臨床應用最多的兩類。
公司主要產品頭孢克洛原料藥及中間體、拉氧頭孢鈉中間體、頭孢美唑鈉中間體、頭孢唑肟鈉中間體、美羅培南鈉中間體、法羅培南鈉中間體,屬於合成相關 β-內醯胺類抗菌藥的重要原料藥或中間體。β-內醯胺類抗菌藥在抗細菌藥物中佔有最主要的份額,2018 年度佔全國抗細菌藥物市場份額 74.46%。
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是指化學結構中具有 β-內醯胺環的一大類抗菌藥物,其抑菌機理主要在於可以通過抑制致病菌細胞壁黏肽合成酶的活性,阻礙其細胞壁合成,致使致病菌因外環境水分滲入菌體而膨脹裂解死亡。由於哺乳動物自身細胞無細胞壁,不受 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的影響,故 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對人體的毒性小。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是人類最早應用於臨床的抗菌藥物之一,又因其具有抑菌作用強,抗菌譜廣的特點,而成為應用時間最長的、應用範圍最廣的裡程碑式抗菌藥物。
公司生產的頭孢克洛原料藥及中間體、拉氧頭孢鈉中間體、頭孢美唑鈉中間體、頭孢唑肟鈉中間體,均用於合成頭孢菌素類藥物。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目前 β-內醯胺類抗菌藥中最主要的品種,佔比超過 60%。近年來,我國頭孢菌素製劑市場銷售額逐年上升,隨著「限抗令」,「限輸令」以及受藥品招標採購和藥品降價因素的影響,頭孢菌素類藥物市場增速放緩。儘管如此,我國頭孢菌素類製劑仍然是最大類別的全身用抗細菌藥物製劑,至 2018年我國頭孢菌素類製劑市場銷售額達 876.34 億元,近五年複合增長率為 2.65%。
公司美羅培南鈉中間體、法羅培南鈉中間體產品,均用於合成碳青黴烯類藥物。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是抗菌譜最廣,抗菌活性最強的非典型 β-內醯胺抗菌藥,因其具有對 β-內醯胺酶穩定以及毒性低等特點,已經成為治療嚴重細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藥物之一。近年來,我國碳青黴烯類製劑市場不斷上升,由 2014 年的 69.36 億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103.88 億元,複合增長率為 10.63%。
公司生產的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鹽酸左氧氟沙星、那氟沙星均屬於喹諾酮類抗菌藥,喹諾酮類抗菌藥在抗細菌藥物中佔有重要地位,2018 年度佔全國抗細菌藥物市場份額 9.33%。
喹諾酮類藥物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抗菌藥,通過抑制 DNA 螺旋酶作用,阻礙DNA 合成而導致細菌死亡,對細菌的選擇性較高,對人的安全性較強。喹諾酮類藥物具有良好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口服給藥生物利用度較高、半衰期較長、血藥濃度較高、組織分布較廣等特點,臨床廣泛應用於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方面。臨床上常用的喹諾酮類藥品包括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那氟沙星等。
近年受限抗令、輸液門診限用、醫保控費、環保等因素影響,抗菌藥物市場增速放緩,但喹諾酮抗菌藥作為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抗菌藥物之一,市場需求仍處在穩定增長階段。2014-2018 年,我國喹諾酮類抗菌藥市場銷售額從 119.08億元增長至 160.9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 7.82%。
胃腸道病是臨床常見病,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和飲食無規律等多種因素作用下,胃腸道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胃腸道用藥涉及到的疾病種類較廣,包括消化性潰瘍藥物、胃動力藥、胃腸道解痙藥、鎮吐藥、止瀉藥、腸炎用藥等,在整個藥品市場佔有重要的地位,胃腸解痙藥是其中的重要類別之一。
胃腸痙攣的原因是膽鹼神經介質與受體的結合,引起胃腸平滑肌強直性收縮,引起疼痛。胃腸解痙藥物通過阻斷膽鹼神經介質與受體的結合,解除胃腸痙攣、鬆弛胃腸平滑肌、抑制多種腺體(如汗腺、唾液腺、胃液等)分泌,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近年來我國抗膽鹼和合成解痙藥製劑市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14-2018年,其銷售額從 13.19 億元增長至 22.43 億元,複合增長率為 14.20%。
2014-2018 年,我國馬來酸曲美布汀製劑市場銷售額從 4.35 億元增長至6.18 億元,複合增長率為 9.20%,預計未來我國馬來酸曲美布汀藥物市場將逐步擴大。
我國皮膚用抗真菌藥的用藥市場銷售額變化相對平穩,2014-2018年均保持在約 60 億元規模。
一、國內知名化學原料藥生產企業
東亞藥業成立於1998年;2007年改名為浙江東亞藥業有限公司;2015年正式更名為浙江東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上交所上市。
二、業務分析
2016-2019年,營業收入由6.84億元增長至9.88億元,複合增長率13.04%,19年同比增長15.29%,2020Q3實現營收同比下降6.49%至6.77億元;歸母淨利潤由0.67億元增長至1.68億元,複合增長率35.86%,19年同比增長54.13%,2020Q3實現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7.20%至1.08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由0.65億元增長至1.54億元,複合增長率33.31%,19年同比增長45.28%,2020Q3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4.83%至1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由0.54億元增長至2.17億元,複合增長率58.98%,19年同比增長50.69%,2020Q3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比下降49.59%至0.89億元。
分產品來看,2019年β-內醯胺類抗菌藥實現營收6.85億元,佔比69.68%;抗膽鹼和合成解痙藥實現營收1.14億元,佔比11.58%;喹諾酮類抗菌藥實現營收8167.03萬元,佔比8.30%;皮膚用抗真菌藥實現營收7569.76萬元,佔比7.70%;其他產品實現營收2689.57萬元,佔比2.73%。
2019年前五大客戶實現營收3.82億元,佔比38.62%。
三、核心指標
2016-2019年,毛利率17年下降至低點30.24%,隨後逐年提高至35%;期間費用率由15.41%下降至11.62%,其中銷售費用率維持在1%以上,管理費用率由11.59%下降至10.22%,財務費用率由2.56%下降至0.0.5%;利潤率17年下降至低點7.635%,隨後逐年提高至17.04%,加權ROE17年下降至低點11.34%,隨後逐年提高至21.38%。
四、杜邦分析
淨資產收益率=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由圖和數據可知,17年淨資產收益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利潤率和權益乘數的下降,18-19年淨資產收益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利潤率和資產周轉率的提高。
看點:
公司專注於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的生產製造。經過多年化學合成藥生產經驗積累和技術工藝研發創新,已發展成為裝備完整、工藝精湛、產業化能力較強以及質量控制規範等為特徵的現代化化學原料藥生產製造企業。